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19日电题:不负青春不负心落后村变先进村――内蒙古一80后村支书的逆袭之路新华社记者柴海亮、勿日汗、李云平
33岁的王觉甫怎么也忘不了自己初到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巴彦套海镇南茅庵村工作时的情景:破败的民房、尘土飞扬的村道、少见绿树的村庄……想开一次村民大会,用村委会的大喇叭从早晨喊到中午,没有一个人来。最后在老党员、老干部的登门通知下才稀稀拉拉来了几十人。
当时村部房前正积了一地水,干燥的地方都被村民占了,想面对村民发表讲话的新村官左瞧右看毫无立锥之地,只好找来几根长木条铺在水上,才得以有个舞台。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庄给王觉甫来了个下马威,但幸未熄灭一个年轻人逐梦农村广阔天地的梦想之火。
用自己的知识、青春、奋斗来改变一个村庄,是我的初心和梦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退缩!长得黑、壮的王觉甫从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曾当过大学生村官、农技员,2014年被选派到南茅庵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573人的南茅庵村只有两名村干部,61岁的村支书兼村主任,妇女主任兼会计。村里几个姓各成一派,互相猜忌,邻里失和,国家惠农项目一到就抢,抢不到就上访。农民收入微薄,村集体经济多年没收入,甚至村集体300亩地承包给邻村人,不但没有收入,还倒贴浇地的水费……
年轻的王觉甫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逃避不是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为尽快打开局面,他选择了一条难度最大、但成效最明显的路。对于靠种地为生的南茅庵村民来说,土地是命根子,也是邻里间大小矛盾的主要导火索。王觉甫决定从这个最根本、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入手,改变南茅庵村的面貌。他争取到国家的土地整理项目,计划把村里所有土地整理后重新分配。这样,不仅能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还能增加耕地。
不出意外,这一下子把全村积累了几十年的矛盾都掀了出来。开村民大会讨论土地整理方案,王觉甫在上面讲,村民在下面吵,有人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一同工作的女干部被气哭好几回。千辛万苦制定方案后,他带领村民代表挨家挨户走访,让村民签字同意。半个月走访3轮后,仍有5户拒绝签字。
眼看就到了冬天,土地上冻后整理工作就得推到来年开春。王觉甫顶住压力,做好应急预案,决定一边开工,一边继续说服村民签字。但个别村民还是不配合,甚至有个村民雇来推土机,要推平刚建好的农田设施,最终被警察当场给上了一堂法律课……经历一番波折,最终南茅庵村的全体村民同意土地整理,并接受重新分配方案。
60多天没日没夜的工作、5000亩土地公平合理的分配、100多户村民间事无巨细的周旋……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王觉甫因劳累过度,突发眼疾,住院治疗半个月。
但他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早在2009年村里就有过土地整理的机会,但很多村民都反对,没做成,现在才知道土地整理真有好处呢!村民甄喜云细数王觉甫大胆尝试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以前全村耕地3800亩,整理之后变成5000亩;以前一户30亩地分散成20多块,无法使用大型农机具,整理之后变成4块,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创造了条件;以前农田里没有像样的路、渠,每年各户之间因浇水淹地的事争吵不断,整理之后再没有出现这样的矛盾。
土地整理这个漂亮仗开启了王觉甫的逆袭之路。到南茅庵村的第二年,他就从不受待见的外来人,变成村民真心推崇的领头人。第三年,多年陷入瘫痪状态的村党支部焕然一新,被评为巴彦淖尔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南茅庵村捧回30年来第一块集体奖牌。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发现,颓废的南茅庵正在变样:地是地,路是路,光秃秃的村道两边种起了树,村中心的臭水坑变身文化室和休闲广场,贫困户搬进了新居,一些村民发展起了养殖业,以前的冤家对头聚在一起晒起了太阳……
小王给我们南茅庵带来了许多看得着和看不着的变化。61岁的贫困户杨公义说。这位在2016年前一直住着破旧危房的老人,曾经是王觉甫最大的牵挂,每当下雨,王觉甫就往老人家里跑,生怕房屋坍塌。直到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老人搬进了新房,王觉甫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我有了新的奋斗目标。王觉甫说,我正在对接一些企业来解决南茅庵村的产业兴旺问题。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