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22日电呷哺呷哺2017年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但并不是呷哺呷哺一系列延伸性举措的贡献。3月21日,呷哺呷哺发布2017年年报,2017年呷哺呷哺营业收入36.64亿元,同比2016年27.58亿元增长32.8%。
呷哺呷哺在年报中表示,2017年的增长主要是因为餐厅门店数量增长,以及餐厅同店销售的增长。至于呷哺呷哺的新品牌湊湊、外卖品牌呷哺小鲜,以及调味品业务,则对整体业绩的贡献尚小。
净利润增幅连续两年压缩
呷哺呷哺2014年上市,自上市以来,呷哺呷哺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17年营业收入增长创新高——32.8%。
呷哺呷哺营业收入增长情况 中新经纬贺陈慧制表
不过,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15年开始,呷哺呷哺的净利润增长幅度却在逐年放缓。
营业收入增幅拉大,净利润增幅却在压缩 中新经纬贺陈慧制图
2017年呷哺呷哺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幅15.9%,明显低于2016年39.74%的增长幅度。
单价上涨,翻台率下滑
呷哺呷哺在年报中解释,2017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大部分来自呷哺呷哺餐厅。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呷哺呷哺餐厅营业收入34.91亿元,同比2016年的27.50亿元增长了27.0%。2017年,呷哺呷哺同店销售增长8.5%,被认为是呷哺呷哺年度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新经纬客户端发现,2017年呷哺呷哺门店的翻台率有所下滑,从2016年的3.4下降到3.3,与此同时,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费从2016年47.7元,增长到48.4元。
值得一提的是,人均消费普遍增长的情况下,上海地区的人均消费却下降了0.2元。
门店下沉到二三线城市
依据呷哺呷哺的解释,2017年营业收入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门店数量增长。
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在全国13个省,79个城市及3个直辖市拥有738家呷哺呷哺餐厅,在北京、上海、杭州及深圳拥有21家湊湊餐厅。
据统计,2017年呷哺呷哺共新增155家餐厅,包括136家呷哺呷哺门店,19家湊湊门店。2017年呷哺呷哺还关闭了35家门店,合计2017年共增加门店120家。
从呷哺呷哺新增门店的位置分布可以看到,新门店多数位于二三线城市,除北京、上海、天津之外的城市,2017年共增加102家门店。
公开资料显示,呷哺呷哺上市时门店集中在北京,408家门店中有236家在北京,占总量的57.84%。为此,分析人士认为,呷哺呷哺的门店过于集中,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
近几年,呷哺呷哺开始重点布局北京以外的市场。对比年报数据,2017年北京地区门店数量占总数的比重是38.2%,比2016年44.7%的比重继续降低。为此呷哺呷哺在年报中特意提到:集团成功实施全国扩张计划, 2017年来自北京以外地区餐厅所得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百分比均有所提升,约达50%。
副品牌湊湊亏损2490万
2017年,呷哺呷哺实施了包括升级现有门店在内的多项转型升级策略。新品牌湊湊在2017年新开19家门店。
财报显示,目前湊湊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3.2%。呷哺呷哺方面解释称由于新餐厅开业初期成本较高,加上12家湊湊餐厅于2017年第四季度开业,导致湊湊2017年餐厅层面经营亏损2490万元。
中新经纬客户端获悉,2017年呷哺呷哺将调味品业务拆分独立,并开始着力推广呷哺小鲜外卖业务。根据财报显示,这些业务增加了不少开支,但对业绩的贡献并不明显。
呷哺呷哺在财报中提到,2017年其他开支同比2016年增加62.5%,主要原因是:广告及其他市场营销费用增加,内部软件升级及维护导致服务费用增加,以及扩展呷哺小鲜导致送餐费用增加。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外卖收入1270万元,销售调味料产品收入3404万元,销售其他商品收入3088万元,合计占总营业收入约2%的比重。
按照呷哺呷哺的计划,2018年还将继续开发额外业务类别,加快发展湊湊和呷哺小鲜等业务,尽管目前尚未看到这些业务对呷哺呷哺有明显的业绩贡献,但分析师却很是看好这部分业务。
华创证券研究所分析师王薇娜分析认为,呷哺呷哺所有门店均为为自营,在服务流程、店面设计、人员安排等方面全套运用自有标准,利于人力和租金成本控制。在让渡毛利率以吸引客流,保持扩张速度的基础上,受益于标准化模型,呷哺呷哺的盈利能力较强。
王薇娜提到,呷哺呷哺身处有利赛道,副品牌湊湊、呷哺小鲜外卖业务,配合湊湊推出茶饮,以及调味料板块,外延业务增长可期。当然,这也是建立在新增业务板块培育达预期的情况下。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华自科技成为军队采购入库供应商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