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比较,中国、美国的经济总量,从GDP看我们是10万亿美元多一点,美国是17万亿美元多一点,股票市值我们是9万亿美元,他们是26万亿美元,我们上市公司(不包括新三板)2800家,他们是5200多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大国金融有几个核心的功能,最重要的功能是要有高效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第二是良好的风险分散机制,包括财政管理的能力,第三是必须要开放的国际化的,第四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就是全球重要的资产配置中心,不是简单的货币交易中心,最重要的是资产配置中心。
中国这样的大国金融结构的设计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非常重要。中国的大国金融和英国和美国不同,首先它的同质点,金融功能从实体是一样的,从原来注重资源配置到资源配置的融资,到财富管理并重,以后慢慢以财富管理为主的金融体系,这是我们共同的,证券化资产比重要提高,国际化开放,国际金融中心,这些都是一样的。中国和美国可能会有差别的地方,因为中国有特殊的一种金融文化,这种金融文化会改变一些金融的元素。为什么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会如此的困难,是因为中国金融文化里有一些基因,和资本市场要求的东西不匹配。比如资本市场要求的是透明度,透明度是它的基石,但是中国透明度是不够的,至少目前很难说我们是个高透明度的社会,不透明市场就不能发展下去,特别是内幕交易,一个不透明的市场或者一个不明的社会,内幕交易严重侵蚀了资本市场的基石,市场是不公平的,不公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确有一些问题。
它的特质在这方面有一些要求,比如可能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会构成大国金融结构里的重要元素,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是最发达的,现在大家最羡慕的,如果你的金融创新有什么值得大家肯定的构造这点,可是我们恰恰要肯定的东西采取了或明或暗的方式在阻止它,这是有问题的。
中国大国金融的核心元素,第一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的大国金融很难建立起来,我们说英国是一个大国金融,因为早年长达两个世纪里英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国家。1916年美元开始超过英镑的份额,到了1944年,全球美元成了核心。所以,美国的大国金融也是以美元的国际化为先导,中国的大国金融利率国际化,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可能有中国的大国金融。我们最近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交易已经开放了85%,还剩15%。在资本项下的证券投资是部分开放的,我们QFII、QFB、RQFII等等,是部分开放的,但是它是有条件的,不是无障碍的。剩下最后一脚就能完成这个改革,包括外汇汇率波动的幅度在加大,这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象征。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成就,包括跨境贸易使用规模的扩大。但人民币还还不是一个全球可自由交易的货币,没有这条谈不上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储备性货币,我本人比较乐观,2025年或者更早一点也许会接近欧元的地位。
在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方面,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中国大国金融的第二个重要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如果只是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很多国家都完成了,日元、港币、新加坡币都国际化了,但是显而易见它的金融市场不是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中国要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2009年4月到2020年把上海变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是不会变的。实际上全球的金融中心的历史,从早期的威尼斯到阿姆斯特丹,后来到伦敦、纽约,未来马上就要到上海,这个历史一定会实现,东京是虚线,因为东京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历史,它慢慢演变成一个区域性的,而且把金融市场,特别资本市场,中国大国金融的核心元素,是三大元素里最核心的,没有这个一切无从谈起,没有这个人民币国际化也走不远。所以,从这个可以看到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不是个实用性的东西,是一个国家金融战略的核心元素,第一位的或者说和人民币国际化同等重要,我们现在很多人只想到人民币国际化,没想到我们要把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中心,这个有时候会忽略掉,有一个东西要遵守基本的规则。我们这次救市有它的道理,要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如何恪守国际的规则,维持市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我认为也同等重要。因为你未来要做成国际金融中心,约定俗成的理念是不可以改变的,契约的精神是不可改变的。房子着火了,救火很重要,里面的碗筷、冰箱顾不了,但是我要把火救下来,但是这个救火不可以把这个房子根基都没了,房子的基本结构还是要保留。我想提醒,因为未来中国金融还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有这种想法、这种理念,这样才会慢慢的聚合人体,才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且这是中国大国金融的基石。资本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资产配置中心,伦敦市场是最重要的货币定价中心、货币交易中心,我们的市场未来会跟纽约市场差不多,资产配置非常重要,货币交易从金融中心的功能角度来看它排在第一,是最重要的。
金融中心的建设是我们构建大国金融的基石,金融中心的建设核心是资本市场,大家要投资,要进行资产配置,肯定是买你的流动性好、透明度好,有一定收益,同时资产安全的资产,收益率比较好的资产。所以,发展资本市场就变的非常非常重要。从1990年到现在,从最高领导到老百姓,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如此高度的关注资本市场,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大有希望。
我们的市值从原来几亿到现在大概60万亿的样子,上市公司2800家左右,在全球是排在第二的。我提出我们的目标到2020年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不包括新三板)应该达到3800家,市值应该80-100万亿,我们现在已经到70万亿了,我们当时说可以达到80-100万亿,很多人说目标太高不可能。按照百分之百的证券化率,80-100万亿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这是金融的基础指标。100万亿按照现在的汇率就是16万亿美元,和美国还有差距,何况人家还在增长,人家高科技企业还在发展。
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改革,第一要改革供给制度,最重要的两点,第一发行从核准到注册制的改革,不能因为这次出现了危机就停止了改革,改革仍然是要推进的。第二,上市标准要改,以前的证券法和上市有关规则,它的定义都是从现代工业的角度,重资产,重规模,重历史,重人员,重财务状况,都是现代工业,实际上人类社会正在从现代工业到后工业化时代,按照这个标准,阿里巴巴、腾讯,中国一大批过时的企业在上市,是没有投资价值的,这是改革的重点。要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核心的元素就是我们过去省市自治区管理的庞大的养老金、社保资金都没进入市场。进入市场的资金规模、结构,国务院确定要省市自治区管理的养老金、社保资金按照专业化进入市场,这是对的。中国有巨大的缺口是养老金。不投资而只靠现在的原始资金供给无法为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口提供保障,所以一定要投资供给。为什么美国人没有这个问题?它有投资供给,社区的退休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多大的规模,不是因为捐钱的数额大而是因为投资比较好,中国目前还没这个概念,所有一定要完成一个投资功能的转型。
一定要开放,我非常赞同沪港通、深港通这样一个改革。其次外国企业到中国上市,上交所的国际板,外部资金进入市场。未来这些门槛都要拆掉。
我们有这么好的目标,我们加快发展,但是这次的确出了一些问题,发展资本市场的方向没有错,非常正确,只不过我们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经验不足,有一些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不足,有一点专业的水准不够。中国市场是一个高杠杆的市场,全球杠杆率最高的市场,从2013年开始我们杠杆率特别高,高杠杆的市场必然带来结构性和脆弱性,必然快速上涨,快速下跌,中国是个三级杠杆的市场,一个是股权质押贷款,银行60%-80%,第二是场内融资100%-200%。第三场外配资300%-1000%,三级融资搁在一起,他们在不断的配,不断的融,所以,出现25000亿的成交量,中国市场市值只有美国市场的不到40%,我们的交易量是全球市场交易量总和还要多,这个市场不出问题才怪。这个时候要赶紧采取措施降杠杆,不要一开始就清杠杆,一定要调整杠杆率,该调整的调整,该清理的清理,不能到了极高的时候一清理掉下来,它很脆弱的。
对风险的识别还是很重要的。中国缺乏金融人才。还有我们遵守市场的基本规则还是很重要。在一个必要时期做出必要的措施也可以理解。
未来这个市场要做两件事儿,第一必须要清杠杆,把场外配资一定要清掉,所有的场外配资作为一个体系清掉,至于个人的临时行为向谁借钱那是自己的事儿,作为系统不可以存在。场内两融也得规范,目前9%的利息,都是很明显的问题。第二,各种虚假信息充斥,一个公司弄三千万块钱就变成了互联网企,就变成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金融,搞了十个涨停板,这个完全是假的。不可以这样做,我们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不要通过改名字,通过一个网站把公司翻十倍,这个完全不可取,都是要改善的,要随时关注变化。
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是不可以动的,构建一个以资本市场为基石的现代金融体系,是个开放的、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体系,这个目标不能改变,我也相信不会改变,也一定能够实现。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