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五大诀窍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82%的管理者都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在财富“最佳雇主100强”的榜单中,Google连续7年夺冠。Google提供的福利也是让外人艳羡不已,如免费的一日三餐、健身房、洗衣房以及你所能想到的其它任何福利。然而,作为一家连续7年蝉联最佳雇主的公司,Google依然无法避免这样一个问题的存在:糟糕的管理者。在企业点评网站Glassdoor上对Google的点评中,有下面这种点评内容: “很多人被提拔至管理岗位,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领导或管理团队,而是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晋升通道,这难免会导致一些糟糕管理者的出现,但你又对此无能为力。” 存在这个问题的公司当然不止Google一家,据一份调查显示,75%的员工曾表示他们的管理者是最糟糕的管理者,65%的员工甚至表示,如何让他们在“涨工资”和“将自己的领导换掉”这两者间二选一的话,他们宁愿选择后者。全球著名的商业市场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Gallup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82%的管理者都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管理者,缺的是永远是优秀管理者。Menaka Shroff曾在Yahoo、Box、BetterWorks等互联网公司担任过高管,和很多优秀管理者和优秀的团队合作过。对于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她在本文中分享了自己的五点诀窍。 (1)在人员招聘中,要重潜力而非经验 很多管理者在招聘中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太重视候选人的过往经验,包括看似完美的简历以及在类似岗位上的丰富工作经验,他们认为拥有类似工作经验的候选人来公司后可以快速为公司做出贡献,因此他们甚至不给那些经验不那么丰富但可能更适合的候选人一个面试的机会。 说到招聘时更看重潜力,Jen Grant(Looker的首席营销官,前Box资深副总裁)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在面试候选人时,相比候选人的过往经验,他更关注候选人的态度以及在创造力、表达与分析方面的能力,再据此判断对方是不是有潜力成为公司的明日之星。他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潜力股的另一个方法是:看他说到自己未来能做什么时是不是比说自己过去做过什么时更兴奋。 此外,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很多所谓经验丰富的人所拥有的经验知识如果不及时更新很快就会被淘汰。要想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快速学习。而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习能力强的潜力股。正如Paul Graham所言:“专家错往往就错在他们是旧版世界的专家。” 事实上,Box早期市场团队的大部分成员所负责的工作内容都是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正得益于此,Box的市场团队才得以成为硅谷众多公司市场团队中最成功的市场团队之一。 (2)为员工工作外的个人发展提供支持 不管在工作内还是工作外,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你的团队成员,为他们工作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我并不是说你要过度过问团队成员的个人隐私,如在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就问他很多私人的问题,不过你可以用下面这样的提问方式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如:“现阶段,在工作之外,你有什么个人目标或价值是想尽快实现的?”,这有助于形成坦诚沟通的文化,员工也会很愿意和你分享并寻求你的指导帮助。 在Box早期,我发现并不是每个员工都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有的员工可能想读MBA,也有些员工可能希望在个人健康上投入更多时间。他们的很大的一部分时间精力也都花在这些个人目标的实现上。这时,你可以通过给他们提建议的方式支持他们个人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在他们需要时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引荐相应的人脉,在工作安排上给他们一定的灵活度。 (3)在信息的上传下达中做到十足的透明度 Chris Yeh是Box的产品负责人,他在公司信息透明度方面做得特别好。在每次公司高层的战略会之后,他都会召开一次部门全员会议,向大家一一传达公司战略会上讨论的议题,此外,他也会在会议上问每一个员工这些议题中有哪些内容容易让他们分心或是困扰他们的,然后将大家反馈的重要问题再集中反馈给公司最高管理层。Chris的这种做法有助于让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觉自己的意见对公司而言是重要的,自己是与公司的战略决策紧密相关的。 (4)建立信任,避免微观管理 过于微观的管理容易滋生恐惧和办公室政治,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斗志。这还会让人质疑你的管理能力:如果你不善于授权,你便无法规模化扩张。 糟糕的管理者在审核评估大家工作的过程中,不管是针对内容或是设计,都想自己亲自去控制把关,对每一个细节都要去指指点点挑毛病、一言不合就让重新做。这种过于微观的管理会让员工产生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他们会感到他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没有任何决定权。如此一来,员工创造力和激情也就无从谈起,有的只是受挫感和泄气。 作为管理者,你需要一个健康的工作反馈流程,在评估审核团队成员工作时,你只需要在宏观方向上提供建设性反馈即可,不要想着任何细节都亲自干涉和把控。我自己在Box时就尽可能授权,让大家在各自负责的工作方面有决定权,我不会在工作细节上指指点点,鼓励大家敢于试错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样大家工作时会更有斗志。在我在公司的2年半里,市场团队没有一个人主动离职。 (5)充分认可和肯定那些无名英雄的贡献和价值 如果有哪个员工为公司做了一轮很棒的PR宣传,或是搞定了一个大单,亦或是办了一场成功的线下活动,大家通常都知道功臣是谁,也会充分任何肯定他们为公司做出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但是要想大家都能认可在背后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的价值就要难得多,比如为了确保公司业务顺畅开展而在节假日都要默默加班的财务团队。 人力资源团队也是一个经常被忽视、没有得到大家应有肯定与认可的团队。一旦销售团队搞定了一个大单,销售代表就会给公司其他部门成员发一份邮件、感谢他们在销售中给予自己的大力支持,他会在邮件内容里一一感谢很多部门及人员,但基本不会提及并感谢人力招聘部门在背后的默默付出,这就会让人力资源团队有被忽视和不被认可的感觉。 此外,要想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被认可,要指出具体是在什么工作上被认可肯定了,而不是一句简单的敷衍性表扬“做得不错”,这样他们才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也会更有成就感。毕竟,我们希望每个员工都能爱自己的工作,我们也希望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做到让自己的员工爱上自己的工作。 原文链接:https://www.saastr.com/5-ways-to-be-a-great-manager-what-i-learned-at-box-and-betterworks/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哪个行业能够免受亚马逊侵蚀?支付、药业、工业采购?
编者按:随着亚马逊一路高歌,一路的扩张,“亚马逊效应” 让众多企业家和投资者伤透了脑筋,他们想找到一个能够抵御亚马逊效应的安全区域。也有相关的分析认为支付领域、药品和工业采购是所谓的“安全区域”,但这些区域真的安全吗?CB Insights 最新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对于投资者和企业家来说,与其躲避,寻找藏身之所,不如做好迎接 “亚马逊效应” 的准备。 随着亚马逊进一步抢占食品杂货、物流和服装等各个领域,初创企业和投资人也开始纷纷寻找一个躲藏的领域。哪里是亚马逊不会去到的地方?哪些行业是能够抵御亚马逊效应的? 分析人士、商界领袖和记者们都在探求这些安全领域。但是他们发现的这些所谓的“安全区域”是否真的安全呢?其实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亚马逊是否会进入这些行业,而是互联网巨头会如何进入这些行业,以及互联网巨头进入后对他们的影响会有多大。 我们研究了最近几篇关于哪些行业可以逃脱亚马逊魔爪的报告,又根据自己的数据库情报以及市场研究公司 CB Insights 近日发布的全面解析亚马逊发展战略的报告 Amazon Strategy Teardown,来仔细研究一下所谓能够抵御亚马逊效应的行业是否是安全的藏身之处。 支付领域 据最近的一项高盛报告显示,对于“PayPal 或支付卡来说亚马逊并未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但是否迫在眉睫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领域,亚马逊所造成的这种若隐若现的威胁已经延伸到了在线支付和金融服务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 高盛的分析将亚马逊支付平台 Amazon Payments 与 PayPal 作为两个竞争对象,完全从商家数量方面(PayPal 占据上风)来看待亚马逊所带来的这种威胁。由于 Amazon Payments 到目前为止表现还算不温不火(据高盛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 年 Amazon Payments 处理交易额为 60 亿美元,PayPal 处理交易额为 3360 亿美元),并且在 Amazon Payments 覆盖的市场当中,其中 90% 的市场也仍然能使用 PayPal。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看,起码到目前为止,PayPal 仍然被视为能够抵御亚马逊效应的一个存在。 但是,这其中忽略了亚马逊客户至上的服务重点和它更为宏大的金融服务愿景。据相关数据显示,亚马逊最晚从 2003 年开始,也就是公司申请基于网络的交易处理系统专利之时,就已经开始对金融服务流露出了兴趣。亚马逊对金融服务领域的变革方向要么是减少购买体验的摩擦,要么是去拥有更多的支付价值链。 所以,随着 Amazon Payments 引入的价值链越来越多,Amazon Payments 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为“亚马逊银行”的一个综合性支付平台。想想亚马逊在今年四月份推出的被称为“亚马逊现金”(Amazon Cash)的新服务便可见一斑,用户在实体零售商店内,可以利用这项新服务向店员展示手机端条形码,从而直接将现金存入亚马逊账户,无需使用信用卡或借记卡。 亚马逊采取这一举措,旨在将那些未得到充分金融服务的人群纳入亚马逊生态系统之中,也是亚马逊表现得越来越像一家银行的又一实证:亚马逊自 2016 年起与富国银行(Wells Fargo)合作,为亚马逊 Prime 会员用户提供学生贷款,并且 Amazon Lending 商业贷款服务自 2011 年推出以来,为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总额已经超过了 30 亿美元。 与此同时,亚马逊现在也正在向印度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的线上销售商们提供数千笔贷款,并且也在不动声色地进一步拓展与 Stripe 的合作关系,利用 Stripe 这只在线支付初创企业独角兽来处理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交易。 这些基础性举措已经奠定了亚马逊公司支付体系的基础,使其不仅仅能为商户服务,也能够为个人提供服务。由于亚马逊提供的这些服务更够让客户在亚马逊生态系统进行资金存储和支付时都更加便利,所以如下图所示,亚马逊的这种网络效应循环会进一步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 随着卖家追随客户的脚步来到亚马逊,PayPal 的境遇也比高盛的分析要凶险得多。(今年第一季度国外金融科技圈传闻亚马逊正考虑收购美国十大银行之一 Capital One,亚马逊在银行和在线支付领域的野心可见一斑。) 药业 最近,有几篇分析报告认为医药业是能够抵御亚马逊效应的一个行业。例如在 Investors Alley,分析师 Tim Plaehn 表示,他“预测亚马逊并不会很快就进入制药领域”。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因为虽然亚马逊在 2017 年第一季度在为用户提供健康诊疗服务方面采取了几项举措(例如投资人工智能癌症检测初创企业 GRAIL,并将 WebMD 与 Alexa 进行整合),但迄今为止,在药物研发及相关领域,我们并没有发现亚马逊有什么大的投资动作。 但是,亚马逊在医药领域的其他方面却有所行动。今年年初,亚马逊曾招聘过医疗健康领域的业务开发人员,并且早在 1998 年,亚马逊公司就表现出了对医药领域的兴趣,当时,亚马逊为网上药店Drugstore.com提供了最早的两笔投资(2011 年,Drugstore.com 被Walgreens 收购,后于 2016 年关停)。 在日本,亚马逊从今年 4 月份起,便已经将其 Prime Now 送货服务扩展到了药品类别,亚马逊日本网站商品分类页面上也新增了“药品”一栏,可以向获得当地药剂师批准的病人提供药品。报告分析认为,亚马逊如果要在美国提供类似的服务,将会面临严格的监管和合同限制,分析师也是据此推测亚马逊在药品领域不会造成强大的威胁。 例如,瑞穗证券(Mizuho Securities)今年早前便指出,大多数保险计划都要求会员使用他们指定的药品福利管理者(PBMs)来提供药品送货上门服务,并且近年来这种药品配送订单需求平平,甚至有下降趋势。此外,瑞穗证券还指出,目前出现了“药品配送削减,用户向药品零售业回归的趋势,因为他们更喜欢去零售实体药店买药这种模式。” 摩根士丹利在今年 5 月份也提出了类似的指导意见,其中表示“美国最大的药品零售商 CVS Health、美国快捷药方公司(Express Scripts)以及美国最大的医疗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健康集团(United Health)旗下的 OptumRX(业务涵盖药品福利管理和卫生保健服务两大板块)等都有长期存在的企业合同和合作关系,亚马逊在没有 PBM 的情况下很难攻克。” 此外,他们还指出,“从分销角度来看,亚马逊想要进入药品行业的困难还很多,其中医疗保健系统复杂、需要针对不同药品(温度控制等等)量身打造仓储操作系统以及计费系统复杂等都是亚马逊将会面临的障碍。” 但事实上,这些用户通常“喜欢去”购买处方药的零售药店也早已列入亚马逊的“意向并购清单”之中,曾有亚马逊意欲收购 CVS Health、美国最大的药房连锁集团 Walgreens 和美国第二大连锁药店 Rite Aid 的流言传出。亚马逊自己近年来也加大了并购力度(如下图所示,更加接近于其他顶尖科技公司的并购交易水平),并以 137 亿美元收购全美最大的天然有机食品连锁零售商 Whole Foods 展示了自己的收购决心。 所以,亚马逊也可以像其收购 Whole Foods 那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通过收购大型药品零售商来摧毁 PBMs 所施加的合同障碍,并获得相应基础设施来支持药品仓储和计费等操作。 基础设施到位后,亚马逊便可以在降低处方药成本的同时,改善自己备受诟病的交易效率,提高透明度,这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比实体零售药店要大得多。 工业采购 摩根士丹利在今年 8 月份的报告中依然延续其“药品领域能够抵御亚马逊效应”的观点。在最新发布的安全区域分析报告中,摩根士丹利采用了一个五要素“BRIAN”框架来评估一个行业“被亚马逊破坏的速度和可能性”;其中药品相关的事例分别位于监管障碍(R)和交易背后动机及复杂性(N)项下。 彭博社在对 BRIAN 报告的一篇总结文章中强调摩根分析师声称,冗长的采购流程和深入的合同谈判过程可能会使亚马逊望而却步: 合同谈判 分析写道,采购流程越费时间,亚马逊会进入这一行业的可能性就越小。举例说明,大型工业项目合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谈成,往往需要好几个月,行业包括药品、房地产和汽车制造业。 但是,到现在,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亚马逊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对于各种产品,无论是陆地巡洋舰还是企业网络服务,亚马逊都能够缩短他们的采购时间。因此,尽管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长时间的合约谈判会让亚马逊望而却步,但亚马逊现在正不断拓展的物流业务却能够支持其在工业和制造业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自 2013 年起,亚马逊便开始直接与制造商进行合作,通过 Vendor Flex 项目(现已演变成为“Fulfilled by Amazon”)来进入制造业,控制制造商的在线零售物流环节。此外,亚马逊在基础设施方面相关的专利活动,包括多式联运车辆仓储和水上存储的专利申请,都表明亚马逊能够向拥有大型设备的制造商提供此类服务,并进一步创建合作关系,以备未来进一步占领市场。 并且,亚马逊通过收购也可以改善这种合同协议和谈判流程的低效率现象。像 Katerra 和在线拍卖平台 Iron Planet(在 2016 年第三季度分别被 Foxconn Venture Pte, Ltd 和利氏兄弟收购)能够实现施工管理和工业采购流程的在线化,亚马逊也可以轻松采购这样一个“基础”,为进入类似领域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对于投资者和企业家来说,与其提心吊胆、自欺欺人,祈祷亚马逊这位互联网巨头不会进入自己的行业,不如有点危机意识,认定亚马逊随时会进入他们的行业实现自己的扩张策略,从而做好应对措施。 原文链接: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no-amazon-disruption-proof-industries/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药店信息化市场红海 这些企业如何布局未来3-5年的?
“现在都在讲医药的新零售,新旧差异在于,原有的零售体系以‘货’和‘场’为核心,新零售以‘人’为核心,通过各种信息化工具和数据分析,来更好的服务于人,这就是新零售。” “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零售药店来说,信息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信息化企业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准他们的需求来提供服务,甚至比他们自己还了解他们的需求。” 前述言论来自于海典软件联合创始人杨军和千方百剂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刚,作为医药信息化行业的第一梯队企业,他们从药店的需求出发,为药店设计了各类信息化工具和产品,帮助药店做管理、做营销。 以海典、千方百剂等为代表的医药信息化企业在医药零售市场演进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其本身也在进行诸多变革。动脉网对国内医药信息化行业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与其中一些代表性企业进行了访谈,以媒体的视角看医药流通零售信息化企业在新技术、新趋势下的发展路径。 从规范到多元:药店进阶式诉求 秦刚告诉动脉网,千方百剂进入医药信息化市场是在2001年,千方百剂原是国内最早一批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服务商——任我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医药产品事业部,到今年已经有16年的发展历史,今年千方百剂独立组建了公司,对医药领域的信息化需求持续深挖。 浸淫行业10多年,秦刚也亲历了医药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历史,从业务驱动、企业规模驱动到政策监管驱动,药店对信息化工具的需求一直在发生变化。 “核心的驱动因素还是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他有了内部管理的需求,就会找相应的工具来实施,其他政策层面的如GSP要求的溯源体系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有不少信息化企业的业绩直接受益于新版GSP的实施。”秦刚认为,药店的信息化需求是一种内生性需求,同时也会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秦刚把药店内部的需求分成了三个层次,主要是以医药零售连锁发展的规模来判断的。第一个层次就是生存期的企业,这时候企业规模较小,业务也比较单一,企业内部的管理是比较粗放的,需要信息化工具加以规范;第二个层次是发展期的企业,企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从门店数量和业绩上都处于快速的增长,他需要的信息化工具就是强化流程监管和管控,避免业务差错;第三个层次是大企业,连锁数量多,内部缺乏沟通,需要的工具就是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和流程设置,保证企业能够高效地执行和运转。 不同发展阶段医药零售企业信息化需求差异 “当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这时候除了企业内部管理需求这个因素之外,另外其他许多东西也是企业需要的,比方说线上的电子商务、会员管理、移动化管理等。”秦刚同时表示,不同规模的医药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具有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需要信息化企业定制化开发。 重庆一家县域连锁药店的管理层则告诉动脉网,他们在信息化的投入上主要参考的标准是能不能满足日常经营的需求,再一个是成本适宜,同时扩展性要好,能够顺应迭代和业务扩张的需求。这样门店数量数十家,在县域内占据龙头的医药企业实际上也是医药零售行业的典型,千方百剂主要服务的也是这类中小型企业。 相应的,这类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给信息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力空间。首先从行业规模来看,据南方所日前发布的医药市场蓝皮书,2016年医药终端市场约15000亿,同比增长8.3%;而第二终端即零售药店端的市场规模达到了3300多亿,增速超过同期整个医药终端市场的增速。 在市场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医药零售的企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据食药监统计公报,从2012年2016年11月末,整体药店数量增加了2万家达到44.6万家,其中连锁增加了7万家,单体减少了5万家,呈现“单体退、连锁进”的特点。 这些都给医药信息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无论是经营规模增加还是管理难度增加,都需要相应的信息化工具“保驾护航”,医药信息化企业,分享了中国医药零售市场变革带来的红利。 红海市场里的各类玩家 海典软件,成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医药流通行业的信息化系统的研发、销售和实施,2014年挂牌新三板,去年新三板实施分层制度后首批进入创新层,2016年年度营收达到7731.8万,净利润1410万,员工数约500人。可以算是医药信息化行业内的第一梯队企业,在其联合创始人杨军看来,医药信息化行业还具有一定的成长性,但是市场已经是红海,要注重挖掘医药零售企业新的需求。 从市场规模看,相关研报显示,国内整个企业级信息化软件市场的规模在200亿左右,具体到医药信息化这个垂直领域,市场空间可能不会超过20亿。 “这本身就是一个‘小众’市场,市场覆盖高,竞争情况比较激烈,如果各个企业只盯着眼前的市场,以维持和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发展是非常有限的”。杨军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家医药信息化企业提供的基础服务和功能都差不多,替代性很高,海典软件在三年前就意识到这一问题,应对措施是不断地通过丰富产品线来向市场要增量。 蓝信康运营副总裁王梯则向动脉网介绍,医药信息化企业的业务可以大概分为四类:首先是企业资源管理即ERP,其次是客户管理CRM,然后是运营流程移动化工具和交易线上化工具。这几类业务或有融合,且各有代表性的企业。 医药信息化玩家可以大致分成三个梯队,包括第一梯队的传统ERP企业,如SAP和Oracle;第二梯队是国内从事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实施的服务商,包括金蝶、用友、鼎捷等;第三梯队是专门从事医药信息化的企业,包括海典、英克、雨诺信息、千方百剂、蓝信康、万店掌等,这些企业有的以ERP为基础进行定制开发实施,有的则以某单一服务为主,如会员管理、慢病管理等。 秦刚说,现在医药信息化行业有两个关键词,其一是红海,其二是替换。“现在的市场是饱和的,基本上所有药店该装信息化系统的都装了。头部企业即第一梯队的企业对市场的占有率已经非常高,能够占到60%以上的份额,剩下的市场由一些小企业在分食。未来可能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上升,到最后跟所有行业的一样,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来保持行业的活力。” 那么在这个红海里面,垂直类企业的竞争点在哪里呢?海典的布局是提供“一站式服务”。杨军介绍,海典开发了一系列打通ERP系统的产品,比如工业企业和药店对接的产品,企业内部沟通的产品药店小蜜,企业会员管理和营销的产品药店加等。同时,海典还拟将自身打造成药店信息化应用的“连接器”,连接一系列专门为药店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工具,比如慢病管理、电子处方、远程问诊等,这些工具由海典接入药店,海典可以为药店和开发商提供数据汇总分析服务。 “药店的信息化服务是有天花板的,在天花板出现之前,要去想未来的增量在哪里。信息化是一个工具,通过这个工具可以实现药店的需求,但是仅跟着药店的需求亦步亦趋不行,要想在药店之前,帮它去明晰实现他自己都不清晰的需求,这就是信息化企业在红海之下的竞争力所在。”杨军认为,做信息化系统,对药店的需求要有一个提前量的判断。 医药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杨军在采访中还提到“医药新零售”的概念,他表示,新零售概念出现之后,医药零售从业者也在思考医药新零售该如何实现。在他看来,原有的医药零售是以“货”和‘场’为中心,而医药新零售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各种信息化工具和数据分析,来更好的服务于人,这就是新零售。 他举例到,海典做了一款帮助连锁药店做会员管理的产品,用户通过接入微信公众号,实现线上线下的连接。通过这个系统,可以针对每个用户提供“千人千面”的宣传页和优惠卡包。 “以前我们做营销或者做会员管理,往往是单向的,没有去互动,我们希望在新产品上店员和会员能够互动起来。另外我们会把原来线下的一些营销行为迁移到线上,比如DM单,原来转化率很低,那在线上千人千面转化率就会提高,针对不同病种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用户都会有不同的推荐,是非常个性化和精准的。” 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做“一站式服务”,在企业提供的基础服务差不多的情况下,谁能充分挖掘药店的需求,帮助药店把需求细化,甚至能够提前一步明晰药店的需求,和药店一起成长,这才是未来信息化企业或者说为药店提供服务的企业的竞争力所在。 “信息化的竞争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提供服务的能力,一个是响应的速度。提供服务的能力是厂商的研发能力,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为用户提供适应需求的产品;响应速度是出现问题之后快速反馈的能力,也包括新需求下快速迭代的能力。”秦刚表示。 拆解来看,医药信息化企业的竞争要素集中在几个方面:技术、人才、产品、服务、资源。 医药信息化行业竞争要素 技术方面,医药信息化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活跃的企业在基础技术的储备上不具有太大的差异,且已形成了稳固的解决方案。但是,当下技术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着力点,比如云计算、SaaS、移动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或成为信息化产品的新的爆发点,改变医药信息化行业的技术生态。在这种变化当中,大公司以其对新技术的提前储备,小公司以其灵活布局,获得了均衡的竞争力,意即技术的进步最终的受益方可能是小公司。 人才方面,人才梯队建设非常重要,医药信息化是一个融合了医学、药学专业知识和IT技术的综合性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医药信息化行业从2000年之后开始发展,到现在的红海状态,实际上医药信息化对于顶尖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注意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要保证人才结构合理,打造富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产品方面,由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需要一定的开发过程,且需结合客户需求和行业监管的要求来进行产品开发。目前来看,当下医药信息化行业“卖钱”的产品依然是传统的ERP产品,围绕其上的增值服务如电商、O2O、员工管理等产品实际上尚未形成足够的市场,未来,这一系列增值服务产品或成为医药信息化行业重要营收来源。 其他如服务和资源,亦可以帮助医药信息化行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构建竞争壁垒。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医药信息化行业服务的群体还比较分散,“重量级”客户所占的营收份额还比较小,随着医药流通零售行业本身的规模化,医药信息化企业应该注意对大企业的争夺,占得市场先机。 杨军在采访中还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他说医药行业的企业主本身学习意识非常强,每年医药行业举办各类论坛和学习研讨会,参与者非常多,讨论热情也很高。 实际上,医药人的“好学”也与医药行业本身的特点不无关系,从政策层面的医药分开、处方外流、互联网医疗,到居民消费升级、健保意识增强,再到技术领域的电商、移动化等,医药零售行业正处于变化之中。信息化工具和解决方案,实际上在医药零售应对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而这种联系,未来将更紧密。 特别感谢执象网络总经理杨骁、蓝信康运营副总裁王梯对本次选题策划的支持。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盘点】五个大器晚成的中国企业家
这五个大器晚成的中国企业家,你认识几个? 都说,三十而立,于是如今的九十后开始慌张,因为他们马上奔三。 但是很多企业家却大器晚成,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你肯努力,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马云35岁离职创办阿里巴巴 说到马云,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他小时候非常调皮,曾经还因为打架而转了学,他学习也很差,高考两次落榜,数学成绩都是个位数。去找工作,却因长相不好被拒绝,就这样迷茫了一段时间,直到高考之后马云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奇迹般的逆转。尤其是卖掉中国黄页,从公职岗位上辞职之后的1999年35岁的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他的逆天之路也越走越顺利。 如今马云是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和国外风险投资家誉为与Yahoo、Amazon、eBay、AOL比肩的五大互联网商务流派代表之一。他创办的个人拍卖网站淘宝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本土化的独特道路,从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成为亚洲最大的个人拍卖网站。 马云是最早在中国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并坚守在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商务众多第一。他开办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商业网站,他提出并实践面向亚洲中小企业的B2B电子商务模式,他于2002年3月10日起在中国网站全面推行“诚信通”计划,从而在全球首创企业间网上信用商务平台,他发起并策划了著名的西湖论剑大会,使之成为青年企业家交流与成长的平台。 马云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哈佛大学两次将他和阿里巴巴经营管理的实践收录为MBA案例。在2002年1月发布的阿里巴巴第二份MBA管理案例,哈佛引用了马云对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的阐述,“马云认为阿里巴巴的价值不在于每天的浏览量是多少,而在于能否给客户带来价值。”以此来表明对阿里巴巴迅速发展的认可。马云于2002年5月成为日本最大的《日经》杂志的封面人物。 柳传志40岁创办联想 有一位企业家,富豪榜的前几名不见他的名字,却是众多知名企业家心中的前辈,兄长,真正的企业家领袖。王健林说他真正有企业家领袖的范儿,正派而公正。马云赞他脑力、体力、心力都很好。雷军称他为中关村人的教父。这个人就是柳传志,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是联想集团的创始人,194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曾经做了13年的研究员,1984年下海创立的联想,那年他已经40岁了。 然而,砸锅卖铁凑出了20多万元去创业,结果不到半年就被骗了14万,1987年,又被一家私人的进出口公司骗走了300万元。已经四十多岁的人了,他没有放弃,就这样坚持了下来,最终苦尽甘来,公司也从一个亿发展到了十个亿,扛起民族的大旗,再到香港成功上市。如今联想已经跨越成为了千亿级的企业,已经73岁的柳传志依然有生命力,还在继续学习。 宗庆后44岁创办哇哈哈 宗庆后,男,1945年11月16日出生,浙江杭州人。娃哈哈的创始人,现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浙江省饮料工业协会会长。被誉为中国饮料大王的宗庆后,1991年,44岁的宗庆后开始创业成立了娃哈哈。创业初期,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每天蹬着三轮车卖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一分一厘赚钱起家。 1988年,凭借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在市场上迅速走红,产品畅销全国,最终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了进步。如今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饮料王国,宗庆后4年间3次问鼎中国内地富豪榜首富,在2016年又以1120亿元的财富,位列第五名。2007年,娃哈哈遭遇达能强行并购,宗庆后辞职引发员工抗议,商标终审判归娃哈哈。2010年,宗庆后首次荣登胡润全球百富榜内地榜首。2012年10月12日,《福布斯》发布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以100亿美元的净资产重新登上首富的宝座。2013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家人已经注销了美国绿卡,自己已经没有美国绿卡和任何外国国籍,也没有移民计划。 2015年以103亿美元位列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18名。2015年10月24日,被聘为浙商总会第一届理事会荣誉会长。2015年10月24日,被聘为浙商总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2016年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随团抵达北京,出席全国人代会。2016年10月13日,2016年胡润百富榜发布,宗庆后家族以1120亿元财富,位列第五名。 任正非43岁创办华为 被称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教父”的任正非是华为的创始人,1944年出生在贵州安顺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创业之前,他当过兵,也做过技术员,28岁来到深圳工作,后来因工作不顺被人骗了,200多万打水漂了。43岁靠借来的2.1万元成立了华为,和50名员工开始了充满艰辛和未知的征程。他们挤在不大的房间里坚持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如今,华为的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882亿,净利润已达279亿,员工总数也达到16万人,从两万元资金起步,到2000亿销售额,华为用了28年时间。 褚时健75岁二次创业,褚橙名扬天下 褚时健,曾经是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把红塔集团做到了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大型烟草企业。后来,从人生的高峰跌倒了谷底,因受贿被判无期徒刑,获得保释后,75岁高龄重新创业,和妻子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种起了橙子,以褚橙红遍大江南北,再一次让自己成为了传奇。如今褚时健已经是一个89岁的人了,还在摸爬滚打着。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表层数据未挖完 印度创企目光已移向暗网
暗网中的信息量至少是表层网络(Surface Web)的500倍。 暗网(Deep Web)又被称为不可见网、隐藏网,是指不能被搜索引擎抓取,需要通过动态网页技术访问的网络资源。尽管我们日常当中可接触到的网络信息已经是海量,实际上也不过是所有网络信息的冰山一角。任何关键词的谷歌搜索都无法访问深层网络,这些信息隐藏在密码和特殊访问软件背后,暗网中的信息量至少是表层网络(Surface Web)的500倍。 表层网络的数据已经成就了大量成功的科技公司,暗网的数据体量如此庞大,这部分数据如何挖掘和应用呢? 印度初创公司Quantta Analytics正是一家做暗网数据(Dark data)挖掘、分析和应用的公司。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家企业为Quantta Analytics的数据分析服务付费,包括印度国家银行、麦当劳、星巴克等。Auantta Analytics为金融、零售、酒店、医疗保健、能源和餐饮行业提供服务。 Quantta Analytics拥有一支约20人的团队,包括数学家、统计学家和工程师,来自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密歇根大学、印度理工大学、印度统计学院等。他们正在应用AI模型实时监测暗网数据,并将数据与行为心理学结合,以预测用户行为。 Quantta Analytics创始人Ritesh Bawri以耐克为例,以说明暗网数据如何帮助零售企业:比方说,耐克在印度不同地方有200家商店,耐克向Quantta Analytics提供客户在店内的消费数据,如消费金额、消费明细、逗留时间等等,Quantta Analytics会添加耐克商店周边相关数据,为耐克反馈市场信息,例如他们可以告诉耐克在特定商店周围还有多少用户没有到店消费。 听起来似乎与其他大数据公司无疑,Quantta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不是通过爬虫抓取表层网络信息,而是不断地接入深层网络数据点,以获得与其他大数据公司不同的数据源。Ritesh Bawri介绍,Quantta的系统已经有600亿个数据点流入。 本质上Quantta Analutics还是家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公司,但我觉得有趣的是他们对接暗网数据源的策略。这是一个数据源和建模能力双力齐驱的赛道,早期进入暗网数据挖掘,是大数据公司建立差异化优势和竞争壁垒的好方法。
-
在家放个水晶球就能发电 夜晚也能发电?!
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做过一个实验—— 用放大镜烧蚂蚁。。。 我想这可能是大多数人认识凸透镜的第一课! 凸透镜有聚光作用,经过镜面后光路发生改变,聚集到一点,热量高且集中,更容易达到物体燃点。 不过大多数人可能就跟我一样,觉得这东西玩玩儿蚂蚁就够了,但是总有牛人想搞事。。来自德国的建筑设计师Andre Broessel就根据这个原理做了个超屌的发电器—— Rawlemon 水晶球太阳能发电器 别说,其实还挺好看 看上去就是一个超大的“水晶球”!是不是比普通的太阳能发电器好看多了! Rawlemon 也不只是颜值高,它的发电功率比普通太阳能发电器要高 35%!即使在阴天,发电功率仍然能比同类高 4 倍。。。这是因为通过“水晶球”,可以将聚光能力提高10000倍! 太阳能光伏电板所收集到的能量也大幅提升。。。 因为聚光能力的提升,Rawlemon 在晚上也能从月光中收集到能量! 很强大!! 再结合双轴支点跟踪技术,随时追踪太阳的运动,Rawlemon 对于光伏电板面积的需求只需普通太阳能发电器的 1%! Rawlemon 还有不同的尺寸,最大的一款直径 180cn 。 每天可以发电 3.4kwh,大概够你笔记本电脑用一周!! 而最小的尺寸直径只有 10cm,可以用来给手机充电。。 想象一下家里整面墙都是它。。。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发电站啊!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身体智能修复愈合?这款TNT生物芯片通过细胞编程修复受伤组织
想象一下有这么一种智能芯片,你只需要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轻压以给出电信号,那么它就会对你的皮肤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以修复伤口。这听起来有些科幻,但这正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工程学院及卫克斯那医学中心的研究员们正在开发的一种新技术。它涉及到了组织纳米转染(TNT),这种设备能在患者体内生产治疗所需的任何一种细胞。这意味着你可以把身上的原始细胞进行各种转化,以进行各类治疗,包括伤口愈合、衰老组织(比如血管、神经等)的修复等。 在一次演示中,研究员用这种生物芯片重新编程了一些皮肤细胞,将它们转换为脉管细胞,并植入一只因缺血而严重坏死的小腿里。在一个星期后,这只小腿内部出现了活性的血管。两星期后,这条小腿已经康复。相关测试证明,皮肤细胞也可以重新编程为神经细胞。而这些神经细胞后来被植入因中风而导致脑部受损的白鼠体内,以帮助它们康复。 “我们的TNT芯片能以入侵性最低的方式,将大型生物分子(比如DNA和基因)植入组织或器官表明的细胞里,同时获取最好的效果,并尽量不损伤器官。我们发现细胞转染能非常快地从表皮细胞传播到所有的皮肤和肌肉细胞中,这可能会引起血疱,并造成细胞增殖的困难。”化学及生物分子工程教授L. James Lee介绍。 他指出,这种技术会将患者的皮肤作为一种生物反应器,也就是说用于治疗受伤或功能恶化器官的细胞所产生的排异和毒性会被降到最低。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将伤口附近的血管组织进行转化以愈合伤口,还能将患者的皮肤作为生物反应器以制作治疗疾病所需的体细胞。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技术甚至可以用于治疗手术期间受伤的器官,以加快治疗进程。” 目前,TNT生物芯片还只是在白鼠身上进行试验。下一步,该团队计划在一些大型动物身上进行试验,最后再推广到临床试验。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锁场”影院,不这么玩就会死?“粉丝”与票房的三世恩怨
▲杨洋在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扮演夜华。粉丝为支持杨洋,对重点影院进行了锁场。全国预售共68619场,锁场已达42091场。(资料图/图) 有票务平台曾遇到粉丝要求一次性包五千场,现在,平台专门推出了包场服务。 除了票房,粉丝也要运营电影口碑:“打5星很容易被当成水军清理掉,所以最好是打4星” “不要一味地表白杨幂,主要写自己的观后感”。 “只有干出成绩,自己的‘爱豆’才有饭吃。”一名粉丝说。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歌手郑钧编剧、制作了一部电影。2017年7月10日,这部名为《摇滚藏獒》电影在上海路演时,电影新人郑钧才如梦初醒。 《摇滚藏獒》只有6%的排片。“原因是一个特别奇怪的事情,几个片商上来已经把几个电影院全包了,我新学了一个词叫做‘锁场’,他先出定金把场子锁住。”郑钧说。他的妻子刘芸补充道:“原来要这么玩,原来不这么玩就会死,我们俩第一次做电影我们俩算是傻子。” 一个月后,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词——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一场“锁场风波”,给观众扫了盲。 电影预售期间,演员杨洋和刘亦菲的粉丝经过精心筹划,对重点影院进行了大规模“锁场”。 据组织“锁场”的杨洋粉丝“夜华奶妈养殖场”统计,从7月18日到8月1日晚11点,全国预售共68619场,锁场已达42091场,绝大多数场次仅用一张电影票锁场,少数场次购买了两张。票价从15至39元不等,按平均价格粗略估算,大抵花费了113万元左右。“刘亦菲吧”也发布微博称,“菲迷”在7月19日前完成锁场“2000余场”。 由于粉丝锁场,影院无法将空余场次调换为上座率高达40.1%的《战狼2》,相比之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平均上座率只有20%,一些影院因此亏损严重。南京一家影城经理此前声称,仅8月的第一个周末,影城单日损失票房4万元。 目前国内影院影厅座位数平均在130个。保守估算,如果“三生三世”被锁场次可以排片《战狼2》,全国影院的收入至少提高3000万元。 影厅无法对流失的金钱坐视不理,企图以各种理由退票,却遭到了粉丝们更强烈的抵制。影院与粉丝这些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浮出水面。 五天内不可更换排片 电影上映首日乃至首周的排片,是一部电影大卖的基础。为了增加排片,一部分导演、主演也会主动讨好院线经理,请饭喝酒,均属常事。 更常规的,是付费保证首日排片,上座率越高的影院费用越高。“成本很高,现在比较少这样做了。”一位票务平台的内部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粉丝们主动揽过了这份“责任”。他们为偶像主演的电影进行宣传活动,统称“应援”。几年以来,票房应援已经历了几重进化。 最早的应援方式是包场。粉丝通过集资,将影厅包下。包场讲究的是“阵势”,一位票务平台内部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曾遇到粉丝要求一次性包五千场,“当时惊呆了”,现在,平台专门推出了包场服务。 相较包场,填场性价比更高。粉丝通过在院线分散场次中填补空位的办法,来提高影片上座率,进而影响排片。2011年,杨幂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孤岛惊魂》上映时,就出现了“填场”。《小时代》上映时,这种方法被发扬光大,并被其他“饭圈”借鉴。 锁场最晚出现,它与移动端票务平台的兴起有关。2009年,格瓦拉开创了线上购票业务。当时,售票系统商和影院都对此持观望态度,推广因此举步维艰。2015年,资本涌入,在线票务平台和互联网其他领域一样,开启了“票补大战”,格瓦拉、猫眼等在线购票系统才被允许直接接入影院端口,在线购票得以普及。 票务预售业务,各大电影院原本就有,但难以“锁场”。票务平台方便了观众购票,也使得大规模“锁场”成为可能。“以前影院预售只能在现场预售,就算会员也只能电话预订。而且最多提前一两天,不会预售很久。现在预售很久,比如《敦刻尔克》,9月1日的票,现在就已经开始预售了,提前大半个月没问题。” 峨眉院线电影部经理彭婷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上座率不佳或出现大量空场时,影院在电影放映两小时以前都可以做出调整。“影院调整排片是必须的,”彭婷婷介绍,“只要是空的场次,都是可以调整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粉丝最长锁住了提前五天预售的场次,也就是说,影院五天内都不可以更换排片。 由于无法辨别买票者是真正的观影者还是恶意锁场者,票务平台和院线方都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式能够杜绝锁场。 “排片是可以的,它自己没有撑住” 峨眉院线每个季度会组织电影推介会,对每部电影做出预估,最后决定排片率,以此指导下级影院。这其中,观众对电影的期待指数,也是峨眉院线排片的参考标准之一。 利用这一点,粉丝们会有组织地在电影app、微博等平台刷数据、刷话题。猫眼等平台数据显示,上映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被用户点击“想看”的数量是《战狼2》的两倍。 院线方曾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抱有很大期望。上映前两天,《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排片率分别高达32%和37.5%。“排片量是可以的,由于口碑、质量种种原因,应该说它自己没有撑住。”彭婷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前三天,《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票房达到3.6亿,但一周之后,由于口碑低走,“三生三世”一直徘徊在5亿左右,与此同时,《战狼2》一路骁勇。首周过后,院线纷纷下调对“三生三世”的排片。一些影院以“设备故障”等理由退票,粉丝们十分不满,集体投诉。 杨洋粉丝自称“羊毛”。“‘羊毛’有些群情激奋。”粉丝“无敌水泥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平时,舆论绝对会倒向观众,消费者权益没保障,影院为了多赚钱,强制取消上座率低的影片。” 当南方周末记者试图采访被卷入此次事件的万达院线时,万达仅以官方口径回应:“万达院线对旗下影城在退票流程方面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和监督管理措施……以保证顾客的观影权利和观影体验。” 事实上,这一次的舆论风向,并未如粉丝所愿。 按照“饭圈”不成文的应援流程,粉丝前期对院线锁场以保证排片,中后期再进行有组织的填场以保证上座率,对于这样的操作,院线向来是欢迎的。但这一次,杨洋粉丝被指责的原因之一是“只锁场、不填场”。 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贴吧中,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了应援组织者向粉丝们发布的“填场指南”,跟帖中应者如潮。许多“羊毛”晒出了自己填场的票根。但相比惊人的四万多场锁场,粉丝的填场力量实在显得有些微弱。 ▲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福州路演中,杨洋粉丝后援会举起应援牌。(CFP/图) “粉丝要在战斗中寻找存在感” 最早有迹可查的粉丝“锁场”,出现在2016年1月,霍建华等主演的电影《真相禁区》上映时。 尽管“霍迷”琦琦并不确定这是“最早的锁场”,但她称仅仅自己就锁了大约40场。“花了一千多,现在想来挺疯狂的。”她说,“花钱买最旁边的位置,黄金场次优先,锁场要记得拿票,不然不算票房。” 粉丝们在锁场攻略中总结“善用票补”,有时仅用9块9的电影票就能锁住一个场次。 《真相禁区》上映后,粉丝们却发现霍建华在片尾字幕中的“番位”(顺序)只排在第三,而不是片头的“二番”,立即表示强烈不满,发起退票并停止了应援活动。这部电影最终只获得4203.5万票房。“开始鸡血被打得满满,最后买单的却是自己。”琦琦说。 2016年至今,赵丽颖、吴亦凡、陈伟霆、唐嫣等多位明星的粉丝都曾组织“锁场”。钟汉良的粉丝“格格”介绍:“有专门负责线上监控的小伙伴,时刻观察,哪里有空场一定要订一张”。 2016年8月,CCTV6《中国电影报道》节目报道吴亦凡粉丝为《夏有乔木,雅望天堂》“锁场”,并称之为“粉丝经济2.0时代”,甚至预测在粉丝专业化、组织化的宣传态势下,“粉丝或成电影最大保底方”。 事实上,粉丝未必能保证电影票房。由赵丽颖、张翰主演的电影《女汉子真爱公式》票房6338万,成绩平平;郭敬明邀众多流量明星出演的《爵迹》,尽管有3.8亿票房,却难收高成本;黄子韬主演的《夏天19岁的肖像》更是只有936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目前收获5.2亿票房,虽远未到达光线传媒保底的8亿,但算成绩不错。 粉丝越来越意识到,不仅要贡献票房,也要制造和维护电影口碑。在杨幂贴吧里,有粉丝总结了《绣春刀·修罗战场》评分攻略——“打5星很容易被当成水军清理掉,所以最好是打4星”、“最好以路人的口吻,但是不要刻意强调自己是路人”、“不要一味地表白杨幂,主要写自己的观后感”。 锁场事件发生后,一位杨洋的粉丝写长信号召“进行粉丝群体自身的自我反思”,包括:对外保持低调、降低论坛存在感、与投资方或制作方保持适度的距离等——此前,粉丝与“三生三世”制片人萨支磊互动频繁。萨支磊在微博上贴出粉丝们“被退票”的截图,亲自控诉影院,才引发舆论反响。 另一位粉丝“看什么看没见过仙女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圈子能做出反思实属不易……但我不希望矫枉过正,粉圈低调不等于无所作为,平时该做数据、该控评(控制评论走向)、该反黑的还是要按部就班地做。” “只有干出成绩,自己的‘爱豆’才有饭吃。”曾参加过多次应援活动的鹿晗粉丝“笔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粉丝圈把偶像称为“爱豆”(idol),对于只喜欢、不花钱的粉丝,粉丝圈并不欢迎。 “粉丝要在战斗中寻找存在感。”最近才开始关注杨洋的粉丝佳雯说。 院线之外,指示粉丝活跃度和“爱豆”商业价值的榜单,才是主战场。杨洋后援会在置顶微博上制作了详细的刷榜指南:粉丝要在固定的话题下打卡,做好“日常数据”,另外要在“明星势力榜”、“明星权力榜”等14个榜单下签到、发帖。 “饭圈都是靠大家的一份努力,就是因为一份单纯的喜欢啊,你有没有邪教的感觉?” “笔芯” 问南方周末记者。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斯坦福大学研发出可处理自然语言AI,方言、网络用语都不是事儿
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具有社会公平性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工具。据研究人员介绍,目前的AI解决方案没有考虑到诸如地方方言、俚语以及语言自然切换方式。 在上周发表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Equilid要比往常使用的langid.py和谷歌CLD2等识别工具更加准确。目前普遍使用的语言识别工具所使用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语料库、网页、维基百科等文字来源,并不能呈现出人们真实交流的方式。 语言识别是用于诸如服务谷歌搜索结果或社交媒体跟踪作出预测的自然语言处理的一种形式。Equilid可以更好地理解俚语、方言以及人们自然切换语言的方式。 该报告发现对非正式方言进行语言识别的效率越高,则越有助于帮助了解传染病高发区的危险趋势。 文章的第一作者David Jurgens表示:“我们的应用可以追踪流感、预测选举结果等。如果一个社区只会讲当地的方言,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忽略掉这些人口,最终产生的结果也很有可能是出乎意料的。” 用俚语训练AI 为了使Equilid工作,研究人员使用了多种来源的语言和文本,比如维基百科和欧洲立法,还使用了Urban Dictionary、维基百科上有关谈话的文章以及非裔美国人英语方言ebonics。此外,研究人员也参考了圣经和古兰经的解释和来自耶和华见证人的Watchtower杂志。 Jurgens表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用于训练Equilid并加强其识别特定地理区域的语言都来自于推特。Equilid学习了来自150万名用户近9800万条推特,涉及53种语言。 “虽然推特的数据只占据了数据库的1/4,但是在社会代表性上却占据了100%。如果没有社交媒体的帮助,我们可能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系统训练。” 通过准确性提高平等 Jurgens说,Equilid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更加社会公平的产品,还是为了提供精度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的总体质量。 Equilid的灵感来源于Dirk Hovy的研究。Dirk Hovy发现通过华尔街日报和一家面向老年人的德国报纸训练的自然语言处理结果脱离了年轻人和女性的交流方式。 Jurgens表示,参与自然语言处理研发的人员一般会认为语言识别已经不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但是其他人的研究以及Equilid的结果表明并非如此。 他说:“很明显,之前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具有种族和性别上的偏差,我希望Equilid能够给自然语言处理或者计算语言学带来公平的观点。”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从迭代看产品走向:以医疗APP为例
产品迭代记录了产品成长的心路历程,从产品的迭代中会发现产品动向,为你规划未来产品成长提供参考。 如果你刚接触互联网产品这个行业,有两个名词会频繁出现:需求和迭代。 需求是迭代实现的最终目标,迭代是对产品的各个方面的升级优化,笔者在记录了几个医疗软件的迭代路程之后发现:从产品的版本迭代中能够看清产品的走向,版本与版本之间的巨大差别,和用户到一定量级以后如何发展,功能以什么顺序进行开发才能更符合当前的用户量。迭代的记录就是产品成长的记录。 一、什么是迭代? 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百度百科 迭代是通过产品定位、各个渠道的反馈、产品数据对现有产品版本的调整更新,以达到产品的终极目标。—笔者 二、从迭代看产品 1、微医 迭代周期:小版本的迭优化基本在一周内完成,新功能的上线15-20天完成。 迭代之路:2016年6月到2016年8月19日之前,微医一直在做原有的业务功能上的优化、视觉上的优化、少量的运营需求优化(优惠券),2016年8月19日之后,重点围绕医患社区展开(医言堂),持续业务、视觉上的优化,运营需求增加(活动更新),新的增值服务(赢利点)的探索(名医服务、健康管理等)。(注:在App Annie中没有搜索到微医,所以版本记录只是从2016年6月开始)。 迭代分析:从迭代可以看出,微医在前期侧重在于平台的搭建,各个功能流程的顺利完成是产品重点,在迭代中不断的优化功能流程,提升用户体验,积累第一批用户。 功能流程基本确立以后,开始注重社区形式的运营,增加用户粘性,网络群众以不同的社群形式存在于互联网中,什么样的人就会加入什么样的社群,建立社群能更好的维护用户群体。再加上持续不断的运营活动,起到基本运营目的(拉新、促活、留存、转化)的同时,增加用户粘性、提升用户体验、营造品牌口碑。 有了核心功能流程顺畅,有了社群活跃用户,微医开始探索新的赢利点,加之医疗行业受到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也促使微医不断的退出新的服务模式。 2、平安好医生 迭代周期:版本更新约为一个月一次。 迭代之路:前期一直在探索产品的走向,前期希望通过建立“健康圈”积累用户。前期的定位是健康管家,探索阶段做过姨妈管理、预约挂号、在线药城,跟随社会热点。2015年12月5日上线“步步夺金”优化健康圈,到2016年5月10日全面更新,开始建立线上健康商城,基本确立产品方向(o2o),2016年6月引入直播,2016年11月开始做健康方面的质讯。之后开始引入各类商品、服务(医疗美容)。 迭代分析:平安好医生在产品的前期,只是知道要做医疗,具体的切入点和赢利的模式都很模糊(或许他们是有前期目标的,那我没什么说平安好医生产品定位模糊呢,因为平安好医生做了很多方面的尝试,最终才确立自己的产品方向,从迭代看没有递进的关系,而是对于生存模式的探索)。 多个功能的探索,最早也想通过资讯社区的模式积累第一批用户。在全民都计步的年代推出了计步功能,发现这个功能还算好用,能起到拉新、促活的作用,开始围绕“步步夺金”做运营活动。 到了2016年5月开始重新确定了产品方向,上线了健康商城,后期产品迭代围绕健康商城展开,产品方向基本确立,引入直播功能也是跟社会热点的做法,希望能通过直播再次留住用户,简历健康资讯社区,开始其他赢利点的探索。 3、春雨医生 迭代周期:迭代更新约为:1-2个月一次。 迭代之路:前期探索产品方向做mvp版本,上线问诊和健康咨询功能,前期基本在这两个功能为重点。 2012年9月25日扩大了mvp版本,重心转在线上问诊,2013年1月9日,目标更加明确,建立线上问答咨询健康平台。2013年10月12日重心转变不在满足于线上的问诊服务功能,开始迈步进入疾病的解决方案平台,2014年4月28日,各个付费模块的定型,开始着手线上到线下的服务(预约挂号)、健康咨询功能一直在做,积累用户、群聚用户并细分用户,2015年7月14日上线视频问诊功能,2016年7月29日上线直播功能且一直优化,2017年8月3日上线快速购药。全方位的用户健康问题解决平台(偏线上业务)。 迭代分析:春雨医生典型的MVP版本,推动发展,即第一版只上线了核心功能,根据市场反馈不断优化核心功能,然后再扩大MVP版本范围,再次接收反馈,再次优化,以此的良性循环。在探索阶段,不断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自身产品的战略定位。在各个核心功能基本定型以后,开始做新的业务,建立社区累计用户,开立直播留住用户,探索新的盈利点,打造成健康问题解决平台。 4、大象就医 迭代周期:迭代速度小版本一个礼拜,大版本为一个月。 迭代之路:前期的版本迭代一直处于功能业务优化的状态,后期逐渐建立以医生为服务的业务2016年6月22日新增语音聊天,2016年8月新增视频问诊,2016年7月16日上线大象商城,2016年9月17日加入了直播,到目前一直在优化直播。2016年10月28日加入随访功能,2016年11月15日电子病例授权。 迭代分析:大象就医是以医院为单位,对接各个医院的HIs系统,对用户提供服务,从迭代中可以看出前期是对产品核心功能的优化,在迭代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以医院为单位太大了,用户不好理解,功能不好推进,开始做医医生为单位的业务,在把医疗的业务在线上实现以后,开始了赢利点的探索-建立商城,进入一边积累用户,一边拓宽业务的迭代隧道。 5、好大夫在线 迭代周期:迭代更新约为7-15天一次。 迭代之路:发展到2016年,业务模式较为稳定,大部分更新迭代都是在优化现有的功能,增加的新功能也大多是为了更方便已有业务的开展。2017-3-25实现银川地区的线上医保付费,此功能还在探索阶段。 迭代分析:好大夫在线,在功能上是与微医最像的一个,很多次我在两者间做比较,好大夫在线更注重核心功能的搭建,注重后端的医疗资源,微医相比于好大夫更注重运营(说这个是因为好大夫的迭代信息找到的不多,哈哈),所以送掌握到的迭代信息来看好大夫一直在做功能、体验上的优化,医保业务的上线也是业务功能的开拓。 6、医生树 迭代周期:迭代速度半个月一次,版本稳定后,更新变慢,2016-3-22至今未更新。 迭代分析:1.0版本主要是对mvp版本功能的迭代优化,2.0版本对现有功能大升级,开始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增加免费问答。3.0版本再次调整,全面升级,增加健康咨询内容,建立对医生的评价体系,2015-8-17加入运营优化(优惠券),2015-10-9引入药品,2015-12-21全面升级,问挂号、咨讯、开通vip服务通道,加入用户钱包。 迭代分析:医生树的迭代在X.0版本中只是对版本诶的东西做优化修改,直到上升到X+1.0版本才会有大的改动,这是多数app版本控制的手段,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医生树在这方面做的很明显,当你查看它的迭代记录,你会发现大版本与大版本之间相差很大,你很难找到这个产品的引爆点,看到的是一次次的更新升级,每次升级都有所调整,宏观来看,也是建立起用户社区,然后基于功能开始拓展赢利点。 三、对以上产品的迭代分析,我从中发现 1、医疗这类的APP,大众对其需求大,但用户的粘性不高(慢性疾病除外),大部分用户对于这类app都是“用完即走”新手用户和中间用户偏多,在这样的用户行为习惯下,用户粘性真的可以通过社区来提升吗? 上面的产品基本每个产品都会建立类似社区的“健康咨询”模块,目的就是通过社区积累用户、提升用户粘性,互联网思维中是说过:网民通过社群的形式存在在网络上,社群的建立显然能有效的建立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但鉴于医疗APP的特殊性,是否能够照搬呢?把放在社区上的资源更大的放在业务流程的拓优化上是不是更好? 像美团、滴滴,重业务流程,很少有其他的边缘功能,一直围绕下单这一主业务展开。这类app的特点是,用户流量大,深入用户少,用户来app的目的很明确:下单、打车、看病。 用户粘性的养成是依赖于主业务的优秀程度,从而用户自传播。笔者也不能看清楚这两种思想上那种更有优势,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大多医疗产品都在优化核心功能的同时也建立社群,两手抓,绝对是不会错的。 平安好医生前期在探索时,业务的重心转变很快,多条业务线并行,很想知道那是他们的用户数据有多少,是如何存活下来的,探索了一年左右确立了以健康商城为核心的产品定位,其他服务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其他的业务就是为了引流、留住用户、引导消费)。它2017最热门的医疗榜单中凭借的是什么呢?或许就是健康咨讯和直播的力量。 2、微医与好大夫在线的功能业务基本相同,那么这两个产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A、微医重运营,注重宣传和社群建立,增强用户的线上就诊意识;优化看病、寻医流程;提高App权威、口碑。建立医生资源壁垒,保证医生资源质量。 B、好大夫在线则注重业务流程的优化,如何更好的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注重医生的评价系统的建立,从不同维度评价医生,形成良好的医疗氛围,同时也给患者找医生的参考。 通过上面几个产品迭代的分析,你会发现复盘产品的迭代你能收获很多:产品成长的“心路历程”产品核心功能、产品定位、同类产品、哪些功能是同质化严重的、你可能会发现这款产品的引爆点、给你在规划产品走向时很大的启发,即:别人好的点子可以学习,别人走错的弯路可以绕过(要基于自己的产品来看哦)。下次迭代你的产品时,请有意的记录它的成长。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阿里系创业人“团灭”?淘宝城2.5公里外是创业“坟场”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网络以港币13.5元在香港挂牌上市。 2008-2011年,来自阿里系第一波创业人离职创业。 2014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启动公司美国上市事宜。 2014年9月20日,阿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当日市值突破2300亿美元。 2014年底至2015年中旬,资本市场热捧的第二波阿里系创业人开始了征途,其创业大本营设在位于距离阿里巴巴总部仅2.5公里之遥的梦想小镇。 2017年5月17日,前阿里校友李立恒创办车蚂蚁发布解散声明,并在后续引发了员工讨薪在内的一系列闹剧。 2017年8月3日,前阿里校友唐永波创办的空格APP宣布暂停其相关所有业务,而在不到2年前空格未上线即获天使轮,并在上线60天内拿到德同资本领投的1亿元A轮,创下当年app单笔A轮最大融资。 据阿里离职员工组织 “前橙会” 2016年末提供的541家阿里系创业公司中,除去197家不愿透露外,剩余344家中,已经挂牌新三板、被并购及进入IPO阶段的有16家。今年截止8月5日获得融资的仅有22家,近12个月未获融资的67家,2年未获融资的41家,3年未获融资的12家,“被曝光死亡的”已有16家。实际上,梦想小镇上当前阿里系创业项目平均生存时间仅3-6月,在未获下一轮融资的局面下至多不超过1年。 骄阳夏日的杭州梦想小镇,伴随新零售、共享、AI、ICO概念包装下既然找不到一丝资本寒冬的意思,那么是否就意味着阿里系创业人的“团灭”始于“人祸”? 1、梦想和死亡的距离,2.5公里 梦想小镇,园区位于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总部外的西北侧2.5公里处。园区被两河:余杭塘河,以及一条南北向的支流划分为四块。每座园区均有三面环陆,后靠皆有河流,有且仅有一个大门,中轴为南向北的良睦路到园区时已成断头之势。互联网村正南向是马云母校——杭州师范大学,天使村、梦想小镇、创业大街南向的天空则被菜鸟网络总部所在地——乐佳国际的四栋高楼所挡。杭城著名风水师厉先生实地勘察后叹言:这里的创业者背后在远期似乎都有着来自阿里巴巴的支持,但眼下惟有靠自己——因为那是个美好表象。 为什么阿里系创业人对梦想小镇情有独钟? “我说‘近’,当然有两层意思在里面。” 苏杰,畅销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淘宝产品经理十年》作者,前阿里产品经理,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的他也是首批入驻梦想小镇的创业者之一,他所说的“近”在狭义上是大部分原阿里员工生活圈距离小镇的距离,毕竟他们的主要根据地位于杭州城西,且过往大多安家置业于阿里园区周围,就近选择也是无可厚非。 但在广义上的“近”是指代这里距离淘宝城的距离,因为绝大部分阿里离职员工创业的项目都与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今第二波阿里创业人中的成功案例不乏如:专注一小时送货上门的线上便利店“闪电购”;如专注打通线下渠道进而通过线上进行整车销售的“卖好车”;再如颠覆年费制健身房模式“乐刻运动”等。 既然有联系,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交集。 放眼阿里系创业人的诸多项目和企业文化中那股子浓重的“阿里味儿”,就像印度人身上的咖喱味那样让人心情复杂,“校友间肯定可以吃的习惯,但如果换作外人则需要长时间的适应”,苏杰也并不否认自己的孵化器合伙人也是清一色阿里校友的事实。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底至2017年中旬,梦想小镇4个园区累计创业项目超过1000个,其中直接由阿里创业人组建的项目约占40%以上。仅良仓孵化器提供的资料显示,旗下100多个项目中有50%团队直接来自前阿里人。而小镇其他项目乃至整个杭州创业圈中,有前阿里员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团队几乎占据90%以上。 当然了,这种另起炉灶延续阿里文化的方式,在小镇建立之初不乏有前高管干脆从“西厂”带人出来的先例。空格APP创始人“谷鬼”唐永波挖走了10余名阿里员工,彼时其团队罕见的“高配”让资本市场眼前一亮,奠定了那段“没有BP就先拿500万元天使轮,上线60天让A轮融资过亿元”的传说。花名、破冰、271考核、政委体系、甚至996加班无一例外都被移植到了这里,而小镇距离曾经自己奋斗过的平台走路30分钟即可到达,为此“梦想小镇”顾名思义,但衍生的含义则是——创业者,实现的梦想距离只有2.5公里。 梦想小镇顺风顺水处至少有四条: 2014年末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下,前阿里员工离职潮,让投资方的热钱云集于此。 诞生的土壤在环境精美程度丝毫不输阿里西溪园区的梦想小镇上,甚至提供免费办公场地给创业团队。 创业者通过评选可以高概率获得国家扶持政策的20万梦想基金,并有底息贷款的护驾。 地理区位优势,开启了与老东家间方便之门。 但今天,淘宝城距离创业“坟场”的距离,也只有2.5公里。 在过去2年间,小镇的餐厅和停车场总有“灵异”事件发生:每年6-7月份时,排队长龙和停车难问题让人不厌其烦,但时间到了11-12月年底时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凭空小镇上会消失了掉了成百、甚至数千号人。此般场景如同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迁徙一般。 如果说每年3-4月份和6-7月是招聘行业的旺季,这或许可以解释前者现象的原因,但11-12月的状况显然无法用淡季的理由服众。 因为这是项目失败和创业团队解散的征兆。 “对外融资公报可以造假美化,但孵化器的照片墙是不会造假的。园区10几个孵化器平均死亡率50%是比较客观的数字,人少是因为他们已经搬离了这里,因为小镇上的项目大多在年后集结然后持续3~6个月最多1年时间的疯狂推进。如果在当年12月底之前融不到下一轮,那么就宣布解散或者干脆孵化器内部合并变成新的项目,到了第二年开春再反复一轮新项目从招人开始,”梦想小镇一位创业者告诉朱思码记,“前几天有投资人找谈我A轮500万,但是要下放一个COO且年薪百万,不过我拒绝了他不代表其他人不会拒绝,原因你懂的。” 2、阿里创业人之“死” 在杭州创业圈,一种有趣的说法是判断身为创业者是否接地气:关键在于是否能吃得惯黄焖鸡和沙县。一时洛阳纸贵,创业人云集的梦想小镇园区周围仿佛一夜间冒出了一堆黄焖鸡米饭的铺子。 老阿里人似乎都赞同这个说法。 诸如梦想小镇互联网村5号楼,现任默安科技CTO,前阿里巴巴资深安全专家云舒是一位黄焖鸡爱好者,同时他是阿里10年陈的老员工。他没有跟风,选择在2016年资本寒冬时跳出来创业。与小镇上那些跟风说法而排队买黄焖鸡的人不同,云舒所代表的是老阿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并非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而是事关做人与创业。 D君,07级的支付宝员工,有赞创始人白鸦、铜板街创始人何俊的前同事,同为黄焖鸡爱好者和创业者的他直言:“工号在20000以后校友,麻烦以后离职创业的时候别没事老带上阿里,因为你既不懂也不配谈‘价值观’。” 老阿里人的价值观是纯粹的工作,非功利性地做事,以及简单的为人处世原则。 “创业这件事本无必要贴上标签,更没必要给自己贴上老东家的标签,如果你非要贴我没办法说你,因为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贴阿里标签满世界生怕人家不认识的。” D君举例曾经搭班过1年,刚刚赴港上市的前同事——82年出生的白鸦在支付宝2年多的时间里吸收了很多东西,自己又有想法所以2011年出去创业了,但白鸦自始自终对于支付宝这段经历很低调。 “我唯一一次听他对外说过自己的履历就是自己曾经在百度做过产品。” 换言之,一个人在处理创业和老东家两件毫无关系的事情上,很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实际想法,毕竟在阿里做过多少成就都是过去式,现在做的才是进行时,如果不断的犯重复错误就说明这个人的思维逻辑讲不通——是人有问题。 那么,眼下的阿里系创业人都有什么问题? 胆色,在2014-2015年的离职员工,在做法上偏保守的核心是期权套现,且赶上资本市场的风口。尽管,2007年阿里巴巴香港上市时,也有部分员工套现创业的情况出现,但当时没有大众创业的热潮,更没有2014年上市套现时的离职潮出现。或许这些这一波老阿里人眼中不安于现状的狠角色在当时存在着冒险的色彩,譬如放弃了价值数千万元的期权,但如今这些冒险者中不乏蘑菇街的陈琪,铜板街的何俊,虾米网王皓,有赞白鸦,以及正在赴美上市的挖财李治国,这些人的成功是因为放弃了部分利益换取几年的创业窗口。 动机,工号20000号的员工大多在2009年后入职的,当时企业已经起势,吸引了大量的毕业生和来自传统企业的高管,当年入职人中多多少少带有着镀金和其他想法的因素,他们更是今天2014-2015年套现后离职的第二波阿里系创业人的主力,即今天梦想小镇的主角。 企业文化的熏陶,阿里企业文化师承通用电气GE,杰克韦尔奇的2-7-1被阿里巴巴引入到管理中。10%无能的人要被第一步淘汰掉,而20%有能力但出挑的人会被慢慢消灭,余下70%都是听话的螺丝钉,但前期淘汰率那么高的代价换回的是团队的杀气极重。与之截然不同的是腾讯和网易的企业文化,淘汰率相对低,离职率也没有阿里那么高,企业增长速度没有阿里那么迅猛,但前者缺乏的是后者更强的包容性。当阿里创业人的公司继承这样的企业文化后,他们挂在嘴里的阿里味成了HR强势或管理上强势到听不进不同意见的延续。 产品思路,腾讯产品思路之所以被称道是在于其一个产品覆盖6~8亿用户,因此在内部可以8个团队同时赛马,覆盖用户所有的需求的前提是产品杀伤力足够直接心灵,且不受到KPI的约束,因此其内部是一个松散且偏灵感的产品团队。但阿里系创业者的产品是用KPI保证充足的产品数量,但质量上还是有差距的,但弥补差距的方式并不是用产品征服用户,而是选用50%产品+50%人力的组合,如同上活动需要当面跟小二沟通一样,且在用户沟通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在大平台或许可以维持这样的体量,但创业公司只能靠烧VC的钱。 有人曾说BAT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黄埔军校,但黄埔前五期(1926年截止)出来的跟第二十三期(1949年截止)出来的学员必然不是一个概念。 所谓”能否吃的惯黄焖鸡和沙县”,其内涵是阿里系出身创业者能否忍受并适应这份辛辣且廉价的饭菜,当作一日三餐,作为自己长期奋斗的开始。 “如果不习惯,那就不如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反正集团从来不拒绝二进宫,只是不会像谣言说的那样给你升职罢了。” 3、BAT出身,创业者的荣耀还是投资人的锁链? 2014年-2015年间,资本市场对阿里离职员工的追捧,也是造成2年后败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聪明人神化了阿里,到头来是自作聪明的坑了自己。 “2014-2015年中旬股灾爆发前的整整8个月时间,阿里出身对你项目是否能融到钱的概率至少有一倍的加成,甚至即使不投你也希望跟你多聊聊,因为他们希望借你帮助他们打开在阿里系的人脉圈。”杭州某投资机构的一位投资经理告诉朱思码记,彼时杭州资本市场一股莫名的虚火把阿里系烧得滚烫,而如此衷爱阿里项目的又以外来投资机构为主。 人们常说英雄不问出身低,但人们自己需要找英雄的时候大多都会优先考虑出身名门的。当一家公司招聘应届生时,在大家都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优选选取211、985和海归,当这个命题丢给投资人时,项目的好坏与创业者本身的出身本不存在任何的联系,但投资人挂在嘴上常说投项目就是投人。 不过投资人向人民撒了谎,他投的是人——的背景。 “在路演过程中,阿里项目创始人之前的层级甚至直接影响了你项目融资的金额,不夸张地说你的离职证明比BP更有溢价能力,譬如当年空格APP之所以被德同资本看中,除了年末指标未完成的内部因素外,更大原因是看中了创始人带出来的那十几号人,以为他们团队就值一个亿,只是不知道德同资本今天是怎么想的。” 实际眼下梦想小镇的阿里系创业者级别基本维持在P6(资深专员)、P7(专家)、P8(高级专家)间,而阿里2014年上市后社招的准入门槛是:以P7为主,P6商量着来。换句话说,今天的阿里系创业者的质量已经不那么高了。 当然,个人在学历上的造假可以通过学信网核实,但诸如BAT离职员工履历上的造假与水分一般很难通过尽职调查向对方企业人事部摸清。而大公司架构庞大,事业部林立,时常会出现轮岗、架构调整、转岗、外派等状况,他的考核是3.25还是3.75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诸如这类问题更增加了调查的难度。以至于外部路演时经常能看到阿里有十几个“聚划算创始人”,或者创业者履历上背了3个BU老大的头衔但在职时间不到4年。 因此对于投资机构面对BAT创业人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三点: 做好尽职调查,大型投资机构可以试图与官方达成尽职调查合作协议,或寻找第三方专业机构,细节可精确到其上一级汇报人,年终reveal情况,所在部门任职时间,业务线等。 重视员工在职时间,大厂级别与在职时间可优先倾向在职时间更长的。 创始人其过往负责业务是否与其创业项目本身存在交集,如有业务交集可精确到其过往业务参与程度,是否参与过战略级风暴会议,甚至可以直击深度执行细节:预算情况,直接汇报人,团队成员各司职责,所属团队成员打分参照依据,横向部门沟通情况,执行时间线,如何设置甘特图节点等方向,严防大厂过水蟹。 一个项目的优劣,当然无法用过往的履历或者在职时间来量化评分。但创业者对待创业这份事业的态度,决定了这个人能否的走的远。众多创业者自嘲为创业狗,但字面下仍有两层意思:不听话野狗,自己主动找食吃,因此可以独立做系统性的东西;听话的猎狗,等着别人来喂,更适找一家公司豢养。 马云曾说阿里员工离职原因就两个,前者受了委屈,后者钱没到位。前者如果只是创业爱好者,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重复犯同样的错误,项目不断的换且又恰恰赶上了投资人手紧的时候,这样的爱好会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同样有的人追求自由和更高的利益,追求0-1的刺激感,在如此大的平台上,自己已经无法感到快感时,有能力又有胆识的人肯定不会落下。所存在的问题是有胆子的人不一定能力强,有能力的人的又不一定有这个胆量。 杭州,本不是一个合适创业的地方,由于阿里巴巴的一家独大让本地生态圈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问题。阿里的既有基因太强,人才的来源过于单一使得创业公司很难跳出这个圈子思考。阿里式的思维尽管没有什么不好,但在一个追求物种多样性的互联网生态圈里,尤其对于未来产品将要面向全国的用户来说,不跟其他大厂的创业人比,仅用这样思维创业其实并非好事,也绝非易事。 当问及诸多创业者,如何克服这个问题时,他们的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去招更多外地的大牛。 但当作者问及深圳,北京,上海等大厂的大牛是否原意到淘宝城外2.5公里的小镇上班时,他们几乎在同时选择了沉默,毕竟眼下他们所面临更严峻的问题是:如何拿到下一轮的钱,然后活下去。 ...... 大家都明白,什么样的人才配做最强王者。
-
亚马逊启动即时提取服务 从下单到提货仅几分钟
亚马逊在正在启动 “Instant Pickup” 即时提取服务,让顾客在下单后马上就能到提取地点提取商品。该举是它在实体零售领域的最新行动,可将配送时间从几个小时缩短到几分钟。 该全球第一大在线零售商周二称,它已经在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5所高校启动Instant Pickup运营。亚马逊计划到今年年底进一步扩大该项目的覆盖范围。 亚马逊移动应用用户可从各个运营地点的数百件畅销商品中挑选,从零售和饮料到手机充电器。顾客下单以后,亚马逊的员工就会在两分钟内将订购商品装到储物柜,之后顾客凭二维码提取。 该电商公司6月宣布斥资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它显然已经认识到生鲜食品等特定品类的购买活动难以转移到线上。而它的Instant Pickup项目则瞄准另一个细分领域:即兴购买。 “我口渴了所以想买瓶可乐。”亚马逊学生项目主管里普利·麦当劳(Ripley MacDonald)指出,“我不可能跑到亚马逊网站去订购,不可能去等它送到,毕竟可能要等上半天。” 谈到新项目,他说,“我可以在学校这里提供那种服务。” 亚马逊能够缩短配送时间,对于实体零售店来说一直是个痛点。随着消费者日益选择更便利的网购,这些实体店难以取得销售额的增长。在Instant Pickup推出以前,亚马逊购物者通过该公司的Prime Now项目一个小时之内就能收到订购的商品,通过AmazonFresh Pickup提取服务15分钟之内就能收到生鲜食品。 晨星公司分析师拉吉·霍特维(R.J. Hottovy)表示,“这是亚马逊涉足食品杂货领域的大计划的一个自然延伸。”他指出,Instant Pickup可帮助该公司满足消费者的少量购买需要。 Instant Pickup也让亚马逊与自动售货机正面交锋。不过,它还不大可能会威胁到办公室和学校中出售零食的自动售货机。 “该服务可能适合出售部分电子产品,因为这些商品自动售货机通常都不会提供。”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分析师阿南达·查克拉瓦蒂(Ananda Chakravarty)指出,“而对于汽水来说,等两分钟已经算很久了。” 自2015年以来,亚马逊已经在美国开设了22个当日提取运营地点。Instant Pickup项目也将会依赖这些设施来展开,它们覆盖伯克利、洛杉矶、亚特兰大、哥伦比亚、俄亥俄州、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等地方。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人工智能会是智能手机的下一个拐点吗?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人工智能开始出现在手机厂商的宣传文案中,或许当时还有几分噱头的成分,但从近期的一些热点来看,华为和微信对簿公堂、传闻融资10亿的锤子要搞人工智能系统,已然跳出了口水战的圈子。 尽管在手机市场每一年都会出现迭代性的技术,可相比于10年前的初代iPhone,无论是产品外观还是交互方式,并未作出革命性的改变,况且手机行业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存量市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柔性屏、全面屏等新概念相继出现,同时也有一些手机厂商寻求交互方式和用户体验上的创新,风口之上的人工智能自然成了手机厂商的眼中物。 傍上人工智能,手机的老战场和新威胁 然而,当人工智能成为科技行业焦点的时候,也诞生了另一种言论: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等待它的会是死亡吗? 手机厂商用行动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荣耀在去年推出的Magic成功缔造了人工智能手机的概念,三星S8用人脸识别替代指纹识别,再一次向人工智能技术靠拢,以及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追捧,至少在营销上是这样。 就目前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尚未成为直接的卖点,即便有一些手机厂商开始使用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来优化拍照效果。如何适时的在概念上占坑,并且在销量上跑赢竞争对手,似乎是一个新的选择。 从已有的产品来看,三星在新发布的Galaxy S8上,使用全新的Bixby取代了原来的S Voice服务,并且还配备了专门的按键来启动Bixby,且Bixby据称是三星人工智能、深度学习、UI设计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不过除了三星自家的应用外,还鲜有第三方服务接入Bixby;比三星稍早的荣耀Magic有着类似的理念,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资源调度,此外还通过对用户行为的预判来推送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下班回家汽车智能导航,电影购票观影提醒等等。 除此之外,魅族在Flyme 6中加入了名为One Mind的AI功能,同样具备分析、决策、进化三大能力;小米虽然在人工智能层面没有明显的动作,但小米联合创始人黄江吉称小米每天的数据量高达200TB,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小米建立了大概1000个详细的用户画像特征,并以此为用户进行精准推荐;苹果罕见的为Siri拍摄电视广告,试图改变人们对其语音助手的认知,增加了更多人工智能的元素。不一而足。 不过,三星Galaxy S8的卖点仍然是全面屏而非Bixby,荣耀Magic并不是华为的主推机型,魅族的销量开始走向下坡路,而市场上销量登顶的机型大多数和人工智能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使如此,手机厂商对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充满兴趣,或可以归功于智能手机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新挑战。 就在不久前,苹果、谷歌、微软、阿里等纷纷打起了智能音箱的主意,亚马逊在Echo发布3年之后,终于撬开了市场。智能音箱会成为手机的替代者吗?答案似乎并不乐观,但巨头们对于“音箱”的疯狂,无疑证实了另一趋势:科技巨头们已经笃定语音将成为下一代交互入口之一。而这才是手机厂商所惧怕的,也是足以颠覆智能手机地位的。 苹果已经将Siri应用于iPhone、iPad、Apple Watch、HomePod等产品上,和Siri诞生之初相比早已是两种景象,甚至不排除Siri在未来将替代UI成为苹果生态的主要交互媒介。无独有偶,谷歌、微软、亚马逊等有着同样的想法,谷歌的Assistant已经效仿苹果进行布局,亚马逊一直在为Alexa寻求开发者,微软的Cortana此前便实现了跨平台使用。而在国内,阿里、百度以及一些创业公司,也开始了相同的玩法,从占领音箱开始,逐渐占领更多的硬件,更多的场景。 遗憾的是,除了三星收购了Viv Labs等初创公司进行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的研发之外,几乎所有的国内手机厂商在这个方面都处于静默状态。或许有些厂商也在默默研发,或许等待第三方的行业合作,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旗帜下,智能手机不是颠覆者而是成了被颠覆的对象。 数据战争渐行渐近,从竞合走向竞争 华为和腾讯的数据战争,足以令手机厂商们重新思考,也足以感知到手机厂商面临的焦虑。而手机所扮演的当真只是服务载体的角色吗?手机厂商当然想做服务的主体,几乎所有的一二线手机品牌开始将应用商店、云服务、浏览器、主题乃至是音乐、视频等服务抓在自己手中,软件和硬件之间的边界早就不存在了。 其实早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初的时候,就有过类似的争夺,只不过那时候还是入口思维而非数据。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们要么以操作系统之名,要么借助第三方ROM,都试图去占领手机这一入口。只不过仅阿里在YunOS上有所成就之外,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选择了放弃,而这或许只是利益权衡的结果。最直接的合作方式就是软件预装,互联网公司得到了想要的装机量,手机厂商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何乐不为。 华为和微信爆发的数据战争透露了一个事实,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厂商正在从竞合演变为竞争,原因仍然是利益的冲突。手机厂商希望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体验,以便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得到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出货量,但人工智能是建立在用户数据的基础上的,而互联网巨头们拿走了大多数的数据。 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饱和,单靠硬件赚钱并不符合手机厂商的利益,占领中高端市场是其一,从服务上赚取利润是其二;另一方面,手机厂商想要提供更智能的服务,势必要得到更多的数据,或许一些公司乐意接受这种商业合作,但在某些互联网巨头那里很可能遇到了闭门羹。 冲突的根本在于,微信、支付宝等超级APP的装机量不输于任何一家手机厂商,俨然是凌驾于硬件之上的“万能入口”。比如说,微信利用小程序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开发者,无疑扩大了自身的数据收集能力;同样的,阿里也在为支付宝接入各种各样的服务,数据收集能力不亚于微信。 可按照手机厂商在人工智能概念性构建的场景来看,手机上的智能助手根据数据进行用户画像,进而实现更加智能的服务,在用户需要外出时主动叫车,根据用户的社交内容推荐喜欢的商品或餐厅等等。当苹果、小米、华为等都在推出支付服务的情况下,手机厂商或希望形成一个独立的服务闭环。由此便不难理解手机厂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野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夯实智能手机作为“计算中心”和“个人助手”的地位,再进行更广泛的布局,包括应付语音交互带来的挑战。 不管怎样,这对智能手机而言都将是一个发展的拐点。从宏观层面来说,智能手机的交互方式将面临革新,提供更智能的服务,甚至将改变智能手机的形态,只是服务的提供方可能是手机厂商本身,也可能是互联网巨头们。而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手机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品牌、营销和最终的销量,还有数据、技术和服务,如何权衡与互联网公司的利益分配,也将是一种竞争力。 最后,作为一位手机用户想要说的是,我们贪婪的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却也是牺牲掉个人隐私所换来的。如今,我们的“隐私”成了巨头们公开较量的筹码,且这种争夺才刚刚开始。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大市场?亚马逊探索不需冷藏的即食便当
据路透社报道,亚马逊正在探索一种不需要冷藏即可较长时间保存的即食便当。该技术原本是专为美国军队开发。 知情人介绍,亚马逊正在考虑推出即食菜品,例如牛排、蔬菜煎蛋饼等,最快明年即可上市。 一般的即食食物不易保存与运输,必须用冰箱进行装载,其运量和成本都不乐观。有了这项新技术,亚马逊可以方便地运送大量即食食品。相比饭店里送的外卖,亚马逊的即食食品或更便宜。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这项技术可以被亚马逊普及,部分人将改变叫外卖的习惯,转而即食食品。这项服务将被整合到亚马逊的AmazonFresh服务上。 即食便当对收入较高的人群,吸引力相对较弱。比如,一家提供新鲜食品送货服务的公司Good Eggs的 CEO Bentley Hall 说:“我了解新的食品加工系统可以延长保质期,对亚马逊来说是好事。但是我并不觉得客户喜欢即食的、包装食品的程度会多于新鲜的饭菜。”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称为微波辅助热灭菌技术(或MATS)的开创性食品制备技术,由位于丹佛的风险投资公司915实验室推向市场。据915实验室表示,该方法将密封的食品包装放入加压水中,并用微波加热数分钟。传统的加工方法下,食物在压力锅中加热长达一个小时,细菌和营养物质都会消失,而采用新方法,这些菜肴可以保持自然的风味和质感。 沃尔玛商店前经理Greg Spragg、现MATS创始人表示:“这显然是一个潜在的革命技术,可以帮助亚马逊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将与消费者一起测试这些产品,并了解消费者的喜好。” 亚马逊拒绝对此发表评论。沃尔玛则没有评论自己是否也在研发类似技术。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科幻?全息广告模式,你能看到...
如果你看到的广告,不再是“羊羊羊”,或是精准推送到你屏幕,直指你荷包里钱的那种,而是加了些动感、高科技、看起来更酷炫,也许你掏钱都会变得心甘情愿些。 最新的广告方式就用到了全息技术。你面前原本空无一物,然后一双双炫彩的鞋浮现,它们展示的全息动画,在空中上演鞋的律动、旋转、变幻…… 各类款式尽收眼底…… 也许你还能简要目睹一双鞋的制作过程…… 其他如手表、装饰物、iPhone、可乐、汉堡……似乎没有全景技术无法展示的……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些许 “端倪”,每个 “全息影像” 背后都有像是黑色支架的东西。这是实现全息呈现的关键。 视频中用到的是款名为HyperVSN的设备,来自英国新创公司Kino-mo。HyperVSN的模样像是螺旋桨,只是桨嵌有LED,当桨旋转时,微处理器和传感器将采集每处LED的角度、速度和位置,再向每个LED发送信号,最终形成3D影像,产生空中有物体悬停的错觉。 通过USB或无线网络,将3D内容传至设备,便能让HyperVSN展示全息效果。 这种设备的好处在于,简单安装在墙上插上电源即可使用,并且对环境要求较低。即使身处比较明亮,看起来还是比较明亮。设备整体操作也比较便利,能联网控制、远程控制、协同控制。 Kino-mo官网显示,公司为阿斯顿·马丁、三星、英特尔等大客户提供过全息视觉解决方案。 媒体曾介绍过全息视觉相关呈现,如初音未来演唱会、周杰伦与邓丽君隔空演唱会等,虽说与HyperVSN原理有别,但视觉效果类似,故而将这两种都抽离为展示、推广的手段,放在一起讨论。 首先,这两种所谓全息都未及真全息技术标准,真全息技术的本质是记录、以及再现三维图像,但就目前而言,其成像工艺相当复杂,制作成本高,目前还停留在概念上。 类似演唱会那种真人再现,原理为“佩珀尔幻象”。如年初,法国左翼阵线候选人让·吕克·梅朗雄实现两地分身演讲,由专业人士在里昂对梅朗雄本人进行拍摄,到另一地点使用投影机在地面上播放,视频通过45度角的全息膜折射,形成幻象。 全息膜的角度还可按需调整,通常为45度,或是衍生出180度、270度、360度等类型的设备。根据光学反射制作的全息,画面效果基本可与显示器上相近,能做到等身。 但成本依旧高昂。以梅朗雄宣讲为例,法国 24 小时电视台预估,梅朗雄为全息呈现需承担3万—4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22.1万至29.4万元)左右费用支出。周杰伦还原邓丽君的跨时空合唱,更是动用45名特效师,耗时2个多月,砸了1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202万元)。 故而这种视觉呈现更偏向追求舞台效果的晚会,或者偏大型的展览会投影。 再来看看HyperVSN设备。螺旋桨式设计,限定这种全息视觉呈现难以等身为追求,更多是对中小型物件的投影。就价格而言,依据设备大小型号有别,售价为1000美元至3000美元不等。 相对全息膜折射,无论以成本或灵活性考虑,HyperVSN这种高科技视觉呈现更易得到普及。一个手机门店,或许用到一两台设备来展示即可,应用范围除纯外观呈现外,同样还可触及内里,将商品制作流程肢解给用户看。尤其在零售实体店遭受冲击,诸多商品替代性强的当今,这种直接刺激视觉,初期对攫取用户流量很有帮助。至于能否留住客户,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思维“黄金圈法则”的「正+反」用法
文章分享了产品工作中可运用的一个思维方法:黄金圈法则,一起学习下或许对你的产品工作有所帮助。 最近经常在各种各样的情况看到这 3 个圈(Why、How、What),关于这 3 个圈的解读和衍生用法也是层出不穷。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讲一下我是怎么使用这 3 个圈来解决我工作上的问题的。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一,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二,「黄金圈法则」在产品领域的存在意义 三,黄金圈的「正+反」用法 四,举个栗子 前两个部分简单略过,着重讲第三、四部分。 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法则是营销大师 Simon Sinek 提出的理论。在最开始是为了更好的卖出去自己的产品而形成的一种营销法则。跟随「黄金圈法则」的还有一句名言: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 they buy why you do it. Simon Sinek 在自己的 TED 演讲上,举了一个惠普和苹果卖手机的例子: 惠普:我们的手机内存XXX、相机摄像头分辨率XXX万、超薄XX毫米,我们的手机非常牛,你想买一台么? 苹果:我们是追求创新、想要改变世界的公司,在追求创新的路上,我们设计了一台手机,它拥有不错的外形、硬件,人性化的系统,你想买一台么? 一旦将产品和公司的文化、追求、理想绑定,就很容易聚集一批同样拥有此追求和理想的人。获得用户的认同,最高级的层次是与用户在价值观上产生共振。而「WHY」的这个层次正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 「黄金圈法则」在产品领域的存在意义 那么,黄金圈法则在产品领域的使用方式又是怎样的? 黄金圈法则再进行剖析,则是产品中经常说的:找到根需求。 找到「Why」,其实是找到用户的「根需求」,而「根需求」常常是情感上的需求。所以,当你的产品从此层面出发并设计时,就会更容易打动用户。 现在已经在行业内看到太多人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释:Why、How、What 这三个词,并且会有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黄金圈法则作为一个元知识,我们在它的基础上有如此多的拓展使用方式也充分说明了这个方法的美妙和力量。 关于黄金圈法则,回归到本真,我是这么来使用它的。 黄金圈的「正+反」用法 两句话说明就是:首先,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需要明确产品的用户群体。 然后,从「正」方使用一次「Why-How-What」的推理、再从「负」方使用一次「Why-How-What」的推理( 产品角度记为「正」,用户角度记为「负」)。 整个流程是这个样子的: 1.「正-Why」: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 层级:战略层 目的:明确产品需求的目标。 说明:有了目标之后,就像有了奋斗方向,之后的设计就有支撑,不会发生偏航。 2.「正-How」:我该怎么做这个功能? 2-0,找准产品的用户群体和主要使用场景,并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进行思考。(OK,以下这个状态的转变就非常重要了:你现在不是一个产品人员,而是你产品的目标用户。大家调整好心态,进入下面的思考) 2-1,「反-Why」:我为什么要用这个功能? 2-2,「反-How」:我该怎么使用这个功能? 2-3,「反-What」:使用这个功能的结果是什么? 层级: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 目的:确定方案。此步骤是为了确定产品内容、产品逻辑、产品框架。作为设计落地的指导。 说明:这是 0-3 岁产品经理经常面对的问题,需要对产品进行设计、提出解决方案。这一部分也是比较难的一部分。此处需要采用「反」向的黄金圈法则。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进行思考。这样思考的好处有几点: A、让你更明确用户的操作动机,从而针对动机进行产品设计和引导 B、让你更明确用户的操作需求和操作场景,从而能够在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上更加贴合用户的操作需求和操作习惯 3.「正-What」:得出功能的具体方案,并实施。 层级:表现层 目的:最终方案展示。 说明:在得出方案后,我们便确定了产品方案,并且有了用户的 N 条完整的操作路径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由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配合输出最终的图稿了。 举个栗子 下面就以「签到加班分享」功能作为栗子讲解这个方法。 1.Why(战略层):我为什么要做签到加班分享这个功能? 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A、优化当前的签到分享方案,最大程度的让用户分享出去 B、塑造云之家的品牌形象 2.How(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如何做分享这个功能? 从这里开始,需要根据目的找寻分享方案了。此时,需要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从用户角度出发。 2.0,找准目标用户和主要场景 目标用户:所有加班结束并进行签到打卡的用户。 主要场景:我进过一天的辛苦工作,现在已经是晚上 8:00 以后了。夜色中,用户掏出手机、打卡云之家,签到打卡下班。这个时候,界面出现一个分享内容,某个点触动了我,于是我把这个内容分享到了我的朋友圈。 2.1,Why:我为什么要分享加班文案? A、证明我加班过:转给朋友圈的同事及领导看 B、从自我出发的分享:产生共振 / 展示自我 我是好员工 我有好才华 我有高逼格 我跟其他人不一样 我…… 2.2,How:我怎么分享? 内心活动:简单,越简单越好,别让我做一堆操作再分享出去 对应设计:缩短流程,漏斗模型尽量减少一层,提高转化率 2.3,What:我分享出来的是什么内容? 为了达到用户的分享目的,我们定义设计的元素包含: 用户名:表明用户身份 下班时间:标明「我是好员工」,并且可以表明是夜晚、给加班文案制造出阅读场景、烘托氛围 文案:打动人心的文案 背景图:制造阅读场景、烘托氛围 3.What:表现层 最终我们定义用户的分享路径是最简洁的,并且为分享文案设计了 N 张背景图。最终的整理方案如下: 分享出去的内容图如下: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山东现共享农机 农民扫码支付可用喷药机器人
“以前打农药都是靠人工,费时费力,还对身体不好,要是有了共享喷药机器人,咱站在地头上遥控机器人打药,就算拿点租金,也不错啊!”8月14日,德州力维机械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潘如党带着上海客户到德城区万亩桃园调研共享农机,围过来的村民了解到机器人可以打药,兴奋地围着潘如党问这问那。 扫码、交押金、开锁,这是使用共享单车的操作步骤,在德州,按照这几个步骤,农民也可以使用共享喷药机器人。据德州力维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良介绍,共享农机也叫共享智能植保装备,包含履带式遥控喷药机器人、履带式采摘运输车两款产品,它们拥有和共享单车一样便捷的用户体验,易于果农操作。 谈起推出共享农机的初衷,陈良说,自己主要是受共享经济的启发。“研发和推广共享农机既受共享经济的启发,也是针对产品滞销的痛点进行的改革。”陈良说,公司专利产品履带式遥控喷药机器人、履带式采摘运输车,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但因为较高的价格、使用周期短、维修成本高等原因,销路不佳,成为闲置的动能。采取共享方式后,经过短短2个多月的市场试验,力维已经收回了25辆共享农机的一半成本,发挥了产品的最大价值,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 今年4月,力维机械投放了25辆共享农机试用版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大面积果园进行产品试用、市场模式试运行。“在甘肃玉门推广时,枸杞种植大户张军明使用设备得心应手,当得知我们将要离开,表示哪怕多给钱,也希望能多用两天,将枸杞园剩下的活忙完。”陈良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种植户们看中的是使用设备的低费用,以及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陈良算了一笔账,如一个农户有100亩果园,按传统方式喷药,每人每天只能喷药五六亩,每亩人工费用20至30元,至少需要16天2000元的费用,而用履带式遥控喷药机器人,每天工作面积可达25亩,只需4天即可完成任务,总费用只要800元。 据介绍,该项目获得了地方农业机械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力维在全国果品集中产区与当地农资服务站合作,服务站成为运营点。运营装备均采用远程联网管理,实时动态监控,运营点不和用户发生资金交易,只为用户提供相关售后服务,公司按运营点交易量发放服务费。陈良介绍,下一步他计划融资数亿元,两年内陆续投入5万台共享农机,如果融资顺利,最近的一批今年9月可投放市场。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防范心脏骤停于未然 美国研发新型风险评估工具
心脏性猝死是导致全球人类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半数的心脏疾病死亡与其有关。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中国,每年有超过55.4万人因心脏性猝死去世,心脑血管疾病也构成了中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或许可以挽救无数生命。 美国西达-赛奈心脏中心科研团队日前宣布开发了一套新的风险评估工具,能够帮助医生更有效地预测心脏骤停的风险。“对于大部分心脏骤停患者来说,在打急救电话之前就已经太晚了。”医学博士苏密特·丘格(SumeetChugh)说。他是西达-赛奈心脏中心心律专科主任医师,是该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因为幸存者很少,有效预测就变得至关重要。” 心脏骤停是心率的电紊乱,会引起心脏停跳,对90%以上的患者来说是致命的。如果能确定高风险患者并及时治疗,心脏骤停有时是可以防范的。丘格先生强调说:“这个新型风险评分工具帮助能我们更好地了解谁最有可能遭受心脏骤停。最重要的是,这个工具可以广泛推广,因为它使用的是已经通行且经济的技术。” 据丘格介绍,这个新型风险分数基于12导联心电图(EKG),是现在通用的最悠久且实惠的心脏测试。研究结果已于近日发表在了《欧洲心脏杂志》,展示了如何利用患者EKG的多个数据点来计算风险评分。 数据点包括患者的心率,左心室肥大(心脏壁增厚),以及在接受电刺激和放松时心肌状态的四个指标。被确定为心脏骤停高风险的患者可以优先接受药物治疗,并植入可以起搏停跳心脏的除颤器。最终患者会得到0至6之间的一个风险评分。得分高于或等于4,患者的心跳骤停风险要比低得分者高出近20倍。 丘格提出:“这个新型风险评分有可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便于操作且成本低廉的数据分析工具,用于确定哪些患者可以从干预措施中受益,预防心脏骤停。” 他介绍说,医生可以通过分数来判断哪些患者能从干预措施中获益最多,比如通过手术在患者体内放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它能在患者心脏骤停的几秒内能及时提供电击来回复患者心跳。 与此同时,由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AndrewNg)领导的计算机科学家团队最近开发了一种新的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诊断14种心律失常,他们希望可以借此加快偏远地区心脏疾病的诊断并改善治疗。而他们的努力也为那些有可能经受心脏骤停的人群提供了又一项安全保障。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脑洞大开的创新思维方法(1):水平思维
如何发散思维,让自己脑洞大开呢?相信被这一问题所困扰的人一定为数不少。文章分享了一种创新思维方法:水平思维,一起来学学。 社区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学设计的要如何发散思维或者开大脑洞”。无独有偶,相信不管是产品设计师还是视觉设计师们,都曾经或正在苦恼这个问题。 我们不希望总是作为跟随者,做跟竞品一样的功能和设计方案。我们内心总是在渴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即使是微创新也是极好的。 曾经咨询一位业界的前辈,他说要有意识的去锻炼自己的思维,对每个需求至少要想出7-8种设计方案。听到这里,我内心是流泪的:“想不到这么多方案怎么办?” 经过有意识的练习,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这样的要求是可以达到的。除了需要日常多积累、多看优秀的设计,学习和锻炼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所以,接下来我会与大家共同学习几种创新思维方法,今天介绍的是——水平思维。 水平思维是什么? 水平思维,是由 爱德华·德·波诺 提出的。他在创造性思维的直接教学领域中,被公认为国际权威。对爱德华·德·波诺 博士,你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一定听过甚至读过他写的一本书《六顶思考帽》。 理解水平思维之前,先介绍另一种思维方式 纵向思维。纵向思维,需要我们选择一个立场,在这个立场中深挖,每一步都源自于当前的位置也就是我们最初选择的立场。这有点像辩论赛,看过《奇葩说》的朋友应该有所感触,正反双方选择了一个立场之后,在这个立场里找寻能支撑这个立场的论点、寻找论据,在这个立场下越挖越深。 水平思维,与纵向思维则完全不同。它需要我们水平移动,尝试不同的认知、概念、切入点,去探索多种可能性和方法,而不是追求单一的方式。 水平思维与我们常规逻辑关注的“事实”和“是什么”不同,它更关心的是“可能性”和“可能是什么”,我们可以努力的提出不同的观点。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可以共存;不同的观点不是从彼此中衍生出来的,而是独立产生的。就像是绕着一栋大楼行走,从不同角度摄像,所拍摄的每个角度的照片都是真实的。 水平思维的工具和方法 一、创造性的停顿 创造性的停顿,是一个简单、轻松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种重要的、主动思考的习惯。通过这样短暂的停顿,思考者会想“这里有另外的可能性吗”、“那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吗”,或者仅仅是想“我要留心/注意那件事”。 这个停顿的时间不宜太久,也不一定要绞尽脑汁只为找到一个新想法。我们只是停下来思考几十秒,再继续先前的事情。稍后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再回到这个点用其他的水平思维工具和方法深度思考。 这样停顿的价值和目的,是为了通过中断快速的流程,来打开新的思维方向。 就像河流被暂时堵住,水流可能会很快找到一个新的河道。就像你高速驶过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这条路通向哪里,但是如果停下来,你就能阅读路标,去注意这个停顿的地方,而不是习惯性的略过不留下任何痕迹。 我们在做产品设计时,也需要这样的创造性停顿,看到一个方案,不要习惯性的照搬,而是停顿下来问问自己“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吗”、“还有其他可能的方案吗”。 二、创造性的质疑 创造性的质疑,常常质疑的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要这样做”、“这件事有其他方法吗”。 创造性的质疑,它挑战的是“唯一性”,而不是判断。它关注的是“不管这个方法有多出色,它是不是做这件事的唯一方法?” 创造性质疑的方式有3种。 方式1:阻塞 如果我们阻塞了当前的路线、道路或做事方法,我们就要被迫找出一条可选路径。 我们会问自己“如果我们不能再这样做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方式2:逃离 如果我们能避开某个主导思想或满足某些限制条件,那我们就可以自由考虑其他可能性。这不是有意寻找替换方案,而是有意避开现有方案。 比如,我们可能思考“如果我们不必让顾客满意,我们可以做什么?” 方式3:放弃 有时候,我们质疑现有的做事方法后,发现完全不需要这样做。此时,可以就此放弃,或者在别处做一个微调的调整即可。 在产品设计工作中,对于本公司已上线的功能和设计方案,我们需要用批判性的质疑去判断现有方式的缺点,才能去思考更好的改进方案,推进新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否则,为了改动而改动,只会浪费公司的开发资源。但是,对于一个新功能,我们可以用创造性的质疑去做,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件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三、概念扇 概念扇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方法。 举个例子: 目标:我们想把某个物体贴到一个普通房间的天花板上。 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找一个梯子。但是找不到梯子怎么办,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了么? 进一步思考,“梯子”只是“将我们从地面提高”的一个工具。如果把“将我们从地面提高”作为一个概念,满足这个概念的可选方法还有“站在桌子上”或“找人将我举起来”。 再进一步思考,“将我们从地面提高”只是“缩短物体与天花板距离”的一个工具。如果将它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满足它的其他概念还有“加长我的胳膊”、“让物体自己移动”。针对这两个新概念,我们可以想到更多方法,比如使用一根棍子来加长我的胳膊、将物体记在气球上再将气球抛到天花板上。 这就是“概念扇”,它分为4个部分: A、目标:有了一个目标/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往下前进。 B、方向:如果能想到很多广泛的概念,它就成了方向,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广义的概念。 C、概念:做事的一般方法或方式 D、想法方案:实现概念的明确、具体、可以直接付诸行动的方法 概念扇的实施路线: 我们可能以为它的实施路线是朝着某个方向不断前进,比如从目标→想法方案→概念→方向→目标;或者从目标→方向→概念→想法方案。 但我们的大脑并不喜欢这种有条不紊的工作方式。当我们开始制作概念扇时,它可能已经冒出了一个实际的想法方案。所以,它并不拘泥与形式和路线,可以从任何节点开始,只要最终能建立这样的概念扇即可。 四、激励 激励,是指对某个关注点/目标/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打破常规轨道”的思维方式,提出与常规方式相比“不合理”的方法。 激励,通常需要和运动相结合,也就是从“主路”提出一个激励的方法,再在这个激励的基础上加以思考演化,最终运动到“支路”上。一旦到达支路,我们就可以回到起点,继续从支路开辟新的想法。 所以,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脱离“常规思维”的主路,寻找新的观点。 怎么设置激励,或者说怎样提出一个激励的想法呢?下面将介绍5种方式,并用Po开头来代表每个激励的例子。 方式1:逃离 首先,清楚的表述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然后,用“逃离”的方法,取消、否定、去掉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举个例子: 我们认为餐馆里当然应该有食物。 Po,餐馆里没有食物。 有了这个激励,下一步是运动。我们可以想象人们坐在这家非常雅致的餐馆,但是没有食物。下次再来的时候,他们会记得带一些零食或小吃。这样,就可以产生新的想法——将餐馆作为雅致的室内野餐地点的想法。 方式2:反转 首先,考虑“常规”的做事方式;然后,选择相反或颠倒的方向。 举个例子: 当有电话需要接听时,电话铃会响。 Po,电话铃一直响,当有电话需要接听时,电话会安静下来。 我们思考电话铃一直响,它的正面因素是至少会知道电话在工作。那么表明电话在工作的方式,还可以是在电话上设置小显示灯。另外一个想法是,我们可以想象正在用手机看着视频,电话来时视频变为停止和静音,直到通话完毕。 方式3:夸张 这个方法与大小和规模直接相关,比如 数量、频率、体积、温度和持续时间等等。夸张,意味着要在一般范围之外的大小/规模。 举个例子: 目标:如何筹集到拍电影的费用。 Po,一张电影票100美元 通过这个激励可以引出众筹的概念,通过高额的电影票价格,将来电影上线后根据票房获得一定的收益或特定福利。 方式4:曲解 在任何场景下,各方之间都有常规的联系、也有常规的行动时间顺序。曲解,就是去“改变”这种常规的联系、常规的时间顺序。 举个例子: 常规:老师监考学生 Po,学生们相互考试 这个激励可以引出一个想法:让学生来设定考试的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需要了解了某个主题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方式5:如意算盘 提出一个幻想,并知道它不可能实现。(并不是说很难实现,而是不可能实现) 举个例子: Po,如果你遇上塞车,没关系,飞机会等你。 这个激励几乎是一个幻想,飞机不可能一直等你,但同样可以引出几个想法。一是所有航班都比实际起飞时间早安排半小时,如果到得晚只要支付额外费用仍然可以上飞机,如果办理登记手续早的乘客可以获得优惠券。另一个想法是,将误机的乘客自动重新登记到下一个航班,但登记只持续一个小时。 五、运动 有了激励,如何从激励出来,运动到达、引出一个新想法呢?下面同样介绍5种方式。 方式1:提取原则 首先,对某个激励,从中提取原则,可能是概念、特点、属性等等;然后,只处理“提取”的原则,从这个原则周围产生一个可用的想法。 举个例子: 目标:一家广告公司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广告媒介” 激励:Po,召回街头公告员 提取原则: 1、街头公告员可以到达人们所在的地方; 2、街头公告员可以根据听众改变广告词 3、街头公告员可以回答问题 4、街头公告员是一个可敬的职员形象 5、街头公告员总是拥有最新的资料 6、你不能不理睬街头公告员 以上每个原则都能被提取或运用。以“你不能不理睬街头公告员”为例,接下来我们忘掉街头公告员,专注去寻找“不能不理睬、至少不愿关闭的媒介”。这个时候,可能想到电话,再细化一下方案——提供免费的公用电话,但是电话中会插入广告信息;广告商为广告付费,而打电话的人可以免费通话。 方式2:关注区别 首先,将激励和现有的想法或做事方式对比;然后,找出并清楚的说明其中的区别;最后,思考它们能否引出有趣的新想法。 举个例子: 火车上,服务员推着餐车来来回回很多趟,买的人少、还打扰到乘客 激励:Po,餐食自动送到想点餐的人面前。 区别:从主动售卖到自动送餐。 引出一个想法:火车上有订餐的二维码,乘客上车后如果想吃饭,扫码查看菜单,选餐支付后,等待服务员送餐到座位。 方式3:每时每刻 首先,根据激励想象每时每刻在发生什么;然后,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想法和方案。 举个例子: 激励:Po,飞机头部先着陆 每时每刻:想象实际场景下,当飞机开始着陆时,驾驶员能清楚的看到着陆地区。 引出思考:驾驶员在飞机中的位置 更多想法:当飞机很小时,驾驶员只能坐在前部。这是最好的位置或者总是最好的位置吗?当角度很陡时,驾驶员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可以考虑几种方式,一是通过一种机制来降低飞机的前端,保持驾驶员的视野;二是在着陆时驾驶员坐在其他位置;三是把摄像机放到选定的合适位置,辅助驾驶员了解前面的视野。 方式4:正面因素 首先,思考激励有什么正面的价值;然后,抓住这个价值,通过它前进、寻找,得到一个新的想法。 举个例子: 激励:Po,汽车引擎应该放在车顶 正面价值: 1、易于维护引擎 2、碰撞时引擎受损的风险降低 3、两边的车轴分配了相等的重量 4、车内有更多空间,或许可以将车身设计的更短 5、更少的制冷排气 根据以上的正面价值,我们可以思考要达到这个正面价值,除了用激励中提到的方式,是否还有新的方法,从而得出新的想法。 方式5:使用情境 思考在什么场景、情境下,这个激励有直接的价值。 举个例子: 激励:Po,汽车引擎应该放在车顶 使用情境:发洪水的时候,当驶入更深的水中时不会影响引擎。 好了,以上就是水平思维方法的主要内容,信息量颇多,值得好好练习和实践。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实体店的当前困局与破局之道
未来,物质不再稀缺,稀缺的将是商家们的服务精神,这种稀缺,就好像人长大后便会渴望爱情一样。 2016年11月马云在云栖大会率先提出了新零售概念,于是乎在转瞬之间,新零售这个词迅速火遍了整个互联网,为什么新零售概念会如此火热呢?因为当前不只是线下实体门店哀鸿一片,都在讲经营难、盈利难,关店潮不断。而且曾经一度“极度嚣张”的线上零售也开始遭遇天花板,增长开始放缓。所以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大家都在急切渴望找到一条指明未来方向的康庄大道。 但新零售真的能打破当前中国零售行业的困局,最终引领中国零售行业产生新变革吗? 当然!新零售将引领中国零售商业产生新变革这一点是必然的,但我认为新零售将只会是推动变革的一种手段而已,中国零售行业真正需要的是一场服务革命。 在这里我就从:“实体店当前有何困局以及如何打破困局”作为切入点,尝试给出我的思考和结果,和大家一起讨论。 实体店的困局 1、节节攀升的店租; 2、水涨船高的运营成本; 3、为了销售额而缺少的服务意识; 4、与电子商务的零和博弈。 当租一家临街门店租金随随便便要几十万/月,百万/月,当雇佣一个店员没有4000+/月就被不屑一顾,高昂的运营成本让店家没得更多选择,只能努力去产生更多的销售才能覆盖掉运营成本,于是乎,很多店铺的考核指标就只剩下销售额。商家们为了销售额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促销/打折/特价”“买两件送一件”“满199送100”招牌随处可见,更直接的店门口店员直接吆喝揽客,但它们赚到钱了吗? 最近几年,沃尔玛在华每年都有门店关闭。 A、2012年,沃尔玛中国区关闭5家门店;2013年,关了15家;2014年,关了16家;2015年,关了1家;2016年,关了13家; B、2015年华润万家有门店4800家,但到了2016年就变成了3224家,减少了800多家; C、仅2016年上半年达芙妮净关店450家; D、2013年还拥有直营店和加盟店近5000家的美特斯邦威,到2015年末已经仅剩3700家; E、真维斯4年之内关闭了1012家店面,到2015年只有2249家零售门店。 我们的实体店没有挣到钱,已经如此努力却依然没有挣到钱,问题出在哪呢?随着运营成本攀升,通过更多的销售来抵消成本达成盈利这个做法是没有错的,毕竟没有销售谈何盈利呢? 但问题来了,当在运营成本压力下销售额成为了唯一目标,销量成为了考核员工的唯一指标,消费者能享受到的服务还能好吗 ? 消费者能得到的服务必然不会好,最终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肯定也不好。 话说回来,运营成本攀升和服务又有何关系 ? 提升服务质量会增加运营成本,但在利润已经很薄的情况下,店家不希望你提出任何问题,更不会希望你退换货,店家很纠结的是:它没办法给你更好的服务却又希望你下次还来买。这个结果委屈了谁呢? 是消费者,损害了什么呢?二次复购率。 其实在新零售概念提出以前,实体店就已经有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尝试,比如商城SAAS软件供应商有赞很早就推出了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的的收发货模式,很多实体店也早就学会了网上开店。 但现在网络零售其实也有着自己的困局: 1、网上门店的流量获取成本已经几乎等同于线下开店; 2、流量红利消失,平台获取新的流量增长来源已无可能; 3、体验式服务的缺失,消费者无法通过电子商务获得完整的购物体验; 4、消费场景单一; 5、价格战严重,不管是进攻还是被攻都会自损八百。 网络零售虽然没有什么店租成本,但是线上也要运营成本,包括广告、活动、运营人员、快递等等,现在开一家网络零售店铺已经几近和线下开实体店差不多了。 而且网络零售价格战已成常态,不是同平台的横向对比就是多平台的纵向对比,利润越来越薄,甚至是为了刷销量不得不亏本销售,有点网店为了在保持低价的同时获得销量会采取卖假货的办法,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那既然线上也有困局,是否说明强调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概念就是个伪命题呢? 实体店的破局之路在哪? 新零售概念当然不是伪命题,新零售概念并不是简单的要求线上和线下的相加,新零售概念真正强调的是一种立体化的服务矩阵,它说能产生的效果绝对是“1+1>2”的效果。 新零售将会是倡导消费体验升级的一个过程,它最终的目的也是升级现阶段的零售服务体验。 1、线上线下趋于统一化、专业化。随着线上线下及物流的融合,更高的配货效率和更智能的物流配送;可以通过后台算法随时进行货品调配,线上线下渠道统一管理;实体店也可以根据销售数据随时优化陈列和配货;未来零售体或将统一价格、质量、体验等方面,打破卖家秀与买家秀的落差,提供专业的服务、产品给消费者。 2、大型零售体或将面临整合重组。曾经被大型商超阻碍了发展的社区型便利店将崛起。 3、体验式消费、个性化服务融入消费者生活。 4、企业生产更智能、科技化。随着线上线下的结合,需求及生产供给信息相互融合,从生产到消费可以通过大数据等科技技术预测,以控制产能,全面消灭企业库存,提高效益。 未来的零售市场比拼的一定不是谁的成本低,谁的销量高,而是谁的服务体验更好,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体验式消费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日本的零售行业非常发达,很多人很喜欢上日本火拼,但最终买回来的却往往是中国造,问题出在哪儿呢?因为日本零售非常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去过日本购物的就知道日本的商场在很多细节上都体现出对消费者的尊重,它希望消费者带走的不仅仅只是商品,还希望能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购物体验。 升级后的零售应该是怎样的? 其实即便马云没有提出新零售概念,中国的零售行业也到了升级的关口。升级后的零售将不再是简单的 “买卖关系” 而应该是一种 “服务关系”,消费者能够在服务关系中得到商品本身之外的消费体验,消费体验将是未来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的”商品”。 未来,物质不再稀缺,稀缺的将是商家们的服务精神,这种稀缺,就好像人长大后便会渴望爱情一样。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手机零售“无边界”时代来临 或重构渠道版图
摘要:“大平台”时代引发的手机零售变革,电商、连锁、运营商、厂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强化自己的竞争实力将成为零售渠道的发展重点。 新零售到底是个什么鬼? 的确没有人能清楚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大佬们也都在盲人摸象。无论它的最终形式是马云提出的新零售,还是刘强东强调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可以肯定的是,新的零售革命引发的消费变革,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手机零售渠道,首当其冲。 “以往的零售模式注重流量,但由于流量不精准,渠道成本正越来越高。”京东集团副总裁胡胜利日前强调。 “小米已经定义为‘新零售公司’,我们要在线下复制当年小米网高额交易流水的盛况。”一周前,雷军对媒体直言。 随着2017年零售变革论甚嚣尘上,以阿里、京东、苏宁、小米为代表的企业,正在手机行业主导着一场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线上或线下、电商或门店的新零售变革。这种类似于刘强东所说的“无界零售”,将促进国内手机市场“大平台”时代的到来。 第五次零售变革 在过去30年间,国内手机市场经历了连锁零售时代、运营商渠道时代、线上时代、独立店时代,共四次销售渠道的变革,且每一次的受益方都各不相同。而第五次零售渠道变革的受益者,或将是具备全渠道能力的大平台。 国内手机市场的第一次变革,是由连锁店引起的。时值2004年前后,国内手机市场需求暴增,手机连锁店逐渐取代家电卖场、综合商场,成为手机零售的主要交易端。一时间,连锁手机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上下诞生,这股势头一直延续到2008年。 2009年开始,3G手机奇袭2G手机及功能机,运营商借助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率先主推3G手机。当时,运营商给手机厂商提供了巨额补贴,顺利拉拢了国内主要手机厂商作为其盟友,运营商渠道得以主导当时的国内手机市场。这一轮变化中,获利的不只有运营商,还有“中华酷联”以及三星、苹果等一批厂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令手机产品的交易端再次发生变化,引发了第三次渠道变革,也就是线上渠道的崛起,而且生生造出了“互联网手机”这么个产物。 2013年开始,当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需求不断升级,以小米、荣耀为代表的互联网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和低成本的电商渠道,打开了一种新的零售通路,剥夺了运营商和连锁店的一部分话语权。这种趋势,让紧抱运营商渠道的部分手机巨头开始坠落。 但是,仅仅两年时间,线下渠道的崛起又让智能手机市场变了天。2015年,OPPO、vivo引发了一场独立店的渠道变革,其遍布三四五线城市和乡镇的独立门店,成为销量暴涨的杀手锏。2016年,OV逆袭杀入国内手机市场前三名,进一步验证了独立店的价值。 随时而来的,是众多手机品牌开始发出大力拓展线下渠道的呼声。 然而,手机零售市场仍在不断变化。从今年的情势来看,连锁店和独立店的份额互相挤压,运营商渠道补贴不再、互联网冲击加剧,线上增长红利消退等,表明单一的销售模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难免遭遇瓶颈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况在进入2017年第二季度后,变得越发严重。 基于这些市场变化,权威调研机构GfK指出,零售的“大平台”时代即将来临,电商、连锁、厂商将成为三大主导力量,竞争也将不再局限于在线上或线下市场,同时这三大主导角色之间的区分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 实际上,我们很多消费者都能感受到手机零售市场发生的这些变化。阿里的“新零售”、京东的“京东之家”、小米的“米家”、迪信通的 “D.Phone”、苏宁的“YOUQU优趣”、国美的“国美零售”等,这种大平台类型的新兴零售体验店,正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 其中,京东在8月9日宣布接下来会陆续开设超过300家的京东之家和京东专卖店,进一步向全国各级市场渗透。从这股势头来看,京东要将刘强东提出的“无界零售”逐渐落地,为大平台时代的竞争打下基础。 而小米则表示,在过去短短半年不到时间内,实现了小米之家数量的翻倍,目前正逐渐接近年内建设200家小米之家的目标。 竞争将再次升级 日前,市场调研公司GfK 发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零售报告,其中,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零售量为1.1亿部,同比增长1%。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零售量为2.32亿台,同比增长0.4%。可以看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增速平缓。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会陷入沉寂。相反,上半年智能手机零售额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零售额为4848亿元,同比增长15%。由此可见,新一轮的消费升级正在促进智能手机零售规模不断增长。 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具有“大平台”特征的零售渠道正在迅猛增长。 以苏宁为例,苏宁818购物节的前三天(1日至3日),其手机销售创造了历史记录,同比增长达到377.9%,其中线上同比增长517.3%,线下门店同比增长100.8%。 苏宁的这种增长,得益于全渠道零售,也可以说是无界零售。这反映出大平台时代的零售特点,就是需要具备打通线上线下、电商门店等多个渠道的能力,做到无界零售。 此外,小米从去年开始,强化线上能力的同时,发力线下渠道打造“小米之家”,如今已初见成效。根据多家调研机构第二季度的销售数据,小米销量同比增长70%,成功挤掉苹果、三星,占领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第四的位置。 从小米、苏宁的零售数据和京东的3C战略不难看出,大平台时代的零售竞争方式也在不断升级。GfK认为,大平台时代的参与方在追逐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将形成平台、流量、数据的多维度无界竞争。 平台,也可以理解为资源,越大的平台所拥有的资源自然越多。 而那些流量和数据,都是与平台的销售表现成正比的。以阿里、京东为例,它们作为国内最主要的电商集团,拥有巨量的资本、资源、海量的用户流量和消费数据。 因此,这类大平台在新一轮的手机零售变革中,也将是优势较大的一方。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手机零售竞争中,越来越多的资源将会向优势一方靠拢。其他资金、物流、数据、规模等处于弱势的零售渠道,将要面临的或是洗牌,或是站队。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就有连锁、运营商、独立店等在向大平台靠拢。比如三大运营商,它们不仅有自己的官网,还在天猫、京东等平台上开设官方商城,以此来加强自己的零售渠道。 而手机厂商在“大平台”时代,也需要在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同时,加强与平台的合作。就像小米,在自己开设小米之家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加强与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的合作。 由此可见,“大平台”时代引发的手机零售变革,电商、连锁、运营商、厂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强化自己的竞争实力将成为零售渠道的发展重点。虽然,现阶段的大平台角力主要发生在高线城市,但这种竞争依旧会对手机零售版图产生影响,甚至是重构。 摸索中的手机市场新零售,已经逐渐显露轮廓。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除了飞行仓库,还有这五项能够塑造未来的创新在路上
这里有5项真正塑造未来的创新 据Science of Singularity报道,飞行仓库、机器人接待员、智能马桶……这样的创新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它们有可能成为现实吗?技术正以超越常规的速度发展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世界很可能会像未来电影描述的那样,比如《银翼杀手》(Blade Runner),被智能机器人和未来技术所包围。但是什么样的技术真的能发挥作用呢?基于最近的技术突破和当前趋势,以下是5大真正塑造未来的创新。 智能家居 许多典型的家庭用品已经可以连接到互联网上,并能够提供数据。但许多当前的智能家居技术并不显得特别聪明。智能电表只能让人们看到能源正被如何使用,而智能电视只是电视与互联网接入的简单结合体。同样,智能照明、遥控门锁或智能加热控制系统允许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编程,只是将控制点从墙板转移到手掌上。 但是,技术正在迅速向临界点迈进,届时它可以使用数据和连接来代表用户行事。要真正发挥作用,技术需要更多隐身到背景中,比如洗衣机能够识别出你投入的衣服种类,并自动选择合适的程序,甚至提醒你哪些衣物不能一起洗。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更好地了解人们的日常活动、动机,并与智能对象进行互动,以避免它们成为家中“不请自来的客人”。 这样的技术甚至可以为所有人造福。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报道,能源供应商将帮助降低人们的能源成本,允许他们的洗衣机连接互联网,以在阳光明媚的下午最大限度地利用廉价的太阳能,或在能源需求高峰期自动将冰箱关掉几分钟。这个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安全问题,因为联网设备可能遭到黑客攻击,比如最近的勒索攻击。毕竟,我们的家是让人感觉最安全的地方。要使智能家居设备普及,这些技术必须要保证安全。 虚拟秘书 虽然秘书在企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常常把工作日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可以自动化的费时但相对琐碎的任务上。以组织“简单的”会议为例,你必须找到合适的人参与(可能跨越业务界限),然后确定他们什么时候都有空。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壮举。 doodle.com这样的工具可以寻找人们的空闲时间,并确定最佳的会议时间。但它们最终还是要依赖那些积极参与的人。只有在正确的人已经被确认后,这些工具也才有用。早在10年前,欧盟资助的inContext项目就在探索通过利用情境信息(企业图表、移动设备位置感知和日历),为既定事件找到合适的参与者和适当的时间。 当时,收集背景信息的技术还不够先进,智能手机仍然是个新鲜事物,数据挖掘与处理也与今天截然不同。然而,在未来几年里,我们可以看到机器在企业日常计划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虚拟助理的作用可能远远超过安排会议和组织日记的范畴,它们可以帮助项目经理组建合适的团队,并为它们分配合适的任务,从而使每项工作都能更有效地进行下去。 另一方面,需要上下文信息也会引发隐私入侵的担忧。但是鉴于年轻一代不介意在Twitter或Snapchat上分享他们的每一分钟经历,这样的担忧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那么重要。我们应该在哪里画线?我们是否完全接受“机器崛起”、尽可能地自动化,或者在日常工作中留住真正的人,只使用机器人真的能完成那些没有人愿意做的琐碎任务吗?这些问题需要尽快找到答案。 AI医生 我们生活在激动人心的时代,随着医学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的医疗保健未来正被重塑。但你对AI的诊断有何感受?名为Babylon Health的私营公司正在伦敦5个街区进行试点实验,鼓励人们利用非急救电话咨询聊天机器人。AI被使用大量的病人数据进行培训,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恰当建议,比如推荐它们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前往药房购药或呆在家里。 Babylon Health声称,该公司很快就能开发出一种系统,能够在诊断中超过医生和护士。在缺少医务人员的国家,这可以大大改善医疗现状,使医生能够集中精力提供治疗,而不是花太多时间进行诊断。这将重新定义他们的临床角色和工作实践。另外,IBM的超级电脑Watson、CloudMedx平台以及Deep Genomics技术,都可以通过患者数据提供洞察和治疗方案,帮助医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协助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和自动跟踪技术,如Fitbit、Jawbone Up和Withings,可以手机患者的行为、处理现状及活动数据。不难想象,即使是我们的马桶也会很快变得更智能化,可以用来检查人们的尿液和粪便,为某些疾病提供实时的风险评估。 然而,为了使AI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行业,许多合理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已经有许多应用程序报告了可用性、健康信息认知能力、隐私、安全、内容质量和信任问题。此外,对于收集、交流、使用和存储患者数据,还存在缺乏临床指南、伦理问题和期望不一致等问题。此外,AI技术的局限性也需要明确,以避免可能会对病人造成伤害的误解。 如果AI系统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并将重点放在理解和加强现有的护理实践和医患关系上,我们有望看到越来越多数据驱动医疗保健计划的成功案例。 护理机器人 我们的家里有机器人开门吗?可能。大多数人的家里都会如此吗?即使价格合理,也可能不会。成功的智能技术与失败技术的区别在于它们是否有用,而它们的实用性取决于上下文情境。对大多数人来说,让机器人来开门可能不太有用。但是想象一下,在缺少工作人员的地方,机器人接待员会有巨大帮助,比如养老院。 配备AI技术(如语音识别和面部识别)的机器人可以与来访者互动,确认他们想要拜访的人,以及是否允许他们进入养老院。验证后,带有路由算法的机器人可以引导访问者拜访他们想要看望的人。这可能会使工作人员花更多时间与老年人相处,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AI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以便在完全不受控制的环境中运行。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出积极迹象。在研究者研究无约束人脸识别问题的标准数据库进行测试时,Facebook的DeepFace软件能够以97.25%的准确率匹配面部。该软件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这种技术是由数以百万计的神经元连接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够自动从数据中获取知识。 飞行仓库和无人驾驶汽车 可以说,无人驾驶汽车是目前正在研究的最惊人的技术之一。尽管它们也会犯错误,但实际上可能比人类司机更安全。部分原因是无人驾驶汽车可以使用大量传感器收集到的有关世界的数据,包括汽车周围的360度视图。此外,无人驾驶汽车可以相互沟通,以避免交通事故和交通堵塞。除了作为普通大众的资产之外,无人驾驶汽车可能对送货公司特别有用,使它们能够节省成本,提高送货效率。 为了使这类车辆得到广泛使用,不仅需要提高它们在繁忙道路上完全自主驾驶的能力,而且还必须确保有适当的法律框架。尽管如此,汽车制造商仍在与时间赛跑,看看谁将是第一个面向大众推出无人驾驶汽车的厂家。人们相信,第一辆完全自主的汽车最快只需十年就可以使用。 亚马逊最近为飞行仓库申请了专利,该仓库可以访问某些产品需求激增的地方。飞行仓库随后会派出无人机来运送货物。目前还不清楚亚马逊是否真的会继续开发这样的项目,但是对自主无机的测试已经成功启动。 多亏了技术进步的驱动,未来就在这里,我们只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最好地塑造它。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起底《战狼2》资本推手:富德系浮出水面
《战狼2》正不断刷新国产电影票房的新纪录。根统计截止8月11日凌晨,《战狼2》总票房已经突破40亿元。这意味着,它打破了周星驰执导电影《美人鱼》创下的33.9亿元票房纪录,成为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随着《战狼2》的大热,其背后的保底发行方、联合出品方北京文化股价水涨船高,一度达到今年最高价20.74元/股,成为资本市场热捧的“影视文化股”。 但在2013年转型影视文化前,北京文化只是一家以旅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名为“北京旅游”,年度总营收长期徘徊在1.5亿元,净利润时正时负、忽高忽低。 北京文化的成功转型,与神秘富豪张峻旗下的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富德生命人寿”)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了解,富德生命人寿不仅为北京文化第二大股东,“富德系”相关公司还屡次成为北京文化影视业务合作伙伴,同时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也与“富德系”关系密切。 除了“富德系”坐阵,北京文化目前的第一大股东背后是富商丁明山。不过在两大资本巨头的加持下,北京文化的实际控制方似乎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富德系”文娱版图 富德生命人寿与北京文化首次产生直接交集,来自2014年8月北京文化的一次非公开发行股票。该次非公开发行总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3.14亿元,用于收购世纪伙伴、星河文化经济和群像文化传媒3家公司100%股权等项目。 这次定增最大的认购方正是富德生命人寿。2016年4月1日该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富德生命人寿得以正式进入北京文化。 富德生命人寿的进入或来自于北京文化现任董事长宋歌的助推。2014年1月20日,宋歌加入北京文化任职副董事长。宋歌的个人履历,在此之前曾有“万达影视总经理”一笔。 宋歌与“富德系”的联系则可以追溯到2008年。公开资料显示,早在当年9月1日,宋歌曾获保监会批准任富德生命人寿独立董事。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8月,张峻刚正式出任富德生命人寿董事长一职。 宋歌亦曾担任“厚德前海基金”的董事长和法人代表,“富德系”关联公司“深圳诚德投资有限公司”曾为其第一大股东。此外,宋歌还担任富德生命人寿一孙公司的董事、总经理。 而“富德系”正式持股北京文化前夕,北京文化董事会又新增了一名与富德生命人寿关系密切的董事。2016年3月29日,经宋歌推荐陶蓉任职北京文化副董事长。此前,陶蓉为传奇梦想(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与富德生命人寿共同投资了一家名为“富德文化传媒投资”的公司。此前曾有媒体称“陶蓉为张峻妻妹”。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富德系”曾计划将其关联公司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下称“聚合影联”)注入北京文化。2016年8月13日,北京文化称计划收购聚合影联等标的。聚合影联这家股东几经变更的公司,在2015年7月到2017年1月期间,“富德系”相关公司重庆水木诚德文化产业基金曾为其股东之一。 聚合影联是北京文化重要的合作伙伴,《战狼2》即为其与北京文化共同发行。但耐人寻味的是,2016年8月19日,北京文化宣布终止这一收购计划。 谁真正实际控制? “富德系”并非北京文化背后唯一一家资本大鳄。 2011年4月,中国华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力控股”)通过非公开发行成为北京文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6.67%。华力控股董事长成为北京文化实际控制人。 丁明山,湖北应城人,其控制的华力控股版图涉及地产、医疗、矿产等多个领域,项目包括北京望京果岭里住宅区、南昌财富广场、南京康桥水岸、昆明滇池印象、三亚凤凰国际水城等。 外界对丁明山更多的认知是,他是地产大亨王健林的好友。丁明山不仅是万达商业地产及万达电影的自然人股东,华力控股还通过一股权投资合伙企业间接持有万达影视的股份。 丁明山入主北京文化后,也曾尝试系列资本运作扭转上市公司业绩颓势。2012年3月,北京文化宣布拟通过非公开发行将丁明山旗下资产“时尚之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时尚之旅”)注入上市公司。作为万达商业地产的战略合作伙伴,时尚之旅酒店彼时已开业的5家酒店均位于各地的万达广场内,还有10家酒店也将在不久之后装修开业。 不过,2013年4月,这一非公开发行便被终止,原因是董事会认为酒店业务并非公司发展重点,且后续投入对上市公司产生较大资金压力。 几个月之后,北京文化便宣布转型影视文化业务,宋歌、富德生命人寿也由此登场。而关于北京文化的实际控制权或许也在发生变化。 笔者发现,2015年北京文化的董事会悄然洗牌。此前,北京文化6名董事中,4名董事有华力控股背景,其中董事长熊震宇、董事邓勇曾职华力控股或下属公司,董事丁芬为丁明山之女;董事丁江勇则为丁明山近亲。 2015年下半年北京文化董事会出现变动,丁芬离任北京文化,宋歌取代熊震宇成为董事长。不过,彼时华力控股扔持有北京文化29.30%股份,丁明山为实际控制人(2015年年年报数据)。 但随着富德生命人寿的正式入股,北京人寿在股权比例和董事会成员方面又一次发生了变化。根据北京文化2016年半年报显示,富德生命人寿一跃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15.81%,而华力控股则为16.12%。此时,北京文化已无实际控制人。 另一方面,2016年3月开始,熊震宇和邓勇先后离开北京文化董事会。根据2016年年报,北京文化6名董事中,华力控股方面仅有丁江勇一人。 与之对比,北京文化董事会两名成员宋歌及陶蓉均与“富德系”存在交集。 除此之外,“富德系”相关公司也参与到北京文化业务中。比如,自2016年4月开始,富德生命人寿持股公司西藏北文与北京文化联合投资了《加油,美少女!》《高能少年团》和《开心俱乐部》3个电视栏目,而重庆水木诚德文化产业基金则与北京文化联合投资了《英雄本色4》和《一代妖精》两部电影。 耐人寻味的是,华力控股仍在继续增持北京文化试图拉开与富德生命人寿的持股差距。2017年6月28日和29日,华力控股通过大宗交易增持北京文化1.32%股份,目前总持股比例为16.997%。 有两大资本巨头加持的北京文化,究竟由谁实际控制,或是双方保持了一致的默契?对此,媒体联系北京文化,试图了解该问题及公司日后发展规划,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应。 影视行业的新入局者 在2013年转型旅游和影视业务双向发展前,北京文化业绩乏善可陈。 自1998年成立上市以来,北京文化一直以景区经营管理和酒店管理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其下拥有的主要旅游资产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和龙泉宾馆。根据年报显示,2008年至2013年。北京文化年度总营收分别为1.56亿元、1.62亿元、1.65亿元、1.76亿元、1.66亿元和1.6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分别为-3062万元、363万元、457万元、873万元、2704万元和3255万元。 2013年12月,北京文化首次宣布涉足影视行业,并在随后收购了宋歌旗下的摩天轮传媒文化与自然人李铁及潘杨名下的艾美影院投资。 北京文化转型更重要的一步,是2014年8月由富德生命人寿参与的非公开发行。该次非公开发行筹集资金收购的三家公司,为北京文化打下了进入影视行业的业务、人脉资本。 其中,收购标的“世纪伙伴”核心团队包括影视制作人边晓军、著名编剧严歌苓、著名导演张黎等,实际控制人娄晓曦则为前华谊兄弟影视剧负责人;标的“星河文化经济”旗下拥有50多名签约艺人、导演、编剧,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内地第一经纪人”王京花;另一标的公司群像文化传媒的实际控制人,则为前华谊兄弟知名监制陈国富。由于三家公司实际控制人均来自华谊兄弟,北京文化此举也被外界解读意在“再造华谊兄弟”。 影视文化资产先后正式注入,使得2016年北京文化实现营收9.2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为5.22亿元。而随着《战狼2》的大热,北京文化在资本市场受到了空前热捧。电影上映后的三个交易日,北京文化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 但在股价大涨之际,8月7日,北京文化公告称,公司董事丁江勇、副总裁邓勇、副总裁杜扬、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陈晨、财务总监于晓萍计划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者大宗交易等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1436525股(占总股本比例为0.1978%)。 此举导致北京文化股价应声下挫,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参与减持的董、高、监中,丁江勇和邓勇均有华力控股背景。 业内人士表示,影视行业因为某一部作品大热是好现象,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暴涨,说明有投资者对影视传媒行业看好,事实证明,影视行业的确存在巨大市场空间。不过,也应该反思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应该是个案,应推动未来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王健林宣布:万达彻底告别房地产!
“目前的中国房地产正站在珠穆朗玛峰,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没有 ‘高处’ 了。”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 “高处不胜寒”——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打拼了近30年的王健林可能对此最有体会。最近几个月,通过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且又让人惊掉下巴的资本运作(涉及总金额高达1000亿元以上),王健林掌舵的万达集团官方微信宣布:万达彻底告别了房地产! 千亿资产大腾挪 最近1个月,万达集团给外界的关键词是:瘦身,变现,收缩,退出…… 先是7月19日,万达商业分别与融创中国、富力地产签署了转让协议,万达以637.5亿元的总价将77家城市酒店全部股权以及十三个文旅项目的91%股权分别转让给富力和融创。 “只要有万达,迪士尼十年到二十年之内盈不了利。”王健林的这番豪言壮语随着十三个文旅项目的易主随风飘散。就当大家错愕于首富忍痛割爱的决绝之时,王健林的大动作一个接一个。 从今年2月以来,万达集团密集收回至少400亿元万达广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在已建成的万达广场中,至少有84家万达广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减少,累计减少401.63亿元。 7月25日媒体报道,柳南万达广场、枣庄万达广场、盐城万达广场及焦作万达广场这四个万达广场已经完全被中信信托持有;7月5日,南昌西湖万达广场被珠江人寿纳入麾下;北海万达广场、抚州万达广场、九江万达广场、雅安万达广场、辽阳万达广场则被民生信托持有。 万达最近的一项大动作就发生在8月9日深夜10时52分,万达酒店发展公布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将万达酒店管理公司和万达文旅集团注入香港上市公司,总金额达到了70.5亿元人民元。 综合上述信息计算,王健林已经完成了总金额高达1109.63亿元的资产大腾挪。 万达集团:彻底告别房地产 万达所有的动作,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其主线其实非常明确:轻资产。 今天,万达集团官方微信表示,注入上市公司万达酒店发展的万达文旅和万达酒管都是轻资产公司。万达文旅主要从事主题公园设计、建造及营运管理业务。万达酒管主要从事酒店设计、建设及营运管理业务。 万达卖掉的是酒店资产,但保留了酒店管理公司,卖掉的万达酒店仍归酒店管理公司管;万达卖掉了万达城91%的股权给融创中国,但是万达依然是万达城品牌拥有者和经营管理者。 按照万达的说法,“万达只卖掉了钢筋混凝土的肉身,而留下了轻资产的灵魂”。同时,万达集团在文章中表示,万达彻底告别了房地产,从此大步走上轻资产之路。 从今年年初,“轻资产”三个字就常常被万达方面和王健林本人提及。1月14日,在万达集团年会上,王健林宣布,万达商业2020年以后原则上不再搞重资产,全部为轻资产。 王健林还打趣道,万达商业不再是地产企业,所以我好几次建议,是不是在2017年底或2018年把商业地产名字改了得了,叫商业投资管理服务集团,别再当地产商了。 今年年初,王健林还称,万达商业“轻资产”转型成功,并且公开宣布,万达商业与中信信托、民生信托、富力集团等签约90个万达广场,投资合同达1050亿元,2017至2019年,每年开业交付30个万达广场给投资方,净租金双方分成。 收租子赚钱还是卖房子赚钱?看了以下数据就明白了: 1,租金的成长空间更大。2015年,万达商业的合同销售金额就已经只有小幅增长,2016年则是大幅下滑(王健林表示是主动下调了2016年600亿的销售额);但租金收入增长明显,2015年增幅为30.7%,2016年再度增长30%。 2,租金回报更高。2015年,万达商业租赁收入的毛利率高达72.14%,远远超过物业销售37.95%的毛利率;全年租赁收入占比仅10.94%,但贡献了35.25%的税前利润。王健林表示,预计到2016年,租金收入贡献的净利润将达到55%。 楼市繁荣近20年,但这次不一样 万达用“轻资产”为口号,表达了不再做房地产的决心。与此同时,另一家房地产巨头万科早经开始在“卖房子”之外的业务上布局: 养老服务。目前万科已在多个城市开始运营养老项目,包括带长住床位的项目和社区居家服务及日间照料中心。 物流地产。7月14日,万科集团宣布,携手厚朴、高瓴等组成的财团,拟以总代价约159亿新元(约785亿元人民币),收购新加坡物流巨头普洛斯。 自持物业。据观点地产消息,截至今年6月8日,万科已经拿下五宗自持地块,合计付出约170亿的代价(不完全统计)。 无论是万达、万科,还是提出多元化、去房地产化的其他房地产企业,他们的行动是基于当前市场形势的理性动作。经历了将近20年的繁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确实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为住房而烦恼的新城市人,看到了房地产长效机制正渐行渐进: 1,抑制投机需求。“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限购、限贷、限售等诸多调控手段并用,已经将投机需求极大地抑制了下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二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已连续回落。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此前房价涨幅第一的深圳了,据央视财经8月5日报道,自去年10月至今,深圳房价已连续10个月下降,每平方米累计下跌7154元。 2,发展租赁市场。住建部会同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这份通知要求,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目前已选取了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厦门、武汉、成都、沈阳、合肥、郑州、佛山、肇庆等12个城市作为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单位。 在发展租赁住房方面,各地方政府也已有动作。比如上海首批公开出让的两块纯租赁住房用地于7月24日被两家地方国企竞得,这两块土地均采取“只租不售”模式,项目建成后将至少提供1897套租赁住房房源。这两幅地块的成交单价都不足6000元/平方米。而成都则提出了组建国有住房租赁公司、降低个人出租住房税率、建立租赁信用管理体系等一揽子支持政策。 3,租售同权。7月中旬,广州市明确,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7月下旬新华网报道,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说,将通过立法,明确租赁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租期和租金等方面的制度,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方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4,共有产权房。北京市住建委委会同北京市发改委等联合起草了《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并征求意见。其中提到,30%的“共有产权住房”房源应该面向没有北京市户籍的“新北京人”。据悉,共有产权房的配置并不低,不仅公共交通便利,容积率也并不高,还有WiFi全覆盖、人脸识别等技术。 目前来看,新的房地产调控手段多停留于地方层面,但中央已经明确将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这一机制的出台只是时间问题。对那些寄希望于将来房地产政策“反复”的人来说,北京市住建委主任徐贱云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的一段话值得参考: “政策出台后,更重要的是坚持到底,严厉执行。北京市除了‘打补丁’,还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如果市场再有波动,还会有更多储备政策对外发布。‘稳定房价的决心不会变。’”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中介危机?马云进军租房市场
房客都希望直接找到房东,但房东却懒得直接跟房客对接。这也是中介存在的最重要土壤,租一套房子,可能有10多个房客来看,最后还不一定租出去,房东因为看房太麻烦,所以通常宁可花点钱委托给中介。 在杭州租房,以后可以不再需要“押一付六”“押一付三”等,只要信用好,不仅能免押金,租金还可以按月来付。 8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与杭州住保房管局在杭州市人民政府会议中心就合作搭建智慧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举行签约仪式。 根据杭州公布的方案,杭州全城的租赁房源将全面引入芝麻信用,利用其实人认证、信用评估、免押月付及信用黑白名单能力,为房东、租客、中介建立诚信档案。杭州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把所有租赁房屋都纳入信用体系的城市。 未来,杭州市的每一套可租房源、每一个租客、每一个房东,以及每一个中介服务人员,都将对应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在杭州租房,以后可以不再需要“押一付六”“押一付三”等,只要信用好,不仅能免押金,租金还可以按月来付。 根据浙江在线的报道,战略合作达成之后,阿里具体会从7个方面切入租赁平台: 一是实人认证。租赁平台将通过实名身份验证及人脸识别等技术确保中介、房东、租客的身份真实性和操作真实性。 二是全方位核验。租赁平台将通过住保房管局房屋权属核验与阿里巴巴验真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对挂牌房源实行全方位核验。 三是一站式服务。租赁平台注重管理与服务并举,将与公安、工商、公积金、教育等相关部门互联共享,实现人口流动备案、居住证办理、住房公积金提取等在线办理服务,为租赁各方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四是评价系统。租赁平台将结合“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管理体系和阿里提供的线上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一方面鼓励租赁主体自觉履约,规范租赁行为;另一方面将评价纳入租赁主体的整体信用状况,供平台用户参考评估。 五是信用体系。租赁平台将结合“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管理体系和芝麻信用,全新打造租客、房东及租赁机构的信用体系,未来,杭州市的可租房源、租客、房东以及中介服务人员都将对应一套完善的信用体系。 六是网上支付。租赁平台将利用蚂蚁金服网上支付技术,实现租金、押金、佣金等完全线上化支付,同时严格保障资金支付安全。 七是多通道在线预约。租赁平台开放创新地打造“一个平台两个服务通道”。房东、租客可以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通过住保房管局或阿里巴巴其中任一通道实现智能网签,极大提升效率、优化个人体验。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12个城市之一,杭州住房租赁行业正在推动一场意义非凡的创新,阿里巴巴作为互联网巨头,此次高调进入住房租赁市场,将成熟的互联网产品输出给政府,有望解决困扰租赁市场多年的顽疾,有助于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而对未来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格局产生影响。 不久前,住建部联合八部委在全国选取了12个房价压力大、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作为首批住房租赁试点,杭州是其中之一。此次全城引入信用租房,正是杭州试点方案的一记“重拳”。随着试点方案的落地,信用租房的杭州经验有望进一步在全国推广复制。 信用租房未来会给租客、房东、中介带来哪些影响? 房东 对房东来说,在租房中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呢?房东对信用租房评价体系有什么看法?《中国企业家》找到几位房东询问了他们的想法。 北京的刘女士表示,目前自己在天津有一处正在出租中的房产,关于租房时最担心的问题,其一是遇到非常麻烦的租客,自己不方便过去,最希望遇到的尽可能是省心事少的人;其二是租客在合同期未满时违约的问题,一般会扣留押金作为双方保障,“但其实通常遇到相处比较好的租客,即使违约,我也不会扣押金了,还是会退给人家。” 那么,信用租房能不能解决房东的问题? 作为房东,林先生告诉《中国企业家》,如果这个信用体系能在北京推广,他可以接受,“我的房子就曾经发生过租客跑了的情况”,林先生认为,信用租房可以省事很多,房主可以挑选信用分高的租客。 回龙观的90后房东小秦也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他很愿意使用这种方式租房,“房东当然希望能预先知道房客的信用信息,招募优质房客。要是再有专业宿管,作为房东那就更加无忧了。” 但也有的房东表示不赞同这种方式。此前曾有过几年房东经历的王女士则告诉《中国企业家》,她不会把自己的房子纳入这个体系,一方面是可追溯,会被查税;另一方面,这种不留押金、月付的方式,就等于还是要承担租客跑路的风险,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大于好处,“这就是个花头,锦上添花。” 从现实层面考虑,芝麻信用分虽然显示了个人的信用评级,但信用分高并不能代表有了100%的保障,也不具有绝对的约束作用。如果只看信用分,没有押金,租客擅自违约的情况并不能完全避免。 当被问到是否担心这个问题,上述90后房东小秦认为,“如果信用值能够完全运转起来,并且平台能够提供第三方的资金监管、评价、申诉等机制的话,我觉得大家可能会像爱惜钱一样爱惜信用值的。现在的电商平台也是先发货才从平台收账,不也一样运转的挺好?”不过他也表示,“顾虑肯定是会有的,就看平台能不能有好的机制和流程来规避双方风险。” 租客 离家在外工作,许多上班族都有过租房经历,对租客来说,最担心的几个问题大概有: 租不到合适的、性价比高的房子; 找不到房东,只能联系中介,还要付中介费; 租房合同期未到,就被房东或中介轰走; 房屋状况出现问题,房东或中介推诿、无视等。 如果信用租房上线,租客即可从租房信用评价体系中查看房东的信用分、评价等信息,来权衡是否选择租房。 如果房东的房屋图片与实际不符,或中途轰走租客,系统就会对房东的信用评分做出相应处罚或处理。 那么,在该信用租房平台,租客就可以跳过中介,与房东直接建立联系,寻找适合自己的租房;另外,信用评价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房东起到约束作用,房东也会顾忌信用分过低带来的影响。 中介是不是要失业了? 如此看来,信用租房确实是一个房东和租客皆大欢喜的方案,房东不愁找不到好租客,租客也不愁找不到好房东了。所以,租房市场是不是没中介什么事儿了? 我爱我家的租房中介小赵认为,阿里巴巴这个信用体系还不能完全替代中介,他认为,“互联网企业只是会促进客户与业主之间的交流 ,并不能完全取代中介的地位。这个对客户来说很好,但是并不绝对安全,金融记录良好能说明一个人的全部么? ”但他不否认,这确实会对租房中介市场产生一些冲击。 中企哥了解到,目前许多租房平台已经在推出过信用租房的项目,同样是免押金、月付等模式。 但这些项目大多采用的方式为,租房平台与金融平台、支付宝三方合作:支付宝先对租客的信用资质进行审核,如果信用分足够即可在第三方金融平台中办理借贷;手续办好后,金融平台将付给租房平台一整年的房租,然后租客将按月付房租,但实际就是按月还贷,从而实现了免押金、月付房租。 这不是阿里第一次介入租房市场 2016年10月15日,在阿里巴巴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闲鱼APP上,“闲鱼租房”的功能正式上线。房东可直接在上面发布房屋租赁信息,租客可在评论区直接与房东留言沟通;另外,租客还可在评论区对房东进行评价、点赞、打标等。 如果在闲鱼上预约看房后,房东索要中介费,用户即可在看房印象中对该房源信息打标“收中介费”,系统会对其进行处理。 如果房屋图片与实际不符,用户还可进行打标“和照片不一致”、“假房源”等。 此外,其中还有“实人认证是否通过”“芝麻信用是否授权”等点亮标的提示。这些功能都是为了保障租客实现在租房过程中的正当权益。 另外,专门打造房东直租的平台也在更早之前就出现过,如蘑菇租房、蚂蚁租房等APP都是以打造房东直租平台为主,但其中租房中介依然无处不在;58同城的租房平台上也分有“中介”和“个人”两种信息类别,可供用户自由选择,但打开“个人”的信息页面,其中大部分都是中介发布的信息。 房客都希望直接找到房东,但房东却懒得直接跟房客对接。这也是中介存在的最重要土壤,租一套房子,可能有10多个房客来看,最后还不一定租出去,房东因为看房太麻烦,所以通常宁可花点钱委托给中介。 因此,只要这个问题持续存在,那么房东直租的平台出现多少,就会被中介攻占多少。 同理,如果信用租房解决不了这个行业痛点,那么,它的作用就不是切入租房市场,而只是扩大了支付宝和芝麻信用分的使用范围,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更多场景下频繁使用支付宝而已。 据住建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6亿人在城镇租房居住,占城镇常住人口的21%。其中以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群体。每年6月到8月是房屋租赁的高峰期,正值大学生毕业、中小学生择校的时间段。黑中介、假房源、恶意违约等租房市场的乱象,正是伴随着租房市场的火爆而生。 阿里和腾讯为何都“死磕”信用分? 今年7月初,网上有传言称,地下黑市有人通过伪造十几项个人信息,来帮人刷高芝麻信用评分,轻松就能超过750分,收费仅为400元。 7月10日,芝麻信用对此回应表示,这样的“涨分”手段是完全不可信的。对这类黑产机构,芝麻信用的态度是“零容忍”。并称,这些机构主要是通过伪造个人学历、车辆信息等手段来进行涨分,但芝麻信用会对此进行技术校验,并结合多种渠道进行交叉验证,确保真实可信之后才会上调芝麻分。 如果用户提交的是虚假信息,不仅不会涨分,还会对自己的信用产生负面记录,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据媒体报道,有记者亲自尝试了这一方法,发现芝麻信用分并未提升,而在一些讨论这一方法的群里,大部分用户也反馈说,分数并没有提升。 随着支付宝用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芝麻信用分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年6月6日,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发起的“66信用日”,“66信用日”是阿里为了推广芝麻信用新造的一个节,消费者在当天可以通过信用享受诸如免押金租车、租房、租手机数码产品等服务。 那么,有了芝麻信用分之后,会有哪些用处呢? 有了芝麻信用分,从信用卡、消费金融、抵押贷款到酒店、租房、租车、婚恋等等,芝麻分都能派上用场。举个例子,当你准备出国时,自己跑去大使馆办签证不仅消耗时间,而且各种手续相当麻烦。有了芝麻信用分之后,就能到飞猪旅行上快速办理签证了。比如,芝麻信用分700以上可以申请新加坡签证,不用再提交资产证明、在职证明或者户口本等复杂资料。芝麻信用分750以上可以申请卢森堡签证,同样不用再提交资产证明、在职证明或者户口本等复杂资料。是不是很贴心省事呢? 随着分数的增加,芝麻信用分也开始进入更多的生活场景:如果芝麻分够高,可以开通花呗、借呗,用于借款;或者“信用住”,先住酒店,再付款;甚至免押金,骑走一辆小蓝车。 由于很多人希望能够尽快涨分,于是专门的“刷分”机构应运而生,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时不时地有人会打出帮助提高芝麻信用评分的广告,甚至流传陌生人互打借条或互相转账可以刷分。 进入8月以来,腾讯也悄然开放了“腾讯信用分”的查询通道,被认为是“死磕支付宝”。但其最终目的也都是在争夺支付场景,简单说就是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提升对客户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支付。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瓜子/人人车/优信:野蛮生长背后的生存困境
今年2月16日开始,瓜子二手车的广告暂停10天左右,之后零星复播一周,再次停止。有投资人透露说,公司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 最近,二手车电商圈贡献了一个段子: 7月30日,重庆一个精明车主同时叫了瓜子二手车和线下传统车商,进行现场出价。传统车商报价比瓜子高一万多,瓜子二手车失利。结果呢,瓜子二手车的销售人员纠集一班人把线下传统车商给胖揍一顿。 原来瓜子二手车是这样消灭中间商的……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几乎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 这句广告词用词精确,朗朗上口,算得上优质广告,应该是二手车电商们最引以为豪的。 但是,漂亮的广告词背后,似乎缺乏相匹配的漂亮成绩,花瓶似乎终究是花瓶? 说三个主流的二手车电商平台。 先说瓜子二手车。 深陷烧钱模式的瓜子二手车 6月,瓜子二手车再次上调中介服务费。 单笔车辆交易中介费的最低费用,上调至3500元,调价的最低幅度达到1700元。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但差价似乎都到了平台的口袋里。 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上次提高佣金后,瓜子二手车9成城市销售量环比下跌,平均跌幅高达20%。 为什么提高佣金呢?显然,瓜子二手车手头缺钱。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今年2月16日开始,瓜子二手车的广告暂停10天左右,之后零星复播一周,再次停止。 有投资人透露说,公司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 瓜子二手车CEO杨浩涌最近也证实,在品牌推广上花费超9亿元,目前公司账上还有1亿余元。 去年3月,瓜子才融资了A轮2亿美元,后来又得到超4000万美元融资。 一年过去,挥霍殆尽。 当然,似乎也有一个好消息,6月15日获得B轮超4亿美元(约27亿元人民币)融资。 又有钱烧了? 但这其中还是有点猫腻的。 这次参与B轮融资的机构和瓜子二手车及杨浩涌有不少交情。 山行资本,杨浩涌是创始人。 红杉资本,已经领投过A轮。 H capital,创始人陈小红曾是58并购赶集网的受益者(杨浩涌是赶集网CEO)。 在瓜子的B轮融资中,似乎没有更大更牛的解盘侠,全都是沾亲带故的。这只能说明,大多数投资者都在观望。 这4亿美元显然支撑不了多久,瓜子前途未卜。 但更严重可能是口碑问题,前面说到打架事件,还有最近在微博曝光的强买强卖,暴露的都是管理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饱受诟病的数据造假等问题。 一方面烧钱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各种负面丑闻不断,瓜子的未来堪忧。 再看人人车。 处境尴尬的人人车 在商业模式上,人人车是瓜子二手车的直接竞争对手,瓜子二手车发展并不顺利,人人车会好吗? 和瓜子二手车类似,人人车也把钱用在了宣传上。瓜子请了孙红雷,人人车则请了黄渤。 瓜子二手车花了9个亿做宣传,人人车也花了5个亿。 我们看看人人车花钱后的成果。 有媒体统计,人人车的交易量在2016年下半年月增速为2.67%。但是,2016年下半年二手车行业平均月增速为5%。 也就是说人人车的月赠速仅仅是行业的一半水平。 为什么呢? 很简单,在2016年下半年,人人车的广告几乎停掉了。 某种程度上,烧钱成了二手车电商的鸦片,根本停不掉来。一停下来,就完蛋。 7月,有好消息说,人人车将出让控股权,换取2亿美元新融资单,结果却被辟谣。 拿不到新融资的人人车显然比瓜子二手车更惨。 但是,人人车的负面新闻可不比瓜子二手车少。 人人车也发生过数据造假丑闻,早在2015年10月,人人车交易量仅为1700多辆,但宣传的数量是实际的一倍,因此丧失一个国际风投基金的投资,成为笑柄。 此外,还有两个更严重的问题。 人人车在宣传上信誓旦旦地说,249项专业检测、无事故车。但结果却被打脸。 去年9月,北京一用户花了20万在人人车上买了一辆宝马。开了一段时间,他因为缺钱又把车卖了出来,结果发现这辆车在两年前发生过事故。 也是去年8月,另外一个用户也买到了事故车。 人人最后也都退车了,但公信力实在值得质疑。 还有一个问题是刷单骗投资人。 去年3月,一个人人车前销售顾问向媒体爆料:(早期)大区销售主管每个月都有交易量的工作任务,每到月底发现交易量不够了,大家也就心知肚明了。 其实就是刷单。 看来,人人车的劣迹比瓜子更严重,融不到钱似乎理所应当。 有人说,难道就没有一家发展好、负面少的二手车电商公司吗? 最后看优信二手车。 力不从心的优信二手车 优信二手车是B2C模式,比起前两种,管理上似乎更加容易,服务的品质把控可能更强。 但是,情况并不是想象得那样好。 今年6月,在爆料平台脉脉,优信旗下车伯乐被爆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达到一半。 这显然出乎优信的意料之外。 在半年前,车伯乐平台上线之际,优信创始人兼CEO曾宣称,要斥资两亿打造“伯乐号内容生态扶持计划”。 半年后就废掉,令人难以想象。 在内容创业热的大背景下玩一把内容创业,似乎容易理解。但暴露的其实是优信主营业务的困境。 多个第三方数据机构显示,今年以来,优信在PC月度覆盖人数上、APP的月活用户数上都下跌严重。 吊诡的是,今年一月,优信刚刚宣布完成新一轮的5亿美元融资。拿到钱的优信在广告上特别用力,在一轮广告就花了几个亿。 难道烧钱模式不好用了? 并非如此。 一方面来说,像人人车、瓜子二手车也在烧钱,优信的短期优势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优信存在一心多用的情况,包括前面提到的在内容上发力,此外,优信重点扶持的金融业务同样面对激烈竞争。 相比而言,优信的负面较少。 但是,不可小觑。 今年二月,优信就爆出重复车源和已售车源不下线的车源造假问题,还夸大合作商家数量。 都在说行业洗牌,二手车电商行业的确到了进一步洗牌的时候了,但目前来看,洗牌的结果或许不是行业巨头的诞生,也可能是一地鸡毛。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二手车电商模式前景在哪里? 需要肯定的是,电商模式是吸引人的,因为用户可选择的车型多了,一定程度上也能获得优惠。 另一方面,市场也在扩大,2016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首次突破千万辆,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接近3000万。 看起来,这是一个风口。 但是,网上买卖汽车显然和一般电商不同,它是大件交易,也不是人人有需求,所以是低频交易。 更何况交易成本很高,从目前看,平台做手脚,比如更改汽车里程数、把事故车上架,消费者很难辨别,非常容易出现纠纷,而且,每一辆车都存在不同的情况,用户匹配度也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 服务品质和效率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快速盈利几乎不可能。 更要命的是,营收和支出严重失衡。 以瓜子二手车为例,平台的盈利主要收入是佣金,去年9月说,瓜子二手车的收入约为几千万,年底或将过亿元。目前,瓜儿二手车已经二度提高佣金,一年的收入可能就几个亿。 但是,这几个亿显然无法和动辄9个亿的营销支出相比,用在员工工资和平台运维可能都不一定够。 那么,烧钱模式到底能挺多久呢? 前面提到人人车融资乏力,后两者虽然融到了钱,但融资前景还不明朗。 而且,市场上二手车的数量是固定的,无论是B2C模式还是C2C模式,都在争夺同一块蛋糕,混战还在继续。 如果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怎么样让热钱继续进来呢? 汽车金融。 这算2017年热炒的词,几大二手车电商2017年重点布局的就是发展汽车金融业务,包括提供贷款、保险等服务,可以让低频交易变成高频交易。 但是,这是新兴业务,各大平台都在摸索之中,谁也不敢打保票说这就是阳关大道。更何况,包括汽车厂商等更大巨头同时也在发力,这是更激烈的市场。 盈利模式单一、交易成本较高、融资前景并不明朗、新兴业务尚在探索……各方且行且珍惜吧。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洞察与识别:慢慢靠近你的用户 满足其需求
识别与洞察,让产品避开工作中的一些不必要踩的坑,慢慢的走近用户,满足其需求。 洞察与识别:需求从哪来? 作为产品从业者,经常会遇到以下场景: A:我希望产品加上XXX功能,这样就能解决XXX问题了 B:我习惯性这样使用产品 C:我觉得其他产品这个功能很好,我们能不能做 D:我们要做这个需求,因为这个功能很棒 这些对话的来源可能是老板、同事、终端用户、利益相关者、投资人、产品设计师、程序员etc。 而作为一个产品从业者,核心能力就是能够把最大的资源在最恰当的时机砸到最准确的需求上。 在收集到多方面的需求意向之后,如何管理评估进而实现这些需求,通常是产品从业者花费最大心力的地方。对于错综复杂的需求,一步错则步步错。背后的重构成本和修正成本不言而喻。 要做好这个过程,就一定要从头开始,即需求来源。而需求来源的首要部分就是终端用户。 做好需求来源,我们要做好无非两点:洞察需求和识别用户。 洞察需求:为什么要洞察需求? 用户的需求,是由需要产生,而心理学上,需要的产生必须要有动机。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又产生新需要的循环过程被称为动机过程。 脱离开动机,用户的行为就是杂乱无序而毫无参考价值的。只有那些具有强烈动机的动作才值得被我们关注。这是一个我们将动机提炼细化到需求的过程。由此看来,我们想要洞察用户的需求,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用户需求背后的真实动机,而初级的产品从业者,往往都难以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时而迷失在看似饱和的工作和需求沟通中,或变成原型经理,为错综复杂的需求疯狂加班。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如下道理,用户不是用来倾听的,是用来洞察的。只有洞察用户才能挖掘到用户的真实需求,从一角以窥冰山。 能轻易观察到的是冰面,是用户的显性需求。而那些用户说不出来的、甚至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才是隐性需求。用户的真实动机深藏在冰面以下,也是用户真正的需求本质。真实需求的洞察也是对人性的洞察,是难点,也是我们产品及用户研究从业者的职责和目标所在。 洞察方法论:如何洞察用户获得需求? 提到需求就不能免俗,简单引用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攀梯术 而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如何拿到处在金字塔尖端的自我实现需求呢? 在用户访谈里有一个专业技术叫【攀梯术】,探究用户对产品功能/特性的态度背后的原因,即产品属性与个人价值之间产生有意义的关联,从而知晓影响用户决策的因素。 举一个攀梯术应用的经典的薯片案例: 「需求」从最开始的「蒜香味薯片」到「自尊心」的过程就是攀梯术帮我们将需求洞察明晰化。我们的产品也从「普通产品」变成了「爆破型产品」。人性的把握不但让我们洞察需求,更让我们遇见更大的市场、得到更广阔的资源和视野。 所以不单单是用户想什么的问题,更多的是,用户不会告诉你的部分:我为什么想要和对我有什么影响。 识别用户:谁是我的用户? 产品经理的一大能力就是同理心,即一秒变用户的能力,所以第一步就是识别我们的用户。 角色定位 那么如何去描述我们的用户呢?在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初期的角色定位,通过人物角色(PERSONA)定位来使大家对目标用户群体达成共识,从而保证设计和功能在最大程度上覆盖这些人群,满足需求,实现价值。 场景分析 有了角色定位之后,要进入场景阶段(SCENARIO),场景或情景,包括动作和需求作用下的真实情景,这对我们的设计来讲十分重要。 识别方法论:如何变成我的用户? 业务流程梳理 设身处地的规划业务流程,是变成用户的关键。充分了解一个人就是了解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将业务流程梳理的梳理正是为了得到这些信息。梳理之后,针对每一个场景进行充分分析考量:了解行为、分析数据、获得痛点、最终获得贴近用户变成用户的能力。 总结 识别与洞察,是产品工作的基本功,也是难以量化的本领。但是难以量化不代表没有方法论,前辈们辛苦耕耘得出了以上的结论,善加使用会让我们节省资源、与开发和睦相处。识别与洞察就是产品经理的双眼,锐利的双眼可以帮我们躲开产品路上那些所谓的“坑”,更平稳地走近用户,走向成功。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人工智能 “随时随地”购物的万货商店 亚马逊布局
AI助手Alexa是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一大公司的计划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该公司想要通过用无所不在的AI替代网络商店界面,实现随时随地向顾客出售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的愿望。 《连线》近日撰文揭秘“万货商店”亚马逊由AI驱动的宏大发展蓝图。AI助手Alexa是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一大公司的计划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该公司想要通过用无所不在的AI替代网络商店界面,实现随时随地向顾客出售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的“随地商店”(Everywhere Store)愿景。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或许是世界上最狂热的《星际迷航》(Star Trek)粉丝。当初,这位亚马逊CEO兼创始人一度想要将他的电商平台命名为makeitso.com,致敬口头禅是“make it so”的尚-卢克·皮卡德舰长(Captain Jean-Luc Picard)。2016年,恳求派拉蒙电影公司多年以后,贝索斯得偿所愿,在《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Star Trek Beyond)中客串扮演一个外星人。当亚马逊着手要打造AI助手Alexa的时候,贝索斯设想着终于要让《星际迷航》计算机变成现实——一个亲切的,无所不知且无所不在的助手。 “我们确实把Alexa想作《星际迷航》计算机,在该电影中,它就在你周围,你只需要说声:‘Computer, beam me up。’(计算机,把我传走。)”亚马逊Echo、Alexa和Appstore副总裁迈克·乔治(Mike George)表示。 我在位于西雅图市中心丹尼三角街区的亚马逊摩天大楼Day 1高层会见了他和Alexa高层团队的大多数成员。在那里,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太空针塔(Space Needle)因附近积雪盖顶的山脉而显得很渺小。二者似乎是底下的亚马逊帝国无关紧要的存在。站在那里,组成该公司基础的30座大楼清晰可见,就在联合湖周围。150多米以下是一个地洞,该公司在兴建更多的大楼。处在高楼之间的、正在建设的两座30米高的大楼将会容纳300种植物种,为亚马逊员工提供又一个办公空间。该公司获准打造高达92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这足够它将员工规模扩大一倍。该园区可谓亚马逊世界的一个缩影:总是展望未来,扩张迅速,让人难以跟上它的步伐。 今年4月,亚马逊市值达到4398亿美元,为全球第四大公司,仅次于苹果、Alphabet和微软。贝索斯的在线商店从出售图书起家,如今已经将触角伸向诸多的领域。亚马逊Prime——包括快速配送等服务的会员服务——在英国拥有数百万的订户,在美国拥有数千万的订户(亚马逊拒绝透露具体的数据。)亚马逊网络服务(AWS)是它的云计算平台,为包括Netflix和Spotify在内的诸多网站提供服务,其年收入规模已经达到120亿美元。2月,亚马逊制作室赢得了自己的头三项奥斯卡奖项。该公司正在美国开设实体店,在租赁40架货运飞机,且已经成立了一个出版部门。它的网上服务型市场Mechanical Turk有数十万的固定贡献者。该公司正在英国剑桥测试30分钟送达的Prime Air无人机送货服务,它还计划在当地为它的机器学习研发中心增招400名员工。6月,它斥资137亿美元收购有400多家门店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 AI “黄金时代” AI长期以来一直是亚马逊业务的核心所在。“我们从机器学习技术获得的价值实际上有很多是看不见的。”贝索斯5月在互联网协会的年度活动上表示,“这些价值包括搜索结果的改进,产品推荐的改善,库存管理预测的改进,以及数百样其它的事情。” 随着Alexa在2014年11月的推出,亚马逊进入了贝索斯所说的AI“黄金时代”。Alexa是亚马逊AI项目的门面,是将会帮助消费者穿梭于亚马逊帝国和在亚马逊上消费的促进器。亚马逊是一个从出售图书起家,如今出售自有的音乐、电影、硬件以及日常用品和食品杂货的帝国。亚马逊已经成长成为庞然巨兽。通过将旗下平台开放给第三方的开发者和品牌商,亚马逊想要让Alexa渗透到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的家居,汽车,医院,工作场所。万货商店即将变得无处不在。 罗希特·普拉萨德(Rohit Prasad)处在创造某种历史的边缘。这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曾在BBN Technologies公司致力于研究自然语言和语音识别技术,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等客户提供服务。亚马逊2013年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加盟打造语音控制的AI服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一个机会。 “当时我两眼发亮。对于语音识别和语言技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在说,它们的终极应用是将你从眼睛和双手解放出来。”他说,“我接受了该项挑战。” 在普拉萨德到来以前,Alexa的愿景便已敲定。跟亚马逊任何的新想法一样,他们围绕Alexa起草了新闻稿,描述一款听到你叫唤名字就会唤醒的环绕设备。它的个性会反映亚马逊自己的品牌指南:聪明,谦逊,乐于助人。它还得变得像人一样,而不是像机器人。Lab126团队——亚马逊在加州设立的神秘研究部门,催生过Kindle电子阅读器、Fire TV Stick电视棒Fire Phone手机等产品——当初从那个原始文件向后进行工作。(Lab126员工称,该项目一开始是亚马逊从未证实过的、被搁置的增强现实项目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亚马逊收购了两家AI创业公司:来自韩国的YAP和加州的Evi。二者是Alexa语音技术的基础。但普拉萨德称,开发该产品需要攻克机器学习方面的挑战。 这部分因为贝索斯对产品要求很高。一位研究人员向彭博社表示,“对于该设备的功能,我们曾有着近乎荒谬的期望。贝索斯的设想是将它完全整合到购物体验的每一个环节。” Echo在2014年推出市场的时候,几乎马上就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截至目前,亚马逊已经共计售出数千万台支持Alexa的设备。“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全新品类。之前没有人推出过这样的产品。”乔治说。 “Echo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让人机交互变得容易了很多。”麻省理工学院数字经济项目主任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指出,“理论上,它是做了某样你原来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但它让整个体验变得非常顺畅。” 语音助手争夺战 Echo推出之时,完全没有竞争可言:谷歌的同类产品Google Home直到2016年10月才出现。被困在智能手机当中的个人助手们,比如苹果的Siri和微软的Cortana,也面临一大发展障碍:没什么人会愿意在公共场合对着AI说话。 该领域事关重大。语音助手的争夺战,称得上成为下一个无处不在的界面的争夺战。理论上,它将不仅仅取代触控屏,还将取代搜索栏。12月,苹果将开始出货它支持Siri的HomePod智能音箱。微软已经发布来自第三方的由Cortana驱动的音箱。4月自称“AI为先公司”的谷歌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以期加速其Google Home的增长。它正在图像识别和翻译领域取得重大的技术进展。5月,它的DeepMind项目AlphaGo击败人类世界围棋冠军。Facebook和百度也在大力投资发展AI。 不过,第一个搞懂如何吸引大众将AI带到他们的家居和生活的是亚马逊。凭借名为技能(Skills)的第三方语音应用,Alexa一下子就变得比Siri、谷歌Google Assistant实用。它的竞争对手常常会误解用户的问题,提供不当的搜索结果,而Alexa则能够提供诸多有用的服务,比如打开你的电灯、通过Uber叫车和教你说中文。Alexa支持的技能已经超过1.2万项。谷歌的AI优势——可能是亚马逊的最大威胁——在于它的搜索技术,在于其搜索引擎拥有似乎无穷无尽的知识。但Alexa还有另一项杀手锏:连接亚马逊庞大的物流和零售帝国。Google Home能够给你带来知识;Alexa能够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给你送达所需的商品。如果说Google Home是派对中无所不知的朋友,那么Alexa就是体贴周到的男管家。 从一开始,亚马逊就通过指派多个分工明确的“卫星团队”来打造Alexa。他们专注于打造最佳的解决方案来将Alexa整合到亚马逊零售业务的各个环节。“我们有数千人开发Alexa,大家负责种类不同的任务,着眼于基础的科学技术。”乔治称,“我们组成这些单线程团队来打造Alexa。” 有团队在持续不断地调整Alexa的个性、语调和知识库,更好地响应用户的反馈,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人以它是无所不能的真人般的助手的感觉。在亚马逊波士顿园区的分析师致力于研究与Alexa未回答的热门问题相关的内部提示。这有助于亚马逊决定给Alexa的个性带来哪些东西以及填充哪些知识缺口,进而帮助继续营造它是完全成熟的AI的印象。 Alexa很多“人类般”理解纷繁难懂的东西的能力要归功于团队严密的分析和用户反馈。亚马逊自称是世界上最以顾客为中心的公司,我采访的11位高管都在谈话中提到“贝索斯主义”。基于这种理念,Alexa团队建立框架来检测它可能会被问到的热门话题,因此它从未试过被问得措手不及。该AI懂得学习年度和季度的大事日程,因此当用户问“比分多少”的时候,它会知道他在问什么。各种新功能,比如能够根据歌词判断歌名,也指向了打造精心构造的人类般助手的理想;该功能是基于你在对话中会如何跟朋友讨论歌曲的数据。“由于Alexa是在云端打造出来的,我们能够每周给它添加新的功能。”乔治解释道。 2016年4月传奇歌手“王子”离世时,Alexa团队选择让AI对相关问题的回应变得更加敏感,因为他很受爱戴。并不是说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名人,因此它仍然是需要团队手动引入的东西,以期避免引发令人尴尬难堪的结果。4月推出的新技能让Alexa能够低声细语,说话时懂得停顿,深呼吸,以及调整音调。同期在英国和德国上线的“speech cons”则支持以更加动人的方式加强像“yay”(哇)和“ahem”(呃哼)这样的关键字眼的语气。 开放策略 亚马逊是一家非常注重保密的公司,而它在Alexa上取得成功却是依靠开放策略:从AWS的快速扩张学到的经验。“想想我们的传统,亚马逊在全球各地提供的货品总量有近50%是得益于我们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商家的策略。”乔治表示,“对于AWS,我们一开始打造了基础性的计算服务,当时软件开发者是我们的主要客户。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地前进,因此我们拥有这种开放历史。在思考Alexa的发展战略的时候,我们延续了这种开放思维。” 通过语音服务(Voice Services),Alexa能够出现在几乎任何的产品上。经由1亿美元的风投项目Alexa Fund,亚马逊也为初创公司提供投资,寄望于它们将来为该平台作出贡献。因此,Alexa正被整合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上,从洗衣机到空气净化器,再到婴儿监控器和牙刷。“当我们将某样东西对外开放的时候,我们让人们能够与我们的产品进行竞争,我们非常乐于看到这样的情况。”乔治解释道,“我们实际上为此感到很开心,因为那将让我们变得更好,也将会把Alexa推向更多的人。” “亚马逊在打造平台上非常精明。”布林约尔松说道,“它打造了一个更具价值的生态系统。当其它的实体将它们打造的技能放到线上的时候,亚马逊受益,消费者也受益。”亚马逊一心专注于如何加速普及技能和Alexa驱动的产品。这或许可以通过打造可WiFi锁或者新的语言功能来实现,WiFi锁可解决你每一次购买Echo时的进入凭证问题,新的语言功能则可让Alexa明白你说“给我叫辆车”时是指你想要叫辆Uber。(一开始,用户必须得说“Alexa,打开Uber技能。”)开放的策略为带来更加深入的用户案例奠定了基础。纽约计算机工程师鲍勃·帕拉迪索(Bob Paradiso)为那些具有移动问题的人打造了Echo工具。他利用Alexa设计了一个由声音控制的病床、轮椅和娱乐系统。 “有人专门为他残疾的兄弟在天花板上安置了Echo Dots。”负责开发者关系的Alexa副总裁史蒂夫·巴布钦(Steve Rabuchin)表示,“这改变了他的生活。孩子们可以通过Alexa连接他们的父母,提醒他们定时吃药。”巴布钦给西雅图见证他的双胞胎女儿出生的Evergreen Health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捐赠Echo Dots设备。这让家长可以通过Alexa询问他们的孩子的照料情况。Alexa还被帕金森症患者用来练习讲话。“大家将会借助该技术解决我们从未想到过的一些问题。”乔治补充道。 硬件项目背后的商业目的 亚马逊发展硬件的商业计划背后是它帮助你更多地花钱购物的渴望。 它推出Dash,让你只需要触碰一下按钮,就能迅速再订购日常用品。2016年11月,该公司推出仅面向Alexa的折扣优惠活动,目的就是提升语音购物的吸引力。 4月,亚马逊发布Echo Look。该产品配有一个摄像头,是第一款同时具有视觉和听觉功能的Echo。它也是一个时尚助手,你发出指令它就会给你拍照。借助Style Check技能和机器学习功能,Echo Look就能够给你的穿着品味和选择打分。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据此提供购买建议。 几天后,该公司发布Echo Show:带有屏幕的Echo,支持视频通话。它的推广视频显示,它在帮助家长监视他们的新生婴儿的情况(以及订购尿片,收听亚马逊音乐和观看Prime电影)。Echo Show填补了Echo在功能上的一个缺陷:就一个旨在向你卖东西的系统而言,听Alexa读出商品清单上的各个选择,与它主打便利性的设计背道而驰。这也是亚马逊在接连不断地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学到的一个教训。 2016年9月,Alexa使能的家用对讲机初创公司Nucleus称,它获得了560万美元的融资,这些资金主要来自Alexa基金。在采访中对Nucleus赞不绝口的Alexa团队实际上自己也打造了一款那样的产品。它的Echo Show宣传片甚至与Nucleus最初的广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另外加入了部分亚马逊零售体验。 亚马逊设备与服务高级副总裁大卫·林普 亚马逊设备与服务高级副总裁大卫·林普(David Limp)坚称,他们在发布Echo Show之前提前通知过Nucleus。“Nucleus的产品并不让人意外。”林普在Echo Show发布后称,“我仍然很喜欢Nucleus。它对Echo Show形成补充。它挂在墙上使用,它比较薄。我觉得它有着不同的用途。Nucleus和其它的公司还能够访问API,它们能够变得跟Echo Show一样出色,甚至可能更加出色。” 在Echo Show发布不久后,Nucleus创始人乔纳森·弗兰克尔(Jonathan Frankel)接受科技博客Recode采访称,“我们的产品和Echo Show的区别在于,他们想要出售更多诸如清洁剂的日常用品,而我们实际上是想要帮助家庭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沟通。他们必须要认识到,试图践踏我们这一Alexa基金生态圈中的重要合作伙伴的话,意味着他们将要削弱该生态圈,给其它的公司敲响警钟。如果他们真要那么做,那说明商机肯定很大。” Echo Show和Echo Look有着巨大的零售商机。但Nucleus一事重新提醒人们,亚马逊凭借便捷的服务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但有时候它实现那种便利性的方式却令人厌恶。2015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描绘了该公司的员工被苛刻对待的残酷工作环境。亚马逊强烈斥责该报道,要求将其撤销。但它却支持布拉德·斯通(Brad Stone)2013年出版的公司自传《万货商店》(The Everything Store)描述类似的情节。在Lab126,Echo团队的大多数初始成员都已经不再效力亚马逊。 然而,从当日送达到低价,亚马逊顾客所享受的种种便利,显然都是这种专注和坚定不移的专心的产物。同样在《万货商店》中被曝光的“Love Memo”备忘录提供了那种专注如何体现在公司上上下下的深刻见解。该备忘录是贝索斯在亚马逊因为推出应用让大众拿线下商店的产品与亚马逊通常更便宜的线上商品比较而被诟病后草拟的。该举被指反竞争,它也促使贝索斯思考如何让像亚马逊这种体量的公司受到爱戴,而不是被惧怕。 他写下了让一家企业受到爱戴(以苹果或者迪士尼为例子)或者“不为人所爱”(比如微软或者沃尔玛)的特质清单,并将它分发给其他的高管。Love Memo与它在AI上寻求实现的东西出奇地相似:“礼貌就是酷”(Alexa一直以为都被认为很有礼貌);“年轻就是酷”(如富有争议的和Echo Look,该产品面向年轻人);“直截了当就是酷”(Alexa的回答从不拖泥带水);“意想不到就是酷”(Alexa当初是一个守得很好的秘密,它后续的产品也是如此)。 在受访期间,亚马逊的高管们普遍都对公司内部的工作惯例三缄其口,时不时会提到“贝索斯主义”和Love Memo备忘录的信条。这种一致性有时候挺讨人喜欢,有时候则使人紧张不安。没有一位高管会诟病亚马逊的竞争对手:“未来将会有多位赢家,”林普谦逊地补充道,“我非常看好Alexa将会成为其中的一位。”(“纠结于竞争对手并不酷;只给公司捕获价值并不酷。”)他们都谈到,公司在开发Alexa产品的时候表现出了快速增长的初创公司般的冒险精神。“我们有责任未来继续为顾客进行发明创造。”林普解释道。(“冒险很酷。”) 完善Alexa的个性 Alexa体验与Echo设备副总裁托妮·雷德(Toni Reid)负责领导一个由行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庞大团队,这些团队成员全都致力于完善Alexa的个性。他们的目标是,理解分析技术能够如何被用于改进Alexa的方方面面,从最简单的对话能力到主要的个性特征。雷德在Alexa团队成立之初时加入,当时她就认识到Alexa要变得像人类,就得变得更加讨人喜欢。 亚马逊Alexa体验与Echo设备副总裁托妮·雷德,于1998年加盟该公司 “当我的家人坐在车里的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试图使用Alexa,但她并不在。很显然她不在车里。”雷德说道。他们也希望使得所有的用户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Alexa在你需要的时候就应当出现,在你没有使用它的时候就应当消失。” Alexa越能感同身受,跟它相处就会越轻松。“情感是极其棘手的一个问题。”普拉萨德指出,“你需要非常了解别人。”如果说有哪家公司能够做到那一点,那就是亚马逊:它知道你穿什么,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电影,听什么歌曲,等等。Alexa也许还不认识你,但亚马逊对你的了解要胜过你大多数的密友。 2016年9月,亚马逊面向大学生举办Alexa Prize挑战赛,比赛内容是打造一个能够对话20分钟的社交聊天机器人。有14个团队竞争33.8万英镑的奖金。他们需要使得AI变得更像人类,确保它能够进行令人愉快的对话。试想一下,你第一次跟某人见面,必须要跟他进行20分钟长的对话——这很难。”普拉萨德说,“你会见的人必须要很有趣,知识渊博,富有同理心,在响应你所有的情感线索方面比较感性。那是非常困难的,这不只体现在口头语言理解方面,还体现在词汇知识上。你要如何响应非言语线索呢?对我来说那是终极的AI。那是下一步。” 普拉萨德非常看好那种设想会成为现实,他已经在思考是否需要实施制衡来防止Alexa变得过于像人类。4月,亚马逊为它推出了一项工具来用哔哔声消除脏话,巧妙地提醒人们它是机器。 Alexa变得像人类也是有原因的:信任。如果说它的终极目标是变得无处不在,那它必须要赢得用户足够的信任才能够进入他们的生活。 目前,Alexa能够尝试仅凭言语来表现出同理心。它有潜力领会来自摄像头的视觉线索——如果公众信任它让它拍摄的话。推出Echo Look,意味着亚马逊通过将摄像头带到人们家中,而向那一目标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想要妥当行事——你不想要看到的是Alexa误读情感线索,做出某种愚蠢的事情。”普拉萨德称。 “那是行业未来的前进方向。”Evi创始人威廉·塔恩斯塔尔-佩多埃(William Tunstall-Pedoe)表示,“语音助手获得的信息越多,它就会变得越出色。在某种情况下,它将会同时接收视觉线索和其它的线索。摄像头处于开启状态,将会引发隐私担忧。但AI将会取得巨大的进步,深度社交网络将能够搞清楚照片中的内容。”Alexa会记录人们的每一次说话;人们可以删除那些记录。 如果AI能够察觉有人在看着它,或者对着它的方向说话,那出于安全考虑(亚马逊称如没有被呼唤,Alexa是不会将数据发送到云端的)所使用的唤醒指令可能会消失,联网家居的最后一个痛点就此瓦解。 隐私保护与信任 亚马逊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用户隐私保护之于公司的重要性。但当AI变得无处不在的时候,保护用户隐私就没那么容易了。在今年发生于阿肯色州的一起谋杀案件中,该公司拒绝交出一人的Echo语音数据——直至法官依法勒令它那么做。正因为此,Alexa有唤醒指令,Alexa激活的时候会发出光芒和声音,Echo上设置了静音按钮。“静音按钮会关闭麦克风和摄像头。”林普说道,“如果你将Echo放进衣柜,并按下静音按钮,那没有黑客会能够开启它的摄像头。那是不可能的。” 信任一直以来都对亚马逊的增长至关重要。在《万货商店》一书中,亚马逊前总编辑苏珊·本森(Susan Benson)称,在“创造良好的购物体验,以及让人们觉得屏幕另一端的人可信任上,”社论很快就变得很重要。“我们要求人们将信用卡信息保存到电脑上,这在当时来说是很激进的主意。”而现在,情况却出现反转:顾客必须要信任Alexa,相信产品另一端没有人在监视他们。 Alexa成为《星际迷航》计算机的愿景——亚马逊的高管们反复提及——充满怀旧的味道。但它也有它的逻辑依据:它不是《机械姬》(Ex Machina)或者《她》(Her)中具有威胁性的AI,而是一个乐观的愿景。这种关联可给Alexa带来社会认同,进而帮助它实现那种跃进。亚马逊在AI助手的争夺战中押下重注,谷歌、苹果和微软亦然。不久之后,不管在汽车里,还是在办公室或者酒店(Alexa已经被部署在温尼拉斯维加斯酒店所有的4748间房间里),你都不会缺少Alexa,因为你将永远离不开它。随着它的不断普及,机器学习也将不断改善它——让它变得更加强大,变得更像人类。也许,当它的声音变得无处不在的时候,隐私保护就会成为一大麻烦。生活将会变得很轻松,很便利。在这一切的底下,亚马逊将会为你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娱乐内容。不管你想要什么,Alexa都会一一满足。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个人IPO模式呼之欲出助力双创 IPO模式衍生品
在“双创”的大潮下,大批年轻人刚刚走出校门便开始创业。不过,尽管市场上热钱很多,但还是有不少颇具潜力、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难以获得初始投资。 8月7日,信和云公司正式推出“SelfSell”模式,该模式类似于企业IPO,相当于个人IPO。举例而言,一个人可通过出让5%的“未来收入”来融资100万元(相当于估值2000万元),未来每年收入的5%将用于回报给投资人。 对此,信和云总经理、SelfSell创始人李远解释称:“如果给年轻人一个人生支点,或将撬动未来的梦想。SelfSell作为一个能实现个人IPO的平台,通过提前预支未来的价值,增加现阶段的发展资源,从而在未来创造额外的价值。” IDG资本、高榕资本、华兴资本、紫牛基金等机构代表、以及冯仑、成从武、戴科彬、胡海泉、樊登等知名人士,都对“SelfSell”的创意给予了肯定。 IDG合伙人兰希表示,“SelfSell让资本和人才实现重新配置,让资本找到最合适的人,让人找到最合适的资本,实现了人和资本的共享。它的出现将同滴滴、ofo等互联网企业一样,改变人的生活和社会融资模式。” 冯仑表示:“今天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创业环境,有了VC等各种各样投资机构给大家助力,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仍然还不够。能不能在创业初期获得最初的资本青睐或者钱以外的一些帮助,是决定能不能走出第一步,开始迈向成功的关键。” 不过,由于IPO这种模式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与会嘉宾也对“SelfSell”的风控、估值、交易、退出等环节提出了疑问。对此,李远表示,SelfSell平台将于10月份上线,届时很多问题将会揭晓。 高德地图创始人、天使投资人成从武指出:“创业者就要有想象、大胆,虽然SelfSell还有很多未定的因素,但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多不靠谱的想法都变成了现实,而且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神州数字CEO孙江涛表示:“作为SelfSell的主要投资人,希望大家多关注SelfSell这样一个关于人的价值与资本的新实验。我们不知道这个实验是否能成功,能走多远,但是我们会坚定地走下去。”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自控力差?你只是不知怎么与自己相处
原标题:自控力差不是病 你只是不知怎么与自己相处 晚上9点,你端坐椅子,翻出书放桌上,“这一次,我一定能坚持每天晚上阅读2小时。”你信誓旦旦。 然后,你挪动了下坚毅满满的屁股,调整坐姿,闭目凝神,深吸一口气。 紧接着,拿出手机,指尖从Forest(集中注意力APP)跳过,打开了王者荣耀…… 我想,类似的情境你一定不陌生。 计划业余时间学些有用的知识、治疗拖延症、戒烟戒暴饮暴食、培养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最终都不了了之。 如果你去任何一家购书中心逛下,想必会惊觉与“拖延症、自控力、改变坏习惯”有关的书籍竟占据了励志书的半壁江山…… 这是一个有意思、更是极具价值的现象:如此海量的人群(自认)自控力差,然后这个问题还不能很好的解决。 手痛治手脚痛医脚,这种简单的归因思想虽有时碰上狗屎运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对于与心理(背后是脑神经科学)有关的问题(例如自控力),如果也认为能通过简单的“培养意志力”、“培养习惯”(大部分畅销书的扯淡观点)来解决,那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那么,为何自控力(或拖延症)那么难“治”?本质原因很简单: “控制力差”根本就不是“病”,明明不是病,却偏偏开医药“治”,当然无效,没中毒就不错了。 一、人类的控制力到底是什么回事? 为了窥探“自控力”的内在运作情况,我们不妨先观察下人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典型自律行为——工作。 工作,对多数人而言,都是不情不愿的。但为何,几乎所有人都能够“约束自己”完成每天“不那么喜欢”的工作呢? 当然,你也许会说“为了工资、因为有老板管着、因为爱情、为了梦想”等等各种社会规范、人文层面的答案。 但是,且慢。 这些答案都是我们人类有了语言文明之后的产物,难道在漫长的几百万年之间,人类祖先完全不需要“自控力”? 可见,人类“自控力”的运作机制并不是在“意识层面”发生,而是发生在更底层“潜意识”中。 就拿工作来说,表面上看可能是“为了工资或爱情”,但对于你大脑中负责“启动工作”的脑智能而言,它可听不懂人类的那些鬼话。 如果它会说话,肯定是说“少跟老子鬼扯那些有的没的,你要么来一些激素压制其他欲望(比如玩耍、睡觉、吃饭),要么一边凉快去。” 是的,这些激素(即多巴胺、肾上腺素、催产素等各种激素)综合作用的最终效果才是直接引发我们行为改变的“自控器” ——对这些激素效果的最终感知,我们人类起了个很形象却又过度简化的名称:“情绪”(情感)。 「情感是我们间接控制自我的唯一方式,也是感知所能触达的最深层面。」 温馨提示:这句话很重要,请好好领悟 比如,工作,之所以能如此强烈的约束我们,对多数人而言,其实是: “对失去生活资源所需的”恐惧感 对“社会规范对成年人基本期待没能达成”的恐惧感 或者对“未能获取更优繁殖条件的”愤怒感 或是“获得优渥条件”喜悦感 ……等等最为原始的情绪在操控着我们。 这些情感远比“随心所欲玩耍的”愉悦感强烈太多,因此得以轻松的从众多“欲望”博弈中脱颖而出,主导我们的意识(自控感)。 只是这些原始情感埋藏的很深,我们也说不清楚(语言属于高层次智能),于是只好用一些诸如“责任感、使命感”等冠冕堂皇的词汇一言以蔽之。 剖析至此,市面上绝大多数针对自控差的“治疗”方案(比如培养意志力、从小事做起、空喊口号等洗脑策略)之所以瞎扯淡,是因为完全没有戳中本质啊(情绪或情感才是我们与自控沟通的方式)。 最本质上,我们要做到高度自控力,唯一有效的努力方向就是:学会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或情感) 当然,继续下文之前,好奇如你肯定会想问: 为何人类会进化出这么羞答答的方式如此迂回的操控自我,让大脑中枢直接操控不是更高效便捷么? 答案是——直接控制太危险。 想象一下,对于一个玩耍中的婴孩,在玩耍时,其实脑海中还同时存在至少两种以上的“欲望”,比如“吃饭”、“睡觉”。 起初,玩耍主导着婴孩的意识,正常来说,随着时间的增长,带来的愉悦感开始降低,与此同时,由于能量的消耗,“吃饭”、“睡觉”的呼声愈发强烈,通过释放激素(以情绪的方式)告知大脑,一旦情绪大过“玩耍”,孩子便会放弃玩耍,转而吃饭或睡觉。 但是,我们设想下,如果人类能够跳过激素(情绪)直接控制自我,那婴孩就可以无视生理需要的“恐惧感”一直玩耍……不用细想就知道多么恐怖了吧? 这效果相当于大脑里有着随取随用的卡洛因! 所以,抑制与平衡的情感系统,看似迂回,确是进化的极为精妙的人类自控仪器,它既能防止人类随心所欲的“欢乐”然后陷入“死循环”,又能防止人类每时每刻被无数种情感同时操控,最终一事无成。 在漫长的生物史上到底有没出现过能够直接自我操控的生物呢?也许有吧,只是通常活不过两集。 以上分析对于提升自控力而言均是不可或缺的认知基础。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先天基因及后天成长差异,自控力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从控制情感的大方向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操控方式,然后通过多次尝试来获取成熟的自控力。 下面,李少加基于上述对自控力的剖析,提出4类自控策略,各位可依据自身偏好,自行选取。 方法一:以想象力唤醒需要强化的情绪 方法二:提升自我效能 方法三:逆向应用不可妥协定理抑制其他情绪 方法四:明确原则,简化决策 方法一:以想象力唤醒需要强化的情绪 本文研究撰写的过程倒是唤醒了我小时候的一些有趣的回忆: 记得我大概小学四、五年级那会,有段时间,大脑里经常要幻想出一个“影子自我”,每当我做任何活动,比如做作业,一旦觉得有点累不想做的时候,大脑里就会想象出“影子自我”轻蔑的嘲笑自己: “小子,不行了吧,不行了就换我来掌控身体吧。” 每当这个时候,小时候的我内心就会涌起一股不服输的怒火,“继续!” 然后就真的又能延长自控时间了。 时至今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幼稚的想象力正是孩子学习通过想象力掌控情绪更好的“控制自己”。 只是随着这个“情绪掌控力”的增强,大脑已经不需要“刻意想象”的方式来实现自控目标,所以长大后就忘了这事儿了(潜意识已经掌握这种技能),我们通常把自己已经学会但其实很复杂的事情称之为『常识』,但我坚信,现在自控时肯定是无意识中使用了这种能力(想象力)。 或许,这就是为何绝大多数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都把“想象力”摆在高度重要地位的原因,因为它实在太实用了!以前我以为“想象力”主要用于“创新创造”,但却从没想到它还能用于提升“自控”能力: 例如,就在我写本文的当下,我依然也在应用“想象力”来约束自己。比如写累了,或者想敷衍了事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各位朋友的表情,从“期待”到“失望”,然后我会察觉到内心涌起的“伤心情绪”。而正是对这种想象剧情的投入,让自己的“高标准写作人格”又重新掌控了我大脑。 类似的道理,你也可以依据这身的情感特征,通过投入的想象最适合自己的场景来驱动情绪实现“自控”的目的。无论是“愤怒、恐惧、伤心、喜悦、兴奋”都可以为己所用。 比如,对于浪漫主义的男生,是否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努力让心仪的女神过上童话般的生活(利用兴奋的情绪),从而提升自控力; 又或者,对于现实主义的人格,是否可以通过想象自己投入了这么多,如果放弃了之前就努力就功亏一篑(利用恐惧),从而坚持到底…… 情感这玩意儿是个双刃剑,成熟的人通过想象力驾驭情感,不成熟的人让情感驾驭自己。 『想象力驱动』是李少加重点推荐的自控策略,我认为它是最根植于人性的治本之道。 虽然作为成年人,刚刚使用时可能会感觉有轻微别扭,但一旦习惯几次之后(脑神经中已经生成了联结),就会领悟到它的好。 然而,方法虽好,但这个方法却是以“想象力、共情能力”作为基础的,算是有一点门槛。那么,在提升自己的想象力达到要求之前,是否有更轻量级一点的方案呢? 方法二:提升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意即“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想法”。自我效能越高的人,更可能在充满不确定的未来中继续坚持不放弃,自控力也更强。 如何提升自我效能?「少加点班」历史推文中已多次提过,此处只提最关键的几个要点: 当人们在某一领域学会自控,能够将这种能力延伸至其他领域 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 结合这两点,我们就能够制定出人人得而循序渐进的“自控肌肉”锻炼计划: 找一两个你擅长的领域,如果没有,可以选择跑步等简单有益的活动 设置简单的目标,比如初次跑800米,达标后,再逐渐增加里程 每次的达标都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形成螺旋式正向循环 随着自我效能的提升,在生活中掌控其他领域,比如工作、阅读、学习的自控能力也将愈发变强。 此外,尝试一些与自己约定的小束缚,比如,用左手开门、不说脏话、不轻易承诺……等等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目前提到的“以想象力唤醒情绪实现自控”、“自我效能”都属于进攻型策略,那是否还有一些防守型策略呢? 当然有。 方法三:逆向应用不可妥协定理抑制其他情绪 如果朋友们回忆下近期所经历过的“纠结”体验,可能会察觉到,当我们在面对着两个选项左右为难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心智是特别容易让其他事件主导(转移注意)的。 比如,当你正在犹豫晚餐是要吃麦当劳还是吃肯德基减肥时,突然听到背后有个孩子说,“妈,我想吃三文鱼。”然后你极大可能突然就不想吃快餐了,“吃什么垃圾食品啊,吃寿司去。”(假如你热爱日料) 在工作中类似的情况也非常常见,比如你还没想清楚要先做事务A还是事务B时,如果突然弹出一些新闻窗口,你极大可能会无意识的点击查看。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称此为“无法妥协定理”(The Principle of Noncompromise)。把它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一个有意识的主导行为,其下级的“子行为”之间的决策差异越小,即内部冲突持续时间越长,这个行为就越容易被其他行为所取代。 诚如当你纠结要KFC还是M记时(子行为),最终可能干脆放弃“洋快餐”(上级行为)转而选择其他类别的食品; 或者你在犹豫要蓝色还是黑色的裤子时,最终却干脆只买了件衬衫。 你也许会说,哟,这很有趣,但这不是影响自控力么?对,没错,我们要逆向利用的恰恰是这种“影响力”。 其实你只要观察下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会发现,真正妨碍我们“自控力”的事件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件,比如玩个游戏、刷个朋友圈、微博,浏览猎奇新闻等等…… 为了逆向利用无法妥协定理,我们只需多做一件事,给自己多一个同等诱惑力的选择即可。 比如你很爱玩即时策略游戏A,那不妨再装一个在你心中同等好玩的即时策略游戏B(并摆在一起); 你爱刷某头条X1客户端,不妨再装一个同等无聊的头条X2客户端(并摆在一起); …… 请注意,不可妥协定理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当我们尝试“自控时”,我们“希望做的事情”与“其他诱惑”彼此之间是处于争夺意识主导权的白热化状态,即两者间实力差距很小,这时,只要你给外部诱惑多设定一点障碍——“两难选择”,那么就意味着你的“自控胜算提升很大”。 比如,当你晚上在“学习”,“玩游戏”间左右摇摆时,还要做出“在两个游戏中二选一的艰难决策”,那么就很可能产生“还是乖乖看书吧”的行动。 为进一步提升这个策略的效能,你可以尽量要求高一点,主动在大脑制造更剧烈的冲突感,比如选择两个游戏时,你可以这么想: “既然我要牺牲有意义的时间玩游戏,当然要玩最爽、最cool的游戏,那么,到底哪个更爽呢?”等等类似的想法。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隐约察觉,自控似乎有点类似肌肉,需要能量来供应……是的,你没猜错。 方法四:明确原则,简化决策 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家在各自都领域都通过实验证明:自控力存在类似肌肉一样的限度,你每天做的决策越多(决策要消耗意志力),事后的自控行为越难。 这就是为何自控力差的人,通常也都习惯在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上纠结。 那么,是否像一些励志书上提到的,给生活方式做减法就行了?比如,丢掉大量非必须品、每天只穿一样的衬衫、鞋子……? 我能说,这些都是无脑瞎扯好么,我们什么时候见奥巴马每次都穿一样的衣服了? 没错,简化生活有一定帮助,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况且上述未免极端,又不是修仙,这么遗世独立何必呢)。 真正从根本是提升决策效率的事情有且仅有一个,就是小学时代就如雷贯耳却不知所云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然而这话其实一点也不虚,而且非常实用,清晰的价值观才是我们降低决策成本的最根本武器。 不信你留意下周边的朋友,是不是发现,那些很有原则的人(价值观清晰的人),通常自控力也特别强。 比如,“言行一致”是你的价值观,答应过同事要做完,那就别纠结了,做完它吧; 比如,“不作恶”是你的价值观,有家公司要你偷偷帮他植入广告,给你点小甜头,不用纠结了,拒绝它吧; 又比如,“让世界变得多元有趣”是你的价值观,那么稳定、官僚的机构不适合你,放弃它吧…… 想清楚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理想人格),你的价值观将变得更清晰,面对生活中绝大多数“烦人的选择”你都可以快速进行抉择,以此产生正螺旋的良性循环效果。 国人普遍热衷功利,极少内省。然而内省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哪怕是“中国意义上的成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附:四种自控策略总图 尾声:学着与自我融洽共处 虽然本文通篇在谈“如何自控”,然而李少加必须再次重申一点: 自控力差不是 “病”,它恰恰证明你身体的生物机能运转自然、敏感。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这个“动物人格”的保护,我们连后天的日出都看不到。 自控力强的人从不是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权”,而是如何学会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 这让我想起了火影忍者中鸣人与九尾狐的相处之道,其实是非常有科学依据的。 本质上来说,目前我们唯一能健康的与“自控”的沟通方式就是激发情绪(以想象力)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大脑神经构造,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普适真理,没人能告诉你:听我的,照做就对了。 有些路,注定只能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一个人唯有真正学会以自己的方式管理自身时,他才真的成长了。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进程/改变 微型太空望远镜研发与突破
特殊的镜头和传感器决定了太空望远镜的体型异常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场景,针对这种现状,航空航天公司洛克希德·马丁研发了 SPIDER。 SPIDER是一款用于光电侦查的分段平面成像探测器,日前,洛克希德·马丁发布了第一张由 SPIDER 生成的图像,在官方语境里,SPIDER 虽然厚度仅一英寸,但其成像效果很快能媲美普通的太空望远镜。 据了解,与传统的太空望远镜不同的是,SPIDER 并没有搭载大量体型与成像质量呈正比的光学镜头,而是由数目繁多的“小透镜”收集不同的成像信息,最后在芯片上完成重组。 值得一提的是,在观测层面,SPIDER 的愿景虽然振奋人心,但到目前为止依然只是愿景,正如我们所看见的一样,和原文件相比,这些图像模糊不清。 毫无疑问,“更轻、更小”的“太空望远镜”将大幅降低探索太空的成本,正如洛克希德·马丁所说,他们希望这是一款能让更多用得起的产品。因此在他们看来,SPIDER 一旦投入市场,将有越来越多国家和公司会考虑建立自己的太空瞭望台。 另一方面,洛克希德公司表示,这项技术不仅限于太空探索,在无人机和无人驾驶上,SPIDER 也很有可能取代那些“笨重的摄像头”。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盲目追求效率,互联网家装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
摘要:盲目地压缩互联网家装的历程,以追求效率为至高追求的做法非但无法真正带来家装环节效率的提升,甚至还有可能会对家装效率的提升造成负面的影响。 尽管互联网家装领域依然在经历着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显然已经没有 “互联网+” 时代来得强烈。很多人会将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归结为资本的退潮、改造的无力、创新的不足、产业链条的冗长,但是互联网家装的本质层面正在发生调整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 “互联网+” 的逻辑中,我们只要搭建一个平台,家装相关的元素便会涌入,在打破原有商业逻辑的基础上,家装行业的效率得到了提升,用户体验得到了改善。这便是所谓的互联网家装。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以平台型为主导的互联网家装时代显然并没有给家装行业带来太多实质性的改变,相反可能由于互联网元素的加入,导致了家装行业的很多环节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效率的提升并不是互联网家装的终极追求 很多人会说,互联网家装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家装相关环节和领域都对接效率,让家装行业的运营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进一步促进了家装行业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了不少。这种以效率为主打的全新的逻辑让互联网家装有了存在的必要,然而,盲目地追求效率而忽略质量的互联网家装显然无法真正满足用户的需要。 盲目追求效率,互联网家装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在 “互联网+” 时代,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尽可能多地让家装的流程与环节产生联系,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提升传统家装行业当中的问题和痛点。设计方案不再打印出来,只需要上传到云端,用户就能够在电脑上进行查看、施工过程不再需要去现场,只需要借助实时监控系统,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够实时监控、家装建材不需要在奔波于各大建材市场,只需要在网上就能够轻松购齐…… 所有的这些改变的出现都有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改变传统行业当中的一些固有的操作方式,转而以一种更加高效的形式来完成。 在以效率为最高追求的前提下,我们看到了很多互联网家装公司打出了28天、18天甚至更短的装修周期以及999元、599元、399元甚至更低的装修成本。他们试图通过这种短周期、低成本的营销模式带给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一种冲击眼球的效果,以达到更多转化的目的。 的确,这种营销效果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原本在传统家装的长工期、高成本的泥潭里挣扎的人们看到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出口。 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后,人们发现家装并不是一个单纯仅仅依靠低价和短周期就能够改变的行业,如果需要长久的发展,互联网家装并不能够单纯地依靠效率的提升。而在盲目追求效率的路上,互联网家装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 为了缩短工期,不断加快进度导致了很多家装的环节并没有彻底完成,导致了很多后续维保问题的出现;为了节省成本,不断压缩建材的营销、运输、生产等方面的成本,导致了很多建材并没有相对应的质量作为保障;为了提升效率,扩大订单,对于装修工人产业化方面裹足不前,导致了很多装修工人依然是传统家装的“装修游击队”…… 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告诉我们,家装行业盲目的追求效率,忽略了家装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的做法并不能够给它带来益处,相反还有可能会对家装行业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盲目压缩流程,互联网家装可能会走样。由于互联网家装追求效率的提升,所以它通过压缩流程和环节的方式来实现。这个发展逻辑是典型的“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因为在这个模式下,去中间化、去中心化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互联网家装之所以会称作互联网家装,就是因为它有去中心化、去中间化的元素在里面,但是如果为了提升效率,盲目地压缩流程,盲目地去中心化,显然将会使互联网家装丧失发展的初衷。 我们都知道,家装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流程,多种工种的行业,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工种都有它的一套标准,都有一套它的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实现周期,如果我们为了提升效率盲目地对这些流程和环节进行压缩,而忽略了家装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那么互联网家装的发展很可能会走样,最终受伤的依然是消费者。 以设计环节为例,很多互联网家装公司通过将设计师与业主进行云端沟通交流来提升效率,甚至将设计环节的一些部分直接进行数据化的处理,减少了中间的很多沟通交流的环节。但是,装修毕竟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门类,如果我们仅仅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将用户的需求强行转变成为几种类型,那么这种操作方式非但无法给家装效率带来提升,反而将会对其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很显然,互联网家装通过减少环节和流程来实现提升效率的方式根本无法带来效率的提升,甚至还有可能让效率大大降低。因为我们看到很多用户在装修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加项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了设计环节的很多地方需要重新推倒重来,最终所谓的效率提升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而且可能会因此降低了不少。 因此,盲目地压缩互联网家装的历程,以追求效率为至高追求的做法非但无法真正带来家装环节效率的提升,甚至还有可能会对家装效率的提升造成负面的影响。我们只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对一些不必要的流程和环节进行调整即可,如果盲目将一些很有必要的流程和环节去掉,那么这种做法非但无法给家装行业带来有益的影响,反而可能因此对用户造成一定的伤害。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效率的提升并不是互联网家装的终极目标。只有遵循家装行业的基本规律,按照家装行业的运作流程,再借助互联网技术,在满足用户最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效率的提升才是互联网家装的真正发展方向。 试探与突破:互联网家装开始新征程 在那个一切都讲究效率的“互联网+”时代,如果盲目地将效率看做是互联网家装的终极追求,那么势必会因为盲目地追求效率而让互联网家装失去它本身应该拥有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装修的质量、用户的满意度、装修的底层进化等多个方面的东西。 当资本的热度逐渐减退,当家装改造的浪潮再起风浪,当新技术的愿景一步步明朗,互联网家装开始了一次全新的试探与突破。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家装进化之旅已经开始。那么,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家装进化之旅中,互联网家装应该追求什么呢?我们又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效率的提升应当是在顺应互联网家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达成的。“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家装更像是一种外部强加的形式来实现效率提升的,这种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为了效率而忽略甚至放弃了互联网家装本身的发展规律。 比如,设计方面,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就是需要照顾到装修项目本身和业主本身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建材方面,建材的价格就应当包含合理的物流、营销成本;比如,施工方面,装修工人的素质的确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一些新的技术工具对于装修工人来讲仍然是非常陌生的…… 这些都是互联网家装发展本身的规律,我们不能为了提升效率而忽视这些规律,更不能够为了提升效率而对这些原有的规律进行阉割。 同其他行业一样,家装与外部行业,特别是科技行业正在发生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背后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阶段。这个过程和阶段包括行业内部的融合、行业参与者的素质的提升、外部工具的不断优化与更新等。只有这个过程和阶段发展到足够成熟之后,互联网家装本身才能有一种提升效率的力量缓慢发展,最后才能演变成为一个效率提升的存在。 盲目地融合并不代表真正的改变,行业内部元素成熟之后的融合更加有效。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家装的所有环节都或多或少地与互联网技术产生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与其说互联网发展的力量,不如说是强加在家装行业之上。如果我们将这种盲目的融合看做是互联网家装发展的一个主要阶段,那么互联网家装或许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因为从家装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整个市场还不具备这样的基础来承载互联网家装的出现、发展和嬗变。 只是盲目的融合,而没有行业内部元素的发展与之配套,互联网家装的发展只会是越发艰难和无序。所以,未来的互联网家装的真正改变和创新一定是发生在家装行业内部,对于家装行业有着很深的了解,已经具备了新技术引用的基础和能力的企业身上。“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型的互联网家装公司持续难以破局,以及当下很多深耕家装行业的公司以“整装”的概念对家装行业进行深度的改变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时代尽管有很多先进技术,APP,管理系统等配套设施,但是这些配套设施对于互联网家装公司的中上层来讲还是理解的,等到真正推广到基层的一线操作工人的时候,一些操作工人对于这些技术工具、APP、管理系统基本上都是不了解的,对于操作更是一知半解。 如果这个阶段就说用这些东西提升家装行业效率的话,只能是黄粱美梦罢了,只有等到一线工人的素质真正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他们能够和中上层的管理者一样了解和能够应用这些东西,这样的互联网家装或许才能真正实现提升效率的目的。 新技术能否成为改变当下互联网家装的利器,还要看它的适用性。很多人会说,新技术不是应该将“实用性”吗?为什么这里会是“适用性”?其实,我们讲的新技术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因为所有的新技术一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基本上都是实用的。 但是,这些技术是否真正适用于家装行业就尚未可知了。所以,互联网家装在试探与突破的过程当中应当着重关注的应该是它的适用性。 当下,人工智能、智能科技等新技术不断出现,大有成为下一次科技浪潮的态势。很多人开始畅想,这些技术是不是能够与家装行业产生联系。其实,既然这些技术开始出现,并开始应用,百度、谷歌、Facebook、苹果等公司也不断加注这些新技术,从它们的实用性基本上来看,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这些技术是不是适用于家装行业呢?这还是一个问题。 因为实用性与适用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家装行业有了适用这些新技术的土壤,或许它们才能成为改变当下互联网家装的利器。如果这些技术无法适用于家装行业,我们硬生生地将这些技术加入家装行业的话,那么可能会产生与互联网技术同样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对家装行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伤害。 盲目追求效率的提升显然并不是互联网家装的终极目标,因为很多互联网技术可能无法适用于家装行业。只有等到家装行业有了丰沛的阳光雨露,有了肥沃的土壤,外部元素才有可能有成长的可能。在这一片肥沃的土壤上,才有可能有新生命的诞生,并具备茁壮成长的条件。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Gucci变Gucc,京东自营店疑售假货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8月6日报道,8月2日,微博实名认证为榆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员的网友@看透Rxin,通过其微博举报说,他花近1900元通过京东自营购买了一款Gucci(古驰)男款太阳镜,但收到货发现,原本Gucci的英文缩写变成Gucc。 该网友为此吐槽京东说:“我很郁闷,在京东直营还能买来假货,gucc 那个i呢?被你吃了啊。”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联系了微博当事人冯先生,他告诉记者,经他举报后,京东已安排其快递人员将问题商品取走,至于为什么少了个i,京东客服没有解释,只是一再称“京东承诺所售商品为正品”,还劝其将货退到北京总部,说下周给处理方案。 Gucci变Gucc,消费者微博吐槽京东售“假” 7月31日,陕西省榆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冯先生从京东商城Gucci直营店花1859.67元购买了一款Gucci眼镜。 冯先生说,三天后收到货拆开一看 眼镜左腿Gucci的英文缩写只有四个字母(gucc)少个i。冯先生提供的照片显示,该眼镜外盒并未有异常,但眼镜框上的Gucci的英文缩确实少个i。 冯先生供图 8月2日14:59,冯先生通过其实名认证的微博@看透Rxin吐槽说:“大伙儿看看吧,千万不要被蒙骗。没错这就是我收到的gucc。京东啊京东造假水平不行啊,有所欠缺。我很郁闷在京东直营还能买来假货gucc 那个i呢?被你吃了啊。” 冯先生微博截图 随后,冯先生又发了一条微博并@京东客服及多家媒体举报说:“口口声声向消费者声明说京东不卖假货是正品!gucci能造出来gucc?你这京东是搞什么?我花1900就买这样的gucc?”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当天20:42,微博认证@京东客服在冯先生的微博留言道:“您好,非常抱歉给您带来的不便,请您将您的相关订单以及联系方式私信到@京东客服 ,我方收到后为您核实处理。” 冯先生微博截图 消费者:京东未解释原因,举报后货已下架 冯先生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他微博举报后,京东方面就联系了他,至于为什么眼镜上gucci的英文缩写会少一个i,客服没有做解释,只是强调“京东承诺所售商品为正品”,还一直劝我将眼镜退给他们,会给一个满意的处理结果。 冯先生与客服的对话截图(冯先生提供) 冯先生提供的京东商场“交易账单详情”显示,他购买的商品是Gucci古驰2017男款太阳眼镜 墨镜GG0044SA002黑色框绿色镜片53mm;价格为1859.67元;交易时间为2017年7月31日10:08:54。 冯先生说,他举报后不久,再打开这款眼镜在京东商城的页面,显示该商品已经下架了。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在京东商城通过多次检索,确实未找到这款眼镜的销售页面,而冯先生向记者提供的该款眼镜的销售页面截图显示:该商品已下柜,非常抱歉! 冯先生称,8月3日,京东已经派人把眼镜拿走了,说要把物品退还到北京的总部,下周给他处理方案。 冯先生提供的京东服务单号显示,其申请时间为8月3日11:10:43秒,显示取件已完成。该服务单的审核留言称:亲爱的客户,很抱歉商品出现这样的问题,京东配送将在1-3天内为您上门取件,请备好商品、包装、附件及发票交给配送人员。收到的商品如核实完好,我们会尽快为您安排处理。 在“问题描述”一项中显示:您好,客户反馈商品英文标注错误,请及时安排退货处理,谢谢。 京东客服:进货渠道不便透露 对于冯先生反应的问题,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联系了京东客服。京东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经查询,冯先生的订单正在处理中。对于LOGO中的英文缩写为何少一个字母,客服解释说,可能是厂商少打了一个,但具体还不清楚,正在联系厂商,等有了结果才会知道。 对于商品为何被下架,客服人员说:“因为有消费者反映商品存在问题,京东方面在与厂商联系的同时,会将商品先做下架处理,等有了结果再说。” 据冯先生说,他与Gucci中国的总代理商联系过,对方明确表示从未授权京东销售这款眼镜,因此他怀疑京东售假。对此,京东客服解释,这款产品确实是京东自营的,只不过也是从厂家进货后,再对外出售,因此,京东可以保证是真品。 当记者提出Gucci古驰的厂商应该在国外,京东是哪进的货,所谓货源“厂商”又是谁,服人员表示,对于进货渠道京东不便对外透露。 Gucci中国客服:通过京东购买无法提供售后服务 为进一步了解,记者联系了Gucci古驰中国,其客服人员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他们也不知京东的进货渠道来自哪里,目前,Gucci古驰中国并没有在京东或淘宝开设销售点,所以,无法甄别京东所售Gucci古驰产品的真伪。 同时,该工作人员还说,通过京东或非其授权指定的销售点购买的Gucci古驰产品,出现任何问题只能去找售货的销售商,Gucci古驰中国区无法提供售后服务。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2017年 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上海!
今年的双创活动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活动将设上海主会场和北京会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步举办。上海主会场和北京会场活动由中国科协和上海市、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部委活动由组委会成员单位承办,地方活动由各级政府承办。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全国电视电话会议。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中重点提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并通报了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总体考虑,并表示要全力做好双创活动周各项筹备。这是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第一次设在上海。 双创周背后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沿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 其后,李克强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 据发改委发布的《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筹备工作的通知》介绍, 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将定于9月15日-21日举办。 本届双创周空前值得期待。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干爹”变心 众安赴港上市面临危机
顶着 “中国互联网保险第一股” 光环的众安保险,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申请在港上市。 作为一家明星公司,由蚂蚁蚁金服、腾讯及平安“三马”(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联合投资创立的众安保险,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关注。不过就在众安上市的关键时刻,“干爹变心” 让众投资者捏了一把汗。 原因无二,作为众安保险第二大股东的腾讯开始开小差了。近日,台湾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兴表示,富邦金控正与腾讯合作在深圳成立合资公司,由富邦金控旗下的富邦财险开发或引进其他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在腾讯的微信平台进行销售。据称,目前正在向监管机构申请牌照,有望尽快开业。 腾讯要用微信卖保险 股东转身成对手 一直以来,众安保险凭借大股东支付宝平台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入口,再加上与阿里系电商业务的紧密结合,在初期众安保险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作为与支付宝同样重量级的 “入口”,甚至比支付宝流量更大的微信平台,其互联网保险业务却一直不温不火,显然腾讯也意识到了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 “金矿”,在微信平台卖保险,无疑有着 “复制” 众安保险模式的潜力。 腾讯2016年报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8.893亿,正式超越QQ的8.685亿;移动支付月活跃账户数超过6亿,日均支付笔数也超过6亿。拥有巨大的流量入口,腾讯显然没有把“鸡蛋”只放在众安保险这一个篮子。今年,腾讯明显加快了在保险业布局的步伐。1月,腾讯与英杰华集团、高瓴资本达成协议,腾讯、高瓴资本收购英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部分股份。交易完成后,腾讯持有英杰华人寿保险的20%股份。 2月,保监会批准和泰人寿开业。和泰人寿注册资本15亿元,腾讯旗下独资子公司出资比例达15%。此次腾讯与富邦金控深度合作消息的爆出,可以说给正在IPO关键时刻的众安保险来了一次“釜底抽薪”。不仅是腾讯,众安大股东蚂蚁金服同样也非“一心一意”的主,2016年7月,蚂蚁金服出资8.33亿元,认购国泰产险51%的股份,“众安保险是干儿子,而国泰变成了亲儿子” 的传言一度让资本市场对众安保险的信心动摇,“干爹们变心” 俨然成了当下众安保险亟待解决的一场危机。 利润连续下滑成隐患 众安IPO需脱下 “皇帝新衣” 与严重依赖 “三心二意” 的股东相比,众安保险的另一个软肋恐成其赴港上市的重大隐患。在净利润和收入方面,2016年,众安保险实现净利润为937万元,同比2015年下滑近80%,2017年一季度甚至亏损3.17亿。2014年公司业务收入约为8亿元,2015年公司收入为23亿元,2016年该收入为34亿元,三年来,其业务增速从近200%降至50%。 其次,其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盈利能力堪忧。从财报来看,其利润主要靠投资收益,承保利润亏损。其五大险种承保利润之和为负数,从2014年到2016年,众安保险的赔付率虽然从77.82%下降至42.02%,但是其费用率却从32.28%上升至63.37%,综合成本率一直在105%以上,其中2014年为110.10%,2015年为127.32%,2016年为105.39%。 虽然有着利润下滑、成本居高不下的巨大隐患,不过“带病”上市的众安保险却在营销上打着一手好牌,顶着“中国互联网保险第一股”的光环,众安保险在估值方面让业界大吃一惊。有相关消息指出,众安保险本次赴港上市,拟募集资金12亿-16亿美元,假设全部通过发行新股筹得及新股占扩大后股本的10%,众安保险市值将达120亿-160亿美元(约800亿-1000亿人民币)。 不过正如监管层警告的那样,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迎宁曾公开表示,互联网保险创新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创新重点应由以保险公司和销售为中心,向客户和服务为中心转变。 从目前来看,披着 “互联网保险” 外衣的众安保险,在互联网创新上并未有过多建树,除了成立伊始创立 “退运险” 以外,近年来众安在其他险种的创新上乏善可陈。反而,众安把很多精力投入在依靠股东的互联网流量,与传统险企争 “蛋糕” 上了。 显然,仅靠 “互联网保险” 这个金子招牌不能说服投资者,面对资本市场的拷问,众安必须脱掉“皇帝新衣”,靠互联网创新才能赢得市场信任。当然,众安还得学习“独立成长”,如何摆脱对股东流量的依赖也是影响众安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毕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大戏在资本市场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逼死无数企业的百度指数,为何是个谎言?
“农夫山泉” 的百度指数是3451,“可口可乐” 则是2941,这能说明农夫山泉的品牌价值,已高于可口可乐吗?当然不是,因为没人会无故去搜 “可口可乐”。那么为什么,广告主会把百度指数当付钱指标呢? 1 7月31日,“农夫山泉” 的百度指数是3451,“可口可乐” 的百度指数是2941。 实际上,从2016年以后,“可口可乐” 的百度指数,几乎一直比 “农夫山泉” 少。 这么看来,“农夫山泉”的“品牌价值”已经在“可口可乐”之上了吗? 你觉得呢? 2 问题出在哪? “百度指数” 并不能真的和 “品牌价值” 画等号,实际上,它顶多只是 “品牌价值” 的一项 “代理”。 比如,你想知道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怎么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做一份英语考卷。在这种情况下,试卷上的“分数”,就可以看作他真实水平的一种“代理”。 意思是,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相关的、有效的。但它也有局限性。比如,我们都知道,很多说英语的人,做中国人的英语试题,反而拿不了高分。 “百度指数”的局限在哪呢?其实它的帮助文档里写得比较清楚: “搜索指数是以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 你没事会去百度上搜“可口可乐”吗? 百度指数的局限性在于,它很难用来衡量存在时间较长、有长期价值沉淀的品牌。它反映的是一种大众的好奇心和搜索信息的 “需求”(而不是对品牌或者商品本身的需求)。 其实 “百度指数” 是不是就能和 “好奇心”、“需求” 划等号呢?其实也不是。比如 “可口可乐 ”这样的老品牌,没人会感到好奇,但是指数还是会波动。5月份的时候,有一天指数特别高,那一天是因为有人曝出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品牌博物馆里,把“台湾”和“中国”并列。这种新闻热度就反映在公众的搜索行为上了,但是这和品牌没什么关系,对企业也不是什么好事,这样的指数还不如低点好。 “百度指数”是关于搜索行为的指数,是大众对某个品牌好奇心的 “代理”;而好奇,又是 “品牌价值” 的一种 “代理”。 说到底,凡是 “数据”,都是某种抽象的 “代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3 用 “考试分数” 来 “代理”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一定会有 “应试技巧” 的出现。 对于“数据”这种“代理”某种也是一样,凡是有“代理”,都会有钻空子,取巧的方法。 淘宝的卖家信用越高,说明卖家越有信用吗?点评上的分数越高,说明用餐体验越好吗? 都不是。不管在哪个平台上,高分都属于那些愿意并且能够在 “获得高分” 上持续投入资源的组织。 “百度指数” 于是也是一样。因为这个 “代理” 的设计原理,造成做品牌、做公关的人特别需要也特别渴望 “搞事情”,而且是持续地搞事情,否则指数上不去。 比 “搞事情” 更加 “应试” 一点的,就是发通稿,人看不看不重要,机器看到了指数就会涨。 比如7月份,对 “农夫山泉” 这个关键词指数贡献最大的网络稿件里,有两条分别是《员村二横路全丰公寓农夫山泉桶装水热线电话》和《嘉禾黄边南路7号农夫山泉桶装水订水电话》——有人能知道为什么吗? 但是这样的东西,可能比你辛辛苦苦想出来的很多好创意,对 “指数” 的帮助还要更大。 诸如此类的现象,是 “指数” 这种东西会在很多时候 “失灵” 的另一个原因。 当然,也是因为这样,它催生了一个和品牌、公关相关的很大的产业。 4 一个标准,有这么多的局限和“漏洞”,为什么还是被大家当作标准呢? 原因也很简单,就像 “明知道会有高分低能的人,为什么还是要考试” 一样,因为没有更好的反映 “品牌价值” 的其他指标了。 衡量 “品牌” 的价值,衡量 “品牌工作” 的效能,其实是一个在营销技术上从来没被解决过的问题。 但是放在以前,这个问题没有那么显眼,原因在于,对于大部分企业行为,可能都不存在什么清晰可见的考察方式。 但是 “品牌” 会让做相关工作的人很焦虑,有些公司的管理者会要求她们搞出一些可以横向纵向比较的硬标准来。 找来找去,有些人就落在了“XX指数”上面,很多时候,被 “XX指数” 误导,误导企业品牌/营销推广、误导企业战略,甚至误导企业生死存亡。 5 为什么 “品牌” 这么难以衡量呢? 从根本上说,营销工作中大部分是“行为管理”,而 “品牌” 这样的工作,属于 “认知管理”。 怎么区别呢?比如一家企业宣布自己推出了某种新产品,或者对某个旧有商品进行打折销售。那么她们在期待的是消费者的具体行为,比如对新产品进行体验,或者跑去有销售折扣的地方购买便宜的商品等。企业会期待一个非常确定和清楚的“投入产出比”,比如我每花100块的广告费,会有一个新用户来尝试,或者会产生一个销售。这不意味着企业广告费一定都能赚回来。 那么“认知管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你可以想想,下面这几件事,哪一件是经常发生的: 1、你看到可口可乐的电视广告,马上跑出门买了一瓶喝; 2、你家要来客人了,你出门买了几瓶可乐回家; 3、你家要来客人了,你出门买了几瓶从来没听过的饮料回家。 “认知管理” 从定义上就意味着,你不会知道它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作用——可能是今天、明天,保不齐是后天,也保不齐是下个月、明年…… 从根本上说,你是无法精确度量这种工作的价值的,至少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上不可能。 但你心里知道,它是很有价值的。 6 但是没办法。这是一个人人都期待“精确”、“可度量”,并且对此抱有信心的时代。而且在大多数领域,这种信心的确也没错,得到了实践的支持。 但也有不少时候,这种“信心”实际上演化成了一种“迷信”——或者精确地说,两种“迷信”。 第一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数据的原理、规律,也不知道数据的局限性、漏洞,盲目地把数据当作工作的目标本身。 第二种,是清楚地知道数据和目标不是一回事,但是因为 “做数据” 比较简单,并且根据 “数据” 做决策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所以选择一味相信数据。 在 “品牌” 工作的领域,这两种 “迷信” 就很多。 那么,对于具体做这个工作的人,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有一段非常出名的祷文来形容这样的情况很合适: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得知道: 1、品牌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它; 2、百度指数(或者其他什么指数)到底是什么,需要看透表象; 3、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优衣库之惑:自动售货机卖衣服
在美国销售额又一次没达到预期后,优衣库开始用自动售货机在机场卖衣服。 日本快时尚品牌优衣库本月将会在美国纽约、休斯顿等10个城市的机场和商场推出自动贩卖机来卖衣服。消费者可通过机器购买优衣库LifeWear系列产品,包括T恤、保暖内衣、超轻便羽绒服等基本款产品。 自动售货机是其在美国战略转变的一个缩影。优衣库曾经对于美国市场野心勃勃,计划在2020年由45家实体门店增至200家,但由于业绩一直亏损,营收和成本的双重压力让优衣库放弃了开实体店扩张的想法。 优衣库美国营销总监Marisol Tamaro表示,自动售货机销售的都是基本款和一些轻便服装,放置在机场尤其能吸引到着急赶飞机但是又忘记带一些衣物的乘客们。此外,以自动贩卖机的形式卖货要比实体店的成本更低。优衣库未来会将重心放在快闪店和自动贩卖机这样新兴的渠道上,来试探美国市场。 优衣库并不是美国第一个在机场用自动贩卖机卖东西的零售公司。在线下实体店“破败不堪”的时候,零售商们纷纷瞄准了旅游零售市场和自动贩卖机这个渠道。 根据一份全球免税零售报告,预计在2021年以前,全球旅游零售市场年均增长幅度将超过8%。 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的国际游客数量也将在今年上涨3.3%。在机场这个旅游连接点,零售商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者。 以自动贩卖机的形式销售商品,对于零售商来是成本较低的扩张模式。自动贩卖机的占地面积要远小于实体店铺,在租金上就能够节省一大块。自动贩卖机器本身的成本也要低于店内的装修、聘请售货员所需的费用。即使卖不出去东西,也可以当做一块鲜明的广告牌。 自动贩卖机也比较符合机场的节奏。很多人可能是商务出差,或者短途旅行,在打包时粗心大意忘记拿一些贴身衣物,在赶飞机时间比较紧急的情况下,相比较逛免税店,从自动贩卖机买件质量不错的内衣是个挺好的选择。 将基本款或其他必需品放在自动贩卖机里,品牌根本就不需要去推广,消费者有需求,自然就会选择这种便利的途径购买。NPD集团零售业分析师Cohen Marshal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便捷的购物途径,优衣库的自动贩卖机实验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美国知名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就是机场自动贩卖机的忠实爱好者,旗下的183个卖消除噪音的耳机等电子产品的自动贩卖机大部分都放在了机场里。公司称,这些自动贩卖机带来了数百万的收入。知名美妆品牌Benefit也曾在机场尝试过这种方式卖彩妆。 但也有业内的专家不看好自动贩卖机的,尤其是在时尚行业。数字服务公司ObjectWave的创始人Sam Cinquegrani认为,自动贩卖机只能满足刚需,而不能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去逛商场或者刷手机淘宝,看到美美卖家秀,就剁手了。但是简洁的自动贩卖机没有这个购物体验,也就不会让人冲动。看似在机场的自动贩卖机可以接触到更多人流,但其中急需购买衣服的究竟有多少,这个可不好说。 此外,自动贩卖机也存在没有实物展示、无法试穿的情况,而且优衣库在美国还不是那么知名(假设是优衣库在中国搞了个自动贩卖机,可能又是另一番情形了),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品质如何,一旦不合适就要涉及退换服务。尽管自动贩卖机有退换货的服务,但不如电商与实体店那么便利和直接,后续的消费者体验可能会大打折扣。 机场里摆着这么一台自动贩卖机卖衣服,品牌还是比较陌生的,你会买么?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用AI为你上门验翔,医疗科技创企Viome获1500万美元风险融资
你的肠道能传达什么信息?事实上很多。一家名叫Viome的创企专门队肠道里的活性生物体进行RNA分析,日前,该公司获得1500万美元投资。Viome通过识别、定量肠道里的微生物,为客户创建独一无二的分子档案。这里说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酵母与真菌。 客户只需要提供一份粪便样本,Viome就会进行分析。他们还提供新陈代谢测试上门服务,客户需要填写一份有关健康的问卷。 Viome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这些结果,了解肠道里的活动。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Naveen Jain表示,如果肠道里微生物不平衡,可能会导致慢性疾病。 “虽然外面也有别的公司可以分析你的肠道微生物组,但他们使用的是16S测试,所覆盖的只是一部分细菌,分析的成分有限(任意两个人肠道微生物组的成分95%都是类似的)。”Jain说,“我们细致分析到菌株水平,并且能够读懂这些细菌的活动。” Jain透露,Viome所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公司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合作的成果。 由于测试结果准确性高,因而Viome团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比较私人化,也能够以此为基础给出健康和营养建议。Jain透露,目前数千名客户正在使用这项服务,这也是他们的测试项目。 Viome测试的起步价为每月59美元,如果一次性购买一整年,则可以享受折扣价599美元。客户每年有两次测试机会,通过Viome的应用,还可以获取最新的饮食和健康建议。 从今年9月开始,Viome将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印度和中东地区客户提供肠道分析服务。 自从2016年成立以来,Viome已经融资共计2100万美元。此次新一轮融资将用于进一步开发产品,扩大研发工作。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90%的老板都分不清 员工究竟害怕的是什么?
带领你的员工渡过难关 无论公司规模大小,处在哪一发展阶段,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独善其身,维稳不变。为了不被后来者赶超,很多创业公司格外强调“创新”,进行战略或架构等方面的调整…… 好的改变能够使公司革除弊病,激发全新活力;当然变革之中也会隐藏一些被我们忽视的负面影响:比如内部改革降低了员工对既有事物的把控能力,从而引起某种失落感;领导的冷漠和环境的压力,更加剧了员工的情感创伤。这些负面情绪都将成为公司变革中的巨大阻力。 那么,如何化解这种阻力呢?首先,公司必须建立完整的运行系统,帮助员工抒发自我的悲痛感。其次,员工们的“伤痛”要在公司内获得广泛的认同和重视。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温馨、稳定的工作环境。以下,Enjoy: 01、理解失落感 “公司本身不害怕改变,员工才害怕。”华盛顿大学商学院 James R.Bailey 和 Jonathan D.Raelin 两位教授在探讨公司变革中员工的情绪管理时,提出了这一观点。原因在于,人们对变革本身没有情绪反应,真正能够引起员工失落感的是隐藏在变革中失去的事物。这种失落感会进一步引起人们处在危机环境中的焦虑感。 通常来说,较为具象的失落感来源于员工收入的改变,较为抽象的是员工对于自我价值的失控。现在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人们失业后的反应,却没有注意到“幸存者”的个体情绪。 02、理解悲痛感 失落情绪的下一阶段是悲痛感,这种情绪会加剧更深层的焦虑。尽管悲痛的情绪十分常见,但是悲痛感之间也是有强度和持续时长差异的。对公司中变化事物的留恋感越强,悲痛情绪就越强。 举个例子来说,在公司变革期,流露出反感情感是公司的忌讳,因为这很容易会被人解读为“固步自封,不愿改变”。公司领导的冷漠和环境压力容易造成人们的情感创伤,在许多人的眼中,这种悲痛感是懦弱,甚至是无理的。因此,许多员工担心自己的情绪流露会被他人错误解读。在这种情况下,主观压抑和被动压抑成为人们最后的“发泄”渠道,导致她们根本不可能全心投入变革,甚至影响身边的人也变得郁郁寡欢。 根据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研究表明,以裁员为例,从根本上说,这带给员工强烈的不安、怀疑、背叛感。这些情绪会导致他们无法专注工作,甚至离职。这被称为“幸存者综合征”。结论表示,留在原岗位的员工和离开员工体会到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在程度上并无差异。 03、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这一张图表。 这张图表描绘了员工在不同类型的公司变化中的情绪反应。其中,中间灰色部分为存在性缓冲,也就是在变化中员工可以依靠的,维持不变的事物。公司改革分为如上三种:操作性改革、业绩评估、公司价值观。图中灰色的部分,代表着员工们认为变革中会带来的损失。 操作性改革影响了员工对周遭事物的理解能力,这是人们处理未知事物,重新架构认知的基本能力。实际上,就是员工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能够让他们更快地解决公司问题,适应环境,但也容易成为改变过程中的一大壁垒。 第二种变革是业绩评估方法的改变,会让人担心“标准及公正”受到影响,由此引发对个人竞争力的怀疑。最后,公司价值的改变,会极大程度导致员工对自我的深度怀疑。 以上所有的情绪都会成为变革中的巨大阻力。 因此,管理层不能自己幻想员工可以自愈,老板们必须承认这个现实并且帮助自己的员工“渡过难关”。 首先,公司必须建立完整的运行系统,帮助员工抒发自我的悲痛感,对过去抒发一下自己的怀念。同时,员工们的“伤痛”要在公司内获得广泛的认可。互相分享这种失落感能够为自己的悲伤“去污名化”,这就好比被裁员的人从曾经共事的人那里再次获得认同一样,能够帮助人们重拾自信。 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分享行为要在一个温馨、安定的环境中进行。斯坦陵布什大学的教授曾经进行了一个案例研究,将公司高层和员工聚集在一起分享关于公司改革的感受。分享结束后,连高层都感到对未来更加笃定、自信。实际上,理智地来说,一次分享活动不能改变任何本质,但是能够给员工很强地心理暗示,鼓励大家走下去。 给员工创造安定感,这样以后他们就无须在走廊、饮水机、茶水间中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了。 Reference: 《“Survivor syndrome”—a management myth?》 作者/Yehuda Baruch,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UK and Patricia Hind, Ashridge Management College, UK 《Organizations don’t resist change, people do: Modeling individual reactions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rough loss and terror management》 作者/James R. Bailey& Jonanthan D. RalinSchool of Business,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USA 《Healing emotional trauma in organizations:an O.D.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作者/Mias De Klerk,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一觉睡到500年后?人体冷冻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虽然成功率只有10%,但这是一个从 “不可能” 到 “可能” 的过程。 编者按:在科幻电影中,宇航员需要经过几百年的航行来到达宇宙某处,这时候他们就会进入冷冻装置,开始深度睡眠。在深度睡眠中,宇航员不会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不需要太多的营养补给。实际上,对于人类的太空探索来说,人体冷冻技术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家日前成功进行了一项实验,或许使得我们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本文编译自纽约邮报原题为“We’re one step closer to freezing our bodies and waking up in thefuture”的文章。 想要永远活着吗?还是旅行到未来的一段时间?现在,科学家在低温冻结方面有所突破,或许让我们离这个梦想更近了一步。 人体低温冻结技术最明显的用途是太空旅行。宇宙广阔,不管去哪都会耗费大量时间,更别提还需要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能量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宇航员冰冻起来,进入深度睡眠,也就是保留身体和大脑的一小部分活动,相当于处于暂停状态的视频。 科学家已经成功为个别细胞做到了这一点。 然而,让生物体从冰冻中恢复常态,这已被证明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直到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些进展。 科学杂志ACS nano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人员成功地解冻了一个斑马鱼胚胎。这个成果非常重要,因为60年前,类似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问题的核心是冰晶。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因此,扩张的冰晶会把细胞给撑破。 用防冻液代替身体的一部分液体,这早已被认为是可能的解决方案。 防冻液填充的斑马鱼胚胎(选择这种生物是因为它们大部分半透明而易于研究)在液氮中迅速冷冻至-321F,并已经存放了几十年。可是一直无人敢解冻。 研究人员写道:“大尺寸的卵黄仍然阻碍了快速冷却和变暖,从而在冷冻保存期间产生致命的冰晶。”即使使用激光器产生的毫秒级闪光灯,也不能足够快速地提高它们的温度,并且足够均匀,以避免冰晶的出现。 解决方案似乎是原来防冻剂的另一种添加剂:金纳米棒(gold nanorods)。这些微小的金属碎片会传导激光的热量。这使得激光加热过程可以得到平均分配。 该研究描述了如何将快速冻结的斑马鱼胚胎进行解冻。在将其充满新的防冻剂之后,在-321°F保持几分钟,然后研究人员进行了激光快速除霜处理。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快速变暖过程导致了冰层溢出,这可能会损害胚胎。” 大约10%的胚胎幸存下来,并再次开始成长,重新生活。 这不是一个很高的幸存率,但已经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这很可能是一项伟大技术的开始。 原文链接:http://nypost.com/2017/08/02/were-one-step-closer-to-freezing-our-bodies-and-waking-up-in-the-future/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微软创造出全新DNA生物计算机 逻辑与生命实现完美交融
我们听说过超级计算机、量子计算机,但是,有一种特殊的计算机同样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一大方向,那就是DNA计算机。 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在DNA计算机内,计算不再是物理性质的符号变换,而是化学性质的符号变换,传统意义上的“加”、“减”操作也变成了化学性质的切割和粘贴、插入和删除。 许多年来,有一家科技巨头一直对DNA分子计算机的前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就是微软。 就在 2016 年,微软的研究者们就创下DNA 数据存储量的记录(该记录今年被哈佛团队打破)。如今,微软又把研究目标转向 DNA 分子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数据运算。 微软与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小组联手找到了大幅提升 DNA 分子运算的方法,这将加快人们利用DNA计算机对体内基因突变或癌症检测和监控的脚步。经过实验证明,新型的 DNA 计算机仅用了七分钟就完成运行包含3个输入链的与门,而之前的设备需要四个小时完成同样的工作量。 研究成果发布在 7 月 24 日的《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图丨本次论文标题 实际上,DNA 计算机由 DNA 分子电路组成,“输入”的是细胞质中的RNA、蛋白质以及其他化学物质,“输出”的则是很容易辨别的分子信号。与传统的计算机相同,DNA分子电路上也有“与”“或”“非”逻辑门(逻辑门是集成电路的基本组件)。 图丨计算机中的各种逻辑门 该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称,他们利用DNA 折纸术形成 DNA 发卡结构(hairpin)的空间排列组织,以构建排列DNA分子逻辑门和信号传输线。所谓发卡结构,就是如果非子链和母链的两条DNA链碱基互补配对,就会出现有部分区域无法配对而突起的部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卡结构。它让DNA分子间的排列更加有序,更加模块化,同时每个DNA分子也相对“固定”了下来,就像固定的分子电路板一样。 图丨DNA多米诺电路设计过程 与平日里的计算机不同,这些纳米层面上的计算机电路是由人造 DNA 构成的,被称为“DNA 多米诺电路”——由不同的 DNA 链组成。这种 DNA 分子电路在工作过程中,电路上相邻的 DNA 链通过链上的发卡结构部位连接起来,并且一个一个接着相互反应作用下去,就像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直到反应完成,得到目标DNA链。 图丨信息在发卡DNA链间的传输 其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不同长度还是不同方向的传输线上,这种结构的DNA分子电路都具备良好的信号传播能力。另外,逻辑门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可以组合成常规的电路模式,同样也大大提高了DNA分子间的信息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图丨微软公司生物计算组组长Andrew Phillips 微软公司生物计算组组长 Andrew Phillips 在采访中对研究细节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在一个设备中,组成分子在空间上被紧密的排列在一起,而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作为组成分子的DNA分子链通过折纸技术被相对固定在整个系统的空间结构上,看起来就像分子电路板。” 这次的研究成果与过去的DNA计算机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大多数DNA计算机是把DNA链溶解于化学溶液中——这么做的缺点是,DNA分子可以在化学液中随意游走,容易产生连接或者发生反应,因此影响工作效率。 Phillips 介绍了新型 DNA 分子计算机的改进:“而对于我们来说,构成设备的 DNA 分子被紧密的排列在一起,同时,它们的位置也被 DNA 分子电路板所固定——这样一来,它们会首先与相邻的 DNA 分子反应,而不是随意游走到其他地方与其他位置的 DNA 分子接触。” “这种方法有效的减少了 DNA 分子间的相互影响。尽管我们的设备还依赖扩散原理来运作,但由于大部分分子都在 DNA 空间结构上被固定,四处游走的是传递信息的燃料链,运行速度还是比原来大大提高。” 如此一来,这些设备会有很高的伸缩性,因为新型的 DNA 分子计算机可以进行自组装,也就是说分子可以自我组织排布。对此,Phillips表示, “DNA分子链会在DNA分子电路板上结为一个整体,而我们会利用它的自组装能力来校准DNA分子的位置。” 对研究者们来说,下一步的研究是如何扩展DNA分子电路板的大小,但这需要更先进的DNA折纸技术。 图 | DNA之所以可以按需求被折叠、粘贴,还是要归功于它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平行、反向的单链之间按照精密的碱基互补原则相连接,A与T,G与C,就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具有唯一性和高度特异性(A为腺嘌呤,T为胸腺嘧啶,G为鸟嘌呤,C为胞嘧啶)。这些碱基的化学组成使得设计好ATGC排序的两条DNA单链,能在茫茫链海中找到彼此,紧紧结合,最终组成研究人员想要的形状。 Phillips还表示,“我们还准备把新型设备与疾病的标志物(如RNA)等生物标记联系起来,这样一来,计算机逻辑可以被用于精确诊断人体内的病毒性疾病和癌症。起初是从血液中检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将实现从任意活细胞中检测疾病的设想。” 以编码的DNA序列为运算对象建立的DNA计算机,具有实时探测和监控基因突变等细胞内一切活动的特征信息,确定癌细胞等病变细胞等功能 。未来,科学家更是希望,利用DNA计算逻辑的运算判断能力开发出“能检测”、“会思考”的智能DNA计算机设备,使得开发个性化的“智能药物”将成为现实。 对此,基因编辑领域学者、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和化学与系统生物学系助理教授亓磊近期也表示,基因编辑有望让人体成为一台基因可被读取、预测和改写的“DNA计算机”,它不仅能够充当监控设备,发现潜在的致病变化,还可以在人体内合成所需的药物,治疗癌症、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各种疑难病症,甚至在恢复盲人视觉方面也将大显身手。 尽管微软的此次成果为DNA 计算机迈出了很大一步,但目前 DNA 计算机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研究阶段。由于受目前生物技术水平的限制,DNA计算过程中,前期DNA分子链的创造和后期DNA分子链的挑选,要耗费相当大的工作量。 比如,阿德勒曼的“试管电脑”在几秒钟内就得出结果,但是他却花掉数周的时间去挑选正确的结果。另外,在数学领域中著名的旅行推销员问题(TSP问题)中,如果实验中城市数目增加到200个,那么计算所需的DNA重量将会超过地球的重量。而且数以亿计的DNA分子非常复杂,在反应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变质和损伤,甚至试管壁吸附残留都可能发生致命错误。 因此,DNA计算机真正进入现实生活尚需时日,我们距离建造一台成熟的DNA计算机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nd- 编辑:Theo 参考: http://www.nature.com/nnan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nano.2017.127.html?foxtrotcallback=true http://spectrum.ieee.org/nanoclast/semiconductors/devices/dna-chips-get-much-faster-processing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圆通开生鲜便利店 快递业纷纷入局“快递+便利店”图什么?
菜鸟、京东是加盟,圆通顺丰是自营。 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带来的成本上升、利润微薄等问题,快递公司们纷纷考虑优化末端配送,让便利店成为自提点,目前菜鸟、京东和顺丰都已采取“快递+便利店”的模式,圆通则是刚刚入局。 据《界面》的报道,近日,圆通在上海开了一家生鲜便利店妈妈菁选,选址在一个中高档小区内部,面积50平方米左右,店内的商品有600余种,生鲜产品占到25%,基本能覆盖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妈妈菁选还与阿里旗下的易果生鲜达成合作。附近消费者可线上下单,便利店承担起上门送货的服务,也就是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新零售。除了与零售相关的业务外,这家便利店还将承担 “最后一公里” 的功能,代收寄递服务。 圆通在去年就推出了与菜鸟类似的代收快递驿站,这次的生鲜便利店相当于是快递驿站的升级。据圆通方面的说法,未来快递驿站都会改成生鲜便利店的模式。 马云曾在今年5月预测,“一天10亿包裹数量,不会超过八年,估计在六七年左右就能实现。”庞大的包裹量并没有给快递公司带来业务上的迅猛增长,反而单个包裹的收益急剧下降,2016年的快件单价比2014年低了1.9元。 海量的包裹也给快递的末端配送带来不少的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会遇到延误、丢件和服务不好等情况。对于快递公司来说,末端配送是个费力又不赚钱的活儿。不少快递公司的末端配送点都是采取加盟的模式,加盟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被压缩的状况。 根据中金的数据,快递行业毛利率已从2007年约30%的水平,下滑到目前的5%~10%。今年年初,媒体屡屡爆出北京上海的末端快递网点倒闭的新闻。如何将末端服务做好,成了快递行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在便利店之前,各大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纷纷以合作和自营的模式搭建末端站点,比如菜鸟驿站,在校园和一些社区专门设立快递的自提,随后又有了智能快递柜。在便利店的风口被吹起之际,快递大佬开始注意由顺丰首创的“快递+便利店”模式。今年京东宣布了百万便利店计划,百世快递也推出了店加切入社区便利店领域。 快递+便利店是对快递网点的一个延伸,从单纯的收取快递到社区服务平台,节省了快递小哥的配送时间,同时增加了消费者的便利性。而且采取便利店这种模式,能够增加消费者的粘性,如果将便利店经营的好,也是一种变现的途径。 在“快递+便利店”的落地中,快递大佬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比如京东是加盟的模式,深入到农村地区,借助当地的便利店网点,来低成本的进行“扩张”,菜鸟也是依靠合作伙伴来扩大版图。而百世和圆通则采取完全自营的方式来看便利店。 自营和加盟的模式各有利弊。加盟更容易扩张但也更难管理,以京东举例,其百万家线下便利店计划大部分都在边远地区和农村,与当地的商贩合作有助于京东将触角比较容易的延伸到这些地区。而且加盟的模式对于总公司的现金流要求不高,便利店的经营是加盟商自负盈亏。但是,偏远地区的零售店主们,文化水平不高,如何将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是个问题。 此外,加盟的模式会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比如今年6月,与菜鸟合作的上海好德、可的便利店都终止了代收包裹快递,合作伙伴的退出会造成非常大的冲击。与利益分配、物品损坏赔偿等问题都是加盟模式的纠纷点。 而自营模式相对容易把控,快递公司可以非常透明地了解便利店的经营状况,拥有更高的自主权,充分保证服务质量。但自营的成本相对高,快递公司的强项是物流而非经营,挖来一个像样子的管理团队和从头筹划建店都需要资金,对于公司现金流要求高。而未来,便利店的经营状况还将会与公司营收直接挂钩。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为什么电商平台与物流公司矛盾公开化?
继阿里与顺丰矛盾公开化之后,京东与天天快递又被爆出不和传闻。2017年7月19日,天天快递被京东单方面宣布暂停服务,后续,京东又将圆通、EMS、百世快递、德邦列入不推荐名单当中,而建议物流方仅保留京东自营、顺丰、中通、韵达、申通。 这是今年以来第二起电商平台与物流公司之间的冲突。有关本次冲突,业内有过很多的解读和看法。有人说是资本的原因在作祟,有人说是平台的问题在搞鬼。无论是什么原因,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电商平台与物流公司在未来的争斗将会持续升级,并将会进一步影响到更加纵深的范围。 作为电商领域至关重要的一环,物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用户的购买体验,甚至后续的评价,对于二次购买的达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既然物流如此重要,它与电商平台的利益博弈也将会成为两者之间的主旋律。 为什么电商平台开始与物流公司产生矛盾? 进入到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到后“互联网+”发展阶段以来,有关电商平台与物流公司不和的新闻不绝于耳。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以往电商平台能够与物流公司和平共处,偏偏在这个时候开始心生芥蒂呢? 首先,物流公司有自己的渠道拓展用户,不再单一地依靠电商平台。其实,物流行业的发展成熟与民众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民众的生活习惯当中,借助电商平台进行购物仅仅只是这些生活习惯当中一个很小的部分。随着人们网购需求的不断增加,卖家通常会使用包邮的方式来招徕顾客,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选择物流已经不再是C端的行为,更多的像是一种B端的行为。所以,如何花最少的钱为用户运送快递成为很多商家都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物流公司其实已经形成了一套按照自己的逻辑所建立起来的用户拓展网络,即使没有电商平台的推荐或者绑定,物流公司完全能够凭借自己搭建起来的网络拓展用户。在这个时候,物流公司其实已经有了能够与电商平台谈判的筹码。所以,我们看到了物流公司不断有不按常理出牌的动作发生。 第二,互联网的“油水”不断被挤压,深度介入每一个环节才能发现盈利空间。在以往的逻辑中,电商平台的盈利并不仅仅只有物流这一个环节的,其他环节同样能够获得很多的盈利空间。但是,随着“互联网+”浪潮的逐渐褪去,以电商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产品的盈利空间正在不断遭受挤压。 如果仅仅只是充当平台的作用,而不介入到电商领域的相关环节,那么电商平台的盈利空间将会越来越少。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通过深度发掘每一个环节的盈利空间,才能拉动电商平台新一轮的增长。 第三,从合作到合并,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的利益开始出现偏离。我们知道,在电商平台的发展早期,物流通常是一个用来招徕用户的重要的宣传手段和提升用户体验的主要途径,在这个阶段,物流公司需要通过电商平台获得用户,电商平台则需要物流公司提升自己的服务,在这样一个阶段,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之间的合作是一个主题。 随着电商平台发展瓶颈越来越多,它们需要通过给物流端的公司提供服务来获得新的收入来源。而在此时,物流公司并不会因此就范,他们会选择自建数据终端、物流跟踪等相关的服务,并以此带来业务的新一轮增长。 当电商平台想要拿物流开刀获得新的发展,物流公司不肯就范之际,两者之间的冲突便会开始出现,等到矛盾无法调和,电商平台便会采取强制手段来迫使物流公司就范,等到这些强制手段无法迫使物流公司就范时,那么终止合作将会是唯一出路。 正是因为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才会看到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之间的矛盾开始不断出现。未来随着电商平台更加深度地介入物流行业,预计还将会有会更多的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产生矛盾。如果这种矛盾无法调和,电商平台可能将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逼迫物流公司就范,而物流公司的自生能力是否足够强大将会成为决定其能够走多远的重要考量指标。 未来的物流行业与电商平台将会出现怎样一种状态? 既然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之间的矛盾随着互联网深度发展会呈现不同的发展类型,那么,物流公司在未来将会和电商平台之间出现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具体来看,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的状态。 第一,物流公司将会脱离电商平台自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运营体系。其实,这样一种方式在顺丰身上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从顺丰与阿里闹翻之后,它便开始了自建自己的物流网络,从下单、取件、运输、派件等等环节入手,顺丰速运都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运营体系,借助这个运营体系,顺丰即使没有阿里端口输入用户依然能够运转下去。 除了基于物流本身搭建处于自己的运营体系之外,顺丰还围绕着物流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态体系,从网点布置、线下端口的搭建、电商平台的建立等环节入手,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物流生态圈。借助这个生态圈,顺丰不仅能够将自己的物流业务囊括其中,而且能够将物流作为一个圆心发散出去,通过与物流相关的不同的环节相互结合实现自我业务的深度拓展和提升。 同顺丰一样,未来随着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之间利益博弈的不断升级,围绕着自建还是“寄生”这两个方向的抉择将会成为很多物流公司必须面临的一个考虑。要么物流公司向电商平台就范,选择使用电商平台提供的服务,向电商平台提供物流相关的数据;要么物流公司选择走和顺丰同样的道路,借助自身业已形成的一整套的体系来搭建以自我为圆心的运营体系。 其实,物流公司目前出现的这种状态,在其他行业当中也有着一些的表现。以京东众筹、聚米众筹、苏宁众筹为代表的众筹平台为例,很多众筹平台开始不再仅仅只为项目方提供金融服务,而且深度介入其中,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发展。 然而,搭建属于自己的一整套的物流体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在这个阶段选择与电商平台撕破脸皮的话,很多物流公司将会得不偿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物流行业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物流公司会选择向电商平台就范,选择与其进行合作;另外一种规模较大,运营体系比较完整的物流公司会选择自建自己的运营体系,通过自我业务的拓展来实现未来的发展。 第二,电商平台与物流公司之间达成了某种妥协。当前,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之所以会有矛盾公开化的现象出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两者之间并不会就彼此都很关心的领域和问题有任何让步,所以才会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未来,随着电商平台与物流公司之间寻求矛盾解决的方式,他们或许将会在某一点上达成某种妥协,最终让用户来埋单。 基于这样方向的思考,我们可以对标滴滴。滴滴打车刚出现的时候,同样遭遇过出租车的抵制,而抵制的最后结果就是出租车涨价,而滴滴打车则减少对于用户补贴的力度。网约车新政一周年之际,我们看到的是滴滴打车与出租车之间打车费用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有些时候还出现了超过出租车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用户成了双方博弈的牺牲品,最终用户成为这场交易的埋单者。 未来,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之间同样可能会达成这样一种默契。物流公司可能会选择使用电商平台提供的数据服务用来提升用户的物流体验,只不过选择使用电商平台提供的数据服务的费用可能会有用户来埋单。 第三,以新技术为主要链接点的新产品的出现打通电商平台与物流行业之间的壁垒。其实,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依然是数据和服务之间的竞争,如果我们能够借助新的手段将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全部都囊括在这张大网之下,那么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便不再是不平等的竞争,而是一种在同一个平台下的公平的竞争关系。 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本附着在电商平台上的物流公司可能在另外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上面能够与电商平台实现平起平坐的机会。而在这个时候,物流公司与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可能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公平性,在打破电商平台营造的壁垒的同样,同样能够获得自身的发展。 电商平台本身所具备的物流行业的性质让其与物流公司本身有着某种天然的竞争关系,随着电商平台赢利点的不断挖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物流公司将会加入到与电商平台的竞争当中。随着电商平台与物流公司之间的不断妥协,未来或许将会呈现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同样将会衍生出更多的发展类型。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战狼2》背后的资本局:一家保底专业户的惊险“赌局”
《战狼2》票房的“膨胀”,让北京文化(000802.SZ)“扬眉吐气”。 8月1日,上市公司公告宣布,截至2017年7月30日24时,《战狼2》中国大陆地区上映四天,累计票房约为9.38亿元,超过公司上年度营业收入的50%。 与《战狼2》在豆瓣本土片上获得难能可贵的7.5分相比,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兴奋,7月27日上映当天,北京文化股价上涨4.36%,7月30日和8月1日连续两天涨停,上映后的四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30%,此前,其股价已经持续下跌一年多时间。 在过去数年中,国产电影票房先后历经了井喷与集体沉寂。过去一年,行业龙头华谊兄弟(300027.SZ)2016年营业收入35.04亿元,同比下降9.55%,扣非后净利润亏损4018万元,同比下降108.52%。同花顺数据显示,中证影视产业指数2016年2月22日收盘达到阶段最高的4883.93点,但截至2017年8月1日收盘,仅为3055.74点,跌幅达到37.43%。 《战狼2》的成功,宛如国产电影的一股逆流,甚至让半路出家的北京文化如今成为了这轮板块行情的带头大哥。 通过并购重组,主营旅游的北京文化(全称“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才正式踏入影视业,作为“闯入者”随即出现在多部当红电影中,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行业当时还在摸石头过河的票房保底模式,这家公司却显示出了异常的热情。 《战狼2》持续增长的票房当然会让北京文化获益颇丰,而眺望市场,北京文化引发的,或许不仅仅是票房。 票房真到40亿,北京文化能拿多少? 在动辄便会因股价异常停牌核查、被无情关进“小黑屋”的年代,名不见经传的北京文化能够连续涨停,让资金义无反顾的杀入,其“故事”的确有足够吸引力。 想象空间来源于《战狼2》票房的持续走高,这被认为是引爆其业绩的“核武器”。 对于《战狼2》最终票房的预测还在不断刷新,根据猫眼数据,8月1日《战狼2》单日票房2.91亿元,上映6天累计票房15.50亿元,猫眼给出了一份38.71亿元的天价预测。 这枚核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北京文化在2016年8月份发布的对外投资公告中,公开其与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起,作为乙方和丙方,共同承担《战狼2》影片发行工作。 《战狼2》高票房,让北京文化在四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30%。 根据公告中的合同约定,《战狼2》票房总收入剔除5%的国家电影转型资金和3.3%税金,将形成票房净收入,净收入中的43%左右将成为制片方发行收入,由制片方和发行方按比例共享。 其中,影片总票房收入在8亿元以内时,发行方票房分成比例总和为制片方发行收入的12%,其中北京文化占比6.6%;总票房收入在8亿元至15亿元之间的部分,发行方票房分成比例为制片方发行收入的25%,北京文化占比13.75%;而在总票房收入在15亿元以上的部分,发行方票房分成比例则为制片方发行收入的15%,北京文化占比8.25%。 以此为依据,计算北京文化理论收入并不复杂。 当票房达到8亿元时,制片方发行收入约为3.16亿元,北京文化票房分成约为2082万元;当票房在15亿元时,制片方发行收入约为5.92亿元,北京文化票房分成约为2082万元和3795万元两部分,总共5877万元;而当票房超过15亿元时,每增加1亿元票房,北京文化的票房分成则会在5877万元的基础上增加325万元。 也就是说,当《战狼2》票房达到20亿元时,北京文化分成收入约为7502万元,30亿元时,约为1.08亿元,如果猫眼预测神准,票房最终接近40亿元,北京文化的分成收入将来到1.4亿元,而分成收入,绝大部分将直接转化为利润。 核弹已经发射,让它飞一会。 尽管外界对于《战狼2》票房的浓厚兴趣有增无减,但对北京文化来说,《战狼2》最终票房短期内或许已经不再重要。 最新的业绩预告显示,北京文化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在3700万元到4000万元之间,去年同期为1019万元,同比增长263%-293%。但是,其在上半年的业绩增长有2900万元为并表因素和出售子公司所获得,实际上,并无太多自然增长。 这也就不难理解,作为发行方,在电影上映不过四天的情况下,北京文化为何要高调公告票房情况,他们其实想说,自己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保底”专业户 作为《战狼2》的台下主角,北京文化2013年还是影视行业的“门外汉”,这家主营旅游的公司主要靠运营潭柘景区、戒台景区和妙峰山景区等旅游景点过活。但日子并不好过,2013年,北京文化扣非后净利润116万元,同比下降90.68%。 当年年底,他们以1.5亿元收购北京摩天轮影视传媒文化有限公司,进入影视行业。2014年,业绩迅速反转,当年营业收入4.21亿元,同比增长158.31%,扣非净利润4176万元,同比增长3495.78%。 新人入局,常常需要剑走偏锋,如果说影视发行是剑,保底模式赚取超额利润,则是北京文化所走的偏锋。 主演及导演吴京,一度传出为了给这部电影筹资抵押了自己的别墅。 《心花路放》是北京文化的保底首秀,摩天轮为该片作出5亿保底发行,公开资料显示,《心花路放》最终票房10.72亿元,当时,外界预测北京文化进账接近1亿元。 根据年报,2014年,摩天轮投资和发行的电影《同桌的妳》和《心花路放》两部电影,票房总成绩16.1亿元,而《心花路放》当年为上市公司贡献收入1.91亿元,单这一部电影,就占总收入比重的45.37%。 2015年,北京文化上映《第七子》、《少年班》、《桂宝之爆笑闯宇宙》、《恋爱中的城市》、《解救吾先生》六部电影和电视剧《加油吧实习生》,当年年报披露了主要创收项目,《解救吾先生》9487万元、《加油吧实习生》5770万元、《桂宝之爆笑闯宇宙》1512万元以及《少年班》931万元。 四部影视作品收入不敌《心花路放》一部,而北京文化业绩也十分惨淡,营业收入3.49亿元,同比下降16.96%,扣非净利润亏损3492万元,同比下降183.62%。 同年7月,北京文化公告,原董事长熊震宇和总裁邓勇相继辞职,同时,陈夏安、陈国富、王京花、娄晓曦等影视团队相继进入管理层,涉及电影、电视剧、综艺和艺人多个板块,最为重要的是,被其官方微信号称为“保底始作俑者”的摩天轮负责人宋歌出任公司新董事长。 这似乎是在宣告,北京文化将会全力开发保底模式,而《我不是潘金莲》、《战狼2》和《一代妖精》三部保底电影也随即应运而生。 由于冯小刚与万达院线之间发生纠纷这样的意外出现,北京文化协同与华谊兄弟和文投控股(600715.SH)两家上市影视公司5亿保底的《我不是潘金莲》票房不及预期,尽管如此,仍在当年为北京文化贡献了5114万元收入,超过北京文化同年上映的《极限挑战之最后的武士》、《我的新野蛮女友》、《刺猬小子之天生我刺》、《铁道飞虎》五部电影,及《穿越谜团》和《我的岳父会武术》两部电视剧。 而《战狼2》的火爆,则让宋歌和北京文化终于拥有了发声的本钱。 关于《战狼2》的最终战绩,还需等待上市公司官方宣布,而北京文化可能主导更多保底项目,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 保底模式会否成为主流? 北京文化是运作保底模式动作最大的,但却并不是最早和唯一的,2013年,华谊兄弟8800万元保底电影《西游降魔篇》,是国内票房保底第一例,最后获得净收益和发行代理费总共2.5亿元左右。从此,保底盛行,中影、博纳,微影时代、耀莱、华桦等相继加入保底大军。 这样一门好生意,为什么会让“小字辈”北京文化闹出动静? 2016年暑期档,共有5部国产电影进行保底发行,结果,仅有《盗墓笔记》10.04亿的票房成绩勉强完成10亿保底发行目标,《封神传奇》、《夏有乔木,雅望天堂》、《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和《绝地逃亡》的保底均告失败,“遇保即亏”成为当年暑期档热词。 风险,让保底模式停在“半路”。 关于保底,资深影视投资人曹海涛对腾讯财经表示,票房保底本质上依然是在做发行,但采用的是一种金融产品思路,以对赌条款方式呈现,通常,出品方是在不看好影片票房的前提下博弈更大收益,而发行方则恰恰相反。 这种模式似乎天然存在自相矛盾的基因,两者能够成交,必须建立在对电影未来收益和风险预期存在较大分歧的基础上。 制片方同样纠结。 票房保底模式的参与方,是一场对市场的赌局。 2016年,《美人鱼》20亿票房保底创下迄今为止的保底记录,最终,该片票房超过30亿元,在稳拿“底薪”的同时,周星驰也失去了超额票房带来的部分分成比例。 在讨论保底模式时必须承认,作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你很难非黑即白的直接给它作出定性,如此“烧脑”的问题,即便王长田这样的老江湖也会“打脸”。 2016年初,王长田在公开场合表示,保底模式不会成为主流,太容易被经济规律影响,绝大多数类似的项目是失败的,但他又同时认为,如果为了照顾合作伙伴利益或是能够承担保底风险,也未必不能做。在即将上映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光线传媒被曝出参与其中8亿元票房保底。 曹海涛认为,早期的票房保底,实际上没有任何保证金,一旦票房失败,很可能延期甚至拖欠保底金,前几年这类官司并不少见,北京文化这次对于《战狼2》的保底,在影片上映前,真金白银先砸进1.4亿保底金,其实是保底模式的一种进化。 另一位资深影视投资人则对腾讯财经表示,保底票房类似于赌博,就整个影视发展来说,电影有靠运气的成分,但高票房的电影一般都是必然大于偶然,《战狼2》相对《战狼1》有所提升,有好莱坞的影视团队参与制作,聚集了剧本、团队、技术、营销几个利好因素。 保底模式是否会成为主流,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伪命题。 曹海涛称,除非对自己的影片极度自信,否则当保底和不保底两家发行商时,出品方为了规避风险一定会选择前者,但是,最近两年国内影视票房市场低迷,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成功的片子,这种“自信”自然失去了底气。 北京文化在《战狼2》上的“扬眉吐气”,或许仅仅是在重复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对于片方还是资方,拍好片才是最终归宿。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共享别墅”?10分钟造一套 可移动折叠
“共享别墅”! 你可能不知道,未来的房子的另外一种形态: Ten Fold 只需10分钟, 一套别墅就平地而起 近日,英国 Ten Fold Engineering公司开发了一套模块化房屋,它可以自动展开并部署房屋结构。整个过程不需要房屋建筑商介入,也不需要打任何房屋地基。 其实,这个模块化房屋就是大大小小的集装箱。而集装箱内所有的内部配件和固定装置都会预先安装,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块化系统是可逆的,这就意味着它同样可以通过折叠回单元箱之后移动位置。 它可随车移动! 想在哪里住, 就把车开到哪里! 它可折叠变形! 轻轻按下一个键, 犹如变形金刚! 房间里的设施, 也全都是折叠的 空间宽敞, 住一家人不是问题 各种装修风格都有, 家具一应俱全。 Ten Fold 很实用, 室内空间也可以自由变换。 变两间大套房 亦或是两居室豪华家庭套房 变4个小房间 4个小房又秒变会议室 如果你觉得一个完全不够用,那就再叠加一层。 两层还不够的话,连成排拼出个大酒店给你。 如今, Ten Fold 不单单是作为可移动可折叠的“共享别墅”,它还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不同的款式。 浪漫小屋 ▼ 流动医院 ▼ 便利店 ▼ 展览馆 ▼ 最重要的是,Ten Fold 还拥有完善的水电系统。不仅内置了蓄水箱,还可以外接水管。 无论你在沙漠还是偏僻的地方,都能用到电!而电力则是由太阳能面板提供。 看到这种类似变形金刚的别墅,你是不是也感兴趣?首先你得有块地! 其次,它的价格并不便宜,标价是10W英镑起! 创新!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智能音箱的品类战争和未来
一、品类战争 上周,公众号“琢磨事”发了一篇真正从市场角度剖析“智能音箱”的文章《299的小米AI音箱会为市场带来什么?》。 其中提到,关键问题是:你是要树立一个新品类和新品牌,还是要替代一个已有的市场进行升级?(品类的定位,同时就意味着你要打的是谁) 根据智能音箱现状,我大概梳理了如下6个不同的 “品类” 属性,或者说 “本质价值” 属性(当然,一个音箱,可以同时有多个属性特点): 1、低端蓝牙音乐音箱。本质是听歌,但面向中低端客户,价格低。例如小米AI音箱。 2、高端音乐音箱。本质还是听歌,但更强调音质等发烧友需求,价格高。例如LIBRATONE等(可类比苹果做智能手表的姿势)。 3、有声内容音箱。本质是为了听有声内容。例如傅盛和喜马拉雅做的小雅AI音箱。 4、购物音箱。本质是为了方便(刺激)购物。例如阿里的天猫精灵X1。 5、家居音箱。本质是为了操控智能家居。例如小米AI音箱。 6、AI助理音箱。本质是为了成为私人生活助理。例如亚马逊Echo(其实还兼具了1、4、5),不过目前用户用的最多的还是备忘功能,其他的不是少,是非常少。 这6个方向,个人判断是: (1)低端蓝牙音乐音箱,是目前最可能起量的品类 不过中国用户对“音箱”的需求,整体还是没有美国普遍;原因,大家也都会提到:美国房屋空间大,有Party文化,厨房大,而且一般做面包,不炒菜,噪音更小,另外,美国人为音乐内容付费的习惯也更普遍。 从2到5,都很难达到船票线(几百万级别)。 相对来说,有声内容方向(“小雅”),可能会好一些,因为已经有一定的刚需、粘性和用户量。而且傅盛团队死磕了一些产品体验细节,详见《傅盛:人工智能的破局点是技术和产品结合 | 猎户星空发布小雅语音》;我看了后,还是很佩服的,因为很多都属于看起来“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又“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攻克”的feature。估计在相对的产品体验效果上,小雅应该会不错。 其他3个不那么看好的原因是: (2)高端音乐音箱,还是相对小众 (3)购物音箱 用户尝鲜还是有兴趣的;但能否形成用户粘性,暂时存疑。因为—— 1、低频。有些购物需求场景,触发场景并不是在家里,比如突然需要给手机充话费了,不可能等回到家里再用音箱语音充值。类似这种,会使很多feature更加低频,而低频意味着,很难在用户心智中形成“我要用智能音箱来满足XX需求”的习惯认知;这和当年语音助手是一样的,比如查百科“姚明的身高”这种,非常好用,但用户就是想不起来用。 2、对话式的产品体验和技术能否work,也是个问题。 3、至于学习用户习惯、动推荐购物(复购)等,更多是美好的愿景描述,现阶段还不能完全落地。 (4)家居音箱 中国用户,对“操控智能家居”的需求和时机,比不上美国。 一方面,美国房屋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房屋建造标准更规范;另一方面,美国人的智能设备更多,用音箱操控的需求相对更强。当然,国内的小米会好一些,但至少目前,拥有那么多小米智能设备的人还是从业者和发烧友,绝对数量不会太多。 (5)AI助理音箱,是终极形态,会吞噬其他的形态,但还需要时间。 二、未来形态 很多文章也说,这么多巨头涌入,目的是为了抢入口。虽然他们心里也知道,目前还没想清楚——现在的智能音箱,还不是最终的产品形态。但是,他们也知道,如果现在不让团队去练手,等有人先想清楚时,就连参战的机会都没了。 那么,如果AI助理音箱是未来方向,其理想形态会是怎样的呢? 很可能会是RoBoHoN那种 “迷你人形机器人”。其产品效果,详见我之前的文章《AI产品视频讲解 | RoBoHoN_最有爱的手机机器人》。 不过,“迷你人形机器人”也很难一蹴而就,不论NLP技术,还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的硬件/交互/OS标准,都还没足够成熟。 所以,在“小型人形机器人”之前,可能会有2~3个过渡形态。其中一个是“带屏”(亚马逊在做),其他的,暂且不说。 三、认知源头 为什么看好“迷你人形机器人”呢?这背后,和几个AI认知相关: 1、AI的核心差异化价值,不是在头部/高频/刚需场景,而是在长尾场景。甚至一旦用户主动开口说“我要XXX”,你(AI)就已经输了。 2、AI的核心差异化方向,不是效率最优,而是情感最优。并且,人的决策,更容易受到感性影响,而非理性。(注:人类不寻求实现决策的最优化,而是采取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够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Herb Simon) 3、情感表达,仅靠语言文字远远不够,长期来说,会是我们图灵机器人一直在提的“多模态交互”。(注:梅拉比安模型,感情表达=内容7%+语调语气38%+表情肢体语言55%) 4、对AI的理解,不能太偏 “软”。目前看,行业对“端(硬件)”的价值,特别是对机器人的本质认知深度是不够的。 写了这么多,其实也不是为了一个“答案”(我本身也不是智能音箱方面的专家),而是希望AI行业的讨论,能够既接“地气”(市场打法),又接“灵气”(有认知理念源头)。 这2点,也是“AI产品经理”相对“互联网产品经理”,更需要重视的。因为在我看来,对AI产品的理解,靠“(蛮力)思考”是没用的,更需要自然“涌现”出来的认知。 所以还是回到那一点,现在AI行业要落地,真正的瓶颈是AI产品经理。 注:数据、算法、算力等等,都是AI落地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AI产品经理重要”是因为,目前AI技术虽然不能说完美,但至少不影响产品经理们去做demo原型和验证工作。甚至,要想完全由技术来实现一个完美的AI架构,可能是不现实的,反而需要AI产品经理从实际的场景和用户反馈出发,反过来给技术、模型和算法提出建议,倒逼其优化。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抛开那些为了融资的“伪AI噱头” 看麻省理工教授详解
编者按:本文原作者是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Erik是麻省理工数字经济学专业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管理学教授以及NBER研究顾问。他的研究方向是信息技术对商业战略、生产效率和性能、数字经济和无形资产的影响。Andrew则是一名重要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研究数字技术如何改变商业、经济和社会。 250多年来,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其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通用技术,例如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每一次通用技术的兴起都推动了新一轮的创新浪潮。例如,内燃机促进了汽车、卡车、飞机等的出现,进而又催生了大型零售商、购物中心甚至新的供应链。而诸如沃尔玛、UPS和Uber这样的多样化公司又利用相关技术创造出了有利可图的新商业模式。 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通用技术就是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所谓机器学习是机器无需人类的具体指令就可以不断提升其性能。在过去几年中,机器学习已经变得更加高效,并被广泛的使用。现在我们可以构建出能够自我学习如何执行任务的系统。 为什么这很重要?两个原因。首先,我们人类的认知水平是有限制的,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解释的,比如如何识别人脸或者如何决定在围棋对赛中的下一步。在机器学习之前,这种无法表达出自己认知的现象导致我们无法将许多任务的执行自动化。但是现在有了机器学习的帮助,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 其次,机器学习系统往往是非常优秀的学习者。他们可以在大规模活动中获得惊人的表现,比如监测欺诈或者诊断疾病。机器学习系统正被广泛部署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其影响将是深刻的。 在商业领域,AI在早期通用技术的规模上有着革命性的影响。虽然它已经被世界各地数千家公司所使用,但是绝大多数潜能还尚未被挖掘出来。随着制造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医疗保健业、法律业、广告业、保险业、娱乐业、教育业等各行业转变核心流程和商业模式,充分利用机器学习,AI效应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被放大。目前的瓶颈在于管理、实施和商业构想方面。 但是,像许多其他新技术一样,人工智能已经产生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业计划都涉及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联系。例如,一个号称使用AI技术的约会网站并不会让约会过程更加高效,提出AI可能只是为了方便融资。本文将抛开不切实际的成分,来深究AI真正的潜力,探寻它的实际意义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碍。 如今要如何面对? 人工智能一词是由达特茅斯大学数学教授John McCarthy在1955年创造出来的,他于次年组织了有关AI的学术性会议。从那以后,也许是因为这个吸引人的名字,AI领域已经被给予了太多的期望。1957年,经济学家Herbert Simon预测,计算机将在10年内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击败人类。(实际上花费了40年。)1967年,认知科学家Marvin Minsky认为只需要一代人,创造人工智能的问题将会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虽然Simon和Minsky都是顶尖的科学家,但是他们对AI的认知却是错误的。所以当他们提出这种夸张的预测时,遇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让我们先来看看AI目前所做的事情,以及提升的速度。目前AI在两个方面获得了巨大突破:感知和认知。感知方面,已经有一些实际性的进展。虽然语音识别还远远算不上完美,但是现在已经有上百万人正在使用,例如Siri、Alexa和谷歌助手。现在你所看到的文字就是通过语音录入计算机,并以一定的精度进行转录,从而比打字的速度更快。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James Landay及其同事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语音识别平均要比手动输入快到3倍。而曾经8.5%的错误率也下降到了4.9%。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重大性能提升并不是从过去十年开始发生的,而是从2016年夏天开始的。 图像识别也得到了显着提升。你可能已经注意到,Facebook等应用现在可以从照片中识别出人脸,并会有提示你贴上人名标签。运行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几乎可以识别出所有的野生鸟类。图像识别甚至取代了一些公司总部的身份卡。过去,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视觉系统在以30帧的频率识别行人时会频繁出现错误;而现在这一数字提升到了3000万,识别错误率也不断下降。用于识别图像的大型数据库ImageNet拥有数百万张各种常见与不常见的图片,它的错误率从2010年的30%以上降至2016年的4%。 由于采用了基于更多更深的神经网络方法,近年来性能提升速度正在加快。虽然视觉系统的机器学习方法仍然没有达到完美程度,但是它们却能比人类更精确的识别出图像的差别。 第二类重大突破主要在认知和问题解决上。现在机器已经战胜了最好的扑克玩家和围棋玩家,而此前专家们预计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达到这一程度。谷歌的DeepMind团队使用机器学习系统将数据中心的冷却效率提升了15%,虽然机器学习系统仍然是由人类专家进行优化的。网络安全公司Deep Instinct正在使用智能代理来检测恶意软件,并通过PayPal防止洗钱。新加坡一家使用IBM技术的保险公司可以实现自动索赔,而数据科学平台公司Lumidatum的系统可以提供及时建议,改善客户支持。华尔街几十家公司正在使用机器学习来决定交易,越来越多的信贷决策都是在它们的帮助下完成的。亚马逊通过部署机器学习系统来优化库存,并改善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建议。Infinite Analytics开发的机器学习系统可以预测用户是否点击特定广告,改善在线广告的展示位置,改善在线零售的客户搜索和发现流程。 机器学习系统不仅在许多应用中替代旧的算法,而且在人类曾经最擅长的任务中表现优越。虽然这些系统远未达到完美程度,但是它们的错误率只有约5%,性能高于人类。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语音识别也几乎达到了人类的水平。这也为工作和经济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一旦AI系统在给定的任务中超越了人类的表现,它们就会很快占领这一领域。例如,无人机制造商Aptonomy和机器人制造商Sanbot正在合作使用改进的视觉系统将保安工作实现自动化。软件公司Affectiva正在使用AI系统来识别出对照组中的喜悦、惊讶和愤怒情绪。深度学习创企Enlitic利用AI系统扫描医学图像来帮助诊断癌症。 以上都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但是这些AI系统的适用性仍然是狭义的。例如,它们在ImageNet数据库上的卓越表现,并不总是出现的,其中照明条件、角度、图像分辨率等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同。更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它们可以将一篇中文文章翻译成英文,但是却不知道具体汉字的意思。如果有人出色的完成了一项任务,我们一般会认为这个人也可以出色的完成类似任务。但是机器学习系统往往是被训练完成特定的任务,所以它们的知识并不具有一般性。对于计算机狭义理解必然包含广义理解的这一谬误可能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最不切实际的说法。现在的机器还远未达到能够跨领域执行任务的程度。 理解机器学习 关于机器学习有一点是最重要的:机器学习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软件创建方法。机器从示例中自我学习,而不是针对特定结果进行明确的编程。这也是在以往做法上的重大突破。在过去5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进步都是编码现有的知识和程度,并将之嵌入到机器中。实际上,“编码”这个术语就是表示将开发人员大脑中的知识转变成机器能够理解和执行的形式的过程。这种方法有一个根本的弱点:大多数知识都是默认的,我们无法完全解释它。我们几乎不可能编写出如何让一个人学习骑自行车或者识别人脸的程序。 换句话说,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描述的。这个事实是非常重要的,它被称为波拉尼悖论(Polanyi's Paradox)。哲学家和博学者Michael Polanyi在1964年的时候提出了这一悖论。波拉尼悖论不仅限制了我们对事情的描述,也限制了我们赋予机器智能的能力。很长一段时间,波拉尼悖论也限制了机器在经济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是机器学习克服了这些限制。在第二次机器时代的第二次浪潮中,人类所构建的机器正在从示例中自我学习,并使用结构化的反馈来解决问题。 机器学习的不同之处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近年来大多数成功的例子都是在监督学习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机器被给予了许多特定问题正确答案的例子。这个过程几乎就是从一组输入X到一组输出Y的映射。例如,输入可能是各种动物的图片,正确的输出可能是这些动物的标签:狗、猫、马。输入也可以是声音波形,输出可以是“是”、“不”、“你好”、“再见”。 成功的系统通常会使用拥有数千甚至数百万个示例的训练集,其中每一个示例都被标记上了正确答案。系统还会不断的加入新例子。如果训练能够顺利进行,那么系统的预测将会具有高准确率。 驱动这种成功的算法依赖于一种被称为深度学习、使用神经网络的方法。深度学习算法比早期的机器学习算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更大的数据集。随着训练集中示例数量的增加,旧系统的性能将会得到提升,但是这一提升是有限度的,因为新加入的数据并不会导致更好的预测结果。AI领域的巨头吴恩达认为,深度神经网络不应该是这样的结果,更多的数据应该会得到更好的预测。有一些大型系统会使用3600万甚至更多个示例进行训练。当然,使用极大的数据集则需要更强大的处理能力,这也是大型系统为什么会运行在超级计算机或专用计算机体系结构上。 通过大量行为数据预测数据就是监督学习系统的潜在应用。主管亚马逊消费者业务的Jeff Wilke认为,监督学习系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基于记忆的滤波算法。在其他情况下,用于设置库存水平和优化供应链的经典算法已被基于机器学习的更有效和更稳定的系统所替代。摩根大通引进了用于审核商业贷款的系统,以往需要贷款审核人员花费36万小时完成的任务只需要短短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了。此外,监督学习系统也被用于诊断皮肤癌。 标示一组数据并用它来训练监督学习系统是比较简单的,这就是为什么监督学习系统要比无监督学习系统更加常见。而无监督的学习系统则依赖于自我学习。我们人类就是优秀的无监督学习者。我们所接收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没有标示的数据。但是要想开发出成功的无监督机器学习系统却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我们可以打造出稳定的无监督学习系统,那就会开启无数的可能性。这些机器可以以全新的方式来看待复杂的问题,帮助我们找到人类不了解的事物内部模式。 该领域另一个虽小但不断增长的部分是强化学习。这种方法被嵌入到了Atari游戏视频和围棋比赛中。它也有助于优化数据中心的电力使用,并为股市制定交易策略。Kindred创造的机器人使用机器学习来识别和排序他们未曾见过的物品,并加快消费品配送中心的分拣过程。在强化学习系统中,程序员指定系统的当前状态和目标,列出可允许的操作,并描述限制每个动作结果的环境要素。通过使用经过允许的操作,系统可以找到最接近目标的方式。这些系统也可以处理人类能够指定目标但不一定需要亲自操作的任务。例如,微软使用强化学习来选择MSN.com新闻报道的标题,当链接被更多的访问者点击时,会给予系统一个更高的分数。系统会在设计师给予的规则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最大化分数。当然,这也意味着强化学习系统会以你明确奖励的目标为优先,而不一定是你真正关心的目标(比如客户终身价值),所以正确且清楚的制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将机器学习应用于工作 对于希望使用机器学习的公司来说,这里有三个好消息。第一,AI技术正在迅速普及。目前数据科学家和机器学习专家是非常稀缺的,但是网络教育资源和大学教育正在填补这一需求。其中最好的在线培训(比如优达学城、Coursera和fast.ai)不仅仅在教授入门概念,他们也在让聪明积极的学生达到能够创造工业级机器学习部署的水平。除了培养自己的员工,一些对AI感兴趣的公司正在使用诸如Upwork、Topcoder和Kaggle等在线技能平台寻找具有专业技能的机器学习专家。 第二,现在可以根据需要购买或租赁必要的算法和硬件。谷歌、亚马逊、微软、Salesforce等公司正在通过云架构建立强大的机器学习框架。这些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将会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强大的机器学习功能,让众多想要部署机器学习系统的中小公司受益。 最后一个好消息是,你可能不需要所有的数据就可以高效的利用机器学习。由于大多数机器学习系统都经过了大量数据的训练,其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当然,这也意味着拥有最多数据的公司将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这里的“赢”是指在单一应用的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如果是指拥有显著提升的性能,那么只需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很容易的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Udacity的联合创始人Sebastian Thrun表示,他的一些销售人员在回复聊天时要比其他人更加高效。Thrun和他的研究生Zayd Enam意识到,他们的聊天日志本质是就是一组被标示的训练数据,完全就是监督学习系统所需要的。有互动的被标示为成功,其他的则标示为失败。Zayd使用这些数据来预测成功的销售人员可能会对某些非常常见的查询做出响应,然后与其他销售人员分享这些预测,以推动他们更好的表现。经过1000个训练周期,销售人员的效率提高了54%,一次可以服务两倍的客户。 AI创企WorkFusion也是采用了类似方法。它与众多公司进行合作,提升了诸如国际支票支付和金融机构大型交易处理等后台流程的自动化水平。这些流程尚未自动化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因为相关信息并不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呈现,有些解释和判断是必要的。WorkFusion的软件可以在后台匹配从业人员的工作,使用他们的操作行为作为分类认知操作的训练数据。一旦系统对分类过程具备足够的信心,它将接管整个过程。 机器学习正在推动三个层面的变革:职业,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以职业为例,通过使用机器视觉系统来识别潜在的癌症细胞,可以将放射医师解放出来,让他们专注于真正关键的病例,专注于和病人的交流,专注于和其他医师的协调。业务流程方面,亚马逊通过引入基于机器学习的机器人和优化算法,对物流中心的工作流和布局进行了改造。商业模式方面,则是利用机器学习个性化智能推荐音乐或电影。不再以消费者选择为基础销售单曲,而是提供根据预测个性化用户播放列表的订阅服务进行销售。 请注意,机器学习系统并不能替代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商业模式。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作为人类活动的补充,让我们的工作更有价值。新形势下最有效的分工规则并不是“把任务都丢给机器完成。”而是让机器去处理可以自动化完成的步骤,剩下的具有价值的部分由人类来完成。例如,优达学城的聊天销售支持系统并不是接管所有对话的机器人,相反,该系统会给销售人员提出建议如何提高效益。整个系统仍然由人类来负责,但是会变的更加高效。这种方法通常也比包揽一切的机器更为可行。它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更好更满意的工作,并最终给客户带来更好的结果。 设计和实施结合了技术、人类技能和资本的系统需要经历大量的创意思考和计划。而这是机器所不擅长的地方。 风险和局限 第二次机器时代的第二次浪潮带来了新的风险。特别是机器学习系统通常具有很低的“可解读性”,这意味着人们难以确定系统是如何完成决定的。深度神经网络可能拥有数亿个连接,每一个连接都参与了最终的决策。因此,这些系统的预测往往无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不像人类,机器并不能很好的讲述故事。他们无法给出接受或拒绝申请人的理由,无法给出推荐某种药物的理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使我们已经开始克服波拉尼悖论,但是我们面临着一个逆向版本,即机器知道的比它能描述的多。 这造成了三种风险。第一,机器可能具有隐藏的偏差,这不是来自于设计师的意图,而是来自于用于训练系统的数据。例如,如果一个系统可以通过使用过去人力资源员工做出的决策数据来学习接受哪些求职者进行面试,那么它可能会无意中形成对种族、性别等的偏见。此外,这些偏见虽然不会作为一个明确的规则出现,但是却会嵌入在数千个因素的微妙交互中。 第二个风险是,与基于明确逻辑规则的传统系统不同,神经网络系统处理的是统计事实而不是文字事实。这可能难以完全确定该系统可以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正常处理,特别是在训练数据没有提供的情况下。缺乏可验证性会成为关键任务应用中的一个问题,比如核电厂控制,或者涉及生死攸关的时刻。 第三,当机器学习系统发生错误时,出错是几乎不可避免的,而诊断和找到具体出错位置是很困难的。得出解决方案的基础结构可能是难以想象的复杂,如果系统训练的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解决方案则不是最优化的。 虽然所有这些风险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们想要的并不是完美的标准,而是最好的替代方案。毕竟,我们人类也是有偏见的,也会犯错,有时也无法解释某个决定是如何达成的。基于机器的系统的优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以得到改进,并且在呈现相同的数据时会给出一致的答案。 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是没有限制的?感知和认知涵盖了很多领域。我们相信,在大多数灵越,AI将会很快达到超人的水平。那么AI和机器学习有什么是无法做到的呢? 我们有时会听到“人工智能无法很好地评估具有情感、狡猾的人类,它们是没有人性的。”我们不同意这一观点。像Affectiva那样已经处于或超过人类表现的机器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声音或面部表情来辨别人的情绪状态。而其他系统在面对世界上最优秀的扑克玩家时,也能在最复杂的德州扑克比赛中击败他们。准确的阅读一个人是一件很微妙的工作,但不是什么魔术。它需要感知和认知的协作,而这正是机器学习最擅长的领域。 毕加索认为计算机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只会给你答案。这套用到现在AI也很适合。实际上鉴于机器学习的惊人表现,它们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毕加索的想法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计算是用来回答问题的工具,而不是提出问题的设备。 同样,被动评估某人的精神状态或士气与积极改变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机器学习系统非常擅长前者,但是在后者却仍然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人类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性的物种,非常擅长于利用同情、骄傲等来达到激励和启发的目的。2014年,TED大会和XPrize基金会宣布将会给予第一个登上TED舞台、并能赢得观众起立鼓掌的人工智能奖励。估计这个奖项很快就会被领走。 我们相信,在这个机器学习超级强大的新时代,人类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弄清楚下一步需要解决什么;说服很多人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很快,思想和机器之间的分裂状态将会结束。仍然保守成见的公司将会发现自己落后于拥抱机器学习的竞争对手。 技术进步带动了商业世界的构造变化。与蒸汽时代和电器时代一样,那些不愿意接触新技术的人将会在新的技术潮流中落败下来。相反,那些持有开放思想的创新者将会看到过去的限制,提出创新的想法,并付诸实践。机器学习最大的遗产之一可能就是创造出新一代的商业领袖。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通用技术。这些创新对企业和经济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它们的直接贡献中,还体现在引导创新的能力上。通过更好的视觉系统、语音识别、智能解决方案等,将会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和流程。 一些专家想的更深。现任丰田研究所的负责人Gil Pratt将目前的AI技术潮流比作5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后者创造出了大量新的生命形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将看到大量新产品、服务、流程和组织形式的出现,也会看到大量事物的消失。 虽然很难预测哪些公司将在新的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适应性最强的公司将会蓬勃发展。那些能够快速感知和抓住机会的组织将会在AI创造的世界中占据优势。所以成功的策略就是愿意尝试和学习。如果主管没有尝试过机器学习领域,那就说明他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在接下来的十年中,AI不会取代到管理人员,但是那些使用AI的管理人员将会淘汰掉那些没有使用AI的人。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国务院发文支持建设众筹平台 强化实施创新驱动 进一步推进双创
7月27日消息,今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 《意见》中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意见》中提出,要实行“创新为本、高端引领,改革先行、精准施策,人才优先、主体联动,市场主导、资源聚合,价值创造、共享发展”的战略,增强创新创业的发展实效,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此外,《意见》中还鼓励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并提出要发展创业投资,优化投入方式来拓展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本次国务院印发的《意见》中,再次提到了“众筹”。《意见》中表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以市场化机制促进多元化供给与多样化需求更好对接,实现优化配置。 以下为《意见》全文: 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7〕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市场新生力量,促进了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效提高了创新效率、缩短了创新路径,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为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坚持“融合、协同、共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构建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机制,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的覆盖广度,着力推动创新创业群体更加多元,发挥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领军作用,有效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科技内涵,着力激发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的创造潜能,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有机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促进创新型创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的发展实效,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结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举措,有效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创新为本、高端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实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坚持质量效率并重,引导创新创业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坚持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增强产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改革先行、精准施策。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动力,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向新趋势、新特征、新需求,主动作为,针对重点领域、典型区域、关键群体的特点精准发力,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管理、分配和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为新动能的成长打开更大空间。 ——人才优先、主体联动。以人才支撑为第一要素,改革人才引进、激励、发展和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潜能,鼓励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才、农民工、退役士兵等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群体更多投身创新创业。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创客等主体协同,促进大中小微企业优势互补,推动城镇与农村创新创业同步发展,形成创新创业多元主体合力汇聚、活力迸发的良性格局。 ——市场主导、资源聚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以市场化机制促进多元化供给与多样化需求更好对接,实现优化配置。 ——价值创造、共享发展。以价值创造为本质内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业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成为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创新创业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障碍,保护知识产权,活跃技术交易,提升创业服务能力,优化激励机制,共享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快速协同保护体系,扩大知识产权快速授权、确权、维权覆盖面,加快推进快速保护由单一产业领域向多领域扩展。搭建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于一体,审查确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仲裁调解、司法衔接相联动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发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枢纽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负责) (二)推动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价值市场化,促进知识产权、基金、证券、保险等新型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依法发挥资产评估的功能作用,简化资产评估备案程序,实现协议定价和挂牌、拍卖定价。促进科技成果、专利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财政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探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率先建立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转化。(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探索将创投孵化器等新型孵化器纳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并享受相应扶持政策。(科技部牵头负责) (五)推动科研院所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化激励导向,提高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效率。坚持试点先行,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激发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探索仪器设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机制,对于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探索引入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科技部牵头负责) (七)实施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共享行动,鼓励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开放现有科研设施和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实现共享和转化。(国家发展改革委、中科院、科技部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不断完善金融财税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支持,发展创业投资,优化投入方式,推动破解创新创业企业融资难题。 (八)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合理赋予大型银行县支行信贷业务权限。支持地方性法人银行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在基层区域增设小微支行、社区支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改造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审批效率。(银监会牵头负责) (九)完善债权、股权等融资服务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稳妥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推广专利权质押等知识产权融资模式,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保证保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风险补偿或保费补贴。持续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机制,稳步扩大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规模。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债提供担保。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政银担、政银保等不同类型的风险补偿机制。(银监会、人民银行、保监会、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证监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改革财政资金、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投入、管理与退出标准和规则,建立完善与其特点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依法依规豁免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有股转持义务。(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适时推广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试点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推动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第三方征信机构完善信用记录,实现创业投资领域信用记录全覆盖。(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一批创业投资子基金。引导和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完善对引导基金的运行监管机制、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基金管理机构的信用信息评价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健全完善创新券、创业券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探索建立创新券、创业券跨区域互通互认机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举措,着力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业态,发展分享经济,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 (十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管理、投入和经费使用方式。高校和科研院所要鼓励科研人员与创业者开展合作和互动交流,建立集群思、汇众智、解难题的众创空间。面向企业和社会创新的难点,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挑战赛,通过众包共议方式,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在战略性领域布局建设若干产业创新中心,整合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网络。依托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符合发展需求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实施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支持大型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推动开展内部创新创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鼓励大型企业全面推进“双创”工作,建设“双创”服务平台与网络,开展各类“双创”活动,推广各类大型企业“双创”典型经验,促进跨界融合和成果转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合理引导预期,创新监管模式,推动构建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和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新就业形态、消费者权益、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建设、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研究完善适应分享经济特点的税收征管措施,研究建立平台企业履职尽责与依法获得责任豁免的联动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税务总局、中央网信办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强化系统性设计,打破制约数字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推进市场化的生产资料分享,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加速数字化转型,引领和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交流与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进一步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分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研究制定“双创”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准确、及时反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进展。(国家统计局牵头负责) (二十一)加快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和中小企业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支撑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负责) (二十二)积极落实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政策,加大新供用地保障力度,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引导新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新产业用地监管制度。(国土资源部牵头负责) (二十三)研究制定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建立健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等支持政策,明确相关招标采购要求,建立示范应用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二十四)充分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重大工程,支持关键领域和瓶颈环节技术改造。(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完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改革分配机制,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健全保障体系,加快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二十五)制定人才签证实施细则,明确外国人申请和取得人才签证的标准条件和办理程序;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简化外国高层次人才办理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证件的程序。开展外国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建立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服务通道。进一步完善外国人才由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转换机制,实现工作许可、签证和居留有机衔接。(国家外专局、公安部、外交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允许外国留学生凭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申请加注“创业”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外国人依法申请注册成为企业的,可凭创办企业注册证明等材料向有关部门申请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外专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吸引更多高素质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继续推进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万侨创新行动”,支持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建立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为华侨华人高层次专业人才和企业家出入境、停居留以及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件提供便利。推动来内地创业的港澳同胞、回国(来华)创业的华侨华人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社会公共服务。继续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绩效考核办法,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员和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可简化招录程序,没有岗位空缺的可申请设置特设岗位,并按相关规定办理人事关系,确定岗位薪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九)实施社团创新创业融合行动,搭建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平台,推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案例,推动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各类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大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加快将现有支持“双创”相关财政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拓展,将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探索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以及农业设施、农机具抵押贷款试点。允许返乡下乡人员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新创业。返乡农民工可在创业地参加各项社会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返乡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按规定将其子女纳入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协调推动机制,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设立“绿色通道”,为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一)各地区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灵活的引才引智政策,采取不改变人才的户籍、人事关系等方式,以用为本,发挥实效,解决关键领域高素质人才稀缺等问题。(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 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推进试点示范,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十二)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程序,强化审查责任,推动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创新创业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三)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将涉企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对内外资企业,在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推动实施一个窗口登记注册和限时办结。推动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推广自主申报。全面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实现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营业执照管理系统,推进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建设和应用。(工商总局牵头负责) (三十四)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开展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检查,提高监管效能。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工商总局、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五)在有条件的基层政府设立专业化的行政审批机构,实行审批职责、审批事项、审批环节“三个全集中”。(各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六)适时适当放宽教育等行业互联网准入条件,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新兴业态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教育部牵头负责) (三十七)推进跨省经营企业部分涉税事项全国通办。推进银行卡受理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缴税方式。加强国税、地税联合办税。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银税合作工作机制,加大基层银税合作力度,逐步扩大税务、银行信用信息共享内容。探索通过建立电子平台或在银税双方系统中互设接口等方式,实现银税信息“线上”互动。(税务总局牵头负责) (三十八)积极有序推进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整合创建一批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研究新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九)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组织实施好“创响中国”系列活动,开展创业投资企业、院士专家、新闻媒体地方行。高质量办好创新创业赛事,推动创新创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意见的各项要求,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切实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勇于探索,主动作为,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劲支撑。 国务院 2017年7月21日
-
亚马逊获AR专利 消费者在家也能试戴试用
零售巨头亚马逊试图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让消费者购买前在家试戴珠宝、试用家具。 编者按:网购中,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最讨厌的都是退货。亚马逊获得了两项专利,让消费者利用AR技术在家中安心购物,免于退货之忧。本文编译自cbinsights上发表的文章“Amazon Patents Point To AR Tech For Home Try-On”。 最近,亚马逊收购美国有机商品超市Whole Foods的举动震撼了整个零售界。此举被广泛认为是亚马逊扩大实体零售业务、增加分销渠道的行为。同时,7月27日授予的两项专利表明,亚马逊正在考虑利用增项现实技术,来超越实体零售商仅存的优势——即让消费者在购买前试用。 第一项专利名为“增强技术展示”(Augmented Reality Presentation),意味着利用电子商务网站的产品数据,生成高度逼真的AR图像,包括珠宝、眼镜、手表和家具。该专利认为,让消费者在购买前“试用”产品能够减少退货(多数在线零售商的主要支出项)、减少“维护店面的后勤事务和成本”。用摄像头和传感器来追踪消费者及其所在环境,并移动物体,创造“穿戴”体验。 为了增强图像的真实感,该专利甚至提出在AR图像中制造反射面。例如,如果在AR环境下呈现表盘或电视屏幕,它将用传感器捕捉周围环境影像,再结合反射面形成玻璃或屏幕。换句话说,用AR技术看一台电视,电视屏幕也能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几乎准确地反射出消费者本人和房间的其他部分。 第二项专利名为“利用光线投射物品形象”(Forming a Representation of an Item With Light),是一个能够将产品图像投射到房间中的系统。如此一来,消费者就能在购买前看到家具等物品的外观。根据专利表述,该系统能够(1)省去消费者测量物体、空间的精力(2)降低退货率。 此前,亚马逊已经提交了投映家具影像的专利申请,最新的第一项专利则更关注服装和配饰。亚马逊正在迅速扩大时尚业务,目前支持了8家独立时尚品牌。同时,亚马逊还推出了智能时尚助手Echo Look,通过视觉服务观察用户的着装并提出意见。 消费者在家中视觉试用产品,就能够不去实体店考察,安心购买亚马逊自营在内的一些陌生品牌。这些专利表明,亚马逊虽然在某些领域推进实体店,但也在考虑通过让消费者在家实况购物,来拓展电子商务业务。 原文链接: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amazon-augmented-reality-home-try-on/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哈佛成功修补动物心脏,新型粘合剂未来可能修复人体组织
鼻涕虫这么弱小的东西,在地球上活了这么久,一定有它的独门绝技;受鼻涕虫粘液启发研发的组织胶可以修补猪心和阻止大鼠肝脏继续出血。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类全新的组织胶可以修补被刺破的猪心。这种组织胶被称为Tough Adhesives,这类新组织胶未来有一天可能可以帮助修补人体难以抵达的部位。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主要在血液覆盖的皮肤上测试这种组织胶,并发现其成功修补了一颗猪心。 这项研究表明,组织胶未来可能可以安全有效地修复创伤、手术等留下的内部切口。现在,患者的选择非常局限于缝合线和缝合钉,这在使用难以达到的内部位置方面具有挑战性。医疗超级胶只能在干燥的皮肤表面发挥作用,另外由于具有毒性不能在体内使用。 根据周四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哈佛大学科学家团队开发的这些新型Tough Adhesives可以保持粘稠,即使在潮湿的环境中也是如此。它们对人体细胞无毒。这是设计用于人体内部组织胶的关键。研究人员使用他们的Tough Adhesives成功地修补了一颗猪心。同时这种组织胶也阻止大鼠肝脏继续出血。 研究人员实际上并没有使用鼻涕虫粘液中的任何分子。相反,他们使用了类似和直观的设计策略:将粘性成分与可以拉伸和承受移动体施加的应力的东西混合。粘性成分是已经存在的成分,如你在胶囊中发现的明胶或是虾壳中发现的化合物和两个合成分子。(研究人员发现虾壳分子的粘性最强) 对于可拉伸的吸震材料,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称为水凝胶的东西。研究人员通过分层这两种成分创建了几种不同版本的hydrogel。它们甚至可以几分钟在血腥的表面上变干,可以承受来自心脏收缩的力量。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