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击的国内童装 让用户在家先试穿后购买
摘要:工作繁忙的潮爸潮妈们,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去商场为孩子选购童装。于是,这家童装电商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订阅服务定期向用户寄送童装,让用户可以在家先试穿后购买。 80、90后的新中产爸妈,正在成为童装消费的主要人群。他们有着较高的可支配收入,愿意花钱给孩子更好的;他们热爱分享,晒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一身潮童穿搭则是晒娃前的必备。 在为孩子购置童装时,材质和舒适度是爸妈最为看中的,所以比起线上,他们更倾向与去线下购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来确保品质。 不过,工作繁忙的潮爸潮妈们,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去商场为孩子选购童装。于是,这家童装电商想到一个办法,通过订阅服务定期向用户寄送童装,让用户可以在家先试穿后购买。 小鹿森林创始人肖冰影介绍,之所以会创立此童装模式,是因为看到了在美国日渐成熟的服装订阅模式,女装有Stitch Fix,童装有Rockets of Awsome。 他们都是通过订阅机制来满足用户的便利性需求,依靠个性化的搭配推荐促进购买,提高购买率,在不断优化智能推荐的过程中建立起竞争壁垒。 相对于国内女装来说,童装市场还不饱和,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012-2016年中国高端童装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有2亿0—14岁儿童,童装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与巨大的市场体量相对的,是高度分散的童装品牌。在国内,排名前十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1%。 在2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中,2-6岁的小童服装市场占到了47%。 一方面,这个年龄段对童装有着较高的购买频次。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半年就需要换一次童装尺码,而且由于换洗频率高,折损也会更快,每年需求的童装件数较多。 另一方面,中高端童装类目与渠道相对缺乏。传统电商大多专注与100元以下的童装,而中高端童装品牌与平台则相对缺乏。目前在国内童装市场,低端小童服装(低于100元)占到了38%,而中高端小童服装(100-500元)只占到9%。 此外,80、90后的新中产爸妈很多都有海淘童装的习惯,注重生活美学,对便利性、个性化服务较为看中,所以更能接受童装订阅这种模式。 在肖冰影看来,订阅这种模式相对传统电商模式用户粘性更强。首先,收取年费的方式可以让平台一次获客,其次,选择订阅模式的用户主要是以便利性为驱动的群体,相比以价格为驱动的用户更具忠诚度。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读心术或将成真?谷歌前高管计划用核磁共振读取人类思想
谷歌前高管Mary Lou Jepsen希望通过简单的滑雪帽将心灵感应加入到你的技术需求清单中。Jepsen说:“我找到了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核磁共振机缩小嵌入类似滑雪帽的可穿戴设备的方法。” 那么,她是如何实现的呢?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Jepsen表示:“如今的核磁共振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窥探想法,如果我把你放进一个核磁共振机中,我可以知道你即将要说什么,你在想什么样的图像,我也可以知道你在想什么音乐。这就是现在技术所能达到的,而我想说的是将设备缩小。” 多年来,这项技术已经成功的通过CIA以及众多大学实验室的测试。 1953-1973年间,CIA参与了各种针对苏联政治家的项目,比如心灵控制和阅读、遥视等。然而,这些实验都是在非自愿的受试者身上完成的。由于当时的CIA局长Richard Helms下令销毁了所有记录,那些测试的官方数字仍然是未知的。 50年后,这些被称为黑科技的技术重新出现,而这一次则是面向公众消费市场。比如可以通过你的思想进行远程控制的无人机和机器人。现在已经有国家在测试使用这项技术来让士兵们控制机器人,而且这个名单上的国家仍在不断增长。 Jepsen并不是唯一个尝试推动读心技术的硅谷专家。今年早些时候,Elon Musk创办了Neuralink,这家公司希望能够将我们的大脑和计算机融合起来。 Jepsen说:“Elon Musk所说的是利用硅纳米颗粒进入血管中,来让我们变成某种程度的半机械人。但是为什么不采取非侵入式的方法呢?一直以来我都在想实现这种方法,所以最终我决定离开Facebook。” 不过,谷歌曾被指控数次侵犯隐私,包括将信息移交给国家安全局,所以尽管Jepsen表示这是非侵入式的,但我们不能太过于相信她的话。 2014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曾经通过大脑将图片从印度发送到法国,而这有可能被政府部门用来创造一个奥威尔式的社会。正如Truthstream传媒的Melissa Dykes在去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所说的,精英们都在讨论是否未经允许就将大脑解码技术纳入法律体系。 这已经不是技术是否会被滥用的问题了,而是何时被滥用。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安全空间,不受外界的批评。更不用说去实施一种可能会被黑客利用的技术了。也许我们正在迈入类似少数派报告那样的世界。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广州共享医生模式
近期,诊所潮在中国一线城市掀起,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医生来源与盈利模式仍然困扰创业者,资本也大多持观望态度。 近日,以“共享医生”模式杀入基层诊所的大医汇,宣布一期总投资2亿元建设诊所。该诊所近似一间小型医院,共设置11大类临床专业科室、23个临床科室、1个体检中心、146间诊室和5间日间手术室,可接受2000名医师入驻执业。 大医汇创始人詹智勇是一名医疗老兵,曾创办手外科连锁医院并涉足移动医疗的医学百事通,大医汇是他的第二次创业。 詹智勇表示:“第一个试点模式打造完之后,可以跨地区全国复制,但复制需要资本,现在已投入的1亿元都是自有资金,投资人都在看试点成效如何。” 近一两年来,诊所潮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掀起,似乎一夜间成为资本、创业者、政策的宠儿,连锁化、高端化逐渐成为鲜明特征。在推进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风口下,已进场的玩家包括互联网医疗巨头、走出体制创办医生集团的医生、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等。 但中国基层医疗服务长期欠缺、全科医生缺口极大的现状,使得基层诊所面临人才、品牌等难题,其以诊疗费为主体的盈利模式,也尚未普遍盈利。 共享医生+大型诊所 大医汇选址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路117号的广交会旧址,计划12月1日开门纳客。詹智勇介绍,大医汇取得了越秀区下发的门诊牌照。 大医汇几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诊所,与其说这是一间诊所,不如说是一间小型医院。大医汇占地规划近2万平方米,记者注意到,光是候诊区就占据了不小空间。根据规划,将设置一条长120米、宽8米的医疗休闲街作为一级候诊区,同时在每个专科诊区设置二级候诊大厅。 科室分为中高低档,一般专科诊区包括妇科、肿瘤、儿科、中医馆,较为高端的诊区是提供专家联合诊疗的VIP诊区和12个专病专治的单一病种诊区。另外,大医汇还配有体检中心、日间手术区、购置了两台自动发药机的药房、影像中心等,妇科、儿科、中医馆另配专门药房。 硬件上唯一与医院不同的是,大医汇没有床位。詹智勇解释:“我们属于大型门诊部,只有日间病房,但设备、就诊环境都不比三甲医院甚至是高端医院差。” 这么大的诊所,医生从哪里来?大医汇提出共享医生模式。 詹智勇说:“商业模式方面我们想要医生来分享这个平台,以前医院垄断的专家资源全都可以在这里分享。” 据测算,大医汇计划每天分三个时段,每名医师预计每周执业两次,一天可容纳500多名医师执业,共计可容纳2000名医师入驻,医师全部采用多点执业方式。 詹智勇认为,大医汇对医生的吸引力来自执业环境、品牌和阳光化收入。这与其他民营医疗机构、高端诊所等并无二致。 “医生在大医汇平台属于自己办医,因此可形成自身品牌。诊金50元起步,50元以上的医生自主定价,收费超过300元的专家要求服务时间不低于半个小时,就算定价3000元也可以,这部分收入大部分归医生。”他说。 过去20年在医疗行业的积累为共享医生铺平了道路。 詹智勇的另一个身份是广州弘康医疗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前身为广州恒生手外科医院,是广州第一家进入医保的民营医疗机构,先后在佛山、东莞、广州花都等地开设分院。1995年,该院牵头成立手外科医生集团,将数十名公立医院医生汇聚旗下。 在开设民营医院后,詹智勇开始进军线上,成立医学百事通,从事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彼时,该平台录入6000名医生信息,可提供服务的医生接近1900名,主要覆盖广东省。 詹智勇回忆:“医学百事通模式很困难,全国没有一家赚到钱,我们生存期超过六年,这成为共享医生的雏形,有了这个雏形之后才想到要办大医汇。” 不过,光有兼职医生还不够,大医汇也计划招募全职医生。大医汇执行院长李志荣介绍:“计划到第三年达到2000名医师,第一年先引入1000名。同时也开始招募固定医生坐诊。” 玩家多,挣钱难 虽然对诊所运营和共享医生模式信心满满,但摆在大医汇面前的生存压力也不小:一面是玩家增多带来的竞争压力,突出表现在医生资源争夺;另一面是诊所本身获客、标准化、盈利模式等挑战。 在大医汇进场之前,不少资本和企业早已开始探索诊所市场,纷纷进军线下诊所的互联网医疗是一大主力军。 今年8月即将在福州开设第四家丁香园诊所的创始人李天天介绍:“近两年,诊所需求巨大,原因一个是,中国基层医疗服务欠缺,另一个是85后人群崛起,他们的消费意识、观念已经发生变化,愿意为优质医疗服务买单。” 东方高圣执行董事兼董秘瞿镕也指出:“基层诊所投资并购现在还不多,但布局诊所的企业不少。现在大型医院市场不好做,加上政策在推行分级诊疗,企业都在想法子往下沉。” 各路参与者对医生资源的争夺号角早已吹响。 一直以来,中国医生十分匮乏,儿科、妇科、全科等医生缺口更大。医疗机构纷纷激烈争夺医生,公立三甲医院、地市级医院、民营医院、近两年刚刚兴起的医生集团等,都花式百出地争夺医生资源。 而医生资源大多集中在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赵平表示:“现在民营医院数量虽超过公立医院,占53%,但其工作能力不到20%,优质人力资源连10%都不到,民营资本没有人才的正规进入渠道。” 医生多点执业能否开展,更多取决于医院院长的态度。一名三甲医院院长直言:“主任医师们大多认为他们是教授,可以多点执业,但不少院长对此事的态度是拒绝,多点执业可能摧毁公立医院50%的服务。” 此外,诊所盈利方式也有待摸索。 李天天直言:“诊所开业第一天起,我就担心没有人来看病。” 瞿镕走访过北京的一些基层诊所,他指出:“基层诊所病人非常少,服务半径太小,每家都在亏损,连锁就是亏损加和,而不是变成盈利。” 詹智勇则对此也有清晰认识:“国内小诊所生存很困难,全科医生体制没有建立起来,诊所、基层医疗机构对老百姓缺乏吸引力。” 即便解决了获客问题,诊所面临的大多是日常小病、轻症,客单价难以抬高。而在国家扶持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推行医药分家时,检查费、药费也难以成为诊所的核心收入。 詹智勇乐观地算了一笔账:“按照大医汇现有规模,一个医生如果一天看10个到15个病人,诊所每天接待700个到800个病人,每个病人平均消费500元左右,我们就可以盈亏持平。” 也有企业选择连锁化,试图靠“跑量”实现盈利,如强森医疗、蓝卡健康、协卓医疗等。 对此,李天天认为:“中国医疗体系没有培养医生的规范治疗习惯,这些标准化工作要在诊所开业之前做好。如果前期没有打下好基础,后期监督又不到位,甚至为了速度盲目引入加盟商,诊所的生存就会成问题。”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电商巨头们较劲,桐庐帮为何沦为牺牲品?
如果说顺丰和阿里的闹剧还只是前戏,京东在一个礼拜内连续挑战了天天快递、圆通两家公司,快递行业的宫廷剧已然拉开帷幕。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在矛盾和利益的较量中,没有逃过刀兵相向的结局。 京东封杀天天快递,给出的理由是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的不及格;京东“拉黑”圆通,采用了较为隐晦的方式,即位列“三通一达”的圆通竟不在京东的快递推荐名单之内。无论如何,在电商平台的威逼下,快递公司终究还是急了。 桐庐帮的辉煌 浙江的西北部,有个叫做桐庐的小城,在电商崛起之前,桐庐和附近的淳安、临安一样,古来的江南风景,依旧的风土人情。“十里有庐,庐有饮食”,曾经的水陆交通汇集之处,在互联网时代有幸成了中国的快递之乡。 盛传颇广的故事是,聂腾飞、詹际盛在1993年双双从工厂辞工,创办了后来的“申通快递”,成为国内第一家民营特许加盟的快递企业。风云际会,沧海横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创业出走的浪潮中,申通、圆通、韵达、中通、汇通、天天快递,以及已经更名为国通的CCES,背后都不乏桐庐籍企业家的身影,桐庐帮占领了中国快递业的半壁江山。 桐庐帮的辉煌在2015年后达到了顶峰。申通快递作价169亿元借壳上市,不久后,圆通估值175亿,韵达估值180亿,中通快递更是登陆美国纽交所,成为阿里巴巴之后中国企业在美规模最大的IPO。在一个又一个财富盛宴出炉的同时,桐庐帮缔造了上百位亿万富翁,也有好事者将快递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公之于众。 江浙人很勤奋,也很大胆。在马云的号召下,无数人投身电商行业,杭州成为中国的电商之城,如今这批人中的大多数已经身价千万,坐享电商的第一波红利。桐庐人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做解决电商配送问题的物流,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聪明之举,至少大多数淘品牌在市值上很难企及“三通一达”的体量。 有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6年,快递行业持续了50%以上增速的井喷,其中2016年中国的快递量突破300亿件,人均快递费支出287.4元,巨大的市场红利,最终将快递企业一波接一波的推向IPO。 然而,在桐庐帮错综复杂的关系图中,隐藏了快递行业的一个潜规则,每一次出走创业看起来都不费力气,好一派野蛮生长的迹象。原因在于,桐庐帮的快递公司始终在坚持“加盟+直营”的市场扩展策略,一级加盟商、二级加盟商、网点,一级一级的往下铺,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市场的覆盖,包括五六线城市,甚至是乡镇市场,同时也埋下了隐疾。 时势造英雄 桐庐帮对中国电商行业的共享是不可泯灭的,无所不在的物流网络便是例证。以淘宝双11购物狂欢节为例,从2009年5000万元的日销售额,到2016年的1207亿 ,前后2400倍的增长,下游的快递公司功不可没。 时势造英雄,可当世道变了,英雄们又该身安何处?桐庐帮的崛起源于电商的兴起,桐庐帮的无奈也缘于电商的转型。所幸,阿里们并非是一个忘本的人,在电商的转型中却也给过桐庐帮新的机会,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2013年,阿里巴巴、银泰联合复星、顺丰、三通一达等组建了菜鸟物流,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大平台,在全国任意一个地区都可以做到24小时送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菜鸟物流一直不温不火,但从2016年开始,外界开始读懂了马云的意图。 阿里开始在国内大范围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并逐渐演变为公共分拨中心,打造一体化的仓配和运输网络。或许菜鸟物流的初衷还在于整合资源,弥补阿里电商在物流服务方面的不足,可当阿里掌控了商家选择物流的权利,自身又承担起商家的仓储物流服务,桐庐帮的快递公司彻底沦为一家家“跑腿”的企业。 当马云在云栖大会上大谈新零售的时候,电商的黄金时代已经是一个过去时。在此之前,电商平台和快递企业分工明确,电商平台主要投入线上,快递企业则负责线下物流,但随着线上线下一体化,这种平衡已经不复存在。 京东就是一个例子,从2009年开始先后投入投入数百亿自建物流,并在不久前成立了物流子公司。刘强东甚至放言称,未来中国物流业将是京东一家独大,并成为京东重要的盈利方向。事实也证明了刘强东的底气,从区域物流中心到城市二级库房再到各个线下网点,完全是自营的套路。 此前的京东物流还只限于京东自营,可如今京东早已将这部分资源开放给第三方商家,已经预示着运力的盈余。而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扩张方式对第三方快递公司是致命的,诚如刘强东的目标,京东势必会采取更加激进的扩张策略,最直接的做法便是逐个消除较弱的竞争对手,切割到更多市场存量和增量,也就上演了文初的那一幕。 反观桐庐帮呢,加盟模式带来的问题开始集中式爆发,不得不整顿止血,可竞争者却在一路狂奔。更可怕的是,菜鸟物流同样需要对电商上下游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此前相对公平的合作关系已经渐行渐远。 可怕的站队 马云是杭州人,刘强东是宿迁人,基于地理的远近,桐庐帮站队阿里似乎无可厚非,更何况京东的壮大也只是近两年的事情。在很多情况下,站队是一种自保,也是一种慢性自杀。 一个既定的事实,用户对电商平台、对单个品牌有忠诚度,却难言对快递公司的忠诚度,除非是顺丰那种靠品质和服务取胜的特例。当然,快递公司们还存在另一个价值,那就是巨头间的大数据之争。 顺丰封杀菜鸟已经暴露了数据问题的端倪,顺丰指责菜鸟调用过多自身用户数据,而菜鸟则反指顺丰调用过多第三方数据。类似的还有京东对天天快递的封杀,虽然是假以末位淘汰的理由。今年年初,苏宁云商全资收购天天快递,而苏宁也一直将京东视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基于这层原因,京东为了保护自身用户数据而封杀天天快递似乎也能解释的通。 或许数据之争也是快递公司们再一次选择站队的时机。电商平台们正在拥抱新零售,也就需要更加全面的物流服务,桐庐帮或可以选择“一边倒”的方式,开放自身数据给巨头,并从巨头哪里换来更多的用户数据,比如在物流业务之外,向金融、O2O、增值服务等更多的方向延伸,当然这只是最坏的打算。 此外,天天快递似乎为桐庐帮的快递企业提供了另一种出路,既然电商平台对物流抱有野心,顺意为之倒也不失为双赢的合作方案。几乎所有的电商巨头都在试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来实现对传统快递行业的改造和优化,不可避免需要对全行业数据资源进行共享和对接,在一些快递公司对这种模式存疑的情况下,不排除一些电商平台收购一家快递公司,在数据和服务上不假手于人的可能。 最后,在与京东的博弈中受伤的圆通,已经开始唤起同行的警惕性来应对这一战,兴许这会是桐庐帮为数不多的反击机会。所不同的是,多数桐庐帮的快递企业已经上市,或走在上市的路上,需要为投资人负责,也需要给董事会一个说法。曾经的同乡情谊能够战胜商业利益吗?答案还不得而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3D 打印火箭引擎?
弗罗里达宇宙航天公司Rocket Crafters Inc.(RCI)昨日宣布获得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批准的 54.26 万美元的研发资金。今年一月,RCI的3D打印火箭混合燃料引擎就已经获得了DARPA的研发批准,这项在美国犹他州运营的项目显然目前取得的进展还不错。 签订这项8个月的合约后,RCI将和美国军方一起设计、制造和测试这款混合动力的火箭引擎。 RCI将这项技术名为Direct-Digital Advanced Rocket Technology(D-DART),RCI将使用这项技术为DARPA制造出最高5000磅推力、带节流阀的火箭引擎。 火箭燃料分为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液体燃料燃烧效率更高,但固体燃料的优势也很明显,比如固体燃料的节流效果更好,也可以断续燃烧,并且造价比液体燃料更低。 混合燃料的火箭引擎可以结合两种燃料的优势。然而传统制造业在混合燃料火箭引擎制造上面还有许多技术难题没有得到完善解决,这也使得RCI开始探索用3D打印来提供更稳定高效的燃料燃烧环境。3D打印也可以让固体颗粒燃料呈现出一些特殊的形状,从而提高燃烧推进效率。 RCI称,这次和军方的合约中还包括测试一种飞机电机,这种电机的测试将被军方用于评估D-DART技术的节流调节能力和紧急制动能力。 DARPA目前在和很多大型公司合作进行航空航天工业的研究,最近,军方还和波音公司以及Aerojet Rocketdyne公司一起开发试验一种新型航天飞机。同时还在和Northrop Grumman公司一起研发一种新型的无人飞机。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这些动物已“攻克”癌症 科研启示
在抗击疾病的征程上,科学家要关注不仅的人类自己,其他动物也会给我们带来启示。 近年来,裸鼹鼠、大象和弓头鲸引起了癌症研究者的注意。乍看之下,这三种动物几乎毫无相似之处:裸鼹鼠这种啮齿类动物住在地下;大象于陆地漫步;弓头鲸在海中遨游,但这三者确有相似之处。首先,它们的寿命都相对较长:裸鼹鼠可以活过三十岁,寿命比大多数同体型的物种长得多;有些大象最长能活七十年;弓头鲸的平均寿命则长达两个世纪。 其次,这三个物种基本都对癌症免疫。人们常常会忘记,动物和我们一样,也在与癌症殊死搏斗。近几年,研究人员意识到,研究不同物种的癌症或许能有所收获,这也开辟了一个名为比较肿瘤学(comparative oncology)的新领域。比如,一篇2015年的综述中提到,狗患癌症的概率比人类高十倍,而裸鼹鼠、大象和弓头鲸则“似乎对癌症完全免疫”。 研究人员认为,补全这张 “患癌风险图谱” 能为癌症的遗传基础提供弥足珍贵的新见解。 由动物理解疾病 科学家从宠物身上得来的数据已经证明,这种研究方法行之有效。研究者写道:“给狗配种无意中形成了一种高危繁殖模式,通过这种方式生下的狗患上该品种特有疾病的几率较大。”同时,许多纯种狗的遗传变异受限,降低了研究者找出癌症相关基因的难度。而且狗的寿命较短,生理机能也和人类相似。因此,想要评估针对癌症预防及治疗的新研究方法是否有效,以狗为实验对象效率更高。杜克大学专攻癌症生物学的Michael Kastan教授告诉The ASCO Post :“宠物(主要是狗)会因衰老患上肿瘤。近年来,学术界再次对此产生了兴趣,因为这类癌症与人类癌症有很多共性。”一项2013年的研究得出结论:犬类乳腺癌与人类乳腺癌的相似之处证明,以犬类为模板筛查某些癌症并识别其生物标志物是可行的。 2013年出版的《共病时代》(Zoobiquity)也许会让有意探索癌症风险图谱的研究者深受鼓舞。其作者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脏病学家。她认为,研究人员应该通过进化的视角,由类人物种入手,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Natterson-Horowitz认为,兽医和医生各干各的、缺少合作,这并不明智,因为动物和人类会受到许多相同疾病——尤其是各类癌症的困扰。 Natterson-Horowitz还在书中写道:“美洲虎有患乳腺癌的风险,而且可能携带BRCA1基因。包括很多有德系血统的犹太人在内,BRCA1基因携带者都属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她还表示,动物也会得其他类型的癌症,比如圈养犀牛会得白血病,受皮肤癌困扰的动物更是种类繁多。因此,如果医生、兽医和野生动物学家通力合作,也许能帮我们加深对这些疾病的理解,“甚至还可能找到治疗的方法”。 几十年来,纳巴霉素一直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排斥,圭尔夫大学安大略兽医学院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测试这种药物能否用来治疗犬类,预防骨肉瘤这种极为凶险的骨癌扩散。研究人员希望,这些疗法最终能帮助饱受折磨的骨肉瘤患者。 大象不患癌的秘密 研究某些物种不会患癌的原因同样有用。进化生物学家Vincent Lynch认为,理解流行病学家Richard Peto于1977年提出的“佩托悖论”(Peto’s Paradox)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癌症是由有害的基因突变导致的,所以细胞越多,基因突变的几率越高。由此推论,比起小白鼠等寿命短的小型多细胞动物,大象等寿命长的大型多细胞动物患癌的风险较高,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举例来说,大象的细胞数量是人类的一百多倍,其癌症发病率却仅为5%,相比之下,人类的癌症发病率却高达20%~25%(不包括因吸烟等原因而患癌风险上升的人)。 为了解开这个悖论,Lynch和同事开始比较大象等不易患癌的大型动物和蹄兔(一种类似豚鼠的动物)等易患癌的小型动物的基因组。蹄兔看似与大象毫无关联,但却是现存物种里与大象亲缘关系最近的。在2016年发表于eLife的研究中,Lynch和同事发现,大象虽然体型庞大,但却额外进化出了19个被称为“抑癌大师”的TP53基因,这或许是大象能破解佩托悖论的部分原因。研究者认为,这对预防癌症至关重要,因为TP53基因能杀死特定细胞,来应对 DNA 损伤等多种刺激。体型比大象小得多的蹄兔只有一个 TP53基因(人类也只有一个)。 Lynch 推测,这些额外的 TP53基因也许能缩短细胞修复各种 DNA 损伤的时间,让细胞在程序性死亡之前重获新生,从而降低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你不能跳出进化的框架理解生物学,”Lynch 说,“我们也在推进进化思维在医学中的应用。比较肿瘤学是一个分支学科,在这个领域,我们必须先理解各个物种的进化历程,才能理解癌症等生理过程。” 研究裸鼹鼠和盲鼹鼠的罗切斯特大学的生物学家Vera Gorbunova 对此表示赞同。在2013年发表于 Nature 的一项研究中,Gorbunova 及其共同作者发现,一种裸鼹鼠细胞分泌的糖——透明质酸也许能解释该物种为什么能免受癌症困扰。裸鼹鼠体内的透明质酸分子比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要大,含量也多得多。这明显是因为,这种“黏糊糊”的物质能让它们的皮肤松弛而有弹性,让终生在地下挖洞的裸鼹鼠十分受用。研究者怀疑,高浓度的透明质酸或许一直都在抑制细胞快速分裂、防止细胞过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Gorbunova 说:“我们或许能制定出策略,想办法让癌症易感者分泌更多透明质酸。” 将大象的抗癌机制应用于人体似乎已曙光初现。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把来自大象的更多TP53注入人体细胞内。Lisa Abegglen 是犹他大学的基因学家、进化医学的支持者,在近期研究中,她和同事已经成功合成了许多 TP53基因,并将其注入人类细胞。人类细胞接纳了人工合成的 TP53基因,且在研究人员触发 DNA 损伤后,人类的细胞死亡量有所增加,这能防止癌细胞扩散。 研究人员承认,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治疗各种癌症的方法还需要数年时间,更别说预防癌症了。但研究者乐观地认为,或许能从抗癌动物身上找到攻克癌症的方法。Abegglen 说:“目前为止,我们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所有物种都已经进化出了独特的御癌机制。大象的基因能在人类细胞中正常工作,简直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真是太酷了!” 撰文Matthew Sedacca 翻译陆静怡 审校夏烨 原文链接:http://cancer.nautil.us/article/234/what-medicine-is-learning-from-animals-that-resist-cancer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财报里的车企秘密:表象与产能过剩
男人任性买了辆Dream car 开回家,没想到妻子的反应竟然是——离婚。 这不是笑话,而是真实的女人、男人与汽车之间的关系。 汽车充当了第三者,很多男人对汽车的喜爱甚至超越了女人,于是,这让很多女人之于车是爱恨交加。 如今,伴随着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及利润下滑,这些女人们的机会来了,她们幸灾乐祸的看着汽车库存积压。 真实的汽车行业:业绩下滑,库存积压 尽管表象下的汽车行业是华丽丽的数据显示天下太平,然而,真实的汽车行业的财报面前则是业绩下滑,库存积压。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汽车产销2811.88万辆和2802.82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长14.46%和13.65%,增幅比上年提升11.21个百分点和8.97个百分点。 犹如女人的衣服,是不是很漂亮? 然而,当GPLP君汇总了各大汽车上市公司2017年一季度报表后,发现真实的汽车行业与这些华丽外表实在差距太大——不少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库存积压,反而是步履维艰。 如下图所示: 图表一2017年一季度净利润排名前16的整车上市公司。 而且排行前列的几家龙头公司2016年整体业绩也不容乐观。大多数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薄弱,甚至亏损,投资收益占大头,甚至曙光股份全靠投资收益转亏为盈。 同时库存积压问题也很严重。虽然产量相对调整降低,但依然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如图所示: 图表三:车企的库存及生产量对比 曙光股份 广汽集团 更震惊的是,近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了一组让业界“震惊”的预警信息:经销商的非合理库存已经接近1000亿元,目前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是不是美女脱了华丽的衣服之后,也跟普通人一样,甚至不如普通的女孩更漂亮? 产能过剩的背后 产能利用率也会骗人?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七年之前,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是供不应求。 那段最美好的时光谁都不会忘记——那段时间,买一辆好车不仅要加价,而且还要托关系,然后耐心等待三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够拿到车。 然而,仅仅五年后,2014年,中国的汽车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就开始出现端倪了,资料显示, 2014年我国自主品牌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65%;2015年,37家主要汽车企业商用车产能利用率仅为 52%,一些自主品牌的车企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50%。 相对于自主品牌企业,合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大概平均在80%以上。因此许多评判家认为合资企业不存在产能过剩,真相是这样吗? 让我们以东风日产为例进行研究,如图所示,其产能利用率为89%,然而,各个业务线及产品利用率也大不相同,甚至常州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 东风日产2016年产能利用率 接着,GPLP君又研究了排名前十五的另外两家合资车企的2016年年报,结果发现,他们也是靠投资收益来转亏为盈,一汽轿车的负利润挽救都救不回来。 同时两家企业库存积压问题相对先前研究的几家企业更严重。看库存量的增加率,郑州日产甚至达到85.9%。 如下图所示: 东风日产 一汽轿车 产能利用率高,但是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业绩低迷,然后原因归结于行业不景气,经济不好,而不是企业本身的产能过剩的问题? 甚至有企业表示,我们可以把过剩的产能都利用起来制造成产品,然后对外大肆宣传我们产能吃紧。 别说,这个理由真有人相信。 北京现代曾一直称自己产能吃紧,2016年扩建两家工厂并投工,不少人开始主张合资企业没有产能过剩,并以此为证。 然而,2017年1月,在上市公司财报面前,这些人的说法都露出了原型。 正如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的公开讲话,“现在,产能的释放速度快于市场的需求程度。” 怪现象:为什么产能过剩了,大多数企业还在不断扩建? 汽车产业的各种怪现象不断,比如,既然存在产能过剩,那么很多企业还在不断扩建? 当然,存在的必定是合理的。 现象的背后,必然是市场规律加政府博弈的最终结果。 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尤其是有优势地位的豪车和合资企业来说,要在更为狭小的市场中切更大的蛋糕,你就必须在产能准备上比别人富足。除非是发生大的经济滑坡,否则这些车企在中国不会做出产能收缩的决策。 这些企业一直占据着中国的高端市场,并且中国市场占据他们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抢占份额都来不及,他们绝对不会放弃中国市场。 而对于国企来说,因为存在很多政策和政府的行政因素,导致厂商的生产和销售任务年年增加。在此之前,就有某地方国有企业相关人士曾对记者公开表示,其目前的销量并不需要大规模的产能扩充和兼并,但由于政府有扶持弱小企业的任务,所以不得已兼并和吸收了部分小企业,从而对自身经营造成拖累。 “实际上我国目前的汽车产业政策,包括产能建设过程中都存在审批制。在审批已经变成一种稀缺资源的情况下,汽车厂家就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越审批,做完第二步就想做第三步,做完第三步想做第四步,因为它们不知道未来的政策会不会有变化。”东风汽车总经理朱福寿曾公开表示。 而自主品牌企业则不自觉地就跟随国家审批的节奏,去做出决策。 如果你获得在某地建新厂的审批,甚至还有优惠政策,你能理智地去审时度势吗?你会舍得放弃吗?
-
微型机器人可在血管中游泳:医疗价值
最近,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导研发了一种新型机器人,可以在人的血管中游泳,进行靶向药物治疗。本文编译自New Scientist发表的题为“Tiny robots swim the front crawl through your veins”的文章。 它不是游泳健将迈克尔·菲尔普斯,但是,这个微型磁性机器人能够以每秒10微米的速度在液体中前行。它体积很小,而且足够强大,可以通过更粘稠的液体,如血液,从人类的静脉内部输送药物。 自由泳是人类游泳的最快方式。所以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的Tianlong Li和他的同事们让游戏机器人模仿这个动作。 每个纳米游泳者长5米,具有三个主要部分,如两个银铰链的香肠连接在一起。它的主体由金制成,两侧是由镍制成的两个磁性臂,并向微型机器人施加磁场使臂移动。 随着研究人员来回切换磁场的方向,纳米游泳者的手臂会旋转并向前推进,就像人类游泳者进行自由泳时在前方爬行的手臂一样。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埃里克·迪勒(Eric Diller)表示:“由于其速度和体积很小,与血管大小相同,因此这项发明令人激动。它足够小,基本上可以去人体内的任何地方。” 因为体液比水更粘稠,难以游泳前进,研究人员也在血清中测试了他们的纳米游泳者。机器人每秒只能游泳5.5微米,但仍比其他类似的微型机器要快。 对于没有侵入性手术的靶向药物输送,这些纳米游泳者可以用药物涂覆并注射到血流中,其轨迹可以通过外部磁场大致控制。 因为体积很小,单个纳米游泳者将无法携带足够的药物来实际帮助。“也许得用一千个机器人,”迪勒说,“我们没有办法跟踪所有这些机器人,因此有很多关于安全性和毒性的问题。” 未来,这些微型机器必须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才能用于血液中。但是,Diller说,对于人体像尿路或眼球这样不太复杂的地区,临床试验可以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开始进行。将单个游泳者注入眼球,在那里可以直接将药物直接递送到视网膜,然后进行移除手术,这比让一群游泳机器人进入整个循环系统简单多了。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机器人警卫“自杀记”
说起机器人,你或许会想起星球大战中可爱的R2,或者超能陆战队里治愈的大白,它们能帮助人类完成许多任务,但可能怎么也想不到,机器人还会自杀。但是,最近,骑士世界研发的自主机器人Steve却将自己“淹死”在了水里。事件发生之后,在推特上人们纷纷开启讽刺和调侃模式,调侃Steve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选择狗带。讽刺的声音持续发酵,让这起事件引发了超过事件本身的讨论。笔者编译了bisnow回顾了的Steve生前和死后的一些片段,或许能带我们回到事件的原点,再仔细想想,Steve真的自杀了吗? 这是机器人Steve作为警卫机器人在乔治城华盛顿港开发区工作的第一天。它是第一个在华盛顿地区使用的警卫机器人,在整个东海岸,它是第二个。但是Steve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因为负面新闻成为了话题王。 骑士视界的K5机器人 下午2点左右,这个机器人改变了预定的路线,掉进了华盛顿港中心的喷泉中。一群人迅速过来围观。于是关于机器人自杀的笑话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白领和零售店的工作人员们为Steve悼念,献花到它的充电站上。 Steve是骑士视界(Knightscope)K5自主机器人的42号机型。这个机型是产生了生存危机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吗?它的主人MRP Realty(美国房产中介)不敢肯定,但此次事件并不能阻止他们在其管理的资产上继续使用机器人及其或其他机器。 “我们事前并没有察觉到它是否不开心,”MRP房地产管理总监Allison Johnson说。“我们没有收到任何有关于它不喜欢这项工作的反馈,此次事件可能只是一个意外。” 资产管理者兼Steve的合作方,Allied Universal(注:美国的一家保安公司)仍在调查录像,以确定到底是什么导致Steve掉进喷泉。 Allied与机器人制造商,加亚州的骑士视界有业务联系。该公司已经在美国西海岸的几处物业中推出了这款机器人。在东海岸,这款机器人的首次亮相,是在波士顿保诚中心。Allied与MRP讨论了使用机器人的想法,这个想法可谓是园区安保创新变革的先锋。 Johnson说:“我们也不确定我们是不是就一定能成功,但是这是未来的趋势,我们也希望能参与其中。所以我们想试试看。” 华盛顿港 MRP管理着华盛顿区域中的二十处物业,其中,华盛顿港被认为是测试这个机器人的最佳场所。因为这里是多变的公共场所,也正好是MRP总部和安全指挥中心。MRP在2014年卖出了这处物业,但仍保持管理和租赁的职责,并在这里长期租赁办公。 自从上周初被引进之后,Steve的故事就开始了。骑士视界的工程师陪着Steve在园区里游走,并绘制地图,Steve停机时就站在充电站旁边。 星期五,MRP的物业管理和保安人员参与了与机器人协作的培训。Steve被设置好在园区周围的既定路线上移动,在移动的同时收集视频、图像和数据。Steve有包括360度照相机,热成像,人体检测,车牌识别,录音,双向对讲和广播预录音频的能力。 Steve Steve的照片和录像会传到指挥中心,安保人员可以通过机器人的摄像头观看实时视频,如果它发现了任何不当的行为,安保人员就会收到警报。接下来的行动都由安保人员来执行。Steve没有手铐、电棒,也没有枪,所以反乌托邦作家们所谓的机器人统治世界的故事还得等上一阵子了。 Johnson表示,她对训练期间安保人员表现出的兴趣感到惊讶,他们每个人都提出了许多问题。 Johnson说:“有个很重大的问题是,机器人将如何有效地支援人力队伍。Steve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些事情与人类所能做到的不同,这些事情让它能够观察和学习。” 星期一,是Steve独自执行任务的第一天。它上午8点左右开始工作。MRP通知了租户,其中包括Foley&Lardner律师事务所和GMMB咨询公司,Johnson表示,租户们都非常接受这个安排。 Johnson说:“每个人都非常好奇,下来围观,跟它自拍,它在巡逻之前就声名远扬了。” 当天下午2:19,事件的第一则消息就被发布了。Allied的工程师和MRP的物业管理人员们赶到现场,将机器人拉出喷泉。接着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相关推文了。 然后,MRP与在场目击者和有关各方进行了交谈。之后还检查了当时的安全录像,并确定此次事件中并没有恶性行为。没有人把Steve推到水中,但是出于一些原因,它从原定路线转向喷泉,从楼梯上跌落水中。 “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Johnson说。“也许这是一个程序错误,也许天气也有影响(注:事发当日下雨)。” Johnson表示,骑士视界相信,经过修理后的Steve可以重新投入使用,但他们还是给了MRP一台替代机器人继续Steve的工作。 这次事件并没有阻止MRP,Johnson说,该公司仍然希望在三到六个月之后,在更多的物业中引进机器人。她认为,未来技术将继续发展,也能更好地与园区安保相融。 “我们很高兴我们正在解决问题,”Johnson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呢?尝试新事物就得承担风险。” 据了解,这款K5机器人还有过撞倒儿童后“逃逸”的“前科”,也有过被醉汉击倒的可怜历史。这些事件的出现,也正如文中Johnson所说,尝试新事物就得承担风险。机器人撞到儿童,或许在技术上还有缺陷,“逃逸”则更说明机器人与人类的交互还没完善。如果在设计上,K5能做得更灵活,或许就能免于被击倒,或者能够及时躲避攻击。现在也还没有证据表明Steve的落水是自杀行为,但是此次事件本身的意义,或许在于告诉人们,要实现机器人帮助人类,人类还需要继续付出努力。而要实现机器人和谐共处,我们还要面对许多未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高端水成市场新宠儿:是刚需还是虚火?
在碳酸饮料发展史上纠缠了百年后,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这对冤家又在高端水杠上了。 近日,百事可乐公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和净利润录得双增长,同比上涨分别为2%和5%。其中,百事新推的高端水Lifewtr成为了亮点,5个月销量达7000 万美元。据了解,这款品牌今年2月份才在北美市场推出,被百事称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大赌注”,官方预测Lifewtr的年销售额将达到2亿美元。 可见,在如今碳酸饮料增长疲软的市场环境下,百事试图把高端水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只不过它比老对手慢了一步。早在2014年可口可乐就开始布局高端水,今年4月份又抢先登陆中国市场,低调推出Valser,试水高端瓶装水。 除了外资品牌开始新一轮的攻势,本土品牌也持续发力和加码。相比于国外高端水市场发展日渐成熟,甚至开始成为瓶装水的主力军,国内市场目前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从2011年以来,随着各路品牌的不断涌入和崛起,依云在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本土巨头开始与外资品牌平分秋色,而地域性的小品牌则发挥长尾效应,占据了小部分的市场。高端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曾经的蓝海已然变成了一片红海。 扎堆生产 日前,雀巢宣布准备为旗下的法国巴黎水加投2亿欧元,用以增设3条生产线,三年内将产量提高到40%以上,供应本地并出口。至于国内市场,今年2月份,易主后的恒大冰泉又推出了一款偏硅酸型中高端天然矿泉水,再次向高端水市场发起进攻。 综观国内高端瓶装水发展现状,主要分为国外进口和本土生产两类,国外的主要由达能依云、法国巴黎水牵头,而国内表现比较显眼的则有昆仑山、恒大冰泉和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等。相关数据指出,目前高端水市场正以每年80%的速度在增长。 “高端水扎堆生产,是因为中低端饮用水的强势品牌已经诞生,而且格局非常明显。”著名营销专家沈坤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新品牌在这个领域如不能快速形成规模则会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和营销压力,所以很多商家以水源优势往高端水挤。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并不是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水的市场。此前,“两乐”从中国庞大的瓶装水消费市场中看到商机,相继推出了低价水冰露和纯水乐。经过几年的努力,可口可乐的冰露挤进来市场份额前十,数据显示冰露2016年销量增长超过了11%,而纯水乐却始终没有找到一席之位。 由于低价瓶装水市场的格局相对稳定,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较强,其他品牌想要闯进来重新洗牌非常不易。尼尔森今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六大巨头排行依次为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康师傅、百岁山、娃哈哈、冰露,占据了国内瓶装水80.7%的市场份额。此外,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普通瓶装水的价格几乎没有变化,利润空间十分有限。 相比于格局难以撼动、利润微薄的低价水市场,高端水似乎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挖掘的空间。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分析报告指出,我国整个瓶装水市场已经达到1500亿元销售额,广东瓶装水行业虽然年增长达20%,但利润率却只有3%左右。高端矿泉水平均利润率是普通矿泉水的7倍左右,但在整个瓶装水市场中占比还不到15%。 目前,普通瓶装水的价格基本都在1.5-4元价格带,而高端水定价则一般为5元以上,有些甚至高达几十块。“这是当前消费者辨别高端饮用水的显著特征。”著名营销破局专家沈坤说道。 巨大的利润空间、看似不错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不少商家纷纷投身于高端水的生产。英敏特的分析报告指出,虽然国外瓶装水的价格普遍高于本土品牌,在利润率方面更占优势,但本土瓶装水可以争取到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占据更大的消费市场。 质疑者众 在中国,高端饮用水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早期,为了区别于普通的饮用水,很多品牌开始在水的功能上琢磨,取名矿物质水、富氧水、蒸馏水等,价格也略高于普通的瓶装水。然而,从2016年1月1日起,这些名字慢慢在市场上消失了。 为了杜绝企业借名称炒概念的乱象,2014年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的规定出台了。新规要求包装饮用水名称必须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称谓来命名。新规落地后,国内高端瓶装水市场受到了不小冲击。为了应对新政,很多企业纷纷开始换包装、改名字,优胜劣汰,一些竞争力稍弱的品牌则被淘汰出局。 此后,高端水品牌开始一致集中火力比拼“水源地”。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在中国高端饮用水市场中,国外的品牌主要宣称水源地是阿尔卑斯山脉,如依云、可口可乐的valser等,而国内的水源地则主要是长白山、昆仑山、西藏冰川和长寿乡等。宣传标签多为弱碱性水,含有多种天然微量元素。 “矿泉水属于一种矿产资源,确实跟产地有关。”饮品观察员马磊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高端水的矿物质含量或者稀有矿物含量确实高于普通纯净水和矿泉水,很多营养成分也确实为人体所需,但大多数元素也可以通过其他食物获取。 “优质的水源地”标签可能更多只是营销的产物。著名营销破局专家沈坤介绍,高端水是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委会限定的四类优质水源地,即冰川泉水和冰川矿泉水、原生态天然矿泉水、世界长寿地区生产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和饮用优质泉水、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著名泉水。但关于“世界三大黄金水源”的概念众说纷纭,从未看到过任何权威机构的认证评定文件和说辞。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吴志刚教授也曾指出:“标榜水源地独特性只能证明水源的安全性,而不能证明其他功效。通过饮用矿泉水来补充矿物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饮用水最根本的用途就是解渴,其他的衍生功能大多是厂家的营销策略。” 此外,有些水源地可能面临被破坏。广西巴马曾被称为“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拥有百岁老人的比例居高。在1991年举行的国际自然医学会上,巴马被宣布为世界第5个长寿之乡,吸引了无数人慕名前往。当地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开发出了巴马的包装饮用水,甚至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巴马却在2014年被报道遭到了环境破坏。 “高端是个伪概念,只能说是高价水。” 饮品观察员马磊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高端属于一个企业营销行为塑造的概念,高端水只是其产品人群定位与定价范畴,产品好坏难以衡量。 高处不胜寒 企业的营销策略似乎奏效。商家所宣传的优质水源地、高品质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据悉,在主流的400-800ml瓶装水市场,农夫山泉、怡宝等每升单价超过3元的中高价品牌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份额,呈现出“水往高处走”的消费趋势。 “消费者对于高价饮用水的需求将大大增加”。“高端矿泉水的平均利润率是普通矿泉水的7倍左右”。乐观的市场报告吸引不少企业一头扎进了高价水领域。然而,市场的搏杀远非这么简单。 据了解,高价饮用水的主要线下销售渠道是高端会所、宴会酒店和机场等。沈坤指出,这种渠道带动的销售规模实在有限,而在商超等常规的销售终端,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低价的大众品牌,导致高端水的市场销售并不见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此外,高端矿泉水的盈利也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容易。“一般高端水都会选择偏远地带的水源地,这样开采、运输、仓储成本非常高。虽然卖高价,但企业的毛利反而不是特别高。另外,高端水的营销成本、开渠道、铺终端,以及通过营销传播诱导消费者购买的成本也很高。”饮品观察员马磊分析道。 更准确来说,目前国内大多数本土高端水实际上处于中端的位置,比大众饮用水价格稍高,标榜更优质的水源。相比于本土品牌停留在水源地和矿物质的诉求,国外高端水品牌更多的则是贩卖一种生活方式,挖掘品牌文化的附加价值,实现商品符号化。 “按照欧美国家的市场情况来看,中国的高端矿泉水市场远没有真正打开,拘泥于物质层面诉求的品牌营销,还没有打造出真正有逼格的品牌。”著名营销破局专家沈坤指出,高端品牌的塑造和传播,应该往衬托消费性格、展示消费身份等精神层面发力,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愿意多掏钱。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天天快递事件背后的商战逻辑
京东切断天天快递的服务接口,势必影响到后者幕后东家苏宁的利益,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苏宁的反应会如此激烈。7月24日,苏宁云商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公开发布署名文章《京东,可以做错,不可作恶!》,直指京东滥用渠道霸权,干涉第三方的自主决定权。但紧随其后,京东也以物流发言人的身份在微博上致信回应称,京东对选择快递服务伙伴的标准是用户满意度,通过淘汰机制去芜存菁。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京东与天天快递的决裂,从苏宁投资后者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埋下伏笔,如今爆发,只是商业竞争的必然结果。 京东霸道?苏宁 “玻璃心”? 收购天天快递后,经过半年多的对接调整,结果却被人评价为服务最差的公司,这对于收购方苏宁来说“不能忍”。 孙为民在署名文章中表示,京东与苏宁是直接竞争关系,与苏宁投资的天天快递有间接竞争关系,京东不与天天快递合作在意料之中。但京东指责天天快递“是全网服务最差的”,这个锅不能背。 “既然京东成心想终止其平台上的商户和天天快递的合作,它总能想出辙来。”孙为民认为,天天快递服务不好,委托人可以终止合作。委托商户和天天快递的合作合同受国家法律保护,京东的作为是凌驾于法律之上强行终止第三方之间的合同执行。滥用渠道霸权,越俎代庖干涉第三方的自主决定权,有可能触及国家法律和行业管理的制度底线。 面对苏宁的强势指责,京东回应称,相较于把京东的举动简单归因于“竞争”导致,不如多关注网友对天天快递的评价,收起“玻璃心”。“为什么暂停与天天的合作?原因很简单,因为每天我们的客服和商家都能收到大量的消费者投诉,反馈天天快递时效和服务质量的问题。”京东表示,从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16年快递满意度排行榜来看,天天在十大快递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二,在京东所有合作的第三方快递企业中排名最低。 北京商报记者从京东了解到,京东对第三方平台选择的快递服务合作伙伴有着一套评价机制。评分维度包括配送时效、用户评价、派送员服务态度、平台协作度等。 天天快递能力待推敲 这场争论的导火索在于天天快递的服务能力是否经的起推敲。根据网络信息监测平台百度口碑的信息显示,天天快递在网民评价中的好评率仅为26%,对比而言,顺丰、圆通、中通的好评率分别为49%、32%、28%。 另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16年快递满意度排行榜来看,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6年快递企业总体满意度排名和得分依次为:顺丰速运(84.6分)、邮政EMS(80.0分)、中通快递(76.9分)、圆通快递(74.8分)、申通快递(74.7分)、韵达快递(74.3分)、百世快递(72.3分)、宅急送快运(71.4分)、天天快递(70.8分)和国通快递(65.8分)。天天快递在十大快递企业中排名仅在国通快递之前。 就此来看,京东对天天快递的指责不无道理。但也需要注意的是,自苏宁投资天天快递后,后者的服务能力已经显现出提升的态势。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年6月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显示,天天快递6月的有效申诉率为百万分之5.51,较去年同期百万分之7.72,同比减少2.21。 京东表示,京东第三方平台选择快递服务合作伙伴的惟一标准就是用户满意度,今后也将根据快递公司的服务质量去芜存菁。同时,京东也表态,希望天天快递在改进服务质量,并获取消费者的优质口碑后重新回来。 赤裸裸的商业竞争 京东对外所说的是场面话还是真心话,答案现在无从得知,但在一众业内人士看来,在这场围绕天天快递的纠纷背后,实则就是京东与苏宁甚至背后的阿里巴巴之间赤裸裸的商业竞争,显然天天快递重返京东的机会十分渺茫。 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表示,京东拉黑天天快递,这是商业竞争的必然结果。“用户在京东买一瓶飘柔洗发水,过几天苏宁就可能发来一条促销短信卖清扬洗发水。” 李成东称,苏宁收购天天快递,而天天快递为京东商家和用户提供服务,京东担心将用户数据泄露给对方,这样的逻辑不无道理。同理的情况下,阿里的菜鸟网络也不会允许京东物流为淘宝、天猫商家提供物流服务。 今年1月苏宁云商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苏宁物流有限公司出资29.7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70%股份,并承诺在交割完成后12个月内,以其他方式购买天天快递剩余的30%股份。不过坊间传言,苏宁与天天快递的合作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牵线。在经历京东拉黑事件后,苏宁的战略合作伙伴——阿里巴巴能否为天天快递在菜鸟网络上给予“关照”,可能会是阿苏联盟落地的一大考验。又有谁能否认,这场所谓的口水仗其实并不只表面上的理由呢? 在快递物流行业资深人士、物流沙龙CEO郭红霞看来,苏宁投资天天快递已经过了半年时间,但因为此前的合作关系,京东需要一个契机出手,而天天快递因为在服务上确实没有跟上,因此也就成了京东“开刀”的理由。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比传统种植效率高出530倍,室内种植创企获2亿美元融资
近日,由孙正义负责的科技投资机构SoftBank Vision Fund领投了室内种植创企Plenty的2亿美元B轮融资。 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也通过各自的投资公司(Innovation Endeavors和Bezos Expeditions)参投了这轮融资。DCM等现有投资人亦有参投。本轮融资后,Jeffrey Housenbold将加入Plenty的董事会。 本轮融资将帮助Plenty将其室内农场推广到全球,这种种植技术的效率比传统种植要高530倍。除了木本果和根用蔬菜,其它果蔬这家公司的技术都能种,它销售的有机果蔬的价格非常有竞争力。 公司首席执政官Matt Barnard把这类果蔬称为“超级有机果蔬”,种植过程中不需要进行除虫,也不会使用任何化肥。 这家公司的第一批蔬菜将于明年在旧金山的实体店与网店上架。Barnard告诉媒体,公司计划将这种种植技术推广到世界上任何人口密集的地方。 目前这家公司只有两处运营的农场,一个在旧金山南部,另一个在怀俄明州拉勒米市(这个地方并不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 有了这笔巨额的投资,Plenty将会进行大规模的扩张,但这家公司也面临着不少公司的竞争。Aerofarms、BrightFarms、Bowery Farming和Freight Farms等公司都在开发室内种植系统,试图提供更优质、新鲜且廉价的产品,以求在和传统果蔬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沃尔玛开发面部识别系统 看穿购物者情绪
如果在超市购物,长时间挪不动寸步的排队令你心烦意乱,这时有超市员工面带微笑,询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忙,并帮你解决了问题,你会否瞬间感到宾至如归,暗暗打定下回再来。 沃尔玛针对线下体验改善,涉足高科技。 每日邮报报道,沃尔玛正开发面部识别系统,用来在结账处识别用户的情绪。该技术主要针对排队起始到结账过程,摄像机记录下顾客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然后分析他们是否不满,不满意程度又如何。一旦检测出有程度高的低落情绪,系统会警告员工,还将此记录在案,同时管理人员将知会对应员工提高服务水平,缓和用户情绪。 另外,沃尔玛还将用该分析技术分析购买者购买行为趋势。通过生物特征识别和情感数据,与实际用户交易的数据相关联,检测因不满情绪使得用户产生的购买习惯变化。按沃尔玛构想,这能帮助 “识别出顾客消费显著跌落,或顾客就因累积的不满,转而投向其他购物门店怀抱。” 一切都是防患于未然。改善现有用户体验,尽心尽力留住他们,总比狂砸钱投广告/新用户难受用/体验差流失客户好。 但沃尔玛旨在创造良好的线下购物体验氛围,能否如愿以偿?站在消费者角度,有超市员工关切自己需求,或还有令你称心如意的反馈,就跟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般,因个人存在感增强带来的愉悦感。 可这种 “老大哥” 式 “监测”,消费者冷静后,某种程度或让人感到不适,无从知晓这些数据将如何被利用,隐私如何保障等等,这些沃尔玛都需考虑。否则反而有损购物体验,得不偿失。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苹果或取消打赏抽成
近日,有消息称,苹果公司正在考虑,允许用户在向原创作者“打赏”时,不用通过苹果应用商店的 “应用内购买” 机制进行。这也就意味着,此前吵的沸沸扬扬的 “苹果30%赞赏抽成” 或许就此被取消。 有猜测称,如果上述消息属实,这或许是苹果在向中国市场及民意低头,并希望与微信等内容平台和各类意见领袖们和解。 自说自话,为强制执行“IAP机制”,苹果做了哪些“博弈”? 其实,对于安卓手机用户来说,苹果的“应用内购买”机制(IAP机制)根本引不起他们任何关注。要不是今年4月腾讯怒删微信打赏功能,恐怕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被苹果引以为豪的IAP机制到底是个什么鬼? 4月19日,腾讯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连发两条通知,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被彻底关闭。随即而来的,便是大众对腾讯此举缘由的各种挖掘与猜测,其中比较公认的也是微信的官方解释就是: 苹果方面认为,根据IAP机制(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IAP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iOS版微信公众平台的每一笔赞赏都必须抽成30%给苹果。经过长时间交涉,微信终究无法答应这一“无理”要求,只得很遗憾的选择关闭iOS版微信赞赏功能。 此处画重点,根据IAP机制,微信公众平台的每一笔赞赏苹果都必须抽成30%。而这个IAP机制,是苹果自己定的。 然而,在微信以强硬态度否决这一无理要求之后,苹果方面并未就此罢手,甚至将手伸至了知乎、映客、陌陌、今日头条、微博问答等。并在今年6月更新的《App Store审核指南》中称,如果开发者想在iOS软件提供下述功能(比如用户订阅、游戏内虚拟货币、游戏级别、获取高端会员内容、或者提供完整功能版本等),则开发者必须使用软件内购买,即使用App Store的支付渠道购买。 此外,苹果方面还强调称,iOS软件可使用App Store的支付渠道购买这一方式让消费者向数字内容的提供者支付“小费”。而相关软件不得采用其他的按钮、外部链接或者其他方式,让消费者使用苹果之外的支付渠道。 苹果此举,让打赏抽成30%正式“合法化”。如果事件仅止于此,或许可以判定,苹果在“打赏抽成”这场博弈中,胜了。 有多位学界专家表示,如此强制抽成,苹果难免落入滥用其在IOS操作系统的市场支配地位的嫌疑。 虽获小胜,但苹果或许已彻底失了民心 打赏30%抽成,对于苹果、众内容平台及相关用户来说,意味着什么? 随着大众对优质内容需求的提高,“内容付费”也随之成为近几年来,行业内提及率较高的一个词语。 2016年,微信、映客、今日头条等内容平台开始试水,纷纷上线“打赏”功能,以提醒和激励用户对喜爱的优质内容进行“打赏、赞赏、给小费”等方式,自主决定付费金额。而随着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渐被认可,“打赏”也随之成为了众内容从业者的“经济来源”之一,甚至是主要经济来源。当然,由此而来的竞争也是可以想见的,只是当时内容付费模式还未真正成行,竞争也就相对比较平和。 本来,内容付费好似正在慢慢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但苹果突然要求打赏抽成,腾讯突然关闭IOS版微信公众号打赏功能,让本来就已暗涛汹涌的内容付费之争瞬间上升至白热化的状态。 30%的抽成是什么概念? 据调查,目前国内网络主播及内容大V的平均月收入已过万,高者可轻松过百万。而这一群体人数及由此而来的总收入有多少,就不需镁客君在此多做赘述了。一旦苹果抽成美梦成真,其所获得的,绝对不只是“小钱”那么简单了。此外,苹果公司也低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护犊子”的美德,自家人被外来者欺负,民众怎会答应。 周周转转,苹果为何在“打赏抽成”上固执不已 No zuo no die,why you try? 此时此刻,这句话是镁客君最想对苹果说的。 按理论来说,苹果在腾讯那栽了一个大跟头之后,就应暂缓行动,稍稍收起贪婪之心。但苹果不是这样的,不仅将手伸得更长,甚至进程也有所加快。对此现象,唯一比较圆满的解释就是,苹果缺钱,缺中国市场上的钱。 2017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数据显示,华为市场占有率为20%,增长4%;Oppo占有率为18.3%,同比增长3%;Vivo占有率为14.1%,同比增长1%,而苹果的占有率为9.2%,同比下降了3.5%。 据苹果财报显示,其今年二季度在中国区的收入为107亿美元,同比大跌14%,中国成为其收益持续下滑的全球唯一市场,而且是连续第五个财季营收下滑了。 众所周知的,对于苹果来说,其用户支撑及收益来源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差异化价值,包括极具竞争力、品牌优势的手机产品和囊括大数量APP的App Store。 二、以产品为基础的溢价能力,包括品牌价值和App Store分成收入等。 在“一”不尽如人愿甚至有不保迹象的情况下,“二”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苹果急需抓住的救命稻草。当然,苹果还是有“战略”意识的,它选择从有庞大中国用户基础的微信下手,以求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达到目的。只是,它失败了。 苹果做出改变,或许并不出于自愿 其实,即便是在与中国众互联网公司博弈未果且看到品牌渐失民心之后,苹果或许都没有打算就此认输。但据一家互联网公司高管爆料,有公司就苹果强制收税事件对其进行了举报,中国监管部门正在约谈苹果公司。可以猜测,这是逼苹果低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苹果尚未对爆料消息做出回应,《App Store审核指南》也未有所更新。但有消息称,为扭转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不利局面,其将在中国设立一个新职位——大中华区执行总经理。更有消息指出,该职位将由中国沈阳人葛越担任,可直接向首席执行官库克和首席运营官Jeff Williams汇报工作。而这,可能是苹果意识到其正在逐渐脱离中国市场,为重拾“民心”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 总结 从客观层面说,苹果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一直较受认可。只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本土同类产品的增多,且这些产品较符合中国用户需求,而苹果一直未就中国用户需求做出比较大的调整,其产品的市场份额才有所下降。 但可以看到,近段时间苹果已经开始重视起它太过“高傲”的问题,不论是还未有“官方认证”的取消赞赏抽成、设立大中华区执行总经理等举措,还是在中国设立研究中心、数据中心等,都可以看到苹果正在慢慢走近中国用户。不过,究竟它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接上中国的地气,还得拿实际行动来证明。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附全文)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是全球化趋势,国内目前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天,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几年的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 通知表示,未来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明确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实现重要进展;人工智能模型方法、核心器件、高端设备和基础软件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类脑智能、自主智能、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在资源配置方面: (一)建立财政引导、市场主导的资金支持机制。 统筹政府和市场多渠道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盘活现有资源,对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平台建设、创新应用示范等提供支持。 利用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项目,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创新联盟牵头成立市场化的人工智能发展基金。利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优化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基地。 按照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和框架,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建设若干国际领先的创新基地。引导现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开展研究。按规定程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产业创新基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最新技术成果和资源、服务的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基地聚集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作用,突破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应用示范。 (三)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支持国内人工智能企业与国际人工智能领先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合作。鼓励国内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为有实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提供便利和服务。鼓励国外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推动成立人工智能国际组织,共同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支持相关行业协会、联盟及服务机构搭建面向人工智能企业的全球化服务平台。 以下是此次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全文: 来自国务院网站 国务院关于印发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7〕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7年7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战略态势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经过60多年的演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受脑科学研究成果启发的类脑智能蓄势待发,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必须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有效保障国家安全。 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依然严峻,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新挑战。人工智能是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将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加强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础。国家部署了智能制造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印发实施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从科技研发、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综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跨越发展的能力,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必须主动求变应变,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紧扣发展、研判大势、主动谋划、把握方向、抢占先机,引领世界人工智能发展新潮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安全,带动国家竞争力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发展智能经济,建设智能社会,维护国家安全,构筑知识群、技术群、产业群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前瞻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智能化,全面提升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科技引领。把握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突出研发部署前瞻性,在重点前沿领域探索布局、长期支持,力争在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全面增强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加速构筑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 系统布局。根据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布局,已部署的重大项目与新任务有机衔接,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梯次接续,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环境营造协同发力。 市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应用导向,突出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和行业产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形成竞争优势。把握好政府和市场分工,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安全防范、市场监管、环境营造、伦理法规制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开源开放。倡导开源共享理念,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遵循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军民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研发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三)战略目标。 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实现重要进展,人工智能模型方法、核心器件、高端设备和基础软件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 ——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人工智能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重点领域全面展开创新应用,聚集起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部分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初步建立。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在多领域取得引领性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形成较为成熟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在类脑智能、自主智能、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占据人工智能科技制高点。 ——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国防建设各方面应用的广度深度极大拓展,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 (四)总体部署。 发展人工智能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按照“构建一个体系、把握双重属性、坚持三位一体、强化四大支撑”进行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 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针对原创性理论基础薄弱、重大产品和系统缺失等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壮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形成人工智能持续创新能力。 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既要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力度,最大程度发挥人工智能潜力;又要预判人工智能的挑战,协调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与社会政策,实现激励发展与合理规制的协调,最大限度防范风险。 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特点和趋势,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互动演进,以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以应用示范推动技术和系统优化。在当前大规模推动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面向中长期的研发布局和攻关,实现滚动发展和持续提升,确保理论上走在前面、技术上占领制高点、应用上安全可控。 全面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以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带动国家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通过壮大智能产业、培育智能经济,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经济繁荣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以建设智能社会促进民生福祉改善,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工智能提升国防实力,保障和维护国家安全。 三、重点任务 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准确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全面拓展重点领域应用深度广度,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应用智能化水平。 (一)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增加人工智能创新的源头供给,从前沿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平台、人才队伍等方面强化部署,促进开源共享,系统提升持续创新能力,确保我国人工智能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为世界人工智能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1.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 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兼顾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以突破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理论瓶颈为重点,超前布局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的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提供强大科学储备。 突破应用基础理论瓶颈。瞄准应用目标明确、有望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基础理论方向,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等基础理论研究。大数据智能理论重点突破无监督学习、综合深度推理等难点问题,建立数据驱动、以自然语言理解为核心的认知计算模型,形成从大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能力。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重点突破低成本低能耗智能感知、复杂场景主动感知、自然环境听觉与言语感知、多媒体自主学习等理论方法,实现超人感知和高动态、高维度、多模式分布式大场景感知。混合增强智能理论重点突破人机协同共融的情境理解与决策学习、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记忆与知识演化等理论,实现学习与思考接近或超过人类智能水平的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理论重点突破群体智能的组织、涌现、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可表达、可计算的群智激励算法和模型,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群体智能理论体系。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理论重点突破面向自主无人系统的协同感知与交互、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知识驱动的人机物三元协同与互操作等理论,形成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创新性理论体系架构。 布局前沿基础理论研究。针对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的方向,前瞻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高级机器学习理论重点突破自适应学习、自主学习等理论方法,实现具备高可解释性、强泛化能力的人工智能。类脑智能计算理论重点突破类脑的信息编码、处理、记忆、学习与推理理论,形成类脑复杂系统及类脑控制等理论与方法,建立大规模类脑智能计算的新模型和脑启发的认知计算模型。量子智能计算理论重点突破量子加速的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高性能计算与量子算法混合模型,形成高效精确自主的量子人工智能系统架构。 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量子科学、心理学、数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引领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发展的数学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人工智能法律伦理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支持原创性强、非共识的探索性研究,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勇于攻克人工智能前沿科学难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 专栏1基础理论 1.大数据智能理论。研究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相结合的人工智能新方法、以自然语言理解和图像图形为核心的认知计算理论和方法、综合深度推理与创意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非完全信息下智能决策基础理论与框架、数据驱动的通用人工智能数学模型与理论等。 2.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研究超越人类视觉能力的感知获取、面向真实世界的主动视觉感知及计算、自然声学场景的听知觉感知及计算、自然交互环境的言语感知及计算、面向异步序列的类人感知及计算、面向媒体智能感知的自主学习、城市全维度智能感知推理引擎。 3.混合增强智能理论。研究“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人机智能共生的行为增强与脑机协同、机器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联想记忆模型与知识演化方法、复杂数据和任务的混合增强智能学习方法、云机器人协同计算方法、真实世界环境下的情境理解及人机群组协同。 4.群体智能理论。研究群体智能结构理论与组织方法、群体智能激励机制与涌现机理、群体智能学习理论与方法、群体智能通用计算范式与模型。 5.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理论。研究面向自主无人系统的协同感知与交互,面向自主无人系统的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知识驱动的人机物三元协同与互操作等理论。 6.高级机器学习理论。研究统计学习基础理论、不确定性推理与决策、分布式学习与交互、隐私保护学习、小样本学习、深度强化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主动学习等学习理论和高效模型。 7.类脑智能计算理论。研究类脑感知、类脑学习、类脑记忆机制与计算融合、类脑复杂系统、类脑控制等理论与方法。 8.量子智能计算理论。探索脑认知的量子模式与内在机制,研究高效的量子智能模型和算法、高性能高比特的量子人工智能处理器、可与外界环境交互信息的实时量子人工智能系统等。 2.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 围绕提升我国人工智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部署要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形成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技术体系。 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重点突破知识加工、深度搜索和可视交互核心技术,实现对知识持续增量的自动获取,具备概念识别、实体发现、属性预测、知识演化建模和关系挖掘能力,形成涵盖数十亿实体规模的多源、多学科和多数据类型的跨媒体知识图谱。 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重点突破跨媒体统一表征、关联理解与知识挖掘、知识图谱构建与学习、知识演化与推理、智能描述与生成等技术,实现跨媒体知识表征、分析、挖掘、推理、演化和利用,构建分析推理引擎。 群体智能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化协同、大规模协作的知识资源管理与开放式共享等技术,建立群智知识表示框架,实现基于群智感知的知识获取和开放动态环境下的群智融合与增强,支撑覆盖全国的千万级规模群体感知、协同与演化。 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重点突破人机协同的感知与执行一体化模型、智能计算前移的新型传感器件、通用混合计算架构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适应环境的混合增强智能系统、人机群组混合增强智能系统及支撑环境。 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重点突破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架构、复杂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无人机自主控制以及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核心技术,支撑无人系统应用和产业发展。 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重点突破虚拟对象智能行为建模技术,提升虚拟现实中智能对象行为的社会性、多样性和交互逼真性,实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 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重点突破高能效、可重构类脑计算芯片和具有计算成像功能的类脑视觉传感器技术,研发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效能类脑神经网络架构和硬件系统,实现具有多媒体感知信息理解和智能增长、常识推理能力的类脑智能系统。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点突破自然语言的语法逻辑、字符概念表征和深度语义分析的核心技术,推进人类与机器的有效沟通和自由交互,实现多风格多语言多领域的自然语言智能理解和自动生成。 专栏2关键共性技术 1.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研究知识计算和可视交互引擎,研究创新设计、数字创意和以可视媒体为核心的商业智能等知识服务技术,开展大规模生物数据的知识发现。 2.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研究跨媒体统一表征、关联理解与知识挖掘、知识图谱构建与学习、知识演化与推理、智能描述与生成等技术,开发跨媒体分析推理引擎与验证系统。 3.群体智能关键技术。开展群体智能的主动感知与发现、知识获取与生成、协同与共享、评估与演化、人机整合与增强、自我维持与安全交互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群智空间的服务体系结构,研究移动群体智能的协同决策与控制技术。 4.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和新技术。研究混合增强智能核心技术、认知计算框架,新型混合计算架构,人机共驾、在线智能学习技术,平行管理与控制的混合增强智能框架。 5.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研究无人机自主控制和汽车、船舶、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服务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技术,无人车间/智能工厂智能技术,高端智能控制技术和自主无人操作系统。研究复杂环境下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定位、导航、识别等机器人及机械手臂自主控制技术。 6.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研究虚拟对象智能行为的数学表达与建模方法,虚拟对象与虚拟环境和用户之间进行自然、持续、深入交互等问题,智能对象建模的技术与方法体系。 7.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研发神经网络处理器以及高能效、可重构类脑计算芯片等,新型感知芯片与系统、智能计算体系结构与系统,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研究适合人工智能的混合计算架构等。 8.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短文本的计算与分析技术,跨语言文本挖掘技术和面向机器认知智能的语义理解技术,多媒体信息理解的人机对话系统。 3.统筹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建设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强化对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基础支撑。人工智能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重点建设支持知识推理、概率统计、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范式的统一计算框架平台,形成促进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和智能云之间相互协同的生态链。群体智能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基于互联网大规模协作的知识资源管理与开放式共享工具,形成面向产学研用创新环节的群智众创平台和服务环境。混合增强智能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支持大规模训练的异构实时计算引擎和新型计算集群,为复杂智能计算提供服务化、系统化平台和解决方案。自主无人系统支撑平台重点建设面向自主无人系统复杂环境下环境感知、自主协同控制、智能决策等人工智能共性核心技术的支撑系统,形成开放式、模块化、可重构的自主无人系统开发与试验环境。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重点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公共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云服务平台等,形成人工智能算法与平台安全性测试评估的方法、技术、规范和工具集。促进各类通用软件和技术平台的开源开放。各类平台要按照军民深度融合的要求和相关规定,推进军民共享共用。 专栏3基础支撑平台 1.人工智能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建立大数据人工智能开源软件基础平台、终端与云端协同的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新型多元智能传感器件与集成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硬件的新产品设计平台、未来网络中的大数据智能化服务平台等。 2.群体智能服务平台。建立群智众创计算支撑平台、科技众创服务系统、群智软件开发与验证自动化系统、群智软件学习与创新系统、开放环境的群智决策系统、群智共享经济服务系统。 3.混合增强智能支撑平台。建立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中心、大规模超级智能计算支撑环境、在线智能教育平台、“人在回路”驾驶脑、产业发展复杂性分析与风险评估的智能平台、支撑核电安全运营的智能保障平台、人机共驾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等。 4.自主无人系统支撑平台。建立自主无人系统共性核心技术支撑平台,无人机自主控制以及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自动驾驶支撑平台,服务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支撑平台,智能工厂与智能控制装备技术支撑平台等。 5.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公共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云服务平台,建立人工智能算法与平台安全性测试模型及评估模型,研发人工智能算法与平台安全性测评工具集。 4.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特别是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通过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汇聚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在若干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和引导国内创新人才、团队加强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合作互动。 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重点引进神经认知、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人工智能人才。统筹利用“千人计划”等现有人才计划,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完善企业人力资本成本核算相关政策,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引进人工智能人才。 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重视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二)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 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数据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人机协同成为主流生产和服务方式,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经济模式,共创分享成为经济生态基本特征,个性化需求与定制成为消费新潮流,生产率大幅提升,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1.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 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智能软硬件。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突破图形处理器等核心硬件,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壮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硬件产业。 智能机器人。攻克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用传感器,完善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研制和推广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等特种智能机器人。建立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 智能运载工具。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加强车载感知、自动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交通智能感知系统,形成我国自主的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和产品总成能力,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模式。发展消费类和商用类无人机、无人船,建立试验鉴定、测试、竞技等专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空域、水域管理措施。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突破高性能软件建模、内容拍摄生成、增强现实与人机交互、集成环境与工具等关键技术,研制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开发引擎等产品,建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技术、产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融合应用。 智能终端。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鼓励开发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终端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 物联网基础器件。发展支撑新一代物联网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和芯片,攻克射频识别、近距离机器通信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低功耗处理器等关键器件。 2.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 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 智能制造。围绕制造强国重大需求,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智能化。 智能农业。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牧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智能物流。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完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系统、智能配货调度体系等。 智能金融。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等技术和装备。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 智能商务。鼓励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大数据平台,支撑企业开展智能商务。鼓励围绕个人需求、企业管理提供定制化商务智能决策服务。 智能家居。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的融合应用,提升建筑设备及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家庭互联互通协议、接口标准,提升家电、耐用品等家居产品感知和联通能力。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 3.大力发展智能企业。 大规模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支持和引导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形成制造与服务、金融智能化融合的业态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扩大智能产品供给。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面向制造企业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和模型库,开展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推广应用智能工厂。加强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和体系方法的应用示范,重点推广生产线重构与动态智能调度、生产装备智能物联与云化数据采集、多维人机物协同与互操作等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工厂大数据系统、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等,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领军企业。在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优势领域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球领军企业和品牌。在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专利布局,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优势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高校等联合组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构建开源硬件工厂、开源软件平台,形成集聚各类资源的创新生态,促进人工智能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各领域应用。支持各类机构和平台面向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4.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结合各地区基础和优势,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分门别类进行相关产业布局。鼓励地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和创新链,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企业、高端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在人工智能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组织开展国家人工智能创新试验,探索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引领带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园。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载体,加强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加快培育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众创基地。依托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地区,搭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化创新平台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推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 (三)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全社会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简单性、重复性、危险性任务由人工智能完成,个体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形成更多高质量和高舒适度的就业岗位;精准化智能服务更加丰富多样,人们能够最大限度享受高质量服务和便捷生活;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1.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服务。 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 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智能医疗。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研发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监测系统,研发人机协同临床智能诊疗方案,实现智能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学科会诊。基于人工智能开展大规模基因组识别、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和新药研发,推进医药监管智能化。加强流行病智能监测和防控。 智能健康和养老。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突破健康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推动健康管理实现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转变。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老年人产品智能化和智能产品适老化,开发视听辅助设备、物理辅助设备等智能家居养老设备,拓展老年人活动空间。开发面向老年人的移动社交和服务平台、情感陪护助手,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2.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 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智能政务。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人工智能平台,研制面向开放环境的决策引擎,在复杂社会问题研判、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重大战略决策方面推广应用。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 智慧法庭。建设集审判、人员、数据应用、司法公开和动态监控于一体的智慧法庭数据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在证据收集、案例分析、法律文件阅读与分析中的应用,实现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智能化。 智慧城市。构建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发展智能建筑,推动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绿地、湿地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城市复杂系统运行的深度认知;研发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系统与居民智能家庭系统协同;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 智能交通。研究建立营运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技术体系。研发复杂场景下的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建成覆盖地面、轨道、低空和海上的智能交通监控、管理和服务系统。 智能环保。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智能监控大数据平台体系,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研发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物排放智能预测模型方法和预警方案。加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环境保护和突发环境事件智能防控体系建设。 3.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围绕社会综合治理、新型犯罪侦查、反恐等迫切需求,研发集成多种探测传感技术、视频图像信息分析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安防与警用产品,建立智能化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或城市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安防区域示范。强化人工智能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围绕食品分类、预警等级、食品安全隐患及评估等,建立智能化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人工智能对自然灾害的有效监测,围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和海洋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平台。 4.促进社会交往共享互信。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增强社会互动、促进可信交流中的作用。加强下一代社交网络研发,加快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广应用,促进虚拟环境和实体环境协同融合,满足个人感知、分析、判断与决策等实时信息需求,实现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不同场景下的流畅切换。针对改善人际沟通障碍的需求,开发具有情感交互功能、能准确理解人的需求的智能助理产品,实现情感交流和需求满足的良性循环。促进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会信用体系,最大限度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和风险。 (四)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 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人工智能军民融合格局。以军民共享共用为导向部署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军工单位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军民双向转化,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指挥决策、军事推演、国防装备等的有力支撑,引导国防领域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鼓励优势民口科研力量参与国防领域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推动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嵌入国防创新领域。加强军民人工智能技术通用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开放共享。 (五)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 大力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动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向集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转变。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研发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低时延、高通量的传输能力。统筹利用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为人工智能研发和广泛应用提供海量数据支撑。建设高效能计算基础设施,提升超级计算中心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分布式高效能源互联网,形成支撑多能源协调互补、及时有效接入的新型能源网络,推广智能储能设施、智能用电设施,实现能源供需信息的实时匹配和智能化响应。 专栏4智能化基础设施 1.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实时协同人工智能的5G增强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面向空间协同人工智能的高精度导航定位网络,加强智能感知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设施建设,发展支撑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面向无人驾驶的车联网等,研究智能化网络安全架构。加快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 2.大数据基础设施。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开放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大数据基础信息数据库,支撑开展国家治理大数据应用。整合社会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资源,形成覆盖全国、布局合理、链接畅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 3.高效能计算基础设施。继续加强超级计算基础设施、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中心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推进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研发应用。 (六)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 针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迫切需求和薄弱环节,设立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整体统筹,明确任务边界和研发重点,形成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为核心、现有研发布局为支撑的“1+N”人工智能项目群。 “1”是指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聚焦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前瞻布局,包括研究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决策等理论,研究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自主无人控制技术等,开源共享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和研判,加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综合影响及对策研究。 “N”是指国家相关规划计划中部署的人工智能研发项目,重点是加强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衔接,协同推进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应用。加强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衔接,在“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支持人工智能软硬件发展。加强与其他“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相互支撑,加快脑科学与类脑计算、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大数据等研究,为人工智能重大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继续推进高性能计算等重点专项实施,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强对人工智能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和自由探索的支持。在深海空间站、健康保障等重大项目,以及智慧城市、智能农机装备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部署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示范。其他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的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应开放共享。 创新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模式,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突破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部门、地方、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实施。明确管理责任,定期开展评估,加强动态调整,提高管理效率。 四、资源配置 充分利用已有资金、基地等存量资源,统筹配置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发挥好财政投入、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撬动企业、社会加大投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支持的新格局。 (一)建立财政引导、市场主导的资金支持机制。 统筹政府和市场多渠道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盘活现有资源,对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平台建设、创新应用示范等提供支持。利用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项目,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创新联盟牵头成立市场化的人工智能发展基金。利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优化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基地。 按照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和框架,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建设若干国际领先的创新基地。引导现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开展研究。按规定程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产业创新基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最新技术成果和资源、服务的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基地聚集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作用,突破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应用示范。 (三)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支持国内人工智能企业与国际人工智能领先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合作。鼓励国内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为有实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提供便利和服务。鼓励国外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推动成立人工智能国际组织,共同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支持相关行业协会、联盟及服务机构搭建面向人工智能企业的全球化服务平台。 五、保障措施 围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形成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安排,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环境,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基础。 (一)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开展与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民事与刑事责任确认、隐私和产权保护、信息安全利用等法律问题研究,建立追溯和问责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以及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等。重点围绕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基础较好的细分领域,加快研究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法规,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奠定法律基础。开展人工智能行为科学和伦理等问题研究,建立伦理道德多层次判断结构及人机协作的伦理框架。制定人工智能产品研发设计人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守则,加强对人工智能潜在危害与收益的评估,构建人工智能复杂场景下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加强机器人异化和安全监管等人工智能重大国际共性问题研究,深化在人工智能法律法规、国际规则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完善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政策。 落实对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完善落实数据开放与保护相关政策,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支持公众和企业充分挖掘公共数据的商业价值,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研究完善适应人工智能的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体系,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三)建立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 加强人工智能标准框架体系研究。坚持安全性、可用性、互操作性、可追溯性原则,逐步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基础共性、互联互通、行业应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标准。加快推动无人驾驶、服务机器人等细分应用领域的行业协会和联盟制定相关标准。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以技术标准“走出去”带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在海外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建立人工智能公共专利池,促进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利用与扩散。 (四)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 加强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和保密领域影响的研究与评估,完善人、技、物、管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人工智能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预测、研判和跟踪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增强风险意识,重视风险评估和防控,强化前瞻预防和约束引导,近期重点关注对就业的影响,远期重点考虑对社会伦理的影响,确保把人工智能发展规制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体系,实行设计问责和应用监督并重的双层监管结构,实现对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产品开发和成果应用等的全流程监管。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自律,切实加强管理,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强化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构建动态的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评估评价机制,围绕人工智能设计、产品和系统的复杂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可解释性、潜在经济影响等问题,开发系统性的测试方法和指标体系,建设跨领域的人工智能测试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安全认证,评估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的关键性能。 (五)大力加强人工智能劳动力培训。 加快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转变以及新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建立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大幅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满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高技能高质量就业岗位需要。鼓励企业和各类机构为员工提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加强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指导,确保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的劳动力和因人工智能失业的人员顺利转岗。 (六)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 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人工智能的科普与推广,全面提高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建设和完善人工智能科普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各类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平台等的科普作用,鼓励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开源平台,面向公众开放人工智能研发平台、生产设施或展馆等。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鼓励科学家参与人工智能科普。 六、组织实施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前瞻谋划。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瞄准目标,紧盯任务,以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抓好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 (一)组织领导。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由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统筹协调,审议重大任务、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安排,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指导、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规划任务的部署实施。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加强与其他计划任务的衔接协调。成立人工智能规划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具体负责推进规划实施。成立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人工智能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人工智能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推进人工智能智库建设,支持各类智库开展人工智能重大问题研究,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二)保障落实。 加强规划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制定年度和阶段性实施计划。建立年度评估、中期评估等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机制。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特点,根据任务进展情况、阶段目标完成情况、技术发展新动向等,加强对规划和项目的动态调整。 (三)试点示范。 对人工智能重大任务和重点政策措施,要制定具体方案,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对各部门、各地方试点示范的统筹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推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四)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及时宣传人工智能新进展、新成效,让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性。及时做好舆论引导,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和法律等挑战。
-
3D打印柔性心脏诞生 已能跳动30至45分钟
全球首个3D打印柔性心脏近日诞生催热3D打印概念。分析人士认为,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3D打印技术研发热火朝天,在医疗、汽车制造等领域异军突起,有望迎来井喷期。 近日,瑞士科研人员借助3D打印技术制造出全球首个形状、大小以及功能都与真人心脏高度相似的柔性心脏。目前,这种人造心脏仍处于概念性测试阶段,由于材料承受能力有限,它只能持续跳动约3000次,即工作30至45分钟。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尼古拉斯·科尔斯等人表示,这种人造心脏使用柔软硅胶材料,由3D打印和失蜡铸造技术制作而成,它重390克,容积679立方厘米。 新型人造心脏是一个内部结构复杂的硅胶整体,包含一个右心室和一个左心室,有一个额外腔室将两个心室隔开。这个腔室起着类似肌肉的功能,能像泵一样驱动血液进出心脏。 目前常用的人造心脏血泵等装置虽可泵送血液,但其机械部件易给使用者带来不良影响。科尔斯说:“因此,目标是开发一种大小与患者心脏大致相同的人造心脏,尽可能地模仿人体心脏的形态和工作方式。” 科尔斯坦言,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性能仍需大大提高,现在的产品还不能植入人体,但可为人造心脏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来看,3D打印技术已经延伸至医疗、工业、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医疗方面如3D打印指导全国首例“母子拼肝”手术、首例3D打印全肩关节置换术、首例“定制”3D打印颈椎手术、中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获批。 据全球知名的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的2017年3D打印行业的预测报告,预计到2020年,10%的工业运营商将机器人、3D打印技术整合到他们的制造业流程中;在医疗领域,30%的内部医疗植入物和设备将是3D打印的;此外,产品生产时间将因3D打印而减少25%,而且全球75%的制造业务将整合3D打印工具、夹具用于生产成品。 据预测,全球3D打印市场将从2015年的16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34亿美元,2014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达到40亿元左右,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事3D打印生产、服务、工艺等业务的企业接近100家。 虽然我国3D打印产业起步较晚,但拥有全球最大的3D打印潜在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据中国3D打印产业联盟预测,到2018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将扩大到200亿元。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京东封杀天天快递 回应:京东理由太荒谬
京东和天天快递,突然上演了一出类似淘宝与顺丰的戏码。 商家向媒体爆料称,京东在19日下午突然向平台商户发出《关于平台合作快递调整通知》,因天天快递综合服务质量较差,因此停止了后者服务接口。这意味着,京东上的第三方卖家无法通过京东平台选择用天天快递送货。 7月19日下午,京东公告如下: 尊敬的卖家: 您好,平台为了保障用户体验,持续对平台各合作供应商进行服务质量监督和考核,以提升整体平台物流服务质量。基于考核的结果,7月底平台将对综合服务质量较差,违反平台规则的天天快递进行停用处理。请您尽快在7月25日之前更换合作快递,避免影响发货。 京东表示,为了不断提升京东商城第三方平台的购物体验,京东对于合作的第三方主流快递公司根据配送时效、用户服务满意度、平台协同等方面一直都有严格的评估和打分机制。 在2017年上半年度的综合评比排名中,天天快递很遗憾的在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方面都得分较低,位于所有快递公司中的最后一位,同时我们还发现其存在部分违反平台规则的行为。 因此,为了确保用户和商家在使用物流服务当中的体验,京东将从7月31日起,暂停天天快递服务,后续将持续与天天快递保持沟通并希望其能提高服务质量,并会依据其提升方案决定是否重启合作。 天天快递则表示,京东封杀天天理由牵强,京东从未曾监管平台物流服务质量,也从未公布任何考核数据,在此次事件中,也未对天天出示任何数据证据。 同时,天天快递还对此发表声明,称京东单方面通知商户停用天天快递,此前未与天天快递就停用一事进行任何有效沟通,也未给商户选择的余地,“对于京东在此事件中给出的荒谬理由,深表遗憾”。 并表示京东此举“严重侵犯了商户的选择权和天天快递的良好声誉,天天快递强烈谴责京东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并对此事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同时希望京东反躬自省,还市场一个公平公开的环境。” 天天还表示,国家邮政局公布的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数据显示,天天快递在2017年上半年服务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邮政局2016年度快递市场监管报告,其中对快递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的通报显示,在总体满意度前十的公司中,天天快递快递排名第9。 调查显示,用户对快递服务总体满意度分度连续8年稳步提升。2016年快递服务总体满意度得分为74.7分,较2015年提升0.7分。 快递企业总体满意度排名和得分依次为:顺丰速运(84.6分)、邮政EMS(80.0分)、中通快递(76.9分)、圆通速递(74.8分)、申通快递(74.7分)、韵达快递(74.3分)、百世快递(72.3分)、宅急送快运(71.4分)、天天快递(70.8分)和国通快递(65.8分)。其中,中通快递、韵达速递、圆通速递以及百世快递总体满意度提升较为明显。 在快递行业逐渐迎来上市潮流之际,天天快递则被苏宁云商收归旗下。今年1月,苏宁云商公告,公司旗下子公司江苏苏宁物流有限公司将收购估值42.5亿的天天快递全部股份。 此次收购分两次完成,2016年12月30日,苏宁以现金出资人民币29.7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70%股份;剩余的30%的股份作价12.75亿元,将在交割完成后12个月内完成。完成后,苏宁合计持有天天快递100% 股权。 当时,苏宁物流还表示,要聚焦用户体验,全面提升物流核心竞争力,力争四个第一:中国零售行业最大的自营物流企业;建设中国最大的仓储物流,仓储面积破千万;打造中国最密集的配送网络,快递服务到村入户;构筑最开放的社会化物流,面向十大行业开放物流云。 据证券时报,苏宁内部人士还曾表示,双方将很快整合在仓储、干线、末端等方面的快递网络资源。苏宁将推进重点网点的直营化,形成自营、加盟有机结合的综合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联商网还指出,分析还认为,交易完成后,天天快递将被快速整合并入菜鸟版图,未来3年或将与苏宁云商、苏宁易购组建新公司上市。2015年8月,阿里以283亿入股苏宁,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苏宁也认购了阿里新发行的股份。 京东回应全文: 为了不断提升京东商城第三方平台的购物体验,京东对于合作的第三方主流快递公司根据配送时效、用户服务满意度、平台协同等方面一直都有严格的评估和打分机制。 在2017年上半年度的综合评比排名中,天天快递很遗憾的在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方面都得分较低,位于所有快递公司中的最后一位,同时我们还发现其存在部分违反平台规则的行为。 为了确保用户和商家在使用物流服务当中的体验,我们将从7月31日起,暂停天天快递服务,后续我们将持续与天天快递保持沟通并希望其能提高服务质量,并会依据其提升方案决定是否重启合作。 为了确保第三方平台商家的正常发货和购物体验,我们将为商家提供其他第三方快递公司的替代解决方案,并给予资源支持。京东希望继续与不断提供优质服务的第三方快递公司保持密切合作,共同为商家和用户提供高水准的服务,感谢大家的关注! 天天快递回应全文: 天天快递关于京东关闭服务接口的声明 7月19日,京东突然向平台商户发出通知,要求商户停用天天快递。现就此事件向公众发出如下声明: 第一,天天快递成立23年来一直把服务质量作为生命线,无论是上游客户还是消费者,递到用户手上的那份责任和使命,是天天快递兄弟们每天铭记于心的。天天快递也是以这样的使命和理念与包括京东在内的各个电商合作。 第二,京东单方面通知商户停用天天快递,此前未与天天快递就停用一事进行任何有效沟通,也未给商户选择的余地。天天快递已服务京东平台超过5年,一直严格遵循电商行业的各项服务规则。国家邮政局公布的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数据显示,天天快递在2017年上半年服务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对于京东在此事件中给出的荒谬理由,深表遗憾。 第三,鉴于此事件严重侵犯了商户的选择权和天天快递的良好声誉,天天快递强烈谴责京东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并对此事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同时希望京东反躬自省,还市场一个公平公开的环境。 第四,天天快递是国内快递配送领域重要一员,拥有完善的快递网络及成熟的快递物流能力,积极响应国家邮政局建设开放共赢的市场秩序,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天天快递都将为良性的行业发展、良好的用户体验而持续努力。 天天快递有限公司 2017年7月20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人工智能成为传统SaaS行业发展新契机
全面崛起的国内SaaS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高歌猛进之后,正在迎来全新的考验。SaaS行业的投资热度正在逐渐回归理性,整个行业集体进入到比拼产品力的阶段。 在数据、信息化、需求、政策的联合推动下,AI人工智能已经到了爆发的重要关口。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新动力。 对于SaaS厂商来说,如何让人工智能摆脱噱头,产生具体的商业价值,也是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事实上,纵观SaaS行业的各类型公司,包括:HR、CRM、协同办公、客服、数据分析等等都存在一个共识:如何让客户更有效率,让企业用户的管理或者销售流程更加高效,让企业客户在同样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是行业的核心所在,而人工智能刚好可以满足SaaS行业的这个共识。 SaaS信息化大时代正全面铺开,奈何行业痛点太多 最近两年,面向2B市场的企业级SAAS赶上了挪动互联网的投资风口。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6年TOP5抢手范畴投资事情数量占比中,企业效劳占比25%,位居首位。而近期工信部又为三年后的市场画出了4300亿元的饼,可见一个属于SaaS的大时代正在全面铺开。 不过在现阶段,由于商业模式不成熟、市场竞争激烈、研发投入大等原因,许多企业正在面临商业路受阻的困局。 其一,盲目的市场推广,让盈利变得遥遥无期;在2C领域,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于是销售手段成了增长SaaS产品销量的不二法门,而这其中最为简单粗暴的销售方式便是价格战。这也是所谓的,低价战车所碾之处,片甲不留、寸草不生。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厂商就以低价进入,搅得整个市场乌烟瘴气。今年上半年,随着又一大波云计算厂商拿到新一轮的融资,于是“低价倾售”行为变本加厉。这种恶性竞争让本就毛利不高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盈利变得遥遥无期。此外对于已上市的SaaS公司,形势也相当不利。这种情况,在Salesforce、Workday等明星企业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类企业有共同的特质:起步早、增速快、全球扩张,还有庞大的现金牛做后盾。以Workday为例,其花费在研发上的成本超过40%。Salesforce研发成本约占15%,不过销售和市场成本早已接近55%的平均线。 其二,许多玩家用2C的手法去玩2B市场,于此便陷入了发展误区;目前许多自诩创新的互联网行业,依旧存在着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从企业级市场火爆初期开始,很多进入2B市场的企业,仍旧以2C姿势在“战斗”。殊不知,2B领域和2C领域,完全有着不同的消费环境、下单场景、受众语境……比如2C市场的用户往往是感性的,对低价、补贴和花哨的玩法比较感冒,但2B的企业级市场的购买决策更偏理性,因此一味照搬2C的作风和打法进入2B领域,很容易让自己掉入坑里,或者陷入难以自拔的囚徒困境。 其三,缺乏发展战略使SaaS厂商无法确定与产品有效匹配的付费模式。其实互联网时代的免费永远只是收费的一种手段,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SaaS厂商没有发展战略,只是随大流上了SaaS妄图“捞一笔”。作为SaaS厂商,是要马上盈利回馈投资者,还是真正要做行业颠覆者;如果暂时现金流充裕,是继续收费模式还是通过“免费”构建护城河,都没有明细的策略。许多SaaS厂商一开始就没有制定好产品内容的收费规划,推向市场面临收费则客户流失,不收费则成本难以承受的窘境。 综上看来,SaaS企业无论是在产品、销售亦或是市场把握上,都存在一定的阻碍。但销售要做好服务,让客户实现价值;产品是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基础,这两个点又不可避免,于是寻找一个点,让SaaS企业突破局部赛道藩篱实现大航道方向起飞尤为关键,而AI恰好是其中的关键引擎。 AI赋予SaaS行业全新契机,企业服务智能化时代来临 AI与SaaS行业结合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目前巨头们正在营造的大环境莫不如是:竞争激烈、发力人工智能寻求突破重围。 早在2015 年SaaS大热初期行业巨头 Salesforce 就已加入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彼时它收购了 iOS 平台第三方智能日历应用 Tempo AI:通过 AI,Tempo 能自动为用户安排任务和事项,俨然真人版助理;12 月,其利用 AI 帮营销人员开展广告活动的公司 MinHash 被纳入 Salesforce 版图;去年除 meteMind 外,Salesforce 还收购开源机器学习服务商 PredictionIO 。 无独有偶,几乎与 Salesforce 同段时间,甲骨文发力 AI ,推出自适应智能应用(Adaptive Intelligent Apps);Adobe 为它旗下所有软件提供基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底层技术平台——Adobe Sensei;IBM 有 Waston;SAP 近期开始逐步发力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 微软收购领英后,推出整合 CRM 和 ERP 云产品 Dynamics365,与微软自身生态 Office 365 及 Azure 云服务相协同。CEO 纳德拉还宣称未来所有产品都将用到人工智能技术,如 CRM Dynamics 365 就内置 Cortana 人工智能套件…… 可以看到,结合AI,SaaS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首先,SaaS企业借助AI能赋予自己的产品更多卖点和服务体验,这样既能够为自己的企业用户带来更为优质的产品,从同一时间维度上,又可以使得帮助用户解决更多的问题,实现高效服务。 其次,在企业自己内部来看,人力成本的提升是一个愈来愈严重的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的人口红利降低,雇人的成本越来越高,工资会越来越贵,上文提到了,随着AI的发展,软件会越来越智能化,这可以为企业节省很多人力成本,同样的事情,需要的人变少了。 当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具备双降的可能性,出于对最优效率结构的追求,企业将会重新审视获取服务的提供商,他们中有传统的ISV,有SaaS公司,也有正在路上的AI公司。从这个角度来看,提供“替代”服务的AI公司未来的胜算会大一些。 最后,AI的发展使得SaaS软件能具备深度学习的功能,并且处理问题的速度及能力可以比人类快得多,算法的成熟度越高,解决问题也越快,为企业用户降低时间成本。总的来说,通过AI的技术,SaaS公司能将自己的产品变得更为高效,从而为企业用户节省人力成本及时间成本。 例如,AI和云客服的结合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智能客服通过“机器人”来对用户的各类询问进行回答以及处理,解决了人不能同时解决多项任务的问题,因为用户会在同一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来找客服,包括邮件、电话、微信、QQ等等所有沟通工具。 如今,AI与SaaS相结合不仅仅一个大现实,更是一个大趋势。随着AI的发展,软件将从“记录系统”发展到“参与系统”,最终发展到“智能系统”。而未来能在SaaS产品PK中胜出的赢家,一定善于把软件与智能终端的特性完美相结合,即产品的智能语音输入、智能的摄像头采集及信息处理、软件与地图的整合交互、基于聊天的通讯交互等方面的结合。这些特性都是产品能否占据市场的关键。 行业走到比拼产品力阶段,未来结合AI培养市场付费机制才是盈利关键 全面崛起的国内SaaS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高歌猛进之后,正在迎来全新的考验。SaaS行业的投资热度正在逐渐回归理性,整个行业集体进入到比拼产品力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持续增长的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成为了SaaS产品能否盈利的关键问题。 卖腐卖肉吃老本,毕竟不是长久之计,SaaS产品必须重新寻找出路。而短时间内要改变这一现象,借力大数据和AI则是SaaS逐浪市场的关键。 目前这个行业的格局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主要赛道的卡位赛已经基本结束,CRM、HR、客服、协同等各主要赛道的首发卡位赛态势已经明朗,第一梯队已经出现。同时很多新兴赛道的比赛才刚刚开始,如营销云、垂直行业云等等。 行业度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后面的路需要的是把握好节奏。纵观全局,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的大时代正全面铺开,大行业虽整体利好,但每个细分市场背后,竞争将会愈发激烈。同时,随着云服务基础设施实现普及,企业用户对SaaS产品的要求将会更加要求“价值”,AI将会是赋予企业服务产品价值的关键入口。 总的来说,2B端的竞争则好比地道战、地雷战,追求的是极限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对敌人实现单点突破和单点打击,并不断复制这种战斗经验,从而拿下一座有一座山头客户,最终“得客户者得天下”。因此眼下当下还不应该对SaaS公司马上提出盈利性要求,而更应该鼓励它们去开疆拓土,探索企业级服务的边界。产品服务与用户需求,目前正在渐渐匹配,利用智能化产品实现用户付费才是要解决的关键。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网吧老板:以前1张执照百万 现在1万无人要
网吧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进入瓶颈期。虽然现在的网吧们都在积极转型、走向综合化发展的道路,但可以预见的是,网吧行业短时间内再难以达到昔日辉煌的高度,“一张执照就能赚钱” 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这个行业曾经被认为闭着眼睛都能赚钱,在2000年左右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但现在却逐渐走向没落,不得不直面艰难转型之路。万千网吧主、网咖主如案板上的鱼,正经历时代变迁之刃。 “原来还指望这网吧转让费能多赚点利润的,现在网吧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卢女士忧虑地说。 2014年,俗称 “网吧新规” 的 “促进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通知发布,成为网吧行业发展的分水岭。这标志着网吧审批的准入许可等方面门槛降低,以往一张网吧审批执照 “走天下” 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卢女士是徐州东方网吧负责人,“我在2011年花费了100多万转让得到了网吧经营许可证,中间经历了几年的高盈利期。“但网吧新规出台至今,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网吧越开越多,上网的人却不再像以前那么多了。”卢女士说。“准入的放松带来的最直接的就是竞争的加剧,就像这几年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环境更好的网咖,这些网咖可都是大笔的资金投入进去的。”卢女士抱怨说,“刚开网吧的时候只用雇佣1个网管就足够了,但随大流转型网咖之后,装修、运营成本都成倍地增加,现在正常要5、6个网管或者服务人员才能满足需要。” “为了吸引人流,现在的网吧、网咖需要在运营上不断下功夫,为此我们甚至还在网吧里设置了主题包厢,现在正在考虑在包厢里放一些流行的游戏元素或是专业的竞技装备,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吧。”卢女士说,多元化经营肯定是未来网吧的发展趋势。 “但艰难前行肯定是必然的了,以前那张花费百万的营业执照,现在1万都没人要了。”卢女士说,“网吧主们坐收渔翁之利的时代过去了,思路需要不断放活,紧跟年轻人的思维,确实挺累的。” 看着每天不到一半的上座率,在南京云南路开网吧的陈自强头痛不已,为了能够维持基本运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他将原本的150台机器减少到100台,网费会员价缩减到1元一小时,但面对日渐萧条的市场,他还是感到巨大的压力。 “现在网吧不再像以前一样稳赚不赔,已经变为短平快式的投资经营模式,很多都是一次性投入,经营几年,等回本盈利之后,便再次转手,因为现在的网吧利润低,二次投入的压力大,因此大多经营者都很少长久干。”已经营网吧五年多的陈自强说。 “互联网发展太快了,特别是电脑和智能手机现在已经普及到人手一部,网吧、网咖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考验。14年网吧开放审核之后,更是断了传统网吧主企图高价专卖网吧经营许可证的美梦。现在没有人知道未来的网吧应该是什么样,网吧经营者面临着两难的抉择。”陈自强说。 “我的网吧周围有两所中学、两所大学,以前经常会有同学成群结队过来打游戏,甚至有的需要包夜来占位置。但现在上网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来打游戏的清一色都是男生,现在网吧坐满已经是一种奢望,平时上座率能有一半就已经很不错了,能保本经营就很满意。”陈自强分析道。 陈自强的亲戚陈锋是他开网吧的领路人,陈锋接触到网吧行业更久。他仍然还记得2006年刚开网吧时的情景,那时候网费每小时3元,会员还要1元,每天收入数千元不成问题,一月可以挣数万元。也就是在那鼎盛的几年,他在大学附近开了两家网吧,稳稳赚了几年钱。如今,网吧的发展一直在走下坡路,尽管投入不断增加,更新设备、装修环境,但前来上网的人还是越来越少。“就拿最简单的人力成本来说,以前800到1000元就能雇上一个网管,现在2、3千还不一定能找到,涨了一倍。房租上涨的幅度更大,几乎是翻了一番。”陈锋说,与各种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相反,网费呈现不增反降的态势,现在上网会员1元一小时,除去经营成本,每小时赚几角钱。无论网吧经营者再怎么努力,客流还是不断减少,陈锋感觉到,“网吧确实已经走到了末路,电脑的淘汰速度特别快,一旦你开始经营网吧,那就是无止境的投入,3年换一次机器,都是最好的配置,因为这个行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太大。”陈自强也表示,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他将云南路上的网吧的电脑数量缩减,以减少部分投入和支出。 朱莹是一家网咖店主,她的网咖名叫LUCKY ONE。尽管如此新潮,她在网咖的经营中仍然面临了很多问题。 “当初开这个店是以茶为主,把网咖作为休闲会所打造,重金配套了很多娱乐设施,环境也非常干净舒适。但后来发现生意并不好,我就又投入很多资金进行了更多尝试,电竞馆、专业游戏装备、投影包厢、休息间…我和合伙人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在网咖运营上面,但收效仍然甚微。”朱莹说。 “毕竟现在电脑和手机都太普及了,很多人在家就能很方便地吹着空调躺在沙发里上网玩游戏,所以网咖运营者一方面只能多多尝试提高服务质量和娱乐性,另一方面想想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赢利点了。” “随着转型竞争的加剧、审批力度的全面放开,网吧数量呈爆发式的增长。但,最可怕的并不是网吧数量的增长,而是新投资人的不按套路出牌,和土豪式的无上限资金投入,这些入局新手们成了可怕的竞争对手,打乱原有竞争格局。”朱莹说,“土豪势力们杀入网吧行业,他们带入了别的行业的成功经验使竞争加剧,他们从玩家中走出,更注重用户体验,他们带够了钱,无所畏惧。” “也正因为现如今网吧行业的激烈竞争,我们包括其他网吧经营者开始越来越注重环境、氛围的打造,在装修设计上投入重金,开始使用机械键盘、高保真耳机、高清大屏显示器,甚至苹果一体机。这些远远不够,很多土豪网咖还引入了外星人电脑、水冷机箱等高端产品。动辄投入三五百万,甚至更高。” 写在最后 把目光回调至十年前的网吧,那时人满为患的场景比比皆是,网吧里到处都是热闹嘈杂的景象。那些曾经泡网吧打游戏、聊QQ的经历,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的青春色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也是网吧发展的“黄金时代”。 而现在,网吧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进入瓶颈期。虽然现在的网吧们都在积极转型、走向综合化发展的道路,但可以预见的是,网吧行业短时间内再难以达到昔日辉煌的高度,“一张执照就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对于网吧运营从业者来说,如何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让网吧的运营持续良性发展是一个长期需要深度考量的问题。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从风口到鸡肋,可穿戴设备亟待解决哪些问题?
7月份的第一周,曾成长为硅谷独角兽的Jawbone宣布停止业务并清算其剩余资产。Jawbon成立于1997年,早期以制作硬件头设和扬声器闻名,后来专注于健身追踪器等可穿戴设备及相关软件产品。公司的最高估值曾达到32亿美元,总融资额达9.3亿美元,是消费级可穿戴设备的领军企业。 Jawbone之死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该领域的另一巨头Fitbit日子也不好过,虽然在2016年底以2300万美元收购了智能手表制造商Pebble,但这一举措并不明智。该公司2015年中期股价高达近48美元,后来暴跌至每股5美元。 曾经的热门领域在全盛时期受到打击,让众多科技界人士纷纷将审视的目光投向可穿戴设备领域。今天星河研究院将通过这篇文章来探讨可穿戴设备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出路。 1、可穿戴设备领域投资金额断崖式下滑 我们这里定义的可穿戴设备领域,包括开发可以佩戴或放置在身体上的电子设备的企业,还有可穿戴医疗设备、AR/VR头显等技术的企业。 从上面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到可穿戴设备行业近年的投资情况:从投资数量来看自2012年以来都是上升的趋势,但投资总金额在2014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滑(2016年出现了Magic Leap等公司的高额融资,否则总融资额也不会超过2014年)。2017年到目前为止,可穿戴设备领域已经有78笔投资交易,总金额达到3.27亿美元。 风险投资的金额在下滑,主要原因是投资机构要开始规避高估值的风险,而且对于可穿戴设备带来的几乎类似的功能感到疲劳。因此,新进的可穿戴设备公司可能会受到融资压力。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主要提供两个功能:生物标记跟踪和最小可代替智能手机的设备(AR/VR头显设备是一个比较独立的领域,我们会在另外的报告中进行分析)。因此,可穿戴设备就分为两种类型:健康追踪器和智能手表。 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6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相较2015年增长18.4%,带来了287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中115亿美元来自智能手表。但由于智能手表的核心价值还并没有发挥出来,健康追踪器缺乏可靠的医疗级别数据,因此发展遇到了障碍。Gartner也调低了2017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预测数据。 2016年健康追踪器出货量排第一的是Fitbit,其次是小米。而智能手表出货量排第一的无疑是苹果的Apple Watch,其市场份额占到了40%以上。 Fitbit智能手环 2、可穿戴设备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1)准确性 可穿戴设备的关键问题是证明其真正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某些智能手机的扩展应用。对于许多人来说,智能手表和健康追踪器都是一个昂贵的配件产品,有了很好,没有也不会觉得少了什么。 改进与可穿戴设备特定应用程序的集成,例如通过NFC进行多平台支付、类似于Google Now的数字助手、独立的连接,以及改进的生物标志跟踪等等,都是可以推动可穿戴设备更接近需要领域的功能。 除此之外,那些健康追踪类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准确测量人体的生理活动,而且必须证明自己的测量准确性和价值要超过那些智能手表自带的生物传感能力,否则完全可以被智能手表所代替。 因此,大多数健康追踪器都关注持久性和准确性,前者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后者虽然在手环类产品中测量心率的结果已经令人满意,但要准确测量其他生理指标还需要多种传感器的综合应用以及结果的交叉验证。 (2)互动性 可穿戴设备非常小,简单的功能和手势操作很乏味。因此,扩大交互性也是一大挑战。Google推出了Soli,它可以通过在智能手表中加入一个小芯片来实现远程手势控制,以便人们在没有触摸表面的情况下执行操作。 现在还有一些奇思妙想未来或许可以实现,例如把智能手表里的应用程序拖拽到人的手臂上,然后进行操作;从智能手表中调出键盘进行虚拟输入等。 (3)电池寿命的延长 电池寿命的延长可以使可穿戴设备更具竞争性。可延展性传感器和电池的原型已经有了,正待商业化。而且一些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柔性电池,他们将毫米级的固态电池与多结太阳能电池集成在一个阵列中,既具有生物兼容性又功能密集。不仅可以实现太阳能供电,还可以从无线电中获得能量。 还有通过压电材料制成的电池,可以通过运动产生能量,例如通过跑步或甩动手臂。一些智能服装和鞋类产品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这种类型的电池。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了利用体温与周围空气温度差来发电的电池原型。这些新的技术何时能够商业化成为一大挑战。 (4)使用寿命的延长 这些昂贵的智能手表和健康追踪器需要更加耐用才能持续保持高价格。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利用新的化学材料进行改进,这些材料在外部力量和内部应力的变化下可以相应地改性为类似混凝土般强硬或是塑料般柔软。还有一种自愈式电子材料可以应对日常穿戴带来的微小磨损和压力形变进行自我恢复,这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利基应用。 这些技术基本已通过实验证明,但仍然需要跨过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的门槛,才能对可穿戴设备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3、未来有机会的应用场景 (1)消费级应用 未来除了现有的健康指标追踪和智能手机扩展的功能之外,可穿戴设备有可能在以下的领域有所发展。 服装: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可以自己变换颜色和风格的衬衫、T恤等。那些能够消除人的小痛点的可穿戴附件也会变的流行起来,例如可自动系好且不会散开的鞋带。如果这些物品的价格合适,会带动更大的消费群体,例如专业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 奢侈品:风格一直是可穿戴设备的关键考量,因此奢侈品也可能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一个方向,例如豪华表厂商已经开始考虑将智能手表的功能加入其现有的产品线。具有定位功能以及通过振动进行通知的珠宝已经存在。 安全产品: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安全应用可能包括监测周围空气质量或血液酒精浓度或是危险化学品水平。这样的监测功能可能会与一系列应用程序相结合。 个人助理:现有的诸如Siri、Alexa或Google Assistant的功能还是非常有限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会使个人助理最终实现。基于位置、时间以及其他指标的数字个人助理(PDA)可以实现很多功能,这也是很多科技巨头开始进入并已经取得成果的领域。 但个人助理还有许多待开发的使用场景,这也使产品的研发者和投资者愿意大量投资在该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公司建起技术壁垒,前期成本和供应商以及供应链仍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就软件来说,许多资源都是开源的,所以也有很多开发的空间。这一领域将是可穿戴设备想象空间最大的方向。 (2)企业级应用 制药:准确测量药物依从性是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的关键问题。此外,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参加药物试验患者的生理反应也可以加快药物研发的流程。因此在比较复杂的生物技术领域可能会有重大的机会。 医疗保险:如果可穿戴设备可以采集到医疗级别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就可以为保险公司所用,并能够更准确地对个人进行精准定价,通过改进风险分析来吸引更多客户。企业团体也可以针对特定员工定制保险计划,从而节省医疗保险成本。 广告:可穿戴设备可以填补在线广告和实体广告之间的空白,这个功能甚至可以超过智能手机。通过可穿戴设备可以定位商店并付款,营销人员也可以将在线收集的数据与线下的数据结合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更特别的优惠和折扣。 物流:除了跟踪仓库内的工人来确定其是否消极怠工之外,复杂项目的个人管理也是可穿戴设备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应用。例如,施工人员可以使用可穿戴设备追踪生理状态以及位置、帮助他们进行具体任务;为了防止事故,还可以对职业的工人进行健康监督。 资产管理/房东:房屋出租可以让租户下载一个应用程序来管理访问、共享设施的使用等,而且还可以进行支付。另外监控能源的消耗可以成为可穿戴设备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 可穿戴设备目前遇到的发展瓶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功能、交互方式以及使用寿命等问题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实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场景非常丰富,目前很多的可穿戴设备厂商还主要聚焦在硬件产品的开发上,而整个硬件领域发展缓慢。如果可以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与场景结合,那么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Pitchbook,“The Future of Wearables”, Analystnote by Garrett James Black;CB Insights, “HealthyVitals: Wearable Computing Deals Keep Climbing Despite Jawbone’s Recent Death”.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件将印发
记者18日从国家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严鹏程表示,创业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前几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审议通过了有关文件 ,明确要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严鹏程指出,这个文件即将印发,下一步发改委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解读。 严鹏程表示,发改委将认真落实文件要求,对创业创新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第一,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着眼为创业创新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适当放宽互联网教育等行业准入门槛,确保想投投得了,想进进得去。 第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大力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着眼解除创业创新的难点和痛点,通过税收、社保、资金支持等措施,为创业创新提供发展空间。 第三,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我们将实行审慎监管,避免用旧办法管制新业态,为创业创新提供更加包容性的环境,帮助这些企业能够迈开步、走好步。 第四,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破除行业壁垒和地域限制,强化社会信用的约束引导作用,为初创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
童装为何成为国内服饰品牌的利润引擎?
国内童装市场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童装越来越成为国内服饰品牌的利润引擎,现在业界关注的是是,这块市场为什么抢手,市场格局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2002年,森马推出定位中产阶级家庭的童装品牌巴拉巴拉,成为首个推出童装线的成人服饰品牌。从当时的市场环境看来,此举并未激起太多波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年巴拉巴拉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童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2016年,儿童业务为森马集团贡献超过40%的营收,达到了50亿元,同比增长26.52%,成为集团核心的利润引擎。 在森马推出童装十年后,国内服饰市场突然又掀起了一股童装潮。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涉足童装市场的并非独立童装品牌,而是包括江南布衣、MO&Co.母公司EPO集团和太平鸟在内的几个国内服饰品牌。 据《2016 CBME中国孕婴童消费市场调查报告》显示,40.4%的零售商已开发或计划开发童装自有品牌,较2015年增长2.4%,成为门店目前销售额的第二大品类。 最早布局童装市场的是江南布衣JNBY(以下简称JNBY)。2013年5月初,JNBY的童装系列以单独柜台的形式首次出现在杭州,去年该业务成为江南布衣去年10月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支撑。 据品牌介绍,JNBY推出独立童装的想法源于此前“女装+童装”混搭出售获得的良好业绩。有知情人士透露,当时JNBY花费了一年时间做实验,在全国100多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店铺里混入童装售卖,实验结果颇为可观,为品牌增加了开童装专柜的底气。 除了jnby by JNBY,江南布衣集团旗下另一个童装品牌蓬马也增长强劲 不到6个月的时间,童装系列的销售额已占JNBY总体销售的10%。品牌创始人李琳在201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较于童装,传统业务女装的增长反而随着整体市场的低迷而放缓,目前女装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如2011以前。 2011年之后JNBY店铺数没有明显增加,但童装新品牌业绩上升很快。借此契机,品牌强调今后门店的增长将更多依赖于童装品牌 jnby by JNBY,而童装已经成为集团发展相当不错的新市场。有业界人士透露,童装jnby by JNBY在短短五年时间业绩增速让业界震惊,整体销售业绩已占据JNBY女装的25%左右,而且利润相当惊人,直逼旗下女装JNBY。 除了jnby by JNBY,集团旗下另一个童装品牌蓬马也增长强劲。针对 6至14 岁少年儿童推出的品牌蓬马已经拥有41个门店。部分蓬马的店铺是和已有的童装线 jnby by JNBY 开在一起。两个品牌似乎在风格上略有区别,但是价位和针对人群都比较类似。去年下半年江南布衣旗下童装增速录得近60%,远超男装和女装的增长速度。 MO&Co.也紧随其后于去年7月21日推出童装品牌little MO&Co.,其母公司、总部位于广州的EPO也宣布集团化多品牌发展。 图为国内女装MO&Co.母公司EPO集团推出的童装品牌little MO&Co. little MO&Co.期望在社交影响下吸引年轻妈妈来打开童装市场 MO&Co.推出童装品牌的动机主要有两点,一是EPO集团的多品牌矩阵策略,希望通过时装、美妆、童装,打造多元立体的品牌组合协同效应,吸引更大规模的消费族群,满足更多不同的年龄性别的消费需求。不同其他童装的推广战略,little MO&Co.在打造Cool kids养成计划,满足妈妈们的情感需求,上市不到一年,在全国开展滑板活动,在社交影响下快速吸引年轻妈妈来推动童装市场。 品牌创始人Jenny Kim认为,随着社会人口动态增长、人群消费能力提升以及品牌观念日趋成熟,童装市场潜力十足。 为了拓展更多广泛的客户群体,多品牌矩阵战略已经成为国内服饰集团的普遍发展方向,而童装业务成为矩阵中重要的一部分。另一国内主要服饰集团太平鸟旗下同样拥有童装业务,目前拥有的五大品牌就包括PEACEBIRD WOMAN、PEACEBIRD MEN、LED’IN乐町、MATERIALGIRL和童装Mini Peace。 太平鸟旗下童装品牌Mini Peace 2016 F/W “只言片语”秀场 Mini Peace同样证实了童装在品牌今后发展过程中的利润引擎地位。在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财年内,Mini Peace童装品牌销售额较上一财年大涨65.91%至5.16亿元,毛利润同比增长63.4%至2.77亿元。太平鸟认为,童装业绩的高速增长是公司整体仍旧维持盈利的关键。 如果说江南布衣、MO&Co.和太平鸟开发童装品牌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将主要品牌的设计风格延续至童装线,发挥协同效应,同时满足消费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那么运动品牌李宁推出童装业务的优势则在于功能性。 2016年,李宁与腾讯QQ物联合作发布了一款儿童智能定位鞋,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角度发力童装。本月李宁公司(02331.HK)还宣布调整童装业务,明年开始主推新品牌“李宁YOUNG”。鉴于童装市场前景可期,李宁计划收回旗下童装品牌代理权,并加大在童装业务上的投入。在日前举办的2018年春季订货会上,李宁公司透露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推出旗下自营童装品牌李宁YOUNG,预计明年店铺数量在500家左右,超过六成分布在二三线城市。 由于运动品牌出色的功能性设计,消费者对于运动品牌童装线往往比较信赖,因此运动品牌推出童装具有“先天”优势。而在当前的童装市场中,有不少市场份额靠前的童装品牌正是来自于运动品牌。据中国商业联合会2015年的一份数据显示,Adidas和Nike的童装线名列第二和第三,国内运动品牌安踏则名列第六,市场综合占有率录得1.94%。 显而易见的是,童装的增长速度已经高于传统的男女装业务,这块市场也成为国内服饰品牌新的增长点。那么童装为什么发展如此迅猛呢? 其一,国内服饰集团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后,正在经历消费者自身及其需求的变化。例如,JNBY称,其推出童装线的动机就在于品牌忠实消费群的变化。目前JNBY会员已超过100万,JNBY的不少VIP客人跟随品牌一起成长,转换为妈妈的角色,开始出现购买旗下童装的需求。 而little MO&Co.也开始选择将店铺内置于MO&Co.店铺内部,试图以混合店的形式满足很多“妈妈”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提供一站式购物。 随着国内服饰品牌的不断升级,这一部分跟随品牌成长起来的稳定消费者大多也成长为追求高品质产品和生活的消费者。而在国内服饰品牌年轻化的过程中,更多80后和90后父母也成为这些品牌的消费者,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受过良好教育,同样主张高品质消费,注重品牌的特性。这一群体将为时尚儿童服装业创造更多发展契机。 其二是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第三方数据CIC公司在JNBY江南布衣提交上市申请发布的中国服装市场的规模及预测数据,中国童装市场的规模以销售收入计算由2011年的人民币827亿元大幅增加至2015年的人民币1571亿元,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17.4%,展示出该市场正蓬勃发展及在未来具有潜力。于2011年至2015年,童装的人均开支由2011年的人民币367.4元大幅上升至2015年的人民币678.6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6%。 鉴于高端及中端童装品牌的强劲发展势头,预期中国儿童的平均人均服装开支于短期内将更为迅速增加。两胎政策的施行预期将为中国童装市场持续发展的推动因素。因此,新生婴孩的平均服装开支预期将增加,特别是于较发达城市的较富裕家庭。 分析人士表示,包括早前中国政府开放二胎,父母晚生晚育、财务状况稳定、出生率增加和祖辈对孙辈的溺爱等中国社会复杂因素,将有助于促进童装行业的市场快速增长。在过去几年内,包括一系列奢侈品牌,纷纷开始针对更年轻的消费者设计服装。Fashionbi CEO Ambika Zutshi表示:“如今,父母们会毫不犹豫给孩子们最好的一切。” 其三是童装业务自身具备的稳定属性。由于儿童服饰是刚性需求,儿童服装市场增长不受经济波动影响,中高端儿童服饰市场更加潜力无限。 正因为此,已经相当成熟的海外童装市场至今仍然发展强劲。2015年,美国童装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68亿美元,到2017年,英国童装市场预计将攀升至约85亿美元。即便股票波动和时尚零售低迷,但这类商品的市场增长预计将不会减缓。英国奢侈品集团Burberry 2016年财报显示,童装销售额较2015年大涨18%至5000万英镑。明星设计师Victoria Beckham也曾在采访中表示,她认为童装是值得投入的第二大品牌,其女儿Seven的着装一直以来都是舆论热议的焦点。 有意思的是,媒体也看中童装业务广告潜力。潮流网站Hypebeast近日宣布推出童装频道Hypekids,也侧面证实童装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市场。Hypebeast集团称,鉴于受众范围年龄层面越来越广,因此将推出童装频道Hypekids已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Kids Foot Locker将作为该频道的赞助商。该频道内容将包括潮流新闻以及设计师和子女间的故事,Hypebeast的电商平台HBX也将上线更多的童装服饰产品。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抢手的童装市场也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内童装市场已经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这个并不“新鲜”的细分市场中,机遇已经伴随着挑战悄然开始。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对新业态新模式 总理为何反复强调“包容审慎”
(原标题:对新业态新模式,总理为何反复强调 监管当 “包容审慎” ) 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明确要求,要将已审议的《快递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会上,总理说了这么一段话:“几年前,快递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有些城市不允许快递存在,理由是影响市容整洁,快递员骑的摩的也不允许停放。但是我们认为,对于任何新生事物,应尽量秉持 ‘包容审慎’ 的监管方式,不能一上来就 ‘管死’!” 李克强总理的这番话,安抚的不仅是快递从业者的心,也彰显了中央政府在经济新业态上的笃定姿态,提醒审慎监管的大势所趋。 眼下来看,“包容审慎” 这四个字,说反复强调恐怕不为过。就在上个月的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在特别致辞中说,“我们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比如像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都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方式,促进了其健康发展。” 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举例说,“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 ‘看一看’ 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 于此,总理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 “包容审慎” 的态度。再往前,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亦曾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014年11月19日,李克强总理到访义乌一家网店。这家网店老板大学毕业后来到素有 “网店第一村” 的青岩刘村创业,几年间月销售额已过百万,还带动了不少员工创业。听到这里,总理高兴地鼓励正忙着接单的 “店小二” 既当就业者,又当创业者,未来成为 “大掌柜”。 “包容审慎” 四字,所谓包容,就是容得下不同,眼界辽阔一些,视野宏观一点;所谓审慎,就是守得住底线,尊重新动能,了然新方位。 为什么要 “包容审慎”?因为从辩证法来说,新事物总是难以自动匹配老规矩的。而今,《快递条例(草案)》终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快递业原始生长的阶段,问题不少、矛盾也不小:野蛮分拣的众怒、禁止摩的的铿锵、恶性竞争的无序……都给消费者及社会带来了不少麻烦。不过,面对 “成长中的烦恼”,自然无须 “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7月11日,国家邮政局发布《2017年二季度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完成快递业务量174亿件,同比增长31.4%;实现快递业务收入约2186亿元,同比增长27.5%。在快递成为经济社会常态的时候,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当初的 “包容审慎” 是何等紧要而关键。 公共决策要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倾斜,这是 “包容审慎” 的题中之意。而即便是常规的城市管理,“包容审慎” 四字仍须奉为圭臬。 有权切莫任性,自当 “包容审慎”。
-
三维扫描的七大不可思议
2016年是VR的风暴浪潮,而当时间的维度跨越到2017,人工智能逐渐成为未来的代名词,而三维扫描作为双目机器视觉的核心延伸,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维扫描将会被用在何处,这项技术是否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一切都还在探索,一切都将通往未知。 如今众多玩家都在跃跃欲试,期待人工智能与三维重建的结合,生产领域将会发生变革,智能制造与无人化将会成为主流?还是数据的存储将会从平面走向立体。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去迎合这项技术的发展。 当然,一些别出心裁的应用场景已经出现,未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到你我的生活中,那些曾经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在转变成我们的习以为常。 3D打印 3D扫描最简单的应用方式就是结合3D打印机打造小比例的模型,你可以试着打印一台自己爱车的模型,或者自己给朋友做出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对于设计师来说,你甚至可以通过它来完成自己的设计项目。 即使没有3D打印机的协助,3D扫描仪制作的3D虚拟模型也价值连城。在游戏设计中,这些虚拟模型可以让游戏画面变得更加真实和细腻。 只要你拥有一台足够强大的3D扫描仪,再配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你做不出来的。 犯罪场景的3d重建 为了提高刑事侦查效率,三维扫描技术已在刑侦领域有所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为侦察人员获取案件现场的全方位空间位置信息,不但可以近乎真实的还原现场的视觉信息,还能够提供准确的空间位置量测功能。 可以加载实时在线视频或加载过滤后的视频,以便于刑侦人员直观获取案件线索; 可以叠加地图数据,案件信息与空间位置准确重合; 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结合热红外相机,还可以将案件现场的温度信息与空间位置相结合便于刑侦人员直观分析。 教育 创新素质教育所带动的3D创新实验室,通过三维扫描、3D设计软件和3D打印机的操作,可以让学生们的创意快速从概念变成真实,锻炼空间思维和创造力思维。通过三维扫描可以直接编辑修改现实模型,让老师的授课更聚焦创意发挥,而非繁杂的设计过程。三维扫描仪简单的操作,极短的扫描时间,使其已经成为美术、设计、工程、建模等课堂上的有力教学设备。工程类院校使用三维扫描仪在教室、实验室、现场等不同场所对学生们进行设计、分析以及检测任务的教导和训练,为学生们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越来越多的艺术类院校在课堂上使用三维扫贸易。可以扫描学生的3D作品,就能产生实体图象或使用快速成型机做出新版本的模型,三维扫描仪为学习提供了新的方法去创造和设计,在现实和虚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学生们省去了不必要的精力浪费,而能专注于展示他们的创造力。 影视作品等 三维扫描还可以用于影视作品的制作,譬如角色的创建,主要表现在数字替身和精细模型创建两方面,都是以真人为扫描对象,以此来获得演员的三维模型和细节特征,之后再通过逆向过程软件进行后期的数据修补和局部细化,进而获得具有高逼真度的三维模型。 场景的创建: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获得真实的场景,通过大场景三维扫描技术实现真实场景的复制和仿真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节省了资金、提高了效率。 道具的创建:对于真实历史形态的道具创作,三维扫描技术结合三维打印等技术,可以实现对于真实的道具原型,如兵器、装饰品、室内摆件等进行扫描和还原制作,从而获得与原型一般无二的逼真道具;而对于虚构形态的道具也并非完全虚构,而是通过三维扫描借用了现有物体的造型、纹理等特征进行制作而成。 医疗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方便、有效地获取被测物体表面的三维坐标并重建三维图像,具有速度快、精度高、信息量大、无辐射、非接触、安全、可视化等优点,在医学表面测绘中表现出突出优势,在口腔,整形,矫形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目前在口腔科的应用已经日渐成熟 ,在鼻整形、耳假体制作、唇裂修复、假肢接受腔制作等方面已经获得了初步应用。随着三维激光扫 描技术和处理软件 的日益成熟,结合其他成像技术和三维打印技术,相信未来它在颅骨修复 、个性化外 固定支具和隐形式助听器外形成型、烧伤后皮肤移植、微创手术等临床应用方面会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辅助设计 在设计上三维扫描可应用于原型确认、新品开发、材料调整、模型建立、三维模型确认、外形分析、首样检测、功能尺寸分析,在制造上应用于模型建立、三维模型确认、零件间比较分析、多穴样品分析、多模具分析、首末件检测,在产业化上可应用于工艺调整、模具搬迁、模具更新、模具转换、预测模具磨损、模具维修和产能研究等领域。 博物馆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运用,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文物数字化、虚拟博物馆、文物修复。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文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自然或者认为的侵蚀和破坏。由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不用接触被测量目标、扫描速度快、点位和精度分布均匀等特点,在国内外文物保护领域都得到应用并出现成功的案例。 所有的实体博物馆都是由建立在一定的地域之上的建筑物组成的,由于地域限制,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参观限制。当人们不能身临其境时,这种遗憾是客观存在的。而有了虚拟博物馆,人们就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产生亲临其境的体会和感觉。 文物保护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而文物保护的核心是文物的修复和保养。其中,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的精髓,是发展文物保护事业的基础。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可扫描出文物的精确几何信息等三维数据,从而建立起三维模型,便于对受损的文物进行精确地修复工作。 计算机视觉的目标之一就是三维重建,而方法之一就是机器学习;AI的发展意味着这些技术会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你我的生活之中。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乐视战局战火蔓延 “死走逃亡伤”之外马云王健林也纷纷中枪
乐视近日经历了一系列跌宕起伏,引起了多方看客对其指点评价,其中还不乏一些创投圈大佬们的身影。 在所有对乐视事件发表看法的大佬们中,分成三拨人:看好的、不看好的、还有躺枪的。 正方:“帝君” 的朋友圈 周日晚间,腾讯公司五位创始人之一、腾讯公司终身荣誉顾问、现天使投资人、自称“帝君”的曾李青在朋友圈对乐视发表评论称:“对这么明显的庞氏骗局都不能看出来的,不配在投资圈混,也不适合创业,更不适合存在本帝君朋友圈里!”并且称,“所有买过乐视股票、参与乐视其他项目投资的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行业的生涯估计险了,因为不是智商有问题就是职业操守有问题。” 该朋友圈得到了马化腾和疑似徐小平人士的点赞,同时还得到了猎豹移动(原金山网络)CEO傅盛的截图转发,并表示“顶一下”。 不过,曾李青的这番激进言论被媒体爆料后,并没有获得网友的支持叫好,大部分网友都把该言论称为“马后炮”、“落井下石”,更有愤怒的乐视股民循迹而来,愤怒敲下“早怎么不说,当个事后诸葛亮口气还这么大!” “躺枪”方:不一定在老贾的朋友圈但一定不在“帝君”的朋友圈 被曾李青点评为“不是智商有问题就是职业操守有问题”的乐视投资人其实也大有人在,不乏各种大佬,内心估计想打人。 首当其冲的绝对属孙宏斌为首,在乐视资金链紧绷之时,为乐视带来168亿战略投资,公开为老贾和乐视站台,应该是被曾李青盖章为智商或职业操守有问题者之最。 紧接其后,必然还有为老贾“汽车梦”买单的来自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们,为连孙宏斌都看不上眼的乐视汽车提供了第一期启动资金——3亿美元,也是该被“帝君”蔑视者。 此外据众筹家不完全统计,对乐视进行过投资的大佬有: 王健林、王思聪、马云:参与乐视体育首轮融资; 柳传志:曾称乐视造车“能够有真正的突破”,并出资4000万美元控股; 郭台铭:曾豪言一起赌下未来,占股乐视致新20%,如今退出股东序列。 并且还有一群投资了乐视,肚里泪下的明星投资人:包括张艺谋、孙红雷、黄晓明、李晨、孙俪、邓超、刘涛、李小璐、贾乃亮等,其中属刘涛持股最多。 反方:老贾的朋友圈 不仅如此,近期也有一干大佬发表了声援贾跃亭的言论。 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在头条号中称:今天谈论乐视或者老贾的成败为时尚早!老贾作为一个创业者,值得肯定和赞扬!(不过该言论在老贾声明裸辞乐视网所有职位后不久后删除) 汽车之家创始人、车和家创始人李想表示,真心希望乐视可以挺过来,尤其是乐视汽车。 中汇影视创始人、前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在朋友圈中写道,“老贾必须挺住。创业就像过山车,惊悚是常态。熬过去,便会有更好的风景。也希望金融机构能更智慧一些。”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王冉也发微博称,“要为曾经在BAT丛林中蒙眼狂奔的贾跃亭鼓掌”。 原KPCB中国主管合伙人、创世伙伴资本主管合伙人周炜则在微信朋友圈中表示,关于乐视和贾跃亭,至少在真正实现互联网电视全面被市场接受和认可方面功不可没。 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也表示:乐视还处于青春期,不能简单断定失败。 一个企业追求愿景的过程当中,面临着很多尝试,有些尝试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不等于这个方向是错的,这个企业就完全失败了。乐视的对与错,成功与失败,咱们这些吃瓜群众还说不清。但是围观大佬们的“唇枪舌战”,谁又能说谁看清了呢?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亚马逊将做社交APP?微信的翻版还是超越?
聊天社交 APP 给人的感觉,有着极强的用户粘性、市场领跑者的优势极大。若没能抓住智能手机刚刚兴起的那两三年,恐怕只有两条路:要么死,要么做垂直细分,比如探探。 即便如此,互联网巨头们对这片市场头把交椅的觊觎似乎从未停止。国内虽有微信专美于前,仍有“来往”、“钉钉”、“易信”等 APP 前仆后继。 感到不甘心的不只是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大洋那头儿,谷歌是出了名的百折不挠:不管是折腾了十年的“Android Messages”(中文名“Android 信息”),还是 Allo 和 Duo,都一度寄托了谷歌的手机社交梦。而就在近日,另一家巨头或许也将加入社交 APP 大战。 它是亚马逊。 Anytime,随时 获得的消息称,亚马逊秘密开发的这款 APP 名为“Anytime”(单是名字就社交味儿十足)。它将横跨手机、平板、智能手表、PC 四大硬件平台,是一款功能齐全的社交通讯软件。在文字聊天、视频通话、发送照片以及文件等社交软件标准功能之外,“Anytime”还将支持为发送给朋友的照片添加滤镜,玩小游戏,对接第三方企业服务。当然,作为电商巨头亚马逊开发的 APP,“Anytime”还整合了在亚马逊平台购物以及在线听音乐的功能。 上图是疑遭泄露的“Anytime”官方宣传图: “用一个 APP,就能联系所有人 从文字短消息到视频聊天,Anytime 的功能远远不止于此。一眨眼的功夫就能找到每个好友和组织。它永久免费并且又快又安全。” 功能——是否很眼熟? 另一幅据信是产品测试期间流出的图片,则泄露了它的具体功能: “你一直想要的聊天 APP 功能,Anytime 都有——但还不止这些! A、所有人都在 只用名字就能连接每个好友,不需要手机号码。 B、隐私&安全 保障聊天的私密性,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就像银行账户的细节信息) C、随处工作 在电脑和移动设备之间无缝切换,包括 iPhone 和安卓。 D、特适合群聊 能够@群成员、快速分享照片以及视频聊天。群聊变得轻松有趣。 E、高质量的语音、视频通话 传统一对一通话之外,支持群通话。永久免费。 F、更好得表达自我 向文字通话加入 GIF 动图、贴图和表情。 G、照片&视频滤镜 特殊效果和面具让视频通话和照片变得更有趣。 H、玩游戏 向好友和群组发起挑战。 I、个性化聊天设置 设置会话的颜色主题,为好友添加昵称。 J、出去嗨 支持地理位置分享,一起听音乐、点餐,还能群收款。这些以外,Anytime 还有更多。 K、与企业会话 享受超级服务,按你所需预订服务、查看订单、购物。” AFTV News称,亚马逊正在针对“Anytime”进行用户体验测试,上述截图由一名该测试的参与者提供。截至目前,亚马逊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除去本次测试,也找不到任何关于“Anytime”的信息。 亚马逊的社交野心 亚马逊其实一直在做即时通讯应用,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都有: 1、Chime 这是 AWS 今年二月推出的、面向企业客户的通讯服务。它基于 Windows、Mac OS、iOS 以及安卓平台,主要功能为视频会议与讯息发送。它的部分技术来自于亚马逊收购的初创公司,包括视频通话 APP “Biba” 和会议生产力软件 “Do”。 2、Alexa Calling 这本是亚马逊 Echo 系列智能音箱设备专有的通话服务,今年五月上线,在北美能免费拨打电话。但有趣的是,用户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上的 Alexa APP 直接使用该功能。 亚马逊的社交野心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到 20 年前。当时,亚马逊收购了一家位于波士顿的初创公司“PlanetAll”,后者是社交平台的先驱之一,某种程度上,可把它看做是 Facebook 的前辈。据雷锋网所了解,当时,贝索斯表示“PlanetAll”代表了“最具创新的互联网利用方式”(“the most innovative use of the Internet”)。他如此评价: “ 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创新的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对于和人保持联系这样一件非常基本、重要的事,它确是一个技术突破。PlanetAll 有超过 150 万会员,并且增长速度比互联网用户的增速还快。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它为用户创造了极大的价值。我认为,PlanetAll 会成为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之一。” 亚马逊创始人、 CEO 贝索斯 现在来看这段话,不由得感叹贝索斯的先见之明。社交网站的确如其所言,成为了“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之一”,并诞生了 Facebook、腾讯这两个互联网巨头。只可惜出于各种原因,亚马逊与 PC 端和智能手机端社交革命失之交臂。 “Anytime”是否还有机会? 得知亚马逊做社交的人,大概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时候入场,不知赶得是哪一趟集? 在很多人看来,做一款通用社交软件,现在已经迟了。唯一的机会是抓住下一轮技术、平台的升级,比如智能手机时代微信对 QQ 的替代。目前行业的共识是,短期内最有可能颠覆社交体验的是聊天机器人。Facebook 因而大力推动 Messenger 对聊天机器人的整合。从目前流出的信息来看,聊天机器人并不是“Anytime”的优势或者说重心。 它更像是微信的翻版,一个 APP 中的“航空母舰”——集成了各类功能与服务、自建生态的“超级 APP”。不知“Anytime”的产品团队,对微信做了何种程度的研究?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一个类似于微信的多功能社交 APP,能否在群雄逐鹿的欧美市场立足? 利好消息是,相比中国,欧美市场稍稍更多元化些,垄断程度更低:Messenger、iMessenger、Whatsapp 凭借不同的功能定位与使用体验,在主流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各占有一席之地。有的非主流社交应用也有相当的用户基础,比如 Snapchat。 而微信作为一个外来户,对美国的本地服务并没能做有效整合,仅仅在中国留学生、华人群体中流行。 但利空因素也有不少。比如初期用户获取与美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至于亚马逊会不会推出“Anytime”,后者又能否成为美国社交 APP 界的“一股清流”,我们拭目以待。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7种诀窍,创造利于记忆的用户体验
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设计师可以创造出以人为本的界面,迎合用户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节约他们的精力,提升可用性。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处理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无法买卖或从别人那里索取,但是它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来提升和加强。这种东西难以描述,却是人类最宝贵的特征之一,它可能决定了我们的每一步行动和每一次决策。它是一种奇迹,我们很少深入思考它。这就是人类的记忆。 记忆体现了数据存储与处理天然且惊人的复杂性。它在人的一生中能保存海量的信息,并且可以用对它主人有利的方式组织信息。它甚至负责设定信息的轻重缓急,让我们时刻记得一些重要细节,同时抹掉其他似乎不必要和很久没用的信息。人类记忆是一种机制,决定了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 显然,在用户体验设计领域,所有的界面设计都需要对这方面加以研究和考虑。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设计师可以创造出以人为本的界面,迎合用户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节约他们的精力,提升可用性。 健康饮食类应用 记忆的基本要点 总的来说,人类的记忆是大脑中天生的数据存储能力。它会响应外界的刺激,收集数据,加以处理,并以不同方式组织。而且,它还让人根据需要调取它收集的数据。但是,它并非一种完美的机制,因为它会受大量物理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基本上,心理学家谈论的是3种类型的记忆: 1、感官记忆。当我们接收到听觉、视觉或触觉这些物理感官信息时,它能短时间存储数据。 2、短期记忆(工作记忆)。它可以让人在不重复某个行为的情况下,短时间记住一些数据。 3、长期记忆。它能长时间存储大量多种多样的数据,可能一生都会保持记忆。 重复和建立关联,是获取长期记忆的有效方法。请看下图,它来自Learning Solutions Magazine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基本流程,数据如何从外部刺激转化为长期记忆。 用户体验设计师在创建网站或移动应用的交互流程时,应该考虑这个因素。当然,他们的目标是让用户形成应用的长期记忆,使得用户能够轻松地反复使用应用界面。了解数据的存储过程,设计师可以制定出有效的策略,改善用户认知,进行必要的重复。而且,它有助于合理组织屏幕上的信息,优化产品的信息结构。 记忆的基本定律 心理学专家提出的记忆的3个核心方面,其实非常简单: 1、专注。人需要保持专注,才能记住某件事情或者大量信息。否则,很有可能信息会被忽略,仅仅停留在短期记忆层面。 2、关联。记忆是一种庞大的数据网络连接。如果一个人把新信息与广为人知的信息或自己的长期记忆关联起来,就更容易把它记住。 3、重复。在数据处于工作记忆阶段时,反复多次激活它,是一种能够将它转移到长期记忆的有效方法。 依据这3点来组织界面上的内容,表现出视觉层次和认知,可以突出需要记忆的重要元素,使界面更易懂。 电影院应用 深入探索记忆 还有其他的研究、实验和实用测试总结了一些定律和准则。我们从中选择米勒定律和席克定律来介绍一下。 米勒定律 人在工作记忆中平均最多能记住的事物数量是7个。 这项探索是基于乔治米勒在1956年的心理学报告《神奇数字7±2:我们处理信息能力的极限》。一般概括就是,它说明了人类的短期记忆平均能保持和处理最多7个事物或信息,这个数字会上下浮动2。显然,这条准则是一般化的规律,真实情况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信息本身。 后来的研究,比如Richard Shiffrin和Robert Nosofsky的报告《7±2:关于能力上限的论述》,关于工作记忆的原理提供了更深刻的洞见。作者特别提出,人一次可以记住的事物数量,取决于事物本身。人平均可以记住7个数字、**6个字母、5个词。它赋予了大脑快速处理信息、识别字符、与长期记忆形成关联、以及最终形成记忆的能力。 在设计方面,信息在构造清晰可用的界面时扮演了重要角色。需要用户一次记住太多内容的界面,会制造不安,让用户恼怒,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些负面情绪从哪来。 Magic.co的欢迎页面 席克定律 选择越多,越难做出选择。 乍一看,这条定律似乎和记忆没有关系,但其实仍然存在一定联系。记忆是一种保护人类免受糟糕体验的机制。选项越多,他们就会想起越多相关连的事物,越容易分心——在这样的情景下不可能预知结果好坏。而且,一次给出太多选项,其数量超出了工作记忆能处理的范畴,超出了用户承受范围。在电商平台中,这个因素尤其需要慎重考虑,应该找到一种平衡,给予用户所有必要信息,同时避免给Ta过多选择。找到这种协调是体验设计师的主要挑战。 咖啡团购应用 创造利于记忆的用户体验的诀窍 基于上面提到的因素和探索研究,我们来讨论一些运用以上知识提升用户体验的诀窍。 1. 不要让用户一次记忆太多事情 这当然不是说所有的界面都只能保留5-9个元素。不过代表核心操作的元素数量,应该要符合这条规律。设计师把界面中少数元素设计得突出且吸引人,就能遵循专注原则,让人注意到关键区域,例如菜单、行动指令、产品图片等。视觉层次是最关键的策略之一,界面设计可以包含许多划分成组的元素,易于人类记忆消化。 这对于界面中的文案内容同样有效。在这篇谈论此问题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一些调研:根据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分享平台Buffer的研究,标题的理想长度是6个词。Jacob Nielsen提供了一项研究显示,5-6个词的标题最有效,不亚于一个能表述所有信息的长句。其原因之一,显然和工作记忆的能力极限有关,它能更快更有效地处理这个数量的信息。 摄影工作室 2. 不要一次提供太多选择 一定要留意专注度。如果你一次提供许多选择、按钮和项目,你就得有心理准备,它会耗费更多时间精力,用户的短期记忆需要更努力来克服困难,这会使得他们从最终决策和操作中分心。这就是为何有些欢迎页和销售漏斗效果很差,即使它们有美艳的设计,过度分心的用户还是会在转化发生前离开。慎重地依据优先级来应用滚动和过渡效果,把屏幕或页面上的元素分组,首要、次要、再次——这对用户有帮助,能使界面的导航更自然。 书籍交换应用 3. 使用易辨识的模式和图形来减轻记忆负荷 毫无疑问,人类是视觉动物,所以设计师通常掌握着运用图片的艺术,不仅仅是吸引注意力,也能传递信息、组织内容。我们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过用户如何辨识图标与文案。它表明,图标和插画之类的图形元素的感知速度更快,但文字信息量更大。这在界面设计中很有用,各种图形和标记的使用不止要在这个特定界面里被辨识出来,而且要在各种各样的界面里都能被辨识。放大镜代表搜索,购物车代表收集商品订单的页面,加号代表创建新项目,旗帜代表切换语言——所有这些,都代表长久存在人类记忆中的事物,不需要存储和处理新信息,就能引发正确的联想。 而且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多数用户希望在页头看到品牌标志和前往网站主要区块的链接,在页尾看到联系方式、隐私政策、使用条款和信用声明。了解这类模式,设计师可以把基本操作设计得简单直观,节省用户的精力。这样用户就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数据上,快速感知信息。 天气应用 4. 在导航中运用统一的标记 导航是用户体验的重要方面。让人在各界面中穿梭,它也传递了应当进入用户记忆中的信息。因此,设计师运用各种技巧,让过渡和交互保持清晰一致。比如,颜色和形状标记划分了特定区块,图标定义了特定的项目编组,特定名称或同类文案会使用统一的字体,插画和吉祥物使不同界面联系起来——这些和其他类似技巧能大幅增加对界面的记忆力,帮助用户处理新的信息。 智能家居应用 5. 不要隐藏导航的关键信息 关于各种导航形式,显示或隐藏内容区块,依然争论不休。千万要记住,界面的关键任务是让用户清晰了解发生了什么。所以,关于使用汉堡菜单、滑动菜单、隐藏导航或内容层级的决定,应当建立在对目标用户的细致分析上。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对于多种不同用户使用的复杂界面,隐藏核心导航内容,表现会很糟糕:用户必须找到并记住它们的模式。有些人会赞赏这种节省空间的技巧,其他人则会烦恼于必须记住所需功能的位置。优先级排序再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隐藏次要元素,保持主要元素永远可见,用户就能集中注意力关注核心内容。用户测试有助于评估导航流程的有效性,以及它对转化率的影响。 书店网站 6. 刺激各种不同的记忆 记得之前讲的组合吗?可以发现首先并且最迅速的信息接收方式是感官记忆。基本上,它可以分为几种不同传感器产生的记忆:它可以是视觉、声音、运动、语言、力学等等。通过激活它们,设计师不仅能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交互流程,也能帮助更广泛的用户群体。研究和实验显示,不同人最有效的记忆方式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菜单里的主要类别要同时有图标和文案,可以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满足视觉记忆和语言记忆的用户。声音作为交互的补充,也可以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流程和操作。 食谱应用 7. 情绪的记忆 毫无疑问,给交互赋予情绪反馈,是导致用户停留或离开的重要因素。糟糕的体验会促使人们更快忘记细节,但是会留下负面的总体感受,因为大脑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我们。相反,正面的情绪,欢乐、美感享受、对问题快速解决或有效沟通的满足,会让人再回来反复感受。 柏林之夜App 所以,基本原则很简单:设计师为人们创造界面,就要知道人们如何与世界互动,什么在影响他们的行为。人类记忆是一种关键特征,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决定了成功且正面的用户体验,所以为了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设计,需要研究、思考和检验它。 推荐阅读 这些有用的链接,可以助你深入挖掘关于此话题的兴趣: 1、Short-Term Memory and Web Usability 2、UX and Memory: Present Information at Relevant Points 3、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4、User Memory Design: How To Design For Experiences That Last 5、Visual Perception. Icons vs Copy in UI. 6、Total (Memory) Recall 7、The Properties of Human Memory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原文作者:Tubik Studio 原文地址:https://uxplanet.org/how-human-memory-works-tips-for-ux-designers-12b14071bdf9
-
“双创债”指导意见出台 新三板公司添融资新渠道
《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近日出台。出台后首个工作日,新三板创新层公司旭杰科技就成功发行了《指导意见》发布后的首单“双创债”。旭杰科技董事长丁杰在接受上证报独家采访时表示,充分感觉到了“双创债”的融资便利。 业内人士表示,在目前新三板融资渠道单一、股权融资较为困难的环境下,“双创债”审核效率高、成本低、募集资金用途限制少,而且中介费低于股权融资,无疑对挂牌企业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全新的融资渠道 根据《指导意见》,试点初期,重点支持两类公司发行“双创债”:一类是注册或主要经营地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区域内的公司;第二类是已纳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创新层的挂牌公司。“双创债”的推广,有望给广大新三板创新层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 记者查阅股转系统官网资料发现,新三板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并非新鲜事,而“双创债”作为公司债一个新的子品种,去年底开始出现。在上周《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之前,已经有部分公司发行了“双创债”,其中很大一部分发行主体是新三板企业。 “相对于未挂牌公司而言,新三板公司的自身资信和规范运营程度较好,自然而然成为 双创债 的首选。”某券商人士分析。 去年10月,中国证券市场首批正式冠名“创新创业”的公司债问世,由东吴证券主承销的两单创新创业债券“16德品债”“16龙腾01”在上交所发行。发行这两单“双创债”的德品医疗和龙腾光电均是苏州本地创新创业企业,德品医疗是由东吴证券主办的一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旭杰科技本次“双创债”发行规模为1560万元,期限3年。旭杰科技董事长丁杰透露:“继公司决定扩产和布局海外以来,业务发展良好,迫切需要解决融资问题。公司董事会及股东会结合当前经营及财务状况,决议以发行 双创债 这一全新的方式为企业高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对于为何选择债权融资而非常规的股权融资,丁杰分析道:“首先,债权融资相较于股权融资不会改变公司股本结构,不会造成股权稀释;其次,由于过去公司债发行条件较高,但自从国务院及证监会鼓励创新创业型企业尝试 双创债 以来,中央及地方多项鼓励措施和政策相继落地,为 双创债 的发行创造了条件。” 除了上述企业,广厦网络、凡拓创意、七维航测、圣泉集团、丰电科技等2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先后发布了“双创债”的发行预案,部分公司已经开始实施。某家挂牌公司董秘告诉记者,在目前新三板融资渠道单一、股权融资较为困难的环境下,“双创债”审核效率高、成本低、募集资金用途限制少,而且中介费低于股权融资,无疑对挂牌企业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多家新三板拟IPO公司也非常欢迎债权融资方式,因为“一旦证监会受理了材料以后,就不能进行股权融资了。”某新三板拟IPO公司董秘告诉记者。 仍需政府及机构大力推动 在前期试点阶段,“双创债”已经得到某些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苏州市政府、北京中关村、杭州滨江区、深圳福田区、西安高新区等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以苏州市政府6月22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的工作意见》为例,该文件明确,对成功发行“双创债”的企业,按实际融资规模给予2%以内、最高100万元的发行费用支持,对支持企业发行“双创债”且在苏州有分支机构的证券公司,按实际融资规模给予1%以内、最高30万元奖励,鼓励优质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沪深交易所已发行创新创业公司债12单,其中苏州本土券商东吴证券共发行7单。作为国内首批创新创业公司债券的重要承销商,东吴证券高度重视“双创债”业务,去年年初,公司成立了“双创债”研究推进小组,董事长范力亲自任组长。 旭杰科技董事长丁杰对苏州市政府对“双创债”的积极态度更是赞不绝口:“公司此次发债,从董事会审议相关议案到最终发行仅仅历时4个月,其背后是苏州市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及相关政府部门一直以来对企业的关心、支持,也是中介、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的结果。” “目前中小企业发2A级 双创债 产品一般的票面利率在6%至7%,还要承担1%至2%的担保费用、1%左右的券商承销费用,再加上审计费用、律师费用、评级费用等,综合成本在8%至10%。另外,很多新三板公司发债一单的规模大多数在2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中介机构收取的费用极少,动力不足是必然的,因此政府的补贴和政策的推动就显得很重要。” 多家新三板企业反映,在对接投资者过程中发现合格投资者比较单一。多位企业家表示,如果能在平衡考虑风险和市场接受能力的前提下适当放宽投资者主体范围,如拓展到公募、保险、银行理财资金等,将更有利于“双创债”的发行。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被忽略的蓝海:解读广场舞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底层需求
广场舞跳的不止是健康,更是群体认同感。 广场舞,一度被讨厌它的人戏称“绝经舞”。—— 顾名思义,断经了的老女人才会去跳的舞,背后是“污名化”的意味。 但不管年经群体如何“污名化”广场舞,广场舞作为一项零成本、零门槛的娱乐休闲活动,它就是比书法、刺绣、麻将等相对小众的休闲活动,覆盖更多的大妈群体。这个群体我们随处可见,却又常常选择性地忽略掉。 前段时间,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广场舞大妈和篮球少年的球场之争闹得沸沸扬扬,坊间甚至流传出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一个连的兵力,不要轻易和广场舞大妈对抗”。 抢场地 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广场舞大妈却因此勾起了我们伟朋创投的注意,Allen决定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切入分析,从新梳理我们对广场舞的既定认知,揭开1亿广场舞大妈后面的神秘面纱…… 备注:2013年青岛各区市对广场舞人数做过一项统计,当时青岛广场舞爱好者人在35万左右,占总人数7%。按照这个比例进行估算,全国的广场舞人数约为8000万人到1亿之间。 一、广场舞背后的底层需求 “一位广场舞大妈曾经告诉我们,如果她跳的足够快,她的孤独就追不上她”——广场舞跳的不止是健康,更是群体认同感。 每一个行业,必有其现象,现象背后是规律,规律之下有逻辑,逻辑的底层往往是需求;想要揭开广场舞为什么风靡全国大妈,就必须先探讨广场舞受众背后的底层需求。 群体认同 社交关系 我国的广场舞受众大多出生于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他们成长受时代的局限,所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青年时,他们生活在亢奋的单色年代之中,身上没有形成多少独立的魂魄(独立思考);到了中年,恰逢社会剧变(市场经济),不少人被淘汰到边缘地带;晚年,又基于整个中国的特殊社会形态,很多乡镇地区老人又遭遇空巢生活。 以广州为例,Allen就调研得知不少老人都是从外地投奔子女而来,有的过来还要负责照顾第三代;文化、语言、社交关系等的隔离,让这一代人几乎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交际圈和生活圈。 在自己已经退出社会中心,彻底弱势化后,广场舞这样一种集体行动,不仅能起到锻炼身体的功效,还能消磨时间,拓展新交际,让他们找到存在感。 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是指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 为什么我们常说90、00后是缺乏集体记忆的一代?因为90、00后是成长于互联网的一代,他们很容易在网络中组成各种“小团体”,但却没有现实生活中大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然,他们既不需要,也失去了这个条件。 广场舞大妈这群体(中老年)则不然。 这个群体经历过大跃进时代,经历知青上山下乡,在自己很年经的时候脑袋里就烙下了“团体行动”的烙印;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群体甚至连居住环境也是集体化的(四合院、老弄巷等)。 更别说那个年代的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等都是高度统一化的,当大家接收的资讯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的思想、认知、行为形式都会趋同。 趋同,则产生集体记忆。 而广场舞这样一种集体行动的风靡,则是让大妈们从行动上有一种对以往集体记忆的缅怀,这也是这一群休面对现阶段这个高速变幻的信息社会,所寻觅的一个“舒适区”。 环境、娱乐与门槛 从中老年娱乐与消遣的角度来看,在广场舞出现之前,这个群体好像都没有一个特别统一的兴趣爱好;不管是书法、刺绣、麻将等等都无法涵盖到大部分中老年人群,毕竟相对小众。 广场舞的“一统天下”有那么几点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的: 1、首先这是一项零成本、零门槛的娱乐休闲活动;其次,老一辈离不开传统市井社会固有的爱热闹心理;怕老与寂寞,心灵匮乏和精神虚空是广场舞兴起的其“病因”之一。 2、广场舞最火爆的区域其实不是一、二线城市,而是广大的四、五线城市甚至农村,这些地方商业化有限,娱乐活动单一,人群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吸引不了像迪士尼之类的各种主题公园的进驻;同时当地的场地却异常空旷,各种公园广场分布广泛为广场舞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土壤。 3、社会环境的日趋开放;依一个广场舞大妈所言:“以前哪儿敢啊,那么开放在外面跳舞,别人一定说你是疯婆子。” 二、广场舞群体的用户特点 Allen在做广场舞调研的时候,近距离地观察到这部分人群身上一些很有意思的特点,这些应该是创业者进入广场舞市场,要密切注意的一些用户特征。 音乐 广场舞被戏称为“绝经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跳舞时播放的伴乐太大,声大扰民,所以很多年轻人以“绝经舞”一词污名化它。伴乐是广场舞除了“占地”之外,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 ,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老年人大多听力不好,音乐调小了听不清调大了自然扰民。 另一方面,音乐旋律。“伤不起”、“最炫民族风”等等之如此类声音高亢且朗朗上口的音乐最受广场舞大妈的欢迎,原因在于音乐的入门低(那个时代缺乏的人普遍缺乏音乐基础),节奏感强(利于跳舞),音乐传播度高,群众基好等。 服饰 广场舞服饰大多色彩饱和、颜色绚丽,除了时代造就的审美因素外,其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老年人视力慢慢的退化,从而产生对高饱和色彩的偏好,这是中老年广场舞服饰异常绚丽的原因之一。 服饰绚丽 消费观念 中老年的消费习惯还是延续农业社会时的社交习惯——基于信任。 中国大妈跳广场舞、聚在一起聊天或者交流,谈消费体验、持家秘笈。哪家超市在打折?哪个菜市场的蔬菜既新鲜又便宜?虽然她们不怎么认品牌,但她们却从来都会做“物有所值”的消费,她们更愿意相信的营销信息来自于大妈与大妈之间的口碑传播,来自于她们中某些人的亲身体验。 当一个产品物有所值时,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口碑传播出去;所以说做这一类的市场,口碑传播重中之重。 消费能力 广场舞大妈的消费特点很鲜明:有钱,但是又不愿意花钱(喜欢存钱);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有着大把的时间和大把的存款,同时又大多掌握者家中的财政大权,理论上大妈的消费能力一旦找到合适的出口,释放力将会非常强劲。 用户忠诚度 与年轻人相比中年人群的需求范围更狭窄,起步阶段很难指望靠新奇好玩去吸引他们消费,只能是摸准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什么就卖什么;但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获得他们的信任后,他们却比年轻人更容易成为某款产品的忠实用户。 互联网基础 进入这个市场,必需铺线下。中老年人对新鲜事物反应慢,互联网使用基础非常非常薄弱,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更加愿意相信面对面的交易方式,像现在互联大热的什么公众号关注、帐号注册、绑银行卡等等,对她们来讲太不安全了太陌生了。 三、行业痛点与入局玩家 很多互联网创业者已经看到了广场舞这个“银发产业”的发展红利,Allen正是基于此,梳理了一份入局玩家的名单与他们选择的行业“切入点”,供大家参考。 广场舞创业项目 从上图入局玩家所选择的切入点与产品路径,可以看得出大多数企业都是朝着视频提供——视频教学——兴趣社区——再到社群经济的发展路径;大家都希望先提供免费服务聚集一批目标用户,然后通过社交关系将用户稳定下来,再考虑如何商业变现。 广场舞练习与教学的确是这个行业的核心痛点,这一点从百度指数上一眼就能看出来。 “广场舞”百度指数需求图表 Allen从百度指数上检索“广场舞”这个关键词,我们发现用户的需求图谱几乎都围绕着“广场舞视频”“广场舞练习”“广场舞教学”这几个核心需求;由此可以见,最困扰广场舞大妈的问题还是回归到“如何才能把广场舞跳得更好?”这一关键问题上。 “广场舞”百度指数需求图表 在Allen看来,谁能最高效地用大妈最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掉“练习”这个问题,谁最终就夺得了一众大妈的欢心。 四、广场舞创业如何变现? 由上图可见,截止至今天广场舞领域的头号玩家“糖豆”最新一轮“融资”也不过是B+轮,整个行业还处于疯狂跑马圈地情况下,整个行业都还没探索出最合适他们的变现模式;但当行业发展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商业化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环。 接下来,大家不妨跟着Allen的思路来畅想一下,广场舞应该如何进行商业化。 电商变现 现阶段由广场舞所衍生出来的消费品主要以“硬件”为主,包括广场舞音响、服饰、道具折扇、教学平板等等。目前这些都已经有了一些产业的雏形;在未来,如何用电子商务的方式更有规模,更高效地解决大妈的“装备”问题?这是摆在广场舞创业者面前一条非常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图.广场舞周边 但电商变现要克服的难点有三个: 一是,大妈们大多没有网购习惯,在支付环节有缺失(大妈们大多没有支付宝、网银等),不过在微信扫码、微信红包的大力普及下,在未来支付问题应该会有所突破。 二是,大妈们互联网基础弱,在产品购买流程、使用体验上要尽可能的简单和短路径,否则会出现很高的流失率。 三是,群体的消费信任问题。这一类型的电商模式可能在用户第一次消费时,要有更多的线下服务作为支撑,以建立初期的信任。 在电商路径的变现后期,产品品类可以非常开阔,如理财、保健品、保险、旅游等都可以成为平台上售卖的东西。 广告变现 大妈这一个群体的流量有其非常特殊之处,作为一批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她们积累大量的存款,并且掌握家电的财政大权。 以银行、药企、房地产为代表的商家会非常喜欢这样的线下流量,因为40-50岁的这波人群,不管是线下还是各种新颖的互联网新媒体渠道,都保证不了这批商家所需要的用户质量和数量,而圈定的广场舞大妈这个群体,他们的客群特征却异常的精准。 金融销售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北京某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为了拓展业务,长期“潜伏”于广场舞队伍中,陪大妈们跳舞,大打情感牌,几个月下来,这名小伙子不仅舞技大长,还把舞蹈队里三分之一的大妈变成了客户,其中不乏存款上百万元的金卡客户。 我们再以中信银行为例: 从2013年开始,中信银行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性广场舞大赛,吸引了数十万人报名参与,据说每届比赛都能给中信银行带来十万张以上的开卡量,成绩可谓是斐然;而在大妈身上卖的理财产品更是不在小数。 中信银行主办的广场舞比赛 增值服务变现 不同于QQ会员这一类在线增值服务变现,在广场舞这一垂直领域里想要得到大妈们的肯定与“埋单”,创业者所提供的服务一定是与“教和学”有关的,因为这是大妈们最关心最肯定付费的痛点。 广场舞课程 走到线下去,不断地基于中老年的特点,推出更适合他们的舞蹈教学课程,从教大妈们如何跳舞到教大妈们制作自己舞队的视频等等;只有深入广场舞群体不中去,真正解决她们身上的痛点,这样的增值服务才有真实落地的可能。 结语 广场舞,这个与1亿大妈有关的大生意,正处于一个从0到1的阶段,还没进入到从1到10或者从1到100这个阶段;个人认为无论是行业的投资者还创业者,都应该时时刻刻对这个群体保持足够的耐心与敬畏。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我们面对熟悉的问题能迎刃而解,陌生的问题却无从下手。原因是什么?其实是大脑对熟悉问题有已存在的解决结构,而对陌生问题,需要抽丝剥茧重新建立。结构化思维带你快刀斩乱麻,只需四步,建立清晰结构,完美解决未知问题。 正值Outing季节,大家都喜欢出去旅行,自由行是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而如何制定旅行计划,让你在异国他乡享受一段美好的旅程,很多人却犯了难。去哪里?什么时候出发?选择什么路线?住在哪里?要带哪些物品..……这似乎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分享一个我的方法,通过一个结构图把旅行中的方方面面都罗列出来,这样是不是就有头绪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先定下了一个目标,然后一步一步拆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后各个击破。这其实是应用了一种叫结构化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任务或者难题时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工作高效地开展,取得高绩效。(引自百度百科) 理解起来还是有点复杂,我认为的结构化思维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通过一些方法将这个复杂晦涩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简单清晰的小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的大脑更擅长处理简单有规律的信息。正如下图,左边的信息纷乱如麻,经过结构化思维,就建立起了清晰的层级,大脑的处理速度自然更快。 让思维结构化的方法有哪些? 面对难题时,把你的思维结构化,然后拆解这个难题,最后完美解决。但是如何才能让思维结构化?芭芭拉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给出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自上而下找结构 当我们面对一些熟悉的领域或者习得了一些“套路”,脑子里就会冒出一些结构框架,这时我们只要顺着这些框架往下分解就很容易得到一套完整的结构图,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制定出游计划。因为经常组织团队活动,我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积累,所以我可以很快地想到从“吃、住、玩、行”这几个方面向下拆解扩展,再进行适当地查漏补缺就完成了整个结构图。 方法二:自下而上找结构 个人的知识体系总是有限,更多时候,让我们伤脑筋的问题来自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例如我们设计师每天在解决的各种问题。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毫无头绪时,怎么去建立出一个清晰完整的结构?从哪里突破?这时就需要用到自下而上找结构的方法,个人认为这也是结构化思维最具价值的地方。当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时候,以下四个步骤让思维结构逐渐清晰。 A、第一步:信息归类 B、第二步,信息分组 C、第三步,结构提炼 D、第四步,完善结构 下面以实际设计工作为例,看看如何按照这四个步骤自下而上找到结构。 我目前负责猛犸项目的交互设计,该项目是网易数据科学中心研发的一站式大数据开发计算平台,面向企业用户,让企业可以集中管理和清洗数据,挖掘数据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一款数据管理和清洗的B端产品。研发初期,一直快马加鞭地进行功能开发,有了雏形之后开始结合用户的使用反馈和可用性测试结果,对产品进行了一次用户体验优化大改版。 根据收集到的用户反馈和可用性测试结果,我们对问题进行初步筛选归纳后得到如下的列表: 接下来,就开始尝试用四个步骤找出这些问题的改进方案。 第一步:信息归类 仔细阅读问题,进一步分析,把有关联的问题用线连接。例如:问题2和问题4都在说功能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所以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以此类推,最后得到下面的信息连线图。 第二步:信息分组 根据连线的情况,迅速地就能整理出4个问题大类,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提炼结构 在连线过程中,对各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思考,组A是任务场景没有做区分的问题,组B是功能可发现性问题,组C是提示、引导的问题,组D是操作的用法和用户想的不太一样。进一步组织语言,用更书面的表达方式就提炼出了下图中的这些结构。 第四步:完善结构 现在我们已经从前面几个步骤中得到了一个大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但这些框架还是不够细,所以还要进一步分解。有了大框架后分解就容易多了,可以用前面提到的方法一,自上而下顺着这些框架往下扩展。 下面以组C为例,对结构进行扩展。反复斟酌组C中的问题,可以发现,第8条的问题发生在操作前,而其余3条都发生在操作后,因此这里的反馈不足可以分成操作前和操作后两大类。除此以外呢,联想到操作中会不会也需要反馈?遍历了整个平台的功能后,发现上传项目包时没有上传中的提示。且在这个功能中,还发现上传后成功或失败提示都不易被发现,顺着这个思路发现了更多可优化的点。 补充后的结构图如下: 至此,问题的结构清晰了,针对具体问题的改进方案也就应运而生: 操作前:提供引导 优化前,当鼠标移触到节点组件时只有手型指针,点击后没有动画提示,致使相当重要的功能用户不知道如何用。大多数用户以为点击就算触发,还有的认为是图例。优化后,鼠标移触节点组件高亮,点击后还增加了触发的动效,让用户意识到这里的组件是可以拖拽的,引导其继续操作。 操作中:提供贴心反馈 优化前,用户点击上传项目包后,没有任何反馈,用户不知道当前状态。优化后,点击上传按钮,会帮用户定位到项目包生成的位置,且在名称右侧有个loading的动画。 操作后:明确告知操作结果 (1)上传反馈 优化前,上传成功和上传失败也有反馈,但是比较轻量,2s消失。项目包的上传在实际操作中时间会比较长,用户的注意力早就分散到别的任务中去了,因此这种提示方式显然无法引起用户的感知。优化后,提示方式改成弹窗提示,且在上传失败的提示弹窗中可以直接重新上传或者选择新的项目包来覆盖,用户无需折回原先的入口。 (2)运行结果 优化前,运行结果用了纯图标区分各种结果,由于不是约定俗成的图标,用户无法知道确切的含义。优化后,把图标简化,且配上文字说明,含义更准确,更易理解。 (3)节点状态 优化前,节点的状态一眼扫过去,区分度很弱,用户要进行线上调度这样的操作,是需要谨慎确认的,这样的区分度增加了用户核验的工作量。优化后,对比加强,且加了一个开关操作,开启表示上调度状态,关闭表示取消调度状态,对状态区分起到了辅助作用。 (4)操作提示 优化前,操作提示较小,停留时间较短。优化后,加大了提示的面积,视觉上用了明度更高的颜色,且加长了停留时间,增加了淡出的动画,提升了用户体验。 结构化思维能给设计师带来什么? 通过以上实践,确实从结构化思维中受益颇多。若设计师能在工作中利用好结构化思维,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经结构化思维提炼得出的设计方案思路清晰,经得起推敲 思考方式系统化了,就能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并且给出的设计方案层次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其次,和项目内其他成员的沟通可以更顺畅 一个能把事事都抽取成结构来表述的人必定有很强的沟通能力,思维清晰了,也能让他人更准确地理解表达的内容。 最后,有助于设计领域知识体系的构建 资讯爆炸的现代社会,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信息只能孤立存在。俗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使用结构化思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每当接触到碎片信息的时候,把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不断壮大它。工作年限越长的设计师,越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他自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便于应对各式各样的问题。 参考资料 1、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 [M].南海出版公司,2010:34-45. 2、结构化思维应该如何训练.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526115 3、为什么你总是有口难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I5NTI5OQ==&mid=401858436&idx=1&sn=f274e474e16a9af189994c471f37e937&scene=21#wechat_redirect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简化房租支付过程,Zently获早期融资
今年初,一款名叫Zently的应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旨在帮助租客及时付房租,通知房东有哪些东西需要维修等。现在这款应用又增添了新功能,你可以绑定自己的银行账户,更轻松地和室友平分账单。 近日,Zently完成160万美元融资,Montage Ventures领投。创始人Sachit Kamat透露,还有几位房地产行业的战略投资人也参与了此轮融资。 Zently由几位前领英员工创立,初衷是方便租客和房东之间的沟通。该公司首先指出的是,租客和房东怎样协调才能更快做好房屋维修工作。于是,他们上线了一项功能,租客可以标记出问题,以及相应的本地服务公司,这样一来,房东与物业经理都可以节省些时间。 此外,这款应用也希望简化房租支付过程,安装Zently的房东可以通过ACH接收租金。考虑到应用已经踏足租客的财务生活,Zently团队计划扩大服务范围,为合租一间房的室友们提供更多方便。 新上线的功能支持用户添加银行卡或信用卡信息,标记出各自买的东西。随后Zently会根据每一位室友所购买的东西,计算出每个人应当分担的金额。 有了Zently,总租户也可以在同一平台上收齐大家的租金,而不是你用PayPal,Venmo,我用Square Cash。新功能的上线、新资金的到账,让Zently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吸引更多租客,并通过租客吸引更多房东使用他们的平台。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不按套路出牌 亚马逊或在水底建仓库
话说无人机送货,两年前还犹如惊雷。 但随着亚马逊又是试验,又是申请各种专利,颇有种“未来在我手”的架势,还有谷歌也押注无人机送货,这趋势就扬起来了,国内的顺丰、京东都成了践行者。 可亚马逊又不按套路出牌了,天上飞快递还满足不了,水里游快递的黑科技,他们也想一并包揽。 亚马逊日前申请了新专利,事关水底建仓库放包裹,反正浮到表面交货前就先这么存着,水底也没啥限制,湖泊,水库等都行。俯瞰效果图如下: 用起来也很方便,至少投放包裹的“姿势”你随意,或卡车运、或人工投都没问题。着重点是包裹到水里了,然后呢? 亚马逊在包裹上做了点“手脚”,加了类似气球的玩意,它能缩放自身体积,从而使包裹所受浮力有差别,因而通过控制即可确保包括待在不同水深处。气球的缩胀是由声音信号来控制,声音触发气罐为气球充气,达到某程度,包裹浮出水面,便可自取。 说来也并非亚马逊想特立独行,实在是他们仓库吞吐量大、存放空间又有限。亚马逊搞了不少Kiva智能机器人来仓库“搬砖”,还有专搬重物的机器手臂,但问题没能根本解决,因此才有略显怪异的水底仓库的脑洞。 首先,水底存储面积较实体仓库而言本身没那么受限,可达到100万平方英尺或以上,约为亚马逊北美最大凤凰城运营中心面积的两倍。其次,尤其对包裹尺寸、形状差别过大,或取包裹时间有变动等情况,像水底仓库这种能分行存储,可更有效利用存储空间,自动调节的系统,还能节省不少人力成本。 但这或也向工作人员提出新的挑战,检索订单要如何处理,尤其当订单里有那些存储距离很远的多个物品。 “这并不像想象的那般牵强。”沃里克商学院Mark Skilton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道,亚马逊正在处理大量包裹形状、大小不能标准化高效处理的项目,这部分目前还需依靠密集的人力来完成。“水下仓库削减了诸多无效步骤,让过程更简单化。” 就在6月,亚马逊才发布一项“存放”数百个无人机的九层蜂巢(nine-story hive)专利。这主要是为城市地区所设计的,毕竟想在人潮拥挤的城市建经营中心,地贵不说,重点是也没足够用的占地面积。像这样的蜂巢,专利里设想的是每天能承担数十万条订单的吞吐。但具体何时才能见着实物就不得而知了。 去年底,亚马逊在英国完成首次正式无人机送货,给英国剑桥附近的一名男子送去了亚马逊的机顶盒和爆米花,整个飞行过程花了13分钟。 仔细想想,天上飞快递和水里游快递其实也不冲突,反倒是二者可结合起来皆大欢喜。无人机完全可充当包裹从水底浮上来后的“接盘者”,站好“最后一公里”岗,仰仗不久前亚马逊公布的“坐着”降落伞飘下包裹的专利技术,把包裹送到你跟前。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视觉APP 让盲人用手机看世界
微软发布了一款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手机 APP “Seeing AI”(“视觉 AI”) ,能为有视力缺陷的残障人士描述周围的世界。 安装该 APP 之后,用户若把手机摄像头对准某人,它就会说出这个人是谁,以及他的情绪(表情)。把手机摄像头对准某个物体,Seeing AI 会说出这是个什么东西。这通过在手机本地运行的 AI 算法实现。 Seeing AI 人脸识别示例:“戴着眼镜的 28 岁女士,看起来很开心。” 去年三月的Build 大会上,微软展示了这款 APP 的原型。今天,它终于发布。美国 iOS 用户已可免费下载。至于 Seeing AI 何时会登陆安卓、进入中国市场,尚没收到任何消息。 核心功能 作为一款面向残障人士的生活辅助软件,微软把 Seeing AI 设计为能满足一系列不同的生活场景需求。比如上面提到的,进行面部识别,猜测对方的年龄和情绪。它还能通过扫描二维码识别家居物品,读取、识别文件,识别美元钞票。识别钞票的功能是一个实用性极强的功能。所有美元纸币都是相同大小、同样颜色。对部分残障人士,区分不同面值的钞票可能会十分困难,Seeing AI 这样的 APP 则能解决该问题。 Seeing AI 文件识别示例 Seeing AI 的物体识别能力基于神经网络来实现,其基本原理与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并无不同。它最基本的功能在本地实现。这有两个好处: 1、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下仍可使用; 2、反馈速度更快。 但是,Seeing AI 的试验性功能,比如描述整个周围环境,以及识别手写文字,则需要连接到云端。 人性化设计 Seeing AI 的技术带头人Saqib Shaikh,向媒体透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Seeing AI 能够指示用户如何上下左右移动手机摄像头,以看清楚目标物体。这是一个相当人性化的功能,尤其考虑到视力有缺陷的残障用户,让它们拿手机摄像头“对准”某个物体本身就存在相当的难度。很显然,对于 Seeing AI 来讲,虽然光学物体识别技术是根本,但若没有这类人性化功能设计,它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就变得十分模糊。 Saqib Shaikh 从 Saqib Shaikh 他自己的使用经历来讲(他是一名盲人),他最经常把Seeing AI 用来识别符号和菜单。至于 Seeing AI 和其他同类 APP 之间的差异,他表示,最大的区别神经网络的运行速度: “我们做到了在本地运行人脸识别,几微秒的时间内你就能听到结果。速度就是一切,我们试图压榨出在设备本地所能达到的极限。”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起底阿里“五新”战略:近拒京东,远伐亚马逊
一流公司与其他公司的一个根本区别标志,在于能否及时踩中行业时间点、跳出安逸区,提前布局。 差不多前两年,线上流量逐渐枯竭、成本提高,类似阿里、京东这样体量的大电商平台努力挣扎盈利时,更多小平台面临亏损、倒闭的危机。甚至一度出现稍大平台通过吞噬小平台存活的 “人食人” 局面。 之后,电商平台将战略调整为线上转线下。 2014至15年,阿里和京东针对线下零售店面推出“一站式”进货平台,分别成立零售通与新通路事业部。之后,京东投资永辉超市、与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结盟,阿里与苏宁结盟、投资盒马鲜生、收购联华超市股权。步步为营,逐渐显露出线上电商巨头转向线下的战略野心。 新旧对于普通人来讲,或许只是物品状态的概括,但对于竞争激烈的企业来说,却等于生或死。2017年7月,阿里重启搁置五年的网商大会,并提出“五新”理念,将阿里巴巴从纯电商领域扩展至跨越全行业的技术平台。 时隔五年重启网商 2004年,马云刚做淘宝时,雨天,上海,咖啡馆,他见了几位eBay卖家。 马云当时问,“你们觉得未来电商是怎样的?” 答曰:我们都是大卖家,做得特别好。其中最大的一个卖家,月营业额五万块。 听及此,马云觉得这个人太自负了,在他看来,十年之后,作为电商卖家月营业地低于一百万人民币,你都该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卖家。 所有人哄堂大笑,嘲讽马云根本就是个外行。 当时很多人不相信电子商务、不相信互联网,也不认为互联网会对零售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据了解,2004年,阿里首次提出“网商”概念、并举行第一届网商大会时,网上淘宝一年销售额80亿人民币。2012年,阿里巴巴召开第九届、也是此前最后一届网商大会时,马云感觉,那个时候,网商需要进行改革、提升,整个形态也需要改变,特别是零售行业在2012年逐渐开始相信电子商务。于是,马云停掉网商大会的举行,开始反躬自省地思考。 2014年,阿里电商一秒交易额已达七个亿。整个业态从不相信互联网、不相信电子商务,到恐慌互联网、恐慌电子商务、恐慌电子商务要把所有行业都摧毁掉。这个时候,马云认为,是需要重启网商大会的时间点,为的,是告诉大家,阿里不是抢生意,是在将整个蛋糕做得更大。 新网商新战略 2008年左右,马云在内部全体员工大会上讲过一句话:中国绝大多数从事电子商务的人都在我们公司,如果中国电子商务做的好,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中国电子商务做的不好,跟我们一定有关系。 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飞速变化,带动各行各业随之变换,处理不好,制造业会像今天的零售行业一样哇哇乱叫。于是,马云提出包括新零售、新金融、新技术、新制造、新能源的“五新”概念与“Made In Internet”的概念。 马云说:“今天我们提出的Made In Internet,千万不要认为它是一个口号,它会影响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请重新思考你的商业模式,重新思考你的消费者,重新思考你的供货商,重新思考你的物流体系和融资体系。每个人都要加入到Made In Internet的大潮中,你加入就是机会,不加入肯定没有机会”。 阿里巴巴成立“五新执行委员会”的战略之举,与马云所阐述的Made In Internet时代,都在传递同一个信息——在Made In Internet时代,所有行业都到了重启和升级的时代节点。 马云认为,“未来制造业将是C2B,根据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定制。今天定制很贵,但未来如果你不能做定制,企业就很难起来。以前我们说中国制造、法国制造,今后将是‘Made In Internet’,可能设计是美国的,制造是德国的,组装是中国的,全世界销售。我想帮中小企业、年轻人、妇女,实现全球卖、全球买、全球付、全球运。” 7月11日一大早,许久未发过全员邮件的马云,给所有阿里人写信称,即日起成立阿里巴巴“五新”执行委员会,负责全面落实“五新”战略的执行。 这意味着,自去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五新”概念开始,历经9个月的时间,马云已将其提升至战略高度,并亲自部署执行部门来进行落地。 “五新”执行委员会“一把手”为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他担任委员会主席,全面统筹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菜鸟网络等阿里生态体系的所有力量。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担任委员会副主席。其他10名成员,大多是阿里巴巴合伙人,分别来自天猫、淘宝、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技术、市场、营销、风险等领域,一应俱全。 “我们希望这个新经济体能够为全世界创造1亿就业机会,服务20亿的消费者,希望这个新经济体能够让1000万家企业盈利。”马云强调,“但阿里巴巴并不拥有这个新经济体。” 是的,马云在新一届网商大会上,除了重点讲解新概念,同时反复强调的一个结论是——阿里巴巴不搞垄断。 在本届网商大会,在回应主持人关于“阿里对数据的掌握与分配”这个问题时,马云表示,阿里的确在战略选择上,将未来押在大数据。 据了解,过去八年,阿里巴巴把自己从电子商务转型成为一家数据公司,提供数据的计算,提供数据的服务。但即便如此,马云认为今天的数据体量,是未来的亿分之一都不到,现在讲所谓的垄断、霸权,远远没有开始。 而针对于来自物流企业的担心,马云表示,阿里巴巴自己不做快递,跟任何一家快递公司、物流公司都不存在竞争关系。“从第一天我们参与物流就表示了不做快递,不能把别人的饭碗都抢光。阿里巴巴体量已经这么大,如果只追求自己的未来、追求自己的利润,一定会被社会淘汰,所以要花最多的精力去分享。 6月26日,百世物流曾经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招股仿单,方案募资不超过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3亿元。据招股书中提到的股东持股情况显示,阿里巴巴以23.4%的持股比例为其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是创始人周韶宁,持股比例14.7%。此外,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持有5.6%的股份。 阿里与百世汇通的亲密关系,除了股权结构之外,还体现在阿里赴美上市时,还特意将百世汇通拉出来宣传一番。 根源于危机意识的行业升级 时隔五年,阿里重启网商大会,除了源于龙头企业的责任意识,更源于马云一直以来的危机意识。 今年3月,京东发布2016年财报,除了保持高增速外,最大亮点在于多年亏损终于扭亏为盈,一直以来重资产基础投入,终于走上正向循环。 据其财报显示,京东2016年全年交易总额(GMV)达到了65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7%。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利润达到10亿元人民币。2015年全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亏损为9亿元人民币。而阿里巴巴集团公布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中,阿里首次未披露其GMV(交易额)数据。 而刘强东也在年会时提前喊话:“我坚信,在2021年之前,最快2020年,京东商城将成为中国第一大B2C电商平台。” 更大的潜在威胁,来自Amazon。 6月末,亚马逊便开始了在中国国内的首届Prime会员日预热。从7月10日下午5点到7月12日下午3点的46个小时期间,中国的亚马逊Prime会员将可一站畅购来自亚马逊中国及亚马逊海外购的数千个国际大牌,数万个超值Prime会员专享优惠。 Amazon Prime会员再多,也多不过5亿注册量的淘宝用户。威胁阿里的,是Amazon对线下商超、零售的布局。 MKM Partners分析师Rob Sanderson所撰报告显示,亚马逊基本上在“吃零售业”,随着实体零售销售的下滑,亚马逊市场份额在增长,亚马逊和零售店之间的差距在过去一年中尤为突出。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亚马逊占比美国零售总额的5%,其中不包括食品。如果能够占据美国现有生鲜零售市场的10%,就是接近千亿美元的收入,相当于再造一个亚马逊。 6月6日,亚马逊宣布斥资137亿美元收购生鲜杂货零售商Whole Foods Market(全食),这是亚马逊历史上最大的收购案。此外,亚马逊从2014年起,就将建设物流平台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以降低不断增长的物流成本。从干线物流到终端配送,其终端配送目前已在美国12个大城市展开,除了自有商品以外,还提供第三方送餐服务。 这样的体量与布局,虽说在移植到中国国内时要上交不少的成本,但的确是阿里目前最需要警惕的潜在威胁。 纯电商的没落与“五新”阿里的崛起 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2004年阿里开始做网商大会时,那是PC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把PC当成一个互联网的入口,把鼠标当成钥匙,进入到互联网。 到2012年办第九届网商大会时,刚刚开始进入无线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开始将滚屏、点击作为进入互联网的钥匙。 下一个时代是什么?下一个从实物世界通向互联网世界的钥匙是什么?也许是语音,也许有更多,未来整个互联网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显而易见,阿里已经开始从五个领域提前准备。 有个商业术语,叫“二次曲线”,即观测数据随时间变动呈现一种由高到低再到高(或由低到高再到低)趋势变化的曲线。而衡量伟大公司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即是能否沿着时间轴持续下去,并通过不断发现二次曲线保持创业的本能。直白地讲,即是不断发现危机、挖掘行业趋势、果断跳出安逸区。 以阿里巴巴为例,如果说,简单地提出“新零售、新金融、新技术、新制造、新能源”的五新概念还太过表面,那么设计研发无人超市、无人咖啡店,提出代号“NASA”计划,则是落到实地的革新举措。 2017年阿里财报中,阿里的云计算、数字娱乐、创新及其他业务,较去年同期的增长均超过其电商业务。本次网商大会,更多的是阿里用“新零售”取代“电商”标签、“五新”概念拓宽阿里业务的提前布局。总而言之,“五新”并不新,它们本身就留存于阿里巴巴自身血液当中。此次马云将其提炼并广而告之,说明阿里为推翻纯电商格局、自我革新布局,已经基本做好准备。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深度解读|“即时物流”行业(附运营策略)
从2016年到2017年,互联网+物流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即时物流领域,一些大资本的加入,更是加速了其格局的变化。阿里资本押注了点我达,京东到家和达达合并成新达达,闪送又在6月获得C+轮融资,一场悄无声息的物流大战正在上演。 自马爸爸提出未来接棒电商模式的新零售概念后,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的“新零售”迅速成为中国互联网和零售行业的新词,在新零售业态中,智慧物流成为大数据驱动消费升级的引擎,而即时物流作为智慧物流的典型借力这新零售的风口已经开启进阶的下半场。 互联网带给物流行业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的革新,更是业务思维上的革命。 一、市场分析 什么是即时物流? 即时物流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O2O本地生活的发展大潮下,催生对物流“极速”和“准时”的两大述求,进而决定了物流服务模式的进化,即不经过仓储和中转,直接从门到门的送达服务,这种物流模式称之为“即时物流”。服务品类包括:外卖、生鲜、快递末端、商超等等。 很多人认为即时物流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三公里”、“最后一小时”,甚至说是“最后一公里”,而我理解的即时物流是将物品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完好无损的交付到指定终点。 行业分析 1、即时物流受到资本的青睐 (数据来源:IT桔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除了晚入局的UU跑腿和快服务,其他同城配送即时物流的融资都已经在B轮以上,而且融资金额都达到了亿元,融资时间也是以2016-2017最为疯狂,投资方有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王思聪旗下的普思资本、红杉资本中国,有战略性投资合作饿了么,沃尔玛,京东(达达和京东到家合并为新达达),似乎巨头都看好了即时物流这亿万级的大蛋糕。 市场硝烟弥漫,资本频繁布局,亿万级的即时物流异常火热,其市场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同城配送有没有机会?同城生活服务有没有机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仿佛当年的“网约车大战”,谁能成为同城物流领域的“滴滴”呢? 2、移动互联网和O2O发展大势 为什么即时物流如此火热?我们可以这样做个对比,在电商行业时代,壮大了异地配送企业的发展,现如今“三通一达”和顺丰都上市了,那么,在O2O兴起的时候,肯定也会诞生像四通一达一这样的即时物流企业,即时物流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来做最后一公里配送。 依赖于移动互联网和O2O发展大势,即时物流做起来了,成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这是个亿万级的市场,而且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刚性需求。 3、玩家已定,行业发展趋于理性 即时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3个要素:团队、资金、资源,这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要求之高,再加上目前行业发展已度过初期,对创业团队的要求,对资金的要求和对整个战略资源的要求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导致了新玩家的难以加入布局。 行业发展已趋于理性,在行业发展的初期由于资本市场的火热,所有人都高举高打,靠融资而活,就如同笔者在共享单车那篇文章中说的:单靠融资只能在行业初期得到入场券,最终的胜者一定是用心做精细化运营,脚踏实地搞好用户体验,用心创新盈利模式的企业。目前即时物流行业已趋于理性,比拼内功的时代到了。 需求痛点 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周边生活服务需求与当下低效率运力的不匹配 O2O经济迅猛发展与末端物流服务质量的不匹配 二、目前模式 即时物流是一个典型的双边交易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和匹配是双边市场的关键。良好的匹配能提升效率,效率将促成规模,而规模的不断增大又能进一步优化效率。 客端模式——to B和to C to B模式:以点我达、新达达为代表的接入B端商家的模式 to C模式:以闪送为代表的直接面向大众市场的模式 1、to B模式 to B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外卖和快递是即时物流单量最大的来源,很多即时物流平台是靠to B的外卖商家订单起家的(比如点我达,之前是外卖平台转型而来),外卖是末端物流服务里面的最基础品类,从外卖切入,依靠外卖单量高,频次高和即时性要求高的特点,保有大量的订单运力,建立物流平台的上层建筑会更稳定更便捷。 to B模式的优缺点: 频率相对较高,订单集中且稳定 单量高有助于即时物流平台建立基础运力 订单集中和即时需求有助于即时物流平台建立良好的响应体系 缺点就是业务量虽然大,但是利润率却较低 2、to C模式 直接为普通用户提供配送服务的C端市场尚未全面涉及,只有闪送一直在C端深耕,但据了解,闪送的客单比例中,B端的客单量也占据30%以上的比例。 C端的订单类型分为:O2O订单、即时配送订单、跑腿业务订单(代买、代办、代送等) to C模式的优缺点: 频率相对较低,订单分散且随机,导致供和需的撮合交易成本很高 场景复杂化,对品牌打造时间积累要求更高 C端大型的流量入口为配送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业务场景虽然杂,但是客单价高是硬道理 即时物流下半场,“C端”厮杀已经开始。随着近期新达达正式对外公布,全面进军C端市场,全场景化的业务布局开始在各大平台蔓延。在达达宣布全面进军C端市场的同时,点我达也透露了其在C端即时物流的计划,点我达目前正在逐步试水C端,现在已经在和饿了么联合测试代买代购业务。 配送模式——众包 目前物流的配送方式分为:众包、自营和代理加盟,即时物流讲究的“成本”和“效率”。 众包模式最符合当下即时物流的这两个需求,网约车是一种共享闲置车辆或者顺路乘载的共享经济,众包模式也可以解读为一种共享经济的方式,我想喝一杯咖啡,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是什么?刚好路过咖啡店的上班族或者正好有来我公司送我快递的快递小哥,他可以把咖啡带给你,这是共享社会中闲置的劳动资源。 众包模式的优点: 有利于快速扩张 解决峰谷不平衡问题 解决物流行业人力资源密集且组织协作相对松散的问题 但是众包模式中有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和安全性问题如何解决? KPI驱动 培训管理 最最最重要是分层分级管理 现如今即时物流行业的特点,已经出现了行业的技术壁垒,下半场的即时物流战场,技术会是一个核心竞争力,如何有效的依靠产品和大数据对订单和人员进行匹配识别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核心问题。 众包模式中——派单or抢单 1、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派单,提高效率 这就不得不继续提一下“滴滴”,“滴滴”最开始时候是抢单,之后变成派单了,派单的模式非常复杂,实时压力计算、出参时间预测、配送路线规划、天气反馈机制、骑手与商家的画像描述、到店时间预测等,主要依靠机器学习方式,结合历史数据反推预测时间,挖掘特征,不断修正模型做到精准预测,最终根据算法,算出来这个订单该给谁。 而抢单模式完全靠配送员主观的去抢,假设一家外卖店出现5份便单需要送,通过抢单,这5分便单很可能被5个人抢,这很大程度降低了配送的效率,如果通过派单,这5单可能被1,2个人抢到,通过系统,通过算法,通过大数据派单的话,可以提高配送的效率。 2、近100%并单率 另外,可以注意到的是,“滴滴”中有拼车这个功能,即时物流也有,通过派单的模式,可以做到100%的并单率,可以理解为,本来2个单要2个人去配送,如果基于数据算法,这2个单1个人跑1趟就够了。 3、动态溢价功能 另外,还可以注意到的是,“滴滴”有个动态溢价功能,即时物流也有,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天气反馈,不同预定要求,需求和供给,通过算法和大数据折算出不同价格,让订单和运力的平衡更为人性化,笔者表示非常看好。 三、未来战略 技术仍然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同城即时物流在本质上跟传统物流配送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解决这样一个成本和效率问题是需要模式和技术的创新。 算法大数据还是即时物流技术不可或缺的技术根本,比如点我达目前压力平衡、无分区的技术点智能调度,另外,技术点不是独立的,整条业务体系每个业务环节都需要技术点的协同作战。 订单来源和运力供需平衡 作为后端的配送平台,订单来源是维持平台运作的先决因素。订单的稳定会影响到配送员和服务的稳定性。即时物流平台需要保有订单的来源和运力供需平衡,一旦订单的不稳定就会导致运力的流失,一旦运力的流失,回血消耗时间太大,耗不起。 需要与大平台的战略合作保有稳定订单来源,比如点我达与饿了么,比如达达跟京东,大平台有稳定的订单来源,他们有即时物流的需要,而贵平台恰恰能提供匹配的物流能力,那么,必须战略合作,双赢啊~ 业务扩张城市、拓展配送品类 要强大自己那肯定是不能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神游,需要量变达到质变,即时物流下半场的斗争,肯定需要企业不断的扩张自己的覆盖面积,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跑马圈地壮大自己,另外,需要拓展配送的品类,安全、高效、全面的现代化物流服务在下半场斗争中还需要不断完善。 个性化服务打破同质化竞争局面 目前阶段,市场格局还远没形成,大家都在各自业务上活得不错,没有正面冲突,虽然在个别业务上有差距,但要想做到真正的差异化竞争是相对比较难的,未来2-3年后,当市场格局逐渐形成的时候,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就会逐渐显现。 品牌树立和信誉沉淀 如果网上各种品牌的负面消息,用户还愿意把自己的物品交给贵平台的配送员去配送吗?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民心,广告营销,品牌曝光,活动运营不能少,最重要的是势必要做好品牌的树立和长时间的信誉沉淀。 信息化安全系统的建立 不管是即时物流行业,信息化安全的保障是每个互联网行业必须做到的保障,特别是物流行业,寄送人和发货人的地址,名字,电话全部有,包括配送员和商家的注册信息,都需要安全保障,以免非法之徒利用信息安全漏洞对用户造成危险影响,企业需要建立信息化安全系统,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总结 最危机的是时间,行业发展太快,每个企业都要紧跟互联网大潮的步伐,稍一步重大失误,可能就会被反超,形成马太效应,就回不来了。 对于即时物流,笔者认为市场会为我们选择最佳的、用户体验最好的玩家。笔者相信,最后的胜者的必然是有订单源和资源支持、独特技术优势、能够提供低成本且高效率的企业。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李克强: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决定将《快递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对保障和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创业创新实效,会议确定,一是创新政府管理。加快推动涉企证照登记和备案的各类信息整合至营业执照,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营业执照管理系统,对内外资企业推动实施一个窗口登记注册和限时办结。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推广自主申报。全面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推进跨省经营企业部分涉税事项全国通办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缴税方式。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适当放宽互联网教育等行业准入条件。对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二是优化“双创”服务。探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率先建立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对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简化专利等无形资产评估备案程序,实现协议、挂牌或拍卖定价。大力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推动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快速协同保护体系。三是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地方性法人银行增设从事普惠金融服务的小微支行等。推广专利权质押等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并支持保险公司提供相应保险服务,鼓励地方政府提供风险补偿或保费补贴。稳步扩大创业创新公司债券试点规模。推动国家出资的基金设立扶持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的创投基金。探索对创投孵化器等比照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政策扶持。四是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大型企业开展内部“双创”,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研究实施更有效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双创”的措施。依托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支持关键领域和瓶颈环节技术改造。制定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五是强化人才支撑。适应新型和灵活就业形态,完善社保、税收等相关政策。落实和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创新主体对人才激励的自主权。简化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招录程序,没有岗位空缺的可申请特设岗位。简化外国高层次人才办理在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证件程序,开展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一卡通”试点。外国留学生创业凭高校毕业证等可申请居留许可。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启动支持计划,推动来内地创业的港澳同胞和回国(来华)创业的华侨华人同等享受当地公共服务。把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纳入“双创”相关政策支持范围,允许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业创新。返乡农民工可在创业地参加各项社会保险。 会议决定将已审议的《快递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突出以规范促行业发展,规定了简化快递布局设点手续、提供车辆通行停靠便利以降低物流成本等措施,明确了快递服务规则和寄递安全责任,并强调保护消费者和快递从业者合法权益,对加盟经营、损失赔偿、用户信息安全保障等作了规范。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快速融入团队的五个步骤
当项目经理来到一个组建已久的团队时,项目经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降兵。团队常常会本能的排斥一个新人,尤其是一个来指指点点,告诉我们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的讨厌鬼。可是,要让团队从一个运行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进入项目经理节奏,又需要做出许多改变,大家的痛苦也就开始了。 先了解现状 工作模式的形成一定是经过了磨合和演进,团队现有工作模式的形成肯定也是解决了很多问题,如果不了解清楚,就想着制定新的流程或者改变工作模式,那很容易又把原来的坑踩一遍,而且从哪里入手也会很盲目。 刚来的时候最好有人帮忙正式介绍,把项目经理介绍给团队,如果能大致介绍一下项目经理的职责那就更好了。 了解现状第一步是了解基本情况,文档,项目管理工具比如JIRA等等,都简单浏览一下,这样为后续的进一步了解现状做准备。 然后要理清干系人,每个人是什么角色,各自负责的领域是什么,项目的发起人等等。可以和过去的项目经理聊聊,如果之前没有项目经理,那就从已经认识的人开始,准备好一些问题和你想了解的内容,进行一个正式的访谈。访谈的目的是了解清楚项目的现状、团队的现状、干系人、优势、问题、KPI等等,同时你也可以向他们正式地介绍自己,自己擅长什么,做过什么等等。这种交流并不是只在开始的时候做一次,在后续依然可以持续地做。 发现痛点提出解决方案 了解了现状,就要对现状进行分析,团队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各个干系人的痛点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问题和痛点。比如产品经理不清楚开发团队的进度,开发团队不清楚我们该干什么,开发人员不清楚和我相关的其他开发人员进度等,进一步挖掘原因,为什么不清楚开发团队的进度?是因为没有项目管理工具还是因为大家都不喜欢更新进度?是因为任务本身就不明确还是因为团队成员没有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喜欢更新进度?是因为不会使用工具?还是因为工具不好用?还是因为大家的工作方式没有达成一致等等,这样不停地深挖问题的根源。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就要制定方案了。比如大家不愿意在工具上更新状态是因为不太了解工具,工具也不太好用。那么就可以给大家提供工具的培训,修改工具简化流程或者更换工具。但是这些方案都有一个前提:简单易懂,行之有效。那种花哨的报表,炫目的PPT,往往又费时间又没什么实际用途,应该把时间花在思考如何让流程简化和易于理解上。 通常情况下,项目经理最能找到着手点的地方是产品经理的痛点,产品经理制定好的需求,如何让团队接受、理解、并且执行下去,团队的进度如何把控,团队有没有虚报开发量,如何控制质量,如何处理不断变化的需求,等等。这些往往都是项目经理最擅长和最需要工作的地方。这时候如果能分别准备一个培训给产品经理和开发团队就会有很大帮助了,大家就能够从全貌上了解各自可以专注的领域和项目经理可以帮助到大家的地方。 润物细无声地改变 人们面对变化往往是抗拒的,因为过往的经验会告诉自己的意识,经验才是靠谱的,新生的事物充满了太多未知和风险,而规避风险是人的一种本能。 大的改变,就意味着大的风险,那么就应该把改变拆小,这样就能够把风险拆小,一方面大家在面对更小风险的时候更易于接受,另外一方面,项目经理也更易于掌控拆小的风险。 所以,做尽可能小的改变,持续地改变。 清楚要去的方向 每次做小的改变,但是大方向是要清晰的,要帮助团队成为怎样的团队,要帮助项目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要帮助产品去向何方,这些都是要求项目经理心中有数的。否则,在决定每次做什么改变的时候就会容易迷失方向,弄不清优先级和重要性。 总结 改变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做好准备,静待时机,持续努力,团队就会朝你制定好的方向前进。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影响用户行为除认知外 还有更深层潜意识
“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行为70%受潜意识控制…” 以前,我被人问到什么是交互设计,我会回答:在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的平衡点设计用户的行为等等… 后来,我被人问到什么是交互设计,我会回答:基于用户行为设计用户对产品的认知等等… 而最近,我觉得这样理解交互设计似乎还是不够的。 从生活中的一个小案例开始说起。 案例一: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这是我手机里的一张截图,某天我走在路上时,忽然想确认一下明天是否会下雨,于是我准备打开墨迹天气看看,我向往常一样掏出手机打开应用,当我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并没没有打开墨迹天气,而是打开的支付宝,我怎么会犯这种错? 我的主观行为是想打开墨迹天气,于是我告诉我的大脑: 1、解锁手机找到生活那个文件夹 2、打开一个蓝色的app查看天气 于是我的手开始执行操作,我手机很少会离开我的手,这个操作对我来说太简单不过了,这操作没有经过我主观意识一步步判断就开始执行,由于我日常使用支付宝多余墨迹,习惯性就打开了墨迹,导致我最后犯下了错。 是我的的潜意识犯下了错。。。 我个人认为:在我们常说的用户体验中的认知之上还有一层对产品体验有很深的影响,即潜意识或者说是被动认知,这两者都取决与产品对人的影响,我们常说的认知则是人主观上对产品的认知。 我们都认同:大部分用户体验好的产品应该是使用流畅,学习成本低,没有阻碍的。即你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完成任务的,也就是你潜意识行为就可以帮助你完成任务的。 案例二:潜意识对行为影响的原因 比如上图中的两段文字,当你快速阅读起来时,你会发现上面的文字更容易阅读,因为你已经习惯了从左往右阅读,你的视线潜意识就会按照你的习惯执行。而下面一段文字,你的视线就需要搜索才能找到文字阅读的开端,读起来就会更累一些。 小结: 不好的设计会让熟悉的体验者无意识的行为改变为有意识的行为。基于使用环境和上下文,增加用户认知阻碍,降低了用户使用产品完成任务的效率和理解能力。对于不熟悉该产品的部分用户,糟糕的设计可能会完全阻碍用户使用。 而好的设计则相反,用户很快就能在使用产品时进入潜意识使用状态,可能也就是常说的沉浸式体验。 潜意识对产品的影响流程: 这么说可能有些不完整,让我尝试用倒推法描述整个路径: step1:对于一款互联网产品,当它进入到用户视野中时,潜意识就开始作用与你的认知了,比如大脑会习惯性的将不同形状的图层归类,识别出哪里是页面主题哪里是背景等等。你视觉焦点集中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潜意识已经帮你决定好的地方,这就是潜意识对你认知影响的第一步,它包含了所有的细节。 step2:你开始主观判断一款产品,这时候你会开始认知,利用你平时使用互联网产品的经验或是生活的经验判断哪些东西是按钮,这是一个什么app,用户模型和心智模型匹配等等… step3:当你大脑中有了认知后才会开始选择,比如认知了按钮后会选择点击还是拖动。 step4:使用产品,即最明显的用户行为,按照设计的流程完成任务。 step5:合理的反馈,比如按钮点击下的点触效果,页面的跳转提示,弹窗用alert还是dialog,支付成功等等… step6:合理的反馈能让用户知道自己哪一步操作是正确的,哪一步操作是不对的,给予用户信心和安全感。 step7:当用户对自己行为有信心后,他才会觉得自己对于产品是可控的,恐怕很少有人会喜欢自己的软件不停自己的话吧。 step8:足够的控制感会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信任。 setp9 & 10:让用户信任的产品最终才会让用户有依赖感,才会在众多选择中最后选择你,甚至放弃其他做的更优秀的产品。 运用到设计中去 如何把你的产品设计得更流畅,更容易被用户使用,体验更好呢?你需要把产品设计得能够更快被用户无意识或者半意识状态下能够掌握。 在设计中我推荐一种思维:即先从产品整体出发,至上而下开始设计;站在产品的大局上逐步拆分结构,各个结构之间要保证连续性;再逐级分为具体的界面,界面的元素的设计遵循格式塔原则;再下一级则是细节的反馈设计,信息传达等微交互。 最后我们回归到整体,开始从潜意识层出发,放空自己的主观认知,重新体产品,对产品检验修正,完善体验。 文中某些见解还比较不成熟,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意见,共同探讨。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谷歌成立风投子公司 专注投资AI初创企业
7月12日消息,据CNBC报道,谷歌母公司Alphabet已经正式决定,在谷歌旗下成立新的风投子公司Gradient Ventures,专门将投资于早期的人工智能(AI)初创公司。此举是Alphabet对AI越来越感兴趣的最新迹象。这种攸关未来的技术也吸引了亚马逊、苹果、Facebook以及微软的关注。Axios曾于5月份报道了这份新计划,但细节尚未公开。 Gradient Ventures的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安娜·帕特森(Anna Patterson)说,今年公司将投资10至15笔交易,每项交易的定价通常为100万至800万美元。她表示:“如果我们真想要帮助AI快速进化,我们需要更多地参与到这个社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这样做的原因,以促进AI领域的创新。” 帕特森已经在谷歌工作了10年,曾参与Android、搜索、广告以及AI等方面的工作。但Gradient Ventures不仅仅是初创企业的另一个硅谷资金来源,它还是一个典型的公司风险资本集团。Alphabet已经成立了GV(原Google Ventures,支持各个阶段的初创企业)和CapitalG(原Google Capital,主要投资创业后期的公司)。 获得Gradient Ventures投资支持的公司将有机会接受谷歌先进的AI训练。帕特森说,他们还可以与谷歌工程师协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所需的帮助。帕特森表示:“如果你现在参加AI会议,当初创企业说话时,他们会站在那里,他们会说一些关于他们如何获得人才的英雄事迹。我意识到,我们可以在这个方面提供帮助。” 具体细节还没有完全公布,但初步想法是让谷歌工程师进行六个月的轮换。或者如果项目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些工程师的轮换时间也可适当延长。当然,这些谷歌工程师也可将时间分散,同时关注多个AI初创企业取得的进展。 帕特森曾是搜索初创企业Cuil的联合创始人,并担任了3年总裁。她说,谷歌的工程师们“希望有一个高效的突破”。已经开始参与这个项目的初创企业包括Aurima、Cape、Cogniac以及Dyndrite等。上个月,Algorithmia宣布接受谷歌的AI创业集团的支持,尽管该公司的名字尚未透露。 接受Gradient Ventures投资支持的公司投资的公司可享受的另一项福利是能够获得大量的训练数据,它们都是谷歌训练自己的AI系统时累积下来的。这对于远程控制无人机在线服务初创公司Cape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帮助。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运营主管路易斯·格雷沙姆(Louis Gresham)说,这些额外数据将有助于提高Cape的安全和资产检查工作。 谷歌是Gradient Ventures的唯一投资者。PitchBook公布数据显示,GV去年投资了63笔交易,而CapitalG投资了6笔。Ankit Jain和Shabih Rizvi是Gradient Ventures的其他合伙人。虽然有些初创企业肯定会欢迎谷歌临时工程师的额外帮助,但另一些公司可能会担心损害他们宝贵的知识产权。 对此,帕特森强调,将有一项协议明确禁止谷歌员工将该知识产权带回谷歌内部。她还称,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欢迎谷歌的帮助。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一文洞悉互联网创业的「单点突破」逻辑
一节车厢放在那儿没有价值,但挂上一列车厢,就会成为高速豪华专列。 清楚地记得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回答 “乔布斯教给人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时说过的一句话:“纯粹,也是可以成功的” ——深以为然。 纯粹一词放在创业者、放在产品身上,指的就是「单点突破,极简切入」。 在Allen看来创业者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包袱少且灵活机动,因此在切入一个行业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找到一个点,“集中优势兵力”将其“打透”——做到极致,然后围绕这个点在这个行业延伸,形成产品线——做线,最后做成平台,甚至生态——也就是做面。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符合互联网公司的创业成长路径。 其实,这种极具互联网特色的创业路径与工业时代创业路径恰恰相反的。 工业化时代讲究的是体系促单品,而互联网时代是单品带体系;先把一个点引爆,再顺势而为做出一系列东西。其核心原因在于:时代变了,人都是时代的动物,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产生的;互联网创业必须顺势而为。 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那些趋势发生了变化? 传播上的变化 Allen认为从需求上来讲,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最明显变化是市场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也就是说在生产力过剩的今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的主导权已经由以往的生产端转移到了消费端,所以尊重消费者的意见、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就变得犹为重要。 Allen认为从传播基础上来讲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更加分众化了,电脑、手机的普及使得媒体渠道变得越发的多样化、垂直化、碎片化。这就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和消费不同的内容、资讯。 而这一系列变化引发的蝴蝶效应就是,这一代用户比上一代用户更加见识广博,价值评估体系也更加的开阔、多样化;有一点我们都应该知道——我们的消费决策都是来源于自己的价值判断的。 在消费品时代你知道最难的一件事是什么?就是让全球几亿人知道你,甚至让他使用你,这个成本最高。 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可以拉住前端用户,信息传播花的成本低非常多,可直接切入核心,定义一个产品形态,用产品形态建立用户认知,在这个时代,通过一个极简的点,找到一个核心的诉求,它就可能产生引爆。 1、美图秀秀 “一键美颜” 这个简单的定义就能穿透所有爱美的人群; 2、足记通过一个简单的 “大片模式” 就能引爆市场; 3、回头来看爱奇艺现在能做这么大,也是源于这一点。爱奇艺进来视频领域的时候,行业的格局已经定了,但它当时决定从影视剧切入,不做短视频,也不做频道,不做新闻;其次,就做高清,想看高清影视剧就上爱奇艺。凭借这两点,奇艺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也从杀声震天的视频混战里冲了出来。 所谓的单点突破讲的就是通过简单的穿透力让用户能够花很低成本就认识你,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重要度远远超过工业品。 管理上的变化 讲工业时代的管理就不得不提一个标准的参照物——富士康,我们先来看看富士康在管理上的标签:标准、成本、效率、执行。 互联网使得低成本快速迭代成为可能,是导致管理上需要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业生产是不尊重知识的,它只看重成本与效率;而互联网时代我们强调的是创造力;我们相信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是顶100个。 这就使得互联网企业在管理要作出变化,伟朋创投认为这种变化不是说要用一个更标准的制度管理取代以前的管理,而是用一个更简单、更能释放团队创造力的方法完成项目的管理。 怎么做呢?Allen认为是把一个业务目标定义到清晰、极简。 比如,一个周开发一个新版本,一个版本只能发一个功能;把最具创造力工程师圈定在目标清晰的框框里,怎么跳也跳不出去,既能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又不用担心团队失去方向。互联网就是要用业务目标去带管理,因为管理本身不是目标,业务才是目标。 产业属性上的变化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核心不同点在于,一个是工业,一个是服务业;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一个卖产品,一个卖服务。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互联网产品的复制扩张成本为0——也就是说,互联网产品服务1个用户与服务1亿用户,理论上成本是一样的。 产业属性上的变化,Allen看到的是互联网用户比消费品时代用户更关注产品用户体验和认知度。 为什么用户更关注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因为互联产品看得见,听得到,摸不着;用户是急躁的,是没有耐心的;用户用你的产品,是为了完成任务的,不是为了了解背后复杂的技术的。 并且,互联产品的切换成本无限低,他有意见也不会向你反映,直接卸掉了事;所以用户就会通过产品外观、体验细腻度等主观上的感受来决定要不继续用你的产品与服务。 为什么用户更关注互联网产品的认知度?因为认知度就是品牌力,以免费为基础的互联网产品,用户有什么理由不选择用最大牌最好的? 同样的一点,认知度的清晰与否在于产品定位足够尖锐;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什么是壁垒?不是科技、技术,不是人脉、资金,这些都不是不可超越的,互联网的世界里认知才是唯一的优势。—— 试想一下,你为什么只用百度不用搜狗、360?不是百度的搜索结果更优,而是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更深入你心。 创业窗口期的变化 Allen计算了一下,从80年代改革开放(1978-2008)开始,制造业的创业周期大约是30年;再到PC互联网时代(1995-2008),创业周期压缩到了13年左右;现在(2009—2017)直至今天,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创业窗口期已接近关闭。由此可见,这种大的变革带来的创业窗口期正在呈加速度迅速关闭。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没有雄厚的资金背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从产品角度,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时候,一定要单点突破,不能面面俱到; 不要试图功能全面,不要试图满足所有需求。若从竞争角度看,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有一个叫倾斜资源的战略,即在想好的极简的点做战略投入,这个点要尽量具体,清晰,然后把所有精力、资源都调配到这个点上,也就是“单点突破”,把能想到的弹药要全放进去,因为这个机会只有一瞬间。 这就是互联创业单点突破的创业逻辑:一旦做出一个单点,就能带出一系列车厢。一节车厢放在那儿没有价值,但挂上一列车厢,就会成为高速豪华专列,慢慢变成动车组,最后可能变成高铁。 时代变了,人都是时代的动物,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产生的。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转化分析三重境界 互联网人你get了吗?
在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的分析领域中,转化分析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场景。以电商网站购物为例,一次成功的购买行为依次涉及搜索、浏览、加入购物车、修改订单、结算、支付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用户最终购买行为的失败。在精益化运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转化分析俨然成为一门学问。 什么是转化?当用户向您业务价值点方向进行了一次操作,就产生了一次转化。这里的业务价值点包括但不限于完成注册、下载、购买等行为。每一次大的转化都包含若干个小的转化环节,我们普遍使用转化漏斗(Funnel)来展示这一过程。 一、基础分析:转化的每一步都需要打磨 转化分析的基础阶段,要衡量总转化率、每一步转化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图是经典的转化漏斗,展示了总体转化率、每一步的流量和转化率。 转化漏斗 以注册流程为例,“总转化率 9.54%” 这个信息对我们优化注册流、提升转化率没有太大帮助。但是借助上面的漏斗图,我们不难发现:从第一步到第二步的转化率才18.5%,明显低于前后两个环节。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优化注册流,最大效率地提升注册转化率。 转化率趋势 同时,对每一个转化率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产品中的突发问题。 某日,该注册流总转化率异常下降。如上图所示,漏斗分析发现是第1步转化率骤跌导致的,而该环节正是填写手机验证码的环节 。产品经理检查发现,短信验证码的代理商因为欠费而自动停止了短信验证服务。充值完成后,注册流程恢复正常,转化率也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进阶分析:多维度分析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转化率。要想更好地提升转化率,需要对不同维度的因素进行考虑,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的:操作系统、浏览器类型、访问来源、操作平台、访问来源等等。 多维度转化率分析 以用户的浏览器为例,我们对不同浏览器的转化率进行一一对比,发现 Chrome 浏览器的转化率高达12.9%;而 IE 浏览器的转化率不足 8%。工程师研究后发现,原因是该网站采用了新的 Java 架构,不适应 IE 框架,导致 IE 浏览器环境下用户体验非常差,注册转化率非常低。 不仅限于浏览器,用户的操作系统、PC 端还是移动端、访问来源等等常见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转化率。越高级的产品或者运营人员,应该考虑的更加精细,不断从细节来打磨产品,才能不断提升转化率。 三、高级分析:多维度交叉分析,支持产品不断迭代 发现问题的过程往往需要拆分很多次,这时你需要一个支持多重维度交叉分析的漏斗。 多维度交叉分析 一个电商网站在用漏斗衡量交易转化时发现,App 上的用户量高于网站,但总体转化率却很低,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把两个漏斗放在一起交叉对比,不难发现移动端用户提交订单到支付环节的转化率明显低于网页端,正是这个环节拉低了移动端整体转化率。值得注意的是,提交了订单的用户购买意愿非常强烈,是很有潜力唤回的一批用户。 经过用户行为洞察发现,这些用户很多选择了返回到上一步,而不是去支付。对比网站和 App 在支付页面的信息结构发现,App 上的支付页面缺少了订单商品的详细描述、收货人地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这样就给用户带来了犹豫,使很多用户返回到上一步确认,从而导致转化率下降。 于是,产品经理参考网站的信息结构,补充了 App 支付页面的订单信息,同时在支付环节进行流失用户召回。 优化后转化率大幅度提升 从漏斗的趋势图中监测支付环节优化后的效果,App 端提交订单到支付环节的转化率明显提升,甚至略高于网站转化率,整体转化率也被拉高。同时,在漏斗中选择进行召回的用户作为目标用户,观测召回后的转化率变化,以此来评估本次唤回活动的效果。 这么细微的转化问题,仅靠直觉是很难发现。它需要产品或者运营人员高度的数据敏锐感、娴熟的业务技能,这也是转化分析高级阶段的表现。 四、总结:思维与工具 提升转化率,既需要有数据驱动的意识,也需要熟练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工具。其次,需要有强烈的数据驱动意识,对业务娴熟于心。转化率不仅是一个数据指标,其本质是用户体验的真实反映。当我们对用户体验分析的维度不断增加,对我们产品和用户行为的思考不断深入的时候,我们也就在转化分析的路上不断进阶。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老年用户体验思考:怎样保证界面适合阅读
老年用户群仍然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就像其他任何用户群体一样,老年用户需要我们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体验。 吸引老年人作为用户群体的一部分,这曾经被认为是互联网世界中最后需要考虑的事情。但是,这种罕见的情况正在成为现实,我们见证了老年用户群体持续不断的增长,他们经常登录、注册和订阅。Statista的记录显示,光是在美国境内,2016年就有64%的老年人在线,这个数字在2013年的时候只有4%。 尽管数量在增长,老年用户群体在人口统计学中,仍然属于用户体验的不毛之地。如果用户体验从业者不将老年用户纳入考虑,就会疏远这个整个群体,把他们从在线体验中排除出去:这情况可不乐观。 通过加大UI元素、使用颜色强调重要内容、进行适当的用户测试,遵循这些最佳实践,可以做到为老年用户定制网页设计。 保证界面适合阅读 文字:越大越好 首先要考虑文字和屏幕本身的尺寸,确保用户界面清晰可辨。不像我们UX设计师,并非每个用户都有高分辨率的显示器,未必对眼睛友好。对于60岁以上的用户,小号文字真的会让人抓狂。如果你想要定位老年用户群体,界面正文字号不要小于12磅。 有时候用户会选择调节浏览器本身的字号。但是多数时候,这样只是放大了整个页面,这就会产生功能和显示问题。要避免让用户去手动设置字号。 而且,要把信息分解为更小的部分,通过留白分隔,就不会在局促的空间里塞进大量文字,使用户感到眼花缭乱。 调节颜色和对比度达到最佳可见性 当设计师忽略颜色规范时,用户体验就会崩塌。界面中的颜色和对比度帮助用户确定哪些元素对应哪些任务,掌握自己当前处在网站的什么位置,并且知道哪个词语可以通向特定的页面。比如说,不带链接的文字就要避免使用蓝色——深蓝色是网页链接约定俗成的标准用色。 而且,如果未访问和已访问的链接在颜色上没有区别,他们可能很难回到之前去过的地方。这对所有用户都有影响。不过,老年用户更难记住自己访问过网站的哪些部分,可能会浪费时间反复操作,然后又回到原点。 使用用户熟悉的语言 Nielsen Norman Group的Jakob Nielsen指出,不是所有设计师都会阅读自己设计出来的网页,因此就不会去思考人们阅读它所需的努力。 为老年用户设计网页时,要考虑展现信息的方式,他们听力不佳或者视觉损伤。WCAG提醒我们,内容必须可被感知,具有特殊障碍的用户仍然要能获取到这些信息。如果视频或音频的内容对于试听障碍者的体验至关重要,就要额外提供副标题或字幕。提供朗读功能,对于需要别人把文字读出来的用户至关重要。你可以尝试使用一个文字转语音(TTS)程序软件,比如说Ivona(它很快会成为Amazon Polly)。 还有,要知道语音学、俚语和双关语对于特定年龄的群体是一项挑战。俚语会破坏用户体验,所以得确保文案迎合受众。避免使用那些会让用户迷惑的行话,坚持使用能够准确表达含义的语言。同理心地图可以帮助你写出对特定目标群体有效的内容。 易于点击 55-65岁的年龄段,手眼协调和运动机能开始衰退,这就使得操作用户界面变得更加困难。对于运动机能逐渐衰退的用户,鼠标是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点击界面目标、在界面元素间移动、响应屏幕上的某个目标,都十分困难。 按Smashing Magazine的Ollie Campbell所说的,要应对这种障碍,就要确保可点击的UI元素足够大(对角线长度至少11mm),并且与其他元素之间距离要足够大(至少2mm)。你也可以尽量减少鼠标点击,如有必要,可以只留一个可点击的元素。 对于运动机能损伤的用户,滚动条同样会导致可用性问题。按住细长的滚动条并执行滚动操作非常困难。而且,对于有阅读障碍的用户,滚动会影响他们的体验,因为在界面移动之后,他们要持续不断地重新找回之前阅读文字的位置。 简化滚动条——无论是外观还是感受。给用户多一些选择(点击滚动条箭头、点击页面自身的可拖动区域、拖动滑块、使用鼠标滚轮、或者使用键盘的上下键)。不过总而言之,还是尽可能避免产生滚动吧。 所幸的是,电脑键盘和移动触摸屏能帮助老年用户跟上时代。因为手指点按的机能退化得比其他机能要晚,许多老年用户更擅长使用电脑键盘和触摸屏。 使UI模式易于记忆,帮助认知 对于任何想要通过UI来完成任务的用户,他们都需要尽可能快和简单地从A点(入口)到达B点(任务完成)。所以清晰的UI导航如此重要。 但对于老年人,UI导航系统还需要更直接地为用户流程提供方便。为什么?虽然我们的长期程序性记忆(记住如何做某件事)能力不容易随年龄增长改变,但我们的注意力在衰退,短期的情景记忆会受损。这就意味着,我们学习新概念的能力会有极限,比方说学习操作一套为年轻人设计的新界面。 应该尝试使用标准的图标和导航模式,例如顶部通栏,能够一眼看到所有选项,或者面包屑导航来引导用户通过几次点击前往特定的位置。这有助于用户习惯各功能所在位置,还有如何在网站上找到它们。 不要隐藏重要信息。保留面包屑导航来引导用户前往网站的相关区域。 还有,要避免出现非必要的链接。这么做可以增加用户的信任,鼓励他们点击链接,前往网站或应用中的重要位置。 了解你的用户基础 要使用户体验更愉快,应该要有一套捕捉目标用户需求的框架。但是,不同的用户成长在不同的科技年代,设计师们永远无法取悦所有年龄层的用户。 怎么解决?做用户测试。 即使设计师们遵循这些为老年用户设计的准则,但真正了解某人如何操作网站的唯一方法,就是做测试。对于老年用户,考虑使用边想边说的方法做定性分析,通过测试,你能看到受试者屏幕上发生的一切。这有助于增进你对于用户认知过程和物理限制的理解,并且确定UI系统的哪些部分需要再调整。 老年用户最大的一个痛点是难以看清和阅读屏幕内容。视觉或听觉障碍,意味着某些老年人要非常费劲地解读网站和移动设备上的内容。通过对你的界面设计进行真人测试,发现真实问题,你就会更准确的知道解决方案效果如何。 考虑使用原型工具来进行用户测试,例如Justinmind,可以实时演示你的设计。这能让你获得即时反馈,知道为何和如何解决设计上的问题——这是定性用户测试背后的原则。 而且,为什不再更进一步呢:把老年人受试者加入到设计过程中,让老年用户掌控自己的在线体验。 总结 老年用户群仍然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就像其他任何用户群体一样,老年用户需要我们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体验。随年龄而产生的局限意味着,数字科技中一些常规的吸引用户手段对老年用户不管用。 识别出老年用户的这些糟糕体验,可以避免设计师在设计中犯这些错误。用户测试是很安全的方式,确保你的用户得到他们所需的东西。把老年用户纳入到界面设计过程中,用户体验绝不会差。 原文作者:Emily Grace Adiseshiah 原文地址:http://usabilitygeek.com/ux-design-thinking-senior-citizen-user/ 可乐橙翻译
-
打造吸引力服务体系/启发
谈谈如何打造让人回味无穷的服务体系,相信能够给大家一些新的启发。 关于服务思维 自打雷军开始,但凡谈到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言必提及用户思维。难道用户思维就是业务体系建设一切了么? 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用户的层次,那就是成了流量思维了。且不说别的,在现在流量红利消失殆尽的时代,想单用用户思维达成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已经很困难了。笔者圈子里的一些学者广泛地研究了国内外许多成功的商业模式,发现这些成功的模式无论是处于线上还是线下的,都有这样共同的特点:将产品-用户-服务三个商业要素整合的很好,形成了有效的业务循环。即用户群的服务体验,产品的服务交付,基于产品的用户社群,都做的很到位。 1. 什么是服务 什么是服务? 所谓服务,是一种行为、一种表现、一种努力 服务的特点: 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并发性;异质性;易消逝性。 1、服务无形性:顾客可以享受某项娱乐服务,但无法购买这一“体验”的物理所有权。只有当服务发生的时刻,顾客才能检验其质量。 2、同时并发性:产出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服务活动的发生,依赖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的交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很大程度受顾客的合作意识、指导能力与参与程度的影响,他们不仅是服务的消费者,而且是服务的协作生产人。 3、服务异质性:始终如一的提供稳定、出色的服务,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行为,尤其是依赖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服务的异质性使得服务组织难以对其产品质量实施标准化。 4、易消逝性:绝大多数服务都无法在消费之前生产和存储,服务只存在于其被产出的那个时刻。如果不对服务产出能力加以及时利用,它创造利润的机会也会自然丧失。控制与调节需求,成为服务营销机构和人员的营销重点。 服务的划分 1、有形行为作用在人身上:医疗、保健、独家、旅馆、航班 2、无形行为作用在人身上:教育、文娱、法律咨询 3、有形行为作用在物身上:家政、家具维修、环境保护 4、无形行为作用在物身上:金融服务、保险服务 服务的无形性要求服务营销人员必须借助创造性的手段来使自己的产品差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营销活动必须对需求进行适当控制,而不仅仅是创造需求。 2. 服务的奥秘 顾客服务体验模型 任何服务体验的中心环节是服务遭遇 服务遭遇是指顾客直接接触服务组织的某些方面并与之发生交互作用的活动,二者通常处于服务营销人员所营造的环境当中。(这称为场景重现) 因此,要想把握好顾客/用户的服务体验,首先应该识别那些影响顾客服务感觉的要素。另外,要注意到并非所有顾客/用户的服务体验都受相同要素的影响。 在应用上,基于对服务体验的关键构成要素的识别,服务营销人员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服务体验分析模型。 服务体验分析模型具备这些功能: 1、帮助服务营销人员从单个构成要素的层面来理解服务体验。 2、由于服务体验分析模型中包括一些多数服务所共有的要素,故其有利于业务人员在不同类型的服务之间进行借鉴与学习。 3、能识别出一些服务组织在设计自己的产品时所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 4、能详细说明顾客服务体验的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 服务体验要素 服务人员:不但包括顾客直接接触的人,也包括为服务提供支撑的成员 1、服务设施:既包括顾客能直接接触的,也包括一般很少接近的设施 2、服务顾客 3、服务流程:提供服务的一系列基于时间的活动 对不同的服务互动过程而言,并非所有的服务体验构成要素都对服务体验施加同等重要的影响。 服务产出模型 服务体验包括不可见组织与系统、可见要素和服务利益包。 1、不可见组织与系统:指那些在顾客的视线之外为服务的产出做出贡献的要素 2、可见要素:包括无生命环境(服务发生的设施)、接触员工(提供服务与顾客交互的员工)、顾客A(接受服务顾客)、顾客B(在场其他顾客) 3、服务利益包:由其与接触员工和无生命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培育,例如员工的服务礼节、业务水平、格调、环境舒适度等。 服务是众多要素共同努力的最终结果。 从业务流的角度来看,有三条链将顾客与服务提供者连接: 1、服务提供链:反映出服务的互动特性,其通过满意的服务遭遇来强化 2、顾客满意链:反映出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联系 3、顾客-提供者链:反映出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导致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维系在一起。 3、服务的质量保障 服务保证:迫使组织以顾客为中心,让顾客来评判组织的工作是好是坏 为了达成服务保证,要为员工和顾客设定明确的服务标准。前台员工、后台员工都清楚他们应该怎么做。要激发服务过程的信息反馈,如邀请顾客在服务失败时候主动与组织联系。 服务保证设计的作用: 1、是组织的关键运营目标; 2、是用户购买决策的关键要素; 3、能够削减用户的感知风险,成为甄别用户不满的手段和方法。 利用如下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4、美好服务的秘诀 让用户心动的体验、扣人心弦 1、怦然心动的遭遇 2、情不自禁的接触 3、回味无穷的感受 4、魂牵梦绕的念想 怦然心动的遭遇: “人生若只如初见” 俗话说的好,如果没有第一眼的感觉,很少有女人会喜欢上一个男人。这就是所谓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同样对于美好的服务亦是如此,更何况在当下。 任何服务项目,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打动顾客,因为你可能只有一次机会取悦客人,何况获取新客的成本是留存老客户成本的五倍以上。设计【服务遭遇】要素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有吸引重点客户的亮点。 情不自禁的接触: “好奇害死猫”俗话说的好,如果不能产生亲近接触的念头,很少有女人或者男人去关心你服务的细节;如果没有人来关心你服务的细节,那么服务的一切构想都可能打水漂,更不用说什么“超出顾客的期望”。这就需要用到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和投射效应。为什么餐营业最近几年出现了不少新奇的模式,比如人人湘的无人餐厅,就是想做到这点。 提供的服务能够产生让顾客想接触、交流、交往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让客户主动接触和交互,能够大大的降低经营和营销成本,而且还能有很好的 “病毒营销” 作用。设计【服务流程】要素的重点就在于要有让核心客户产生参与感的带入界面。 回味无穷的感受: “万花筒的世界妙不可言” 俗话说的好,如果没有新鲜感,就算是美味佳肴也会有吃腻那天的。像人人湘这样立足奇思妙想的餐馆,由于无法创造让用户可持续惊叹的服务和产品,只会很快落败:因新奇而让大众趋之若鹜,因匮乏而让大众避之不及。因此,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中的蝴蝶效应,发挥服务内涵的多样性。 一百个客户,应该有一百种不同的感受;甚至于,同一个客户每次来都应该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对核心服务设定所谓的SOP,更夸张的是量化动作标准,欠缺了服务的创新性内涵,无异于拿用户当呆瓜,很快就会被用户所抛弃。设计【服务内容】要素的重点,就在于要有让客户产生心里期待的持续性内容创新。 魂牵梦绕的念想: “梦里寻他千百度” 俗话说得好,越是有遗憾,就越是想要得到。完美的服务恰恰就在于让用户的需要得不到百分百的满足,但又有能满足的可能性。为什么人们总是对公园和商场的游园活动乐此不彼,百玩不厌?很重要一点,就是里面有满满的遗憾和小小的满足感。当然,这也用到了心理学中的培哥效应和反馈效应。 一个好的服务,应该是能够让顾客有想回头的想法。为什么想回头,是因为客户通过不断的参与服务交互过程,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设计【服务奖赏】的要素,用游戏化的思维来包装整个服务体系,能够让企业组织的服务经久不衰,更能让口碑效应快速扩大。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证监会明确创投基金享受税收试点的范围
7月7日,证监会发布私募基金监管问答,对创业投资基金享受税收试点政策相关标准及流程进行明确。证监会参照以往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创业投资基金条件,在实缴规模、存续期限、人员资质、投资范围等方面明确了相关标准。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完善创投基金的差异化监管制度。 根据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试点政策的通知》,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税收试点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试点地区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符合相关条件的,可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为落实该项税收试点政策,支持创业投资基金健康发展,证监会明确了享受税收试点政策的创业投资基金标准和流程,为创业投资基金享受税收试点政策做好政策衔接。 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介绍,参照以往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创业投资基金条件,在实缴规模、存续期限、人员资质、投资范围等方面明确了相关标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自行比对创业投资基金是否符合享受税收试点政策的各项条件,并向拟申请税收试点政策的创业投资基金注册地所在证监会派出机构提出书面申请。证监会派出机构根据日常监管情况以及基金业协会自律监管情况,为符合证监会规定条件的申请机构出具享受创业投资企业税收试点政策的年度证明材料。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对创业投资基金投资运作情况及享受税收试点政策资格情况进行抽查。 高莉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完善创投基金的差异化监管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政策支持和配套安排,为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支持创业投资基金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业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中基协会长洪磊表示 早期投资和创业投资是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原标题:创投基金年均收益50.78%中基协力推“三类股东”解决方案 中基协会长洪磊表示,早期投资和创业投资是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三类股东”问题,基金业协会已提出了解决思路,证监会正在积极研究,已经在个案上取得成功突破。 “早期投资和创业投资从源头开始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与并购投资、证券投资共同构成全周期资本形成链条,是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三类股东’问题,协会已经积极反映,提出了解决思路,证监会正在积极研究,已经在个案上取得成功突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洪磊于7月6日在“创业投资及早期投资百人论坛”上表示。 洪磊认为,由于私募产品接受规范监管的时间较短,各类私募产品真实形态复杂,明股实债、变相融资问题,层层嵌套、持有人权利不清问题,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职责错位问题等多有出现,如果违背《基金法》的诸多做法得不到规范,自然也很难享有《基金法》提供的支持和保护。“鼓励早期投资、创业投资形成创新资本,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是成功走过‘无人区’的必然选择,这需要有远见的顶层设计,尤其是适合创新资本形成的税制安排。” 他说。 据介绍,截至2017年6月30日,已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创业投资管理人989家,已备案创业投资基金2966只,实缴规模4911.41亿元。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IPO常态化为创投基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16年1月份至2017年3月份,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创投基金退出项目953个,退出本金93.16亿元,实际退出金额245.22亿元,平均投资期限38.5个月,平均回报率163%,年平均收益率为50.78%。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早期投资、创业投资还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与偏见,一些政策还没有充分照顾到早期投资、创业投资的内在特征与发展需求。洪磊对此表示,未来,基金业协会将加强专项服务,全力推动早期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和实体经济。基金业协会已经成立了私募基金服务部,随着人员逐步到位,各项服务工作将渐次展开。主要包括六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专业委员会行业治理价值,树立行业规范发展新形象。充分利用内外部专业论坛等机会,积极开展媒体交流,传播早期投资、创业投资的价值观,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参与早期投资、创业投资,树立行业规范发展新形象。 二是在登记备案中全面落实《基金法》要求,推动“三类股东”问题妥善解决。基金业协会将从登记备案开始,严格按《基金法》要求规范私募基金运作管理,保证机构产品信息规范透明、真实有效,在此基础上推动“三类股东”问题妥善解决。 三是引导行业专业化管理,以“大数据”服务落实行业优惠政策。“我代表基金业协会承诺,基金业协会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根据中国证监会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出台的认定标准,做好身份认证服务,让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以最低的成本享受相关政策,改名与否意义不大,请大家安心经营,把精力放到自己的主业上。”针对私募机构申请把登记身份由股权改为创投的情况,洪磊明确表示。 四是加强资源对接与政策沟通,营造行业发展有利环境。五是优化从业人员管理与培训,持续提升行业专业化素养。六是完善市场化信用机制,以社会公信保障行业基业长青。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让产品变流行的11种方法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即使很少打广告,也会像病毒一样,到处被人们使用和谈论呢?文章分享了让产品流行的11种方法。 为什么有的产品即使很少打广告,你依然会见到很多人都在使用并且谈论它,而有的产品,即使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却只能安静的陈列在货架上? 比如: ZARA和星巴克就很少打广告,可它们的产品风靡整个世界;相比之下,一些投入大量广告的产品,比如一些保健品,销量却一直下滑。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即使很少打广告,也会像病毒一样,到处被人们使用和谈论呢? 这篇文章,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让产品变流行的11种方法。 1.可视性 要想让你的产品变流行,最首要的条件就是让它具有可视性。 可视性有很多种意思,但绝大部分都是针对人的感官而言的:容易被看到,容易被听到,容易被嗅到,容易被摸到,容易被尝到;当然,还有一种就是认知层面的:容易被感觉和理解。 一言以蔽之:刷存在感。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商家都鼓励消费者拿着他们的产品在朋友圈晒自拍照。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有人在使用这些产品,进而自己也更有可能去购买。 这看上去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即使是营销大神也很容易忽略“可视”的重要性。 就像之前李叫兽为南孚做的广告一样,文案当然无可挑剔,突出产品优势(持久耐用),非常有话题性,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不过,整个海报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突出新产品的核心信息——全新糖果装。 其实这就是缺乏可视性,人们很难通过海报直观的看到产品的新特点,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大字文案以及图中的振动棒,遥控器和鼠标等电器上面了。个人认为:图中的电器有点喧宾夺主了,导致电池本身的存在感很弱,应该把糖果装电池的视觉信息强调出来才对。 2.反差感 光有可视性也不够,毕竟现在“可视”的产品信息太多了,比如手机,大家都有一部,品牌也各不相同。而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出现势必会降低品牌的相对可视性,使其淹没在茫茫的机海中。 所以,产品不仅要可视,更要与同类型产品建立反差感。 苹果公司就一直是这方面的专家。 当别家的耳机线都是黑色的时候,它就专门生产白色耳机线的耳机;当别家也大量生产白色耳机线的耳机时,它就要弄个无线的耳机: 这样一来,即使没看到图中人物的手机,也能轻松判断出他用的是iPhone。另一方面,具有反差性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大家传播。 比如“德国著名足球教练居然喜欢吃鼻屎”这样的信息就很容易被传播,因为“著名足球教练”和“吃鼻屎”本身就是相互对立的,一个属于“高大上”,另一个则属于“低俗恶心”,而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不可思议”。 如果是换成“著名足球教练喜欢跑步”或者“小孩喜欢吃鼻屎”,就没有这么高的传播性,因为它不具备“反差”的特征。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最新的锤子手机边缘这么锋利,甚至可以用来削水果。其实这就是老罗的高明之处,他也是利用了反差性,把常规圆润的手机边缘变得很锋利,从而让更多的人注意并谈论它。 3.统一性 一味的制造反差的确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无法有效建立产品的可识别度。 如果苹果公司推出的每款产品都只是为了与同类型产品建立反差,而不具有某种统一性,人们也很难对其进行识别。因为它这样做就相当于把自己的产品变成了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 苹果虽然一直不走寻常路,但它的产品始终具有统一性,比如简洁和具有科技感,以至于别人一模仿它的风格就马上能被认出来,比如卫龙辣条的“苹果风”: 所以,要想提高产品的可识别度,还需要让它们具有某种统一的特征。当然,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应该要数巴宝莉了: 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在使用巴宝莉的产品,这个品牌也就更容易植入人们的心智。 4.抱大腿 有些产品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可能是因为品类本身就不受关注(比如保健品),可能是因为新产品复杂难以被理解,也有可能是因为它只是个小品牌。这时候,你就需要把产品与人们生活中更关心、更熟悉和更热门的信息绑定在一起,让它们成为人们谈论和使用你产品的诱因。 这就是为什么方太油烟机要搞一个与女性皮肤有关的话题,因为油烟机本身并不受人们关注,但女性皮肤的保养,那可是她们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 当然,我认为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还是老罗了,他真的很擅长“抱大腿”! 下图是早年间的罗永浩“抱”西门子的大腿: 后来走上正道了,开始抱乔布斯的大腿: 现在不仅是他本人,连他的产品也会抱大腿了: 5.故事性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星巴克很少打广告,却依然那么畅销? 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产品很有故事性。 “你知道吗?今天早上我去星巴克买咖啡的时候,那个服务员问我叫什么名字,说要把我的名字写在杯子上,结果他写了两遍都写错了…” 就像上面这个例子一样,消费者并不只是买到了一杯咖啡,他更是买到了一个属于自己与星巴克的故事。而故事是非常具有传播性的,因为人人都喜欢讲故事。当然,故事不一定非要是消费者自己的,也可以是产品或企业的。 比如之前的黄太吉就非常喜欢讲故事——“百度高管放弃百万年薪去街头卖煎饼果子”,这是个很好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本身也具有反差性,“百度高管”与“卖煎饼”就是两个在常理上相互对立或矛盾的元素。(其实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这样的,比如“王子”和“灰姑娘”,“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屌丝”与“白富美”,“嬉皮士”与“苹果CEO”等等) 当然,一个好故事也不一定非要具有反差的特征,也可以像悬疑电影一样,让观众带着疑问一步步看下去,或者像众多英雄题材的电影一样,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目标,然后层层打怪… 6.利他性 人是群居动物,如果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可以帮助到其他人,人们也会主动分享你的产品。 这就是为什么饿了么,摩拜,ofo等App,都会在用户使用完之后送10个红包的原因,这些红包大多不是给用户自己用的,而是让你分享给你的好友。 7.展示自我 每个人都想向其他人表达更理想的自我,如果你的产品可以帮助用户展示自身的想法,地位,形象和价值观等,人们也很乐意把它拿出来展示。比如: 1)展示想法 这个很常见,比如大众甲壳虫的“Think Small”。 2)展示地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理,没有对比也就没有优越感,如果你的产品能让用户产生优越感,那也会被他们主动传播。比如游戏中的连杀截图,游戏迷们很乐意把它们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以此展示自己在游戏中获得的优越感和地位等: 3)展示形象 这个经常被一些小众产品或功能较为单一的产品使用。由于产品的受众少或功能单一,所以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它们,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身份或形象。 比如Kindle,它的功能非常单一,就可以很好表达用户(希望表达)的身份和形象——知识分子,喜欢阅读。 4)展示价值观 台湾的全联超市就是很好的例子:它通过把“省钱”重新诠释为“经济美学”,从而很好的展示消费者的价值观——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8.高度情绪唤起 情绪是从人体大脑的边缘系统产生的,它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愤怒的情绪可以让一个文质彬彬的人瞬间变成杀人犯。 那么,什么样的情绪可以促使人们进行分享呢? 大部分人认为:要想让人们分享他们知道的信息,最重要的就是信息本身要给人正面的情绪,比如开心;而当信息给人负面的情绪时,人们就不愿意分享。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心理学家以前做过一个名叫“原地跑步”的实验: 他们让两组被实验者分别进行一分钟的原地跑步(A组)与静坐(B组),一分钟之后,再给这两组人看同一篇文章。结果发现:A组的人在看完文章后,比B组的人更愿意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其他人。 虽然跑步本身看似和情绪的关系不大,不过,它的确揭示了人在什么状态下更容易进行分享——高度情绪唤起(high arousal emotion)。所谓的“高度情绪唤起”是和“低度情绪唤起”相对应,前者包括开心、敬畏、兴奋、焦虑、生气等,后者指的是满足、悲伤等更为低调的情绪反应。而“原地跑步”实验告诉我们,只要唤起了人们的“高度情绪”,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会促使人们分享信息。 而具体到产品,唤起人们“高度情绪”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运用鲜明的色彩(红色是最多的),将产品拟人化(比如汽车的正面很像一张脸),制造滑稽感(比如表情包的设计)等。 值得一提的是:最能影响一个人情绪的,并不是视觉元素,而是听觉,因为听觉是直接作用于人大脑中负责情感和情绪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相比于打字,你直接发语音去骂一个人更容易激怒对方。 9.极限属性 所谓的“极限属性”,其实就是指你的产品有哪些“最XX的属性”。比如最薄的手机,最轻的自行车,最快的操作系统,最浓稠的番茄酱,全球首款双屏手机等等。 之所以这种信息容易被人们分享,是因为人们天生对认知闭合(或者满足好奇心)的需求。 就拿手机的薄来说,多薄才算薄?不知道,也许是7mm?6mm? 如果你的手机不是最薄,那你就给不了他们答案,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自然也就不会被谈论。但如果你的手机做到了全球最薄,那就相当于满足了人们的认知需求——原来最薄的手机才4.75mm啊!什么牌子呢?哦,原来是vivo。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只记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而不会关心谁是第二个(记得我以前写过一篇《第二个登上月球的倒霉鬼们》,里面提到了第二个人,但现在我自己也忘了…)所以,要想让产品变流行,你也可通过打造极限属性来实现。 10.行为剩余 为什么星巴克要卖杯子?它真的是想靠杯子业务来赚钱吗?不太可能… 我想更好的答案是:它是在利用顾客“行为剩余”的价值。 即使是每天都买星巴克咖啡的死忠粉,他真正喝咖啡的时间可能只有一天的1/10,那剩余的9/10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发挥“行为剩余”的价值了——桌子上的星巴克杯子就能时刻提醒他与他周围的人:不要忘了还有星巴克这个品牌。 与之类似的还有服装产品,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的包装袋都做得这么精致和结实,目的就是让你即使在没有穿它们的衣服的时候,也能把产品品牌的信息传递给你周围的人。所以,你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周边产品,变相的增加主打产品的使用和曝光频率。 11.可模仿性 以上总结的10条,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展示产品,同时再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在使用。但如果使用产品的行为不具有可模仿性,那一切都是白搭。 当你的产品被人们展示和谈论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留有足够的销售线索(比如产品名称,LOGO,二维码,网址,地址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能模仿别人,购买和使用你的产品。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产品的名称都要求简单易记,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不容易忘记这个品牌,当产生相应的需求时,马上就能想起它。 另外,对一些低频消费品来说,它们的LOGO也都是以文字为主,这样人们才能根据“文字”这个最直观的线索去搜索和询问他人“你知道DELL这个牌子的电脑吗”或者直接上百度搜索“DELL”。 请问:假如你不认识这个品牌,你该如何描述这个LOGO,如何把它输入到搜索框内?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像营销人一样能认得出上千种品牌…好了,最后再来总结一下上面提到的,让产品变流行的11种方法: 可视性:让别人能感知到产品; 反差感:差异化产品属性; 统一性:同品牌产品要有相同特征; 抱大腿:与大IP进行绑定; 故事性:让产品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利他性:让产品对用户周围的人也有好处; 表达自我:让产品能帮助用户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形象和价值观等; 高度情绪唤起:唤起开心,敬畏,生气,亢奋等情绪; 极限属性:打造“最系列”或“首款系列”; 行为剩余:利用周边产品,变相提升展示频率; 可模仿性:提供销售线索。 当然,上面举到的例子只是很小一部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应该扩大思考的维度。比如“统一性”,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视觉上的统一性,也可以从其他感官和认知层面入手,比如因特尔的“灯!等灯等灯!”这个经典的声音就一直沿用至今。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如何提高产品思维能力?四个训练方法
产品思维是什么? 网上有很多关于产品思维的定义,我觉得也没那么复杂,所谓产品思维就是:产品经理或是创业者如何理解需求、用户和商业化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方法。在实践中,从大的方面来说产品思维会影响我们决定:什么产品值得做?怎样切入?产品是否具有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等等;小的方面来说,产品思维会影响我们采取哪一种设计方式。 为什么要对产品思维进行刻意练习? 1、保持自己对于不同产品、不同领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 我们大多数人都忙于自己当下的工作,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不同产品。很可能渐渐地就失去了对于产品的好奇心和敏感度,而好奇心的消退,敏感度的下降对于产品人来说是件可悲的事情。通过有意识地对不同产品进行产品思维的刻意练习,思考他们是怎么做产品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如果我来做能怎样做?通过这样的思考和练习,来保持自己对产品的好奇心与敏感度; 2、向上拓展自己的能力,不能停留于画图产品经理或需求产品经理 懂得画图懂得做原型懂得项目跟进,只是第一阶段,这是基本功。我们如果满足于这一层,就很可能沦为一个画图产品经理,或者是一个需求跟进的产品经理。长此以往,我们也就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通过刻意练习产品思维,可以向上拓展自己对于产品大局观、商业模式等的思考能力和方法论,形成自己的一套东西; 3、强化自己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很多产品新人经常迷茫于自己没有很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也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的来改变这一现象;我个人认为,不断训练自己的产品思维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训练自己的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训练就是模拟自己是不同产品的产品经理或负责人,进行有目的性的思考。 首先,刻意练习要有对象。也就是我们用什么来训练我们的产品思维。其实很简单,就是研究不同的产品,拆解不同的产品。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训练自己的产品思维。那么怎么拆解和怎么研究,就是用接下来要说的几种方法了。 PS:接下来我说的几种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是几种方法综合起来用。 问题分解法 问题分解法就是先围绕产品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不断提出问题。 沿着用户主路径,不断分解问题,在分解问题的时候同时寻找解决方法。就是将问题和解决方法按优先级的先后去列出来,形成一个路线图。 我们假设要用问题分解方法去研究一个内部数据产品。这款数据产品的核心目标是给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一个快捷、准确、可视化的数据产品。那么我们可以先提出问题:哪些部门在什么场景下怎样使用数据产品? 这个问题可以分解出四个子问题:哪些部门?什么场景?怎样使用?怎样的数据产品? 1、哪些业务部门又可以分解出:每个业务部门的对接人是谁?每个业务部门的痛点是什么?哪个业务部门的需求最紧急?哪个业务部门的需求可以延后?业务部门之间的需求是否会有横向或纵向的关联? 2、什么场景又可以分解出:具体场景的使用流程是什么?具体场景的发生频率是什么?不同场景间是否有上下游关系? 3、怎样的数据产品又可以分解出:数据产品的形式是什么?快捷、准确、可视化的具体标准是什么?等等 4、怎样使用又可以分解出:谁来用?不同的人是否有权限上的不同?是PC上使用还是手机上使用?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 5、你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假设自己是这款产品的产品经理,先不要看已有产品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自己先想,觉得想不出更多的东西了,你再去看看已有的产品是怎么做的,对比自己的思路,看看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想的更好的。 关键用户行为分析法 关键行为分析法是我要重点推荐的一个方法。 首先回答什么是关键用户行为?关键行为是用户在产品里最重要的行为,让用户产生其他行为,也是用户增长和产品商业化的基础。 譬如你看下厨房这个应用,它的关键行为是什么?我觉得是用户上传菜谱或美食照片。为什么?因为对于一个以菜谱为核心的应用来说,它需要更多高质量的菜谱,没有菜谱就无法吸引用户。也就无法去做更多的产品功能延伸,比如现在的问答,市集等。因此用户上传菜谱是最核心的行为,用户围绕着菜谱会产生关注,分享,收藏,创建菜单,一键下单等行为。这就是下厨房的用户关键行为。 找到这个用户关键行为之后,你再围绕这个行为去思考: 1、用户为什么会产生/或使用这个关键行为? 这个本质是思考产品价值。没有价值,人也不会去产生/使用关键行为。说到价值,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有没有解决用户的痛点,没错,但这只是第一步。仅仅想到这里,也就达不到我们刻意练习的目的了。我们还应该想:用户愿不愿意在这个关键行为上投入时间或金钱?在这之前,有没有解决这个痛点的行为/产品/服务,如果有,两者对比,谁的效率更高?为什么?如果没有,现在的这个方法是不是目前我们可以想到的最好的手段,如果不是,为什么? 比如滴滴他的关键行为之一是用户使用滴滴叫车(另一个关键行为是司机通过滴滴接单,一个是消费侧,一个是供给侧,这里先用消费侧举例)。他解决了用户出行叫车难的痛点,和以前方法(在马路边叫车,电话叫车)相比效率更高了。为什么?因为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同时向更多的司机发出订单,而不仅仅是眼前驶过的出租车;有了快车和专车以后,用户的选择范围不再局限于出租车了,私家车也可以选择了。 2、这个行为可以让用户产生什么优越感? 所谓优越感其实就是用户为什么愿意去传播你的产品/服务。上一个问题是思考如何做产品,这一个问题是思考如何传播产品。 你要去看其他产品有没有给用户创建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让用户觉得我用了你这个产品很好,很有面子,我愿意用我自己的信誉去为你的产品背书。比如得到,他的关键行为就是用户付费订阅各个大V的音频图文产品,这个行为会给用户带来什么优越感?你看,我只花了199/年就可以听到李翔给我讲商业故事和商业资讯,而这些资讯又让我在朋友圈里对事情的认识与众不同,让人对我刮目相看,这算不算一种优越感,用户会有意甚至无意地为得到去传播。 作为产品思维训练,我们要多思考其他产品是怎么挖掘并利用这所谓的”优越感“。有没有更好的点可以去挖掘?其他产品的做法对我现在的工作是否有所借鉴? 3、这个关键行为目前是不是效率最高的设计? 我们做产品做服务的本质就是提高用户的效率,那么用户关键行为就更应该做到提高用户的效率。我们训练自己的产品思维,也要着重关注涉及到用户关键行为的功能和流程是不是最高效的?有没有办法让他更高效? PS:最高效不等于最简单 4、这个关键行为未来可以有/延伸出哪些商业化(变现)的方法? 对于产品如何赚钱的思考,也是产品经理需要认真思考的。从用户关键行为出发,去思考这款产品有哪些可能存在的变现点。 可以短期变现还是中长期变现?(用户是不是长期持续地愿意为这个提供预算) 同样的变现,行业内是否已有人在做?他的做法是否可以借鉴,他的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否会和我们产生正面竞争,如果会,差异化的变现能力在哪里;如果想不到差异化,那么如何通过跟随进行弯道超车? 变现是否会影响用户体验?如果会,这个影响是不是必须的?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影响降到最低? 5、如果我是产品经理如何增加完成关键用户行为的用户数量? 敲黑板!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既然上文已经提到关键用户行为是整个产品的基础,是用户是否再次使用产品的关键。那作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我该如何增加完成关键用户行为的用户数量? 这也是用关键行为分析法来训练产品思维的核心,我们首先不要看现有的产品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一点的。我们就通过前面的思考,结合这个问题,先自己去想,如果我是XX的产品经理,该怎么做?思考的点不要局限于产品设计,也要包含运营怎么做?品牌推广怎么做?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了或是画成思维导图,然后对比现有产品,看看他们做了什么,为什么做这些,为什么不做这些?再做一番思考,有条件的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场景分析法 这个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对产品使用场景分析来训练我们的产品思维。思考点包括: 1、这个产品的主要场景和次要场景是什么(抓重点场景) 2、主要场景包含了哪些环节,每个环节涉及到哪些用户角色? 3、主要场景会不会被次要场景/第三方因素影响?如果会,产品会不会过度依赖于这些影响因素?产品要如何降低这些影响并找到自己核心竞争力? 1-2点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再展开了。重点说说第三点。 先举一个例子,维诺城是在地铁口放置终端,用户出了地铁口之后可以在上面打印周围商家的优惠券。维诺城最初的生意非常好,因为地铁人流大,又是优惠券提供,在大众点评美团还没崛起的时候,它确实是很方便的产品。然而现在一方面因为美团这些APP的强势崛起,另一方面因为地铁提高了租金,更多的商家进场,甚至地铁公司本身都要来抢这个生意,维诺城的生意就下坡路了。 维诺城的例子说明什么?说明如果产品的主要场景容易受限于特殊的场地和时间特性,而这个场景进入的门槛比较低或是由第三方来控制,那么这个产品从场景上来说是有很高风险的;作为产品经理就要尝试思考有没有办法去降低这些影响,或是去发现自己产品不过度依赖这个场景的核心竞争力? 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产品数据的分析也是训练产品思维的一种手段。如果你有条件获得一些产品数据,那么你也可以采取数据分析来训练自己的产品思维。数据分析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数据指标的定义、口径和使用场景。 产品经理(目前数据分析师不是每个公司都有的)要能清楚地和开发人员描述数据指标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维度,在哪个页面或哪个场景之下发生; 2、层层剥离,穷举指标 产品经理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要尽可能地将指标拆解,拆解到不能拆解为止。同时也要分清哪些是核心指标,哪些是主要指标,哪些是次要指标; 3、数据指标和用户结合 新用户做了什么?老用户做了什么?付费用户做了什么?非付费用户又做了什么?流失用户在流失之前做了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将数据指标和不同的用户结合起来分析; 4、数据指标要多问为什么 数据不是光光用来看的,还要多问为什么。产品经理要有数据敏感性,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指标今天波动这么大,为什么留存率这段时间有好转。数据不是用来看的,要明白数据带给我们的信息,这样才达到训练产品思维的意义; 总结 这篇文章有点长,总结一下: 1、产品经理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产品思维,这样保持产品好奇心和敏感度,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产品思维训练以不同领域的产品为对象,通过问题分解、关键用户行为分析、场景分析、数据分析四种方法进行刻意练习; 3、产品思维训练就是模拟自己是不同产品的产品经理或负责人,进行有目的性的思考;有点像竞品分析,但是要和竞品分析相比:更重视产品背后的逻辑和思考模式,不满足于对功能的思考和研究; 4、产品思维训练的周期因人而异,一周一次或一个月一次均可,但建议最好能保证一个较长的时间进行练习; 5、产品思维训练除了自己思考研究,也可以去接触研究产品的真实用户,或者和小伙伴进行头脑风暴; 6、如果诸位看官有更好的方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大家共同学习。作为产品经理,应该要养成一种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产品思维,也就是要对产品思维进行刻意练习。那么什么是产品思维呢?为什么要对产品思维进行刻意练习?我们又如何进行这种刻意练习呢?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资本新宠医疗AI 还需继续升级
截至目前,中国存在100多家医疗人工智能公司,并增长迅猛,资本对医疗AI青睐有加,投资毫不吝啬,但真正可用于临床的尚未出现,诸多瓶颈一时难以突破。 “移动互联网时代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去年我就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过去,AI时代到来了。”7月5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首届百度AI开发者大会(Create 2017)上表示。 每年都会有资本和市场追逐的几个关键词,今年,人工智能从Alpha Go战柯洁、无人驾驶、语音识别等逐渐烧热到医疗领域。 从医疗AI布局方面看,IBM持续开发Watson Health,这是一种可代替医生为病人诊断的系统,先后收购了Explorys、Truven;Google收购DeepMind成立DeepMind health,与英国NHS、皇家自由意愿合作开发辅助决策、视觉疾病机器学习;微软发布医健计划Hanvoer,辅助精准用药、精准治疗;阿里发布ET医疗大脑;腾讯投资碳云智能、思派网络等医疗人工智能公司;百度宣布要做医疗大脑等。全球的互联网巨头们一家都没落下。 医疗AI尚处早期 在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并未提及目前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布局,相比其他家,百度在医疗领域的进展伴随着一路质疑。 百度在被曝医疗竞价排名及“魏则西事件”后,面对舆论的汹涌质疑,李彦宏曾回应要“彻底整改”;紧接着被曝医疗事业部被裁撤;去年10月11日,百度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即百度医疗大脑。 按照百度的说法,医疗大脑计划打造成开放的医疗智能平台。“百度医疗大脑包括复诊、自诊、导诊。”日前,在第二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医疗大数据与医学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百度医疗大脑实验室主任范伟介绍了最新进展,“核心是一个推理的网络,数据来源于病历、书本和诊疗指南;技术涉及实体识别、语义理解、搜索技术、深度学习/贝叶斯网络、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对医疗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据称,目的是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收集、分类、处理病人的症状描述,提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 从目前进展来看,百度医疗大脑显然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 而人工智能在医疗的应用远不止于此,除BAT外,国内医疗人工智能公司较国外起步晚,但近三年来增长迅速,创业公司层出不穷。 火石创造CEO 杨红飞发布的《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图谱和投资趋势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AI研发中心,国内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和长三角地区。 数据生成和共享的速度迅速增加,也是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的动力。据IDC预测,到2020年医疗数据量将达40万亿GB,是2010年的30倍,但其中80%为非结构化数据。 “从创业业态来看,目前中国拥有最好的机遇环境。”杨红飞表示,除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量、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数据基础大、人才储备以外,国家政策给予很大支持,“到目前为止,与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政策超过80个,在政策推动的方向上,一定存在机会。” 投资毫不吝啬 根据上述报告,医疗人工智能公司从1998年的3家增长到2016年的36家,2017年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可统计的医学人工智能公司达到144家。 从应用方向和解决问题划分,医疗人工智能分为三类:基础层,包括海量数据、算法框架和存储与计算能力;技术层,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图象识别等;应用层,包括药物研发、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疗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虚拟助手等。 目前国内公司涉及的方向主要有:医学影像(25家)、智能机器人(9家)、虚拟助手(5家)、药物研发(3家)、辅助诊疗(41家)、健康管理(37家)、语音交互(8家)、信息化管理(25家)、其他(3家)。 在各细分领域,投融资情况也不一样。“国内共有93笔融资记录,57笔披露了金额,其中辅助诊疗获投最多,为20.6亿。”杨红飞表示,其后依次为语音交互(13.2亿)、医学影像(11.6亿),健康管理(11.3亿),信息化管理(4.5亿),“但目前投资智能医疗机器人、药物研发和虚拟助手是很少的。”其中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段为2013年到2016年,与全球的步调一致。 “并且,A轮B轮融资金额较大,大多处于初创阶段,资本活跃度较高;行业集中度较低,尚未形成垄断或者出现‘独角兽’,尚未形成既定格局。”杨红飞认为,“但2016年总共投了25.8亿,这个领域比传统项目要贵,其实资本对人工智能的投资是毫不吝啬的。” 瓶颈遍地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在会上展示了丁香园与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大拿科技三方合作的AI辅助诊断皮肤病应用,“不可能把所有皮肤病都做到,我们只选了红斑狼疮。” 李天天表示,第一阶段帮助建立疾病采集及解读;第二是处方建议及医学建议;第三做医生管理和患者教育。“现在还处在第一阶段,因为准确性没有达到想象的高度,因此需要不断调整算法。” 李天天的体会是,医疗人工智能诊断好做,治疗难做;图片好做,文本难做;垂直好做,综合难做;影像与病理医生可能会“被优化”;不必局限诊疗环节;技术需要服务体系支撑,实现商业闭环。 兰丁医学创始人兼CEO孙小蓉详细介绍了,利用人工智能在大规模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公司的细胞DNA定量分析仪、间歇性气压血栓等主要产品获得了美国FDA认证受理。”孙小蓉表示,原理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让机器深度学习,达到早期癌细胞检测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网络化,以实现肿瘤早期诊断。 但资本和市场活跃的背后,医疗人工更多的是问题和局限。 “一是技术瓶颈,目前计算机不能应付复杂环境,无法处理模糊的、连续的、不完美的数据,认知层面的知识表达、信息补足瓶颈仍待突破。”平安创投董事总经理张江认为,数据缺失、缺乏统一标准、医患不信任、监管空白都制约发展,“医疗人工智能尚处于早期,仍存在着较多技术壁垒尚未突破,实际应用尚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亦无清晰的盈利模式,买单方不明确。” AIRDOC创始人兼CEO张大磊表示,“数据标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大多数人觉得做人工智能是在写算法,实际上80%的时间都是在做数据预处理工作,且医疗行业的标注,往往不能通过非专业的人去做,这是一个瓶颈。” 他表示,其次是数据质量,“医生是高度个性化的,非技术结果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产生数据污染。” 第三则是交互问题。“总体来说,病人和医生交互环节越多,算法各方面的质量越差。”如中医的望闻问切都可以称为交互环节,在处理这些过程的数据时,丢失的信息会对结果判断产生影响。“如果大家要做人工智能,做医生和病人交互越少的环节越好。比如某个环节医生不需要见病人也可以作出判断,这是最好的,因为算法可控。” 相对应的,目前市场应用最多的是影像领域,AI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读取病人影像数据,以做出更精确的诊断,杨红飞表示,“影像辅助诊断结合病理分析的准确率高达99.5%,市场空间巨大,融资金额达到30多亿,创业公司活跃度最高。” 此外,张大磊指出,“监管发展与技术发展还存在巨大的鸿沟。从认识它到最后被接受、相应支付体系完善、医保介入,还需要很长过程。”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在美国撼动星巴克的,竟是...
如果一个快餐品牌,名字里明明自带甜甜圈这个单词(donut),但实际上甜甜圈的销售只占到 8% —— 听上去应该是完蛋了。 但现在有一个例外的情况,叫做唐恩都乐,Dunkin’ Donuts。 (甜甜圈已经不再是唐恩都乐的业绩主打产品了) 拥有超过 12000 家门店,和星巴克共同瓜分超过 60% 的美国咖啡市场占有率,它明明横冲直撞,甚至把星巴克给逼得挺难受的。它已经不是一个甜甜圈连锁店了。 所以,今天说的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故事,一个卖甜甜圈起家的,如何从 90 年代开始慢慢发力调整,变成一个饮品业巨头、咖啡新势力的故事。 唐恩都乐现在超过 2/3 的收入都来自饮品,从 2000 年开始,光是意式咖啡相关饮品的销售增长已经超过了 70%。大家都知道饮品的利润高,但是像唐恩都乐这样能把利润率提升到 95% 的抢钱式赚钱法,也是让人大开眼界了。 唐恩都乐走到今天这一步,我认为是做出了两个非常坚定的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吃还是喝 创立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的唐恩都乐,传统形象一直是一个早晨去的店,它面临的选择是,做吃的还是做喝的。这样的路线选择,会进一步提炼品牌形象,精炼门店体验。 专注某一个品类的目标是吸引到足够忠诚度的顾客并形成一个坚实的品牌基础,在之前的 60 多年里,唐恩都乐靠甜甜圈做到了这一点;而现在,为了新生代的顾客、新生代的需求,他们需要重新找到 21 世纪的“甜甜圈”(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品类)。 选择成为一个咖啡的咖啡馆(Coffee/Cafe)还是面包房咖啡馆(Bakery/Cafe),决定了它之后的对手是星巴克还是 Panera Bread(《星巴克最大的对手,是一家“空荡荡”的面包店》),又决定了它所面对的具体客群和营销方式。 (星巴克的对手不止 Panera Bread,还有它) 这个选择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默默做好了。 在 1995 年左右,当星巴克在唐恩都乐的总部波士顿开出第一家店的时候,唐恩都乐拍案而起,推出了一系列调味咖啡饮品。不管是被气的也好还是蓄谋已久的也好,他们之间的“斗争历史”比Panera Bread和星巴克之间要久远、激烈得多。 在星巴克 1995 年推出著名的星冰乐系列产品线之后 2 年,唐恩都乐也拿出了自己的版本 – Coolatta(奇诺冰),除了各种咖啡系口味之外,还提供草莓、橙子和香草口味,这个推出了 20 年的产品,在今年将被咖啡味更浓的 Frozen Coffee 产品线取代,这也基本反映了这个品牌对咖啡因越来越多的重视。 (唐恩都乐的咖啡饮品们) 2000 年,唐恩都乐开始掀起自诩的“浓缩咖啡革命”,强势推出 Dunkaccino,一款由咖啡、可可和奶油组成的饮品,并开始拥抱各类意式咖啡衍生产品,4 年后更是推出了深烘焙咖啡。 当然,过去的这几年要拜星巴克的咖啡文化传播所赐,美国市场对于咖啡的认知有了巨大的提升,从意式浓缩到拿铁,从卡布奇诺到玛琪雅朵,因此唐恩都乐也顺势用看上去更加专业的用料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接下来的 2013 年,唐恩都乐的首席财务官 Paul Carbone 终于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是一家饮品公司,他甚至将咖啡类饮品称之为品牌商业成功的圣杯。 同年,各家加盟店店面开始进行全面的翻新,以搭配公司的新定位。集团为门店提供了四种模板:原味拼配、卡布奇诺拼配、深烘和爵士烘焙。很多店铺的内装绘画里都会有出现咖啡元素。 座位布局上面,会削弱一些快餐感,更欢迎顾客坐下来歇歇脚,这对于冲破“早餐店”传统形象桎梏,增加下午茶时段的销售有所帮助。为了保证质量,加盟商每十年就必须翻新一次。 (唐恩都乐的四款新店面) 到了 2016 年,唐恩都乐又发布了五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打造咖啡行业的领导地位,同年他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21.9%,在他们前面只有 39.8% 的星巴克,这是一个只有两个品牌以及“其他品牌”的榜单。同年,他们紧随星巴克的冰酿咖啡热潮,也推出了自己的冰酿咖啡。 最近,他们则盯上了正火爆的瓶装咖啡饮料市场,今年早些时候他们开始和可口可乐合作,利用后者在生产、运输和分销上面的优势打入这个高达 15 亿美元的市场。这个市场目前 80% 份额都由星巴克与百事可乐这一对组合把持,唐恩都乐这下又要打一场光脚不怕穿鞋之战。 第二个选择,是做什么样的咖啡 既然选择了饮品这条路,那么下一个选择又出现了:做星巴克还是做自己。从上文的内容上来看,它好像一直想做星巴克,然而空间比星巴克难看,产品上只能扮演一个潮流跟随者的角色,所以时不时被人诟病是星巴克的跟屁虫。那它到底是哪里和星巴克不一样呢? 这在唐恩都乐 2006 年的全新品牌口号中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美国航行靠唐恩(America Runs on Dunkin’) (这个口号也被人玩坏了做成各种搞笑图片) 同年饮品销量已经占了压倒性的多数,公司于是发布这个全新口号,和“咱美国的甜甜圈店”、“是时候做个甜甜圈了”这类老口号完全区别开来。它把自己看作是美国的“动力燃料”,基础、快速、日常。 尤其是在口号发出去后不久的金融危机期间,人们更加精打细算,高级餐厅是不敢经常去了,为了咖啡多花一两块钱,就已经能算是生活中的享受,所以那些口味丰富的饮品成为了不少人的选择。 众所周知,星巴克的着力点一直是放在空间营造上面。尤其是近几年,它在品牌升级、品类扩张上面有很多动作。从臻选店到烘焙工厂店,从全手动咖啡机到单一产区咖啡豆,它打造出了一系列中高端空间和产品;酒精类饮料、午餐和甜食新品频出,它同时还希望丰富第三空间的内涵,让人有更多理由、花费更多时间在店铺中。总之,它还是更加强调利用品牌特性和生活方式来吸引人群。 (唐恩都乐的招牌,就是傻兮兮的粉红橙配色) 而唐恩都乐则坚持 “在红尘里打滚”,它处理的是人和他们快速的、即时的、丰富的需求。它更加关注的是年轻人市场——那些还没有踏入社会的真·年轻人。 在早餐时段,人们可以在唐恩都乐买到套餐,购买个别食物组合时咖啡或者茶就是免费的。而且这类套餐的价格通常比星巴克那些现成包装、烤箱翻热帕尼尼三明治来的便宜。 美国星巴克中杯拿铁的价格大约是 3.65 美元,而唐恩都乐同类产品的价格则是 3.29 美元,除了稍微便宜那么一点,关键在于后者增加任何风味糖浆奶油等都不需要额外加钱,这对于“颇有主见”的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他们不需要为个性化额外买单。而对于他们喜爱的冰咖啡饮品,同属于一个集团的冰淇淋品牌芭斯罗缤曾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雪糕,来增加冰咖啡口味的多样性。 (从品牌 Logo 上就能很容易地感觉出他们的气质) 促销方面,唐恩都乐的策略就是傻愣愣的:送。新产品有各类试饮;而平日你会在门店中发现一个线上调查问卷的二维码,每一次消费后完成问卷,你在下一次消费的时候如果购买中杯饮品,就会获赠一个免费的甜甜圈。这类策略对于(没什么收入的)年轻人也相当有吸引力,十多年前 Chipotle 就是靠这个方法攻下了波士顿地区,现在唐恩都乐选择 “从娃娃抓起”,当这些年轻人被培养出了消费习惯,日后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就是一个个品牌活体代言人了。 官方定位在“老实巴交普通人”(Average Joe)气质的唐恩都乐,就这样硬走出了一条新路。 回看过去这二十年,其实并没有什么巧夺天工之处,全凭信念够坚定。从战略的确定,到室内的调整,从紧随潮流的大量新品,到针对年轻人的亲切营销手段,一个甜甜圈店变成咖啡店,就真的成为了现实。 你的品牌面临最大的“二选一”是什么?你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浅析无人便利店与自动售货机
自从去年10月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 “新零售” 概念以来,线上线下零售业开启一股融合大潮,希望打造出有别于百货、大卖场、便利店的新零售业态。2个月后,亚马逊推出实验性质的Amazon Go,“拿了就走” 是其核心卖点,尽管是个半成品,但无不体现黑科技范,消费者进门、选购、结算、离开全流程实现无人化操作的背后,是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和深度学习在保驾护航。 Amazon Go的惊艳亮相,使“无人便利店”概念顿时风靡全行业,国内零售业掀起一股讨论、实践热潮,阿里、缤果盒子、娃哈哈便是典型代表,它们分别代表零售商、创业者、品牌商。同时,无人便利店也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融资消息接二连三传来,一时风光无两。 资本市场不断加码、创业者跃跃欲试,无人便利店似乎成为下一个风口。其实不然,必须给无人便利店浇盆冷水,便利店走出盈利困境的正确途径是创造更加有效的需求,在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等显性因素上下功夫治标不治本。要知道,便利店仍处于集体培养阶段,与是否有人关系不大,节约部分成本并不能换来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 无人便利店技术不够人来凑 生存环境的巨变倒逼便利店加速变革步伐。一方面,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和离谱的房租,使便利店盈利成为老大难,尤其是地处商业区的便利店,盈利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不断迭代的物联网、人脸识别、移动支付技术,为无人便利店提供技术保障,与新零售强调技术的能量不谋而合。 不可否认,无人便利店获得资本青睐有其优势所在,直观感受是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大幅下滑。以缤果盒子为例,其有中号盒子、大号盒子两种规格,分别为12.48平米、15.6平米,主要经营快消品、鲜食,拥有500—800个SKU(真有这么多?),官方称15平方米盒子可售卖的数量与40平方米传统便利店相当,但前者造价(10万)约为后者的1/4,试错成本低,而且其自带升降系统,能随时移动位置,可减少拆迁、装修造成的成本损失(前提是不被城管盯上)。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零售业态如何变化,提升运营效率是永恒的目标,无人便利店节省人力、租金成本,但管理成本是否真正降低还有待观察,原因在于当前技术应用并不成熟,真正的无人化运作并不可行。原定3月底向公众开放的Amazon Go推迟开业,原因在于技术难以准确跟踪到消费者购买的商品。 Amazon Go能够完美运营的条件是:店内少于20人或当消费者移动缓慢时。一旦店内消费者多于20人,商品从货架上被移出具体位置,技术便难以监视。 换言之,当店内过于拥挤时,Amazon Go可能会崩溃。国内同样面临这种尴尬,识别、传感、支付等无人化技术手段已相当成熟,难点在于消费者行为是随机的,实时传导到后台并且进行判断回传难度极高,准确率将大打折扣。 不难看出,当前无人便利店在因应消费者随机无序购物时,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即无法实现“高稳定”,单凭“低成本”这一要素,显然无法真正促使无人零售从概念落地为消费者购物场景,而打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场景是无人零售长久生存下去的关键。 因此,处于起步阶段的无人便利店仍欠火候,短期内并不具备实现规模化运营的成熟条件,只有技术质变才有望渐入佳境,进入复制推广的高速扩张期。 无人便利店本质是自动售货机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加速升级迭代,无人便利店终会实现“高稳定”,真正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不是别的,正是技术的无人化。不可否认,无人便利店是一个创新的切入点,但其本质上是升级版自动售货机,即在贩卖灌装饮料等常规商品的基础上,增加非常规尺寸的商品,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Take Go概莫能外。 换言之,无人便利店能解决的问题,自动售货机都不在话下,而且成本更低、坪效更高。除了以高科技形象示人这一噱头博眼球,无人便利店并不能使运营效率带来实质提升,小范围尝试、积累运营经验可以,盲目下重注不可取。 先说成本,别看无人便利店面积小且租金低,但其每平米单日租金并不低,而且需要灯光、温度、设备等物业配套,加上商品管理成本,其总成本不是小数。 反观自动售货机,无论是以饮料为主的机器(占地1—2平米)还是复合型售货机(占地8平米),其造价都低于无人便利店,而且更容易维护,只需补货一个动作,无需来回整理货架。 再说坪效,中百集团董事总经理万明治曾算过一笔账,日本有500万台自动售货机,年销售达3000多亿元,即每台占地1—2平米的机器日销达168元,坪效为84元/平方米/天,反观居然之家打造的Eat Box坪效号称1500元/20平方/天=75元/平方/天,低于自动售货机。 不难看出,无人便利店在核心指标上完败于自动售货机,其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的原因可能是被过度包装“无人”的概念。毕竟,长期被盈利困扰的便利店太需要引入创新元素,以提振行业士气。不过,我想说的是,任何零售业态与黑科技的结合,都必须以提升运营效率为根本出发点,其次是改善用户体验,避免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遗憾的是,当前无人便利店连让消费者叫好都没达到,更别谈叫座。其与传统便利店销售的商品大同小异,但客单价远低于后者,通常在10元以内,反观传统便利店客单价为超过10元甚至达到20元。要知道,有人便利店与消费者交互、提供服务,可以产生更多附加销售。 考虑到客单价与坪效直接挂钩,无人便利店客单价低这一硬伤,将影响坪效的实际表现。同时,享有黑科技光环加持的无人便利店,依然摆脱不了零售业通行的规模效应,只有不断扩大规模,才有可能降低后台成本实现盈利,如何实现快速扩张成为其生存下去的关键一步,坪效低是绕不开的绊脚石。 结语 有人说,为了使无人便利店早日步入正轨,便利店可以配合技术的无人化做出让步,比如减少面积、商品数量。这一观点看似合理,实则大错特错,便利店的核心宗旨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一定量级的SKU必不可少,而且消费者进店消费往往有品牌忠诚度和明确嗜好,如果不能提供其所需的品牌或特定商品,便利便无从谈起。 因此,无人便利店不得不在无人化与便利程度之间艰难寻求平衡,目前更多向无人化倾斜。长远来看,如果无人便利店真的流行开来,我认为其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成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原因在于无人便利店可能成为社会闲散人员的“天堂”,不得不派专人看护。 如果公众素质无法快速提升,运营方需要额外投入大量人力去监督、管理、整理,为便利店节省人工这一美好愿望就会落空。考虑到鲜食比快消品利润更高,便利店都在不遗余力强化鲜食,而无人便利店在鲜食的销售、加热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自欺欺人的低成本、被高估的坪效,无人便利店能否改善盈利情况还是未知数,切忌盲目乐观。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