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花钱买评级!评级乱象再引关注!两公司因评级质量控制不严被警示
发布时间:2018-01-10 08:56 来源:中国网

一家金融机构或旗下产品前景是否乐观、风险是否可控等,有时就浓缩在评级机构打出的“分数”中,成为不少投资者的重要参考。也因为评级机构拥有如此“权力”,花钱买评级等乱象悄然滋生。

近日,这一现象再次引发业内关注。1月8日,上海证监局公布对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评估”)、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世纪评估”)的警示函,指出两家公司在评级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不严谨。

具体来看,中诚信评估在对东北特殊钢铁集团2016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未发行)首次评级项目中,评级结果的定性调整缺乏充分依据;在对16鸿商02债首次评级项目的打分模型中,部分定性指标的调整缺乏充分依据。新世纪评估也被指出有两次不严谨,一是在对16鸿达债2016年跟踪评级项目的打分模型中,部分定性指标的调整缺乏充分依据;二是对16外高01债首次评级项目的打分模型中,个别指标打分结果与被评级对象实际情况不符。

就在一个月前,北京证监局也刚公示两则决定:大公国际资信因内部管理存在缺陷,财务管理独立性不足被责令改正;东方金诚因业务人员未充分应用评级模型,未严格履行相关评级工作程序被出具警示函。

总结上述监管的公告来看,不论是尽调没到位,还是依据不充分,最终都导致评级结果不够准确甚至不真实。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家还都是国内评级领域颇具威望的机构。监管层虽然没有明确透露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但不少业内人士都曾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投资者服务参数提供能力不足、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不足等问题,甚至滋生出行业花钱买评级、同一家企业或债券评级排名相差悬殊等乱象。

对此,财政部、央行、证监会等监管机构自2001年起就先后颁布过多份文件规范信用评级,市场逐渐整合,评级结果日趋理性。不过,由于几个部门监管的理念、内容和力度有较大差别,一定程度上还是形成了“多头监管”局面。2016年,央行会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联合起草《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为征信评级设立统一的行业标准。

业内观察人士薛小飞表示,未来的信用市场将会是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市场,在国家监管不断趋严的背景下,众多评级机构将会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行业的规范性发展要求日益凸显。评级机构需要加强自身定位管理,以更具专业的水准提供评级服务,监管机构需要改变原有的多头监管局面,提高监管效率,综合推动信用评级行业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行业,改变原有的边缘地位。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