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打印和增材制造是国务院“中国制造 2025”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3D 增材制造的技术,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可以给我们起到我们能够制造多品种、小批量,甚至个性化的模式。增材技术既做到多品种、小批量,甚至个性化,但是它不增加成本,不降低生产速度。 而对于这项技术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设备和材料,于是在政策的扶持下,西安建立了增材制造研究院,确定为国内增材制造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当然,除了制造之外,医疗,建筑以及教育也是这项技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 近日,由北京丰台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一场 3D 打印产业高峰论坛,分享了这项技术在行业内的具体应用场景。钛媒体记者根据各方专家和学者的分享汇总整理出了以下观点: 义肢器械打印:可定制性更强,更安全 在医学领域,3D 打印由于其可定制性高,在无需模具的情况下,可以用来打印诸如义眼,牙齿等等器官。这些都是完全定制化的,能做到立等可取,如果增加效率仅仅需要增加打印设备即可。同时,也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可能未来器官打印也能通过 App 进行预约。 除了打印这种义肢之外,3D 打印技术更重要的一项用途在于辅助规划手术。这并不是打印一个模型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精细度,因为它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医生,进行高难度手术的规划。在骨科,这一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打印骨头和打印用于固定骨头的倒板。 过去使用石膏,现在使用轻巧的支架。低温塑料板能很好兼顾固定的紧凑性和轻便性。比如颈椎部分的支撑,过去是常规的像海面一样贴着,现在可以用 3D 打印做个性化支撑;烧伤的病人过去疤痕会扩展,现在可以用一个工具固定,防止疤痕蔓延。 软组织外科也非常积极的进入到这个领域应用,比如母子脾肝技术,没有 3D 打印,光靠影像数字很难支持。有了它,就可以知道血管之间的吻合状态。通过 3D 打印看到血管的关系,可以减少对无关血管的伤害,直接把伤害肿瘤切除。 现在 3D 打印模型已经能从简单的到复杂了,为了这个复杂科研人员做了很多器官的测试,开发了与人类皮肤肌肉几乎一致的材料。这些打印器官还可以组合成完整的人体模型支持医院使用,特别是高难度手术的训练——比如在脊柱微创方面的仿真人体,在普通外科的仿真人体,介入治疗的仿真人体。 在齿科,患者口腔里使用的材料则成了最大的问题:必须具备生物亲和性,同时还有抗菌。因为口腔中间抗菌特别重要,口腔里面戴一些东西会引发其它疾病,矫正牙齿的时候如果刷不干净,很容易造成牙齿的损坏。 制作口腔内材料的设备主要是光敏树脂,而国内用的所有的光敏树脂材料全部都是进口的,这个树脂要求是低黏度、低收缩。树脂的收缩率在口腔中的应用特别重要。国内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了。目前,研究人员通过树脂配方的调控,做出来一种接近树脂的自制树脂,添加了载银抗菌剂。 在 3D 打印领域各国都缺乏医疗应用领域的法规,都在摸索的阶段,但是这个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是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都在推动技术的应用和医疗领域的法规建设。今年 12 月月初 FDA 正式发布的增材制造技术的技术考量,相当于中国的技术审评的指导原则,里面特别详细的把 3D 打印技术,考虑到哪些风险点和要求,非常详细。 标准化工作重要性毋庸置疑,首先确立标准,行业有据可依,审评也是有据可依。现阶段特别缺乏 3D 打印用于医疗领域的质量标准。 建筑行业:初步探索阶段 人类的建筑历史是从石头木头开始的,到了近代才出现当前的主流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再就是上世纪 20 年代的“玻璃摩天轮”——以钢结构和玻璃结构为基础建造的。那么建筑物有没有可能被打印出来? 国内外已有不少的建筑事务所和建筑公司采用 3D 打印制造技术,为建筑设计项目,关键的像钢结构的构建,定制结构的连接,以及专门的外墙面板等等,设计整体打印建筑,其应用范围的扩展越来越广。 目前在世界范围以内,对 3D 打印建筑都处于非常初步的探索阶段。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材料问题。目前打印出来的混凝土的强度和安全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混凝土材料最好的性能是受压,能够承受压力,不会垮,但并不能弯曲——这是依靠钢筋实现的。 3D 混凝土打印不可能打印出钢筋,仅仅打印出混凝土,这个是它最大的缺陷。要么先放好钢筋再打印混凝土,或者反之,先打印再插入钢筋。这与我们传统建筑的方式相差不远。 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探索无需钢筋做支撑,又能实现这样功能材料了。纳米混凝土是当下的答案。基于智能打印的方式,通过这种材料,还能实现多维度的打印,它就能打印各种不同形式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形态,通过机械臂实现多维的空中打印,还有更多的方式,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房屋的建造,这种不规则形状将会成为可能。 房屋是一个系统,包含着各种结构,需要经过各道工序,比如防水,保温,装饰等等如何将之结合到一块,才能实现房屋的建造,最终才能走向建筑的工业化。最重要的是房屋打印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设备。现在通过 3D 打印建造构筑物的时候,无论大小都需要门式框架,上面有打印头,如果打一层两层,框架可以通过结构做出来。如果要打印高层,或者打印更高的建筑,这个门式的框架就非常高,这就需要考虑机械上的可能性。 3D 打印与铸锻结合:降低成本,提升强度 回顾一下古代的铸锻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先铸锭再去打,而且不是锻打就能完成,需要反复锻打。反复的锻打才能够消除铸造的缺陷,使晶粒细小均匀。现代工艺也是如此,同时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加热,保证金属处于可锻造状态。 开放式的加工过程热量消耗很大,而且是重污染的过程。在这种生产方式是全世界通用的,先铸后锻,流程很长,反复锻造加热能耗大,污染重,需要整体轻量化制造的趋势下,依赖大型锻机且越来越大(8-15 万吨),投资巨大。首先要铸锭,包括零件所有的尺寸,最后得出的零件要削掉很多部分,特别在航空航天器件,材料利用率很低。同时一个零件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采用不同的材料。 3D 打印技术能缩短制作流程,但是它在工业化应用的最大障碍,就是其自身的缺陷——有铸无锻,性能及可能性难及锻件,抑制变形和破裂难度大,同时目前效率不及传统工艺,成本也还降不下来。 突破技术自身缺陷的方式在于改变国内外传统制造铸锻分离的制作方式,实现铸锻合一,边熔边锻。用一台设备、金属丝及很小压力得到锻件,实现短流程、单机轻载、节能省材的绿色制造。攻克传统铸锻无法沿轮廓数字化成形的难题,实现铸锻铣一体数字化。过去需要长流程、多台设备的铸锻,现在只用一台设备输入金属丝就可以得到。 在过去铸造过程中,普通铸锻的零件在冷却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裂纹,成品率不到 10%。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百分之百的做出来,并且没有缺陷。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铸锻技术,通过与 3D 打印技术的结合,获得了新生。 轿车翼子板的冲压成型模具也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这种模具实现了模具表面为模具钢,内部大部分是铸钢,大大降低了成本——大部分用一般材料,少部分用很好的材料。不光是模具,用材料非常昂贵的阀方面,仅仅在材料上就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将 3D 打印固有的住装晶变成均匀等轴细晶,形与质并行创制,性能超过传统锻件。 3D 打印是一个高度依赖材料和设备的技术领域,整个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找到成本更低,易于使用的材料。在行业发展的初期 3D 打印应该做减法,集中专注于几个领域,才能更多地发展。同时也要用工业手段解决个性化问题,使 3D 打印行业变成正常的行业,有前途的行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3D 打印还处于发展初期,在很多领域都还没建立行之有效的标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探索和实践。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4日报道,英国D3O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凝胶材料,具有液体和固体物质的双重特性。如果只是轻轻揉捏这种凝胶材料制成的橙色黏球,它很软,柔韧性也很好。 不过橙色黏球遭到撞击时,会在瞬间变得很硬。该公司材料研发人员博伊斯在演示视频里说,“我可以用它包裹手指,它很软。但是如果你用力撞击,它就会表现得像一个坚固的保护套,可以吸收冲击,保护我的手不受伤害”。 通过精妙的原料配比,这种凝胶可以用在各种头盔、手机套、手套以及足球运动员和军人的装备上。据称,这些凝胶类物质早在1999年就被研发出来,2006年多伦多冬奥会期间受到关注。当时这种保护性凝胶被用来为美国和加拿大的滑雪队制作比赛服装。 2016年,牙买加短跑名将博尔特在里约奥运会穿的运动鞋鞋底也使用了这种凝胶。报道称,美式橄榄球已经成为D3O公司的巨大市场。他们生产的头盔混合有凝胶,可以吸收橄榄球运动员受到的任何撞击。 除了运动员防护外,英美防务部门、警方和急救部门也可以利用这种凝胶,制造既有保护性又舒适的衣服。据称,该公司开始着眼于如何保护士兵免受冲击,改进从鞋到护膝,再到肘肩部位的士兵身体护具。虽然还没有研发出可以挡子弹的物质,但是“一旦被枪击,这种产品可减少受伤的程度。”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据日媒报道,近日,日本大型信用卡公司JCB开发出扫描手掌即可完成本人确认和信用卡付款的机制。 报道称,由此,只需使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事先拍摄手掌照片完成登录即可,支付时无需使用信用卡和智能手机。JCB通过提高本人确认技术的精确度实现了刷手支付。商家也无需安装专用终端。 2月,将先以JCB的员工等为对象实施实证试验。力争筛查出安全等层面的课题,尽早推向实用化。使用面部(刷脸)和指纹等信息代替密码的服务目前已经走向应用。此次JCB开发的机制实现了用手掌代替密码、信用卡和ID。 据了解,JCB借助Universal Robots公司通过手相和手掌静脉分布图进行确认的技术,提高了认证的精确度。目前该技术在分辨用户本人与他人的手掌等时的识别出错概率为1千亿分之1。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摘要:能让你刹车快 0.2 到 0.5 秒。 2017 年的开发者大会上,Facebook 神秘硬件部门「Building 8」负责人展示了用脑电波打字的 Demo,证明脑机接口技术已经是硅谷的新热点。除了打字,脑电波(意念)还有其他使用场景。近日,外媒曝光日产正在研发一种「B2V」技术(brain to vehicle),让驾驶员通过脑电波来控制汽车。日产公司将在即将开幕的 CES2018 大会上曝光这项技术。 我们的大脑运转速度非常快,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依然不够快,例如高速路上突然遇到前方车辆紧急刹车的时候。据悉,日产公司正在研发的「B2V」技术,就是希望能够提升驾驶者的反应速度。首先,驾驶员要在头上戴上一个脑电波(EEG)头盔,这套系统的运行原理是让车辆可以配合驾驶员的大脑活动,替驾驶员更快的完成脑中所想的动作。 日产希望通过「B2V」技术让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动作反应时间减少 0.2 到 0.5 秒,这个时间看起来很小,但在某些需要急刹车或者急转弯的情况中,0.5 秒可能决定生死。 同时,日产表示,「B2V」技术不仅适用于普通驾驶环境,同样也适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在无人驾驶环境中,车辆可以通过 EEG 设备检测到乘客的舒适程度,根据后者来改变行驶状态。另外,日产表示「B2V」技术还可以结合 AR 技术,改变驾驶员看到的景象,「创造一个更舒适放松的环境」。 「当人们说起未来的无人驾驶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一种非私人的态度,因为代表了人类放弃对车辆的控制,」日产执行副总 Daniele Schillaci 在声明中写到,「B2V 技术则正好相反,利用驾驶员的大脑信号,让驾驶更加令人兴奋和有趣。」 脑机接口技术确实是硅谷正在研究的极具潜力的技术,不过由于人们对大脑神经网络的认识依然不够,所以目前脑机接口技术还只停留在打字或者帮助瘫痪病人复健。像日产使用的这种 EEG 头盔是典型的非植入型脑机接口设备,这种设备的好处是无须在头部进行手术,缺点是能够捕捉的脑补信号较少且不清晰。此前也有卡车公司尝试使用脑电波技术来监测长途运输中司机的疲劳程度,算是辅助驾驶的一部分。像日产这样希望用 EEG 直接操控汽车还比较少见。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新三板,在那个全国中小企业都嗷嗷待哺的时候,国家在北京中关村画了一个小池子,想给大家洒点水,因此,原本叫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新三板,自然是为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的。没成想,放开了一个口子,引来了一群鲸鱼,中小企业这些鱼儿,反而更加干渴,因为融资过百亿千亿的不是中小企业,而是巨无霸的投资机构, 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那个私募鲸吞资金的年代,九鼎、同创伟业、浙商创投······私募机构在新三板掀起一轮又一轮令人瞠目结舌的融资潮。 私募上岸 曾经的私募,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高大上、精英业务。凭着艺术、科学和经验的集合。更是潜在水下的神秘行业,但是有一家机构却将搅动了这个神秘行业,那就是九鼎投资。 这家私募工厂摒弃了投行高度依赖精英人才的路线,采取流水作业,金融民工应运而生。2008年创始人吴刚从证监会处长位置下海以来,九鼎在几个创始人的带领下其生猛的做法让九鼎投资一时风光无限。直到2013年IPO暂停,扩张的九鼎无事可干,开始裁员。部分产品眼看到期无法兑付,急坏了九鼎的高层。可是2014年新三板扩容的消息,让敏锐的九鼎抓住了那短短一年半的窗口,从水下游泳的呛地半死不活的,变成了第一个抢滩登陆的人。带动了一大批同类,从水下纷纷登陆,浩浩荡荡。 九鼎集团股权融资122.5亿,债务融资超过400亿! 对于另外一家私募,比如说同创伟业,相比之下则是小巫见大巫,定增3.5亿,债务融资1.2亿。 硅谷天堂上市以来股权融资30.7亿,债务873万。 更不用说,在出现兑付困难的时候,九鼎发现竟然可以将LP转化为自己的股份,然后一举挂牌新三板,融资方案做的风生水起。俨然把新三板变成了“中国私募融资、交易俱乐部”。以至那段时间的券商定增会,都会带上这么一句话:大家投资天星等私募,相当于投了新三板的指数基金,还要付管理费,还不如直接投。更不用说,九鼎常常出现一分钱交易等擦边球交易手段进行避税。还把大笔资金投到A股市场里!譬如,九鼎借壳中江地产。 曾经被誉为中小企业福音的创新层成为了私募机构融资的天堂。 私募变成了“公募”,私募九鼎一战成名,同时也掀起了私募上市的热潮。 私募上市噶然而止 正所谓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股转公司终于怒了!拿着新三板融资来的钱去投主板?然后把给中小企业融资用的新三板搞得一团糟,英明的监管层是绝对不允许的。 2016年5月27日,股转系统发布《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增加新的八项挂牌条件。 这让一直无限风光的私募上市开始宣布告一段落。 当然,其中最惨的莫过于天星资本。 全部身价在新三板的天星,期望复制第二个九鼎的成功,然而,在挂牌敲钟的早晨,天星得到通知暂停挂牌。就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的通知,把天星资本逼到了墙角,最终天星不得不履约对赌,估值缩水80%,最后50亿卖身上市公司。 天星被击退了。整个私募挂牌也陷入了低潮。股转系统的八条规定里,最核心致命的有四条规则。 一. 管理费收入与业绩报酬之和须占收入来源的80%以上; 二. 私募机构作为普通合伙人在其管理基金中的出资额不得高于20%; 三. 创业投资类私募机构最近3年年均实缴资产管理规模在20亿元以上,私募股权类私募机构最近3年年均实缴资产管理规模在50亿元以上; 四. 挂牌之前不存在以基金份额认购私募机构发行的股份或股票的情形;募集资金不存在投资沪深交易所二级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及相关私募证券类基金的情形,但因投资对象上市被动持有的股票除外; 五. 不存在LP换为公司股份的情形; 简而言之,新三板需要一个专心做实业投资,不拉皮条、不搞变相借着投资收顾问费揩油的投资公司。新三板需要真正创新创业的公司融资做大,而不是更大的投资行为。 不过,这对于很多私募来讲,这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看如下表格: 如果从业务构成而言,符合比例的只有6家,思考投资冲一冲,或许可以勉强达到,即便加上该投资机构,目前也只有4个勉强符合规定! 至于规模超过规定,方元资产不符合。仅仅有浙商创投、清源投资、联创投资符合条件。 新三板这一杀招,让私募闻风丧胆,私募上市,一时“来如风,去无踪”。 漏网之鱼还是转型成功? 众所周知,九鼎控股作为一个在数年间崛起的大金控集团,拥有保险、二级市场、信托等多个业务,宛然金控巨人。 乍一看,它非常符合挂牌要求。然而,仔细推敲的话,它又不完全符合挂牌规则,因为它违反了每一条规则,比如投资二级市场、LP份额转化为股份,收入构成完全不符合规则。 更重要的是,作为新三板市值最大的企业,它已经停牌超过2年,3206户投资者,其中第三轮定增进来的投资者背后更是无数100万级别的散户。穿透地看,九鼎集团的投资人估计会突破1万人! 如果处理不好,将针对爆发新三板群体性事件。 九鼎集团迟迟不肯复牌,更是怕重倒覆辙。信中利复牌后股价都暴跌,幅度在60%-80%之间。作为新三板牛市高位停牌的九鼎集团,更可能大幅度下挫。 即便如此,九鼎集团或许依旧能豁免这次监管,但是它在新三板的存在,就像一颗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它的复牌一定会给市场完成巨大扰动。当然,拖着不复牌的方法顶多是权宜之计。 或许九鼎集团不愿复牌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质押。 根据公开资料,截至目前,九鼎集团有22.65%的股权被质押。如果复牌,下跌是意料之中的事。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具体质押率多少,但是面对大股东还有46.19%的持股比率,和预期70%-80%的下跌幅度,这中间巨大的沟壑,更让人不寒而栗。九鼎集团,股东会股权质押而爆仓么? 这才是真正需要担心的问题。 新三板就像一片海洋,私募就像里面的漂流瓶。有人登岸了,有人抢滩,有人尝试之后又回去了。然而,公司来来往往,唯有心中一杆价值留在心中。 面对众多的金融乱象,停牌、摘牌。买入的人就像一场实验里的老鼠,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人实验。接近2000亿资金流入这些企业,这些企业在各个地方掀起惊天巨浪。背后是大几万人的资产被人肆意流动、玩弄。 私募的江湖,放在新三板,显得那么可笑、荒诞。放松---乱---监管---收场。循环的序曲,在人类的历史上,一遍又一遍单曲循环,留下的是??? 后人评说吧。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未来有一天人类的肢体甚至是大脑都可能可以再生。近期一个科学家团队成功绘制了伊比利亚有肋蝾螈的基因图谱。许多两栖动物都拥有再生能力,但是蝾螈拥有再生完整器官的特殊能力,其中就包含了部分大脑的再生能力。 早期的蝾螈基因研究表明这种独特的能力和某个基因族有关。科学家们称,这一发现使得让人类再生肢体成为可能,而且有可能是治愈帕金森综合征和其它退化性大脑疾病的突破口。此次蝾螈的基因图谱是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测序完成的。 卡罗林斯卡学院细胞核分子生物学系教授Andras Simon称:“目前的技术能够对如此巨大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测序技术本身所需要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借助基因序列再造基因是需要时间的。”伊比利亚有肋蝾螈目前只存活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海岸以及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它们的基因组大约是人类基因组的六倍,而且有15000个基因负责蛋白质的生长。 最初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了特定微RNA的大量副本,这些物质在哺乳动物中通常存在于胚胎干细胞中,但是也存在于肿瘤细胞中。胚胎干细胞能够转变成人体内的任何细胞。理论上,就包含了帕金森综合征等退化性疾病导致的受损大脑细胞。 Simon教授称:“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蝾螈能够再生所有帕金森综合征致死的细胞。我们现在能够更深入的探索这种再生能力背后的分子过程。尽管我们进行的还只是基础研究,我们的发现非常有希望为人类带来新的再生策略。” Simon教授补充道:“通过探索蝾螈的再生能力,我们也能够了解类似的机制如何在哺乳动物甚至是人类身上进行激活。然而,我也不能够说我们的研究能够直接用于人类治疗,那仍然是我们的一个长期目标。”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我们在一片对 18 岁照片的花样赞美中,迎来了又一个新年。 按说新年应该是开心的时候,但是刚刚跨年结束,抬头一看居然要上班了…不由得悲从心来…所以今天我们打算说点不那么开心的事。 最近几天,各种对 2018 年的科技预测层出不穷,其中对 AI 的畅想占了大头,内容差不多是一片喜庆祥和。 但事有两来,当我们开始从 AI 中收获价值的时候,技术升级后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在升温。这就像汽车当然好过牛车,但汽车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我们当然不能因此禁止汽车上路,但是也不能对交通问题视而不见。 今天我们来预测几个,很可能在 2018 年进入我们眼帘的「人工智能负能量」。 毕竟做好准备,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一、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开始出现个案 2017 年 1 月,在加利福尼亚州阿西洛马举行的 Beneficial Al 会议上,近千名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家,联合签署了著名的《阿西洛马人工智能 23 条原则》。 随后,各种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讨论、会议,以及相关协会和科技组织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23 条原则》的主要内容,就是呼吁人工智能不能损害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同时人工智能必须可以被人类控制,同时人类要尽量尊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安全。 听起来颇有点科幻的味道,但是在各行各业开始部署 AI,尤其开始利用 AI 进行自动化决策的时候,人工智能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或许真的会浮出水面。 比如说,自动驾驶车辆在马上要发生事故时,是优先保护路人还是乘客?假如 AI 诊断系统,给出的建议是安乐死,那么它算是杀人吗?为了避免更大损失,AI 系统是否能打破规则,自行其是? 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去年谷歌批评上海交大某团队进行的「看脸定罪犯」研究。引发了媒体对于 AI 价值观的大量讨论。 在各个产业场景开始使用 AI 技术时,随之而来的边界问题、责权问题、道德选择问题这些在实验室中不会出现的矛盾将很可能被引发。 人类还从未真正讨论过这些。假如 2018 年人工智能的落地化足够快,伦理问题的苗头或许会临近。 二、难以根治的的算法歧视 记得 2016 年,微软推出过聊天机器人 Tay,却因为用户教给它大量种族歧视和脏话,一天内就被暂时下线。这引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机器学习会吸收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来塑造自己,那么假如它吸收的信息含有大量「不那么纯良」的东西呢? 2017 年,算法歧视问题非但没有被解决,各种各样新的问题还应运而生。比如谷歌大脑会给女性图片打上很多关于家庭、弱势的标签,显然有悖于女权主义精神;而把黑人识别为大猩猩,则点燃了 AI 种族歧视的话题关注度。 所谓的算法歧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有可能在内容推荐和电商推荐两个地方感觉到。比如说消费者刚看过宽大的衣服,电商就推荐减肥药,很可能让消费者联想到算法在歧视自己胖;再比如打开今日头条这类软件的时候,大家可能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偶尔点了一个推荐来的猎奇或者伪色情内容,然后再一刷新。好嘛,蜂拥而至的类似内容啊,你本来想看的兴趣内容和专业内容瞬时间化为乌有。甚至你怎么点我不关心不喜欢,平台还是给你推荐。这就是因为算法的归类方式给你贴上了标签。这种歧视感也蛮严重的,好像背后有个人奸笑着对你说:「承认吧,你就是这么低俗…」 这类问题的根源,是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个性推荐,今天还必须建立在两个逻辑的基础上:以过去算将来,以群体算个体。算法会吸收以前有过的经验来给你特定的某些东西,但很有可能歧视信息就包含在机器吸收的经验里。 在个性推荐系统越来越多场景应用可能的今天,我们恐怕短期内还难以根治算法的歧视。 三、私人数据与机器 学习的矛盾日益凸显 人工智能和个人隐私,似乎从来都是一对天敌。 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假如想要提供个性化、完全符合个人习惯的服务,那么就必然要学习和理解用户本身。而这其中,就涉及对用户私人数据的学习。 但出于隐私的考虑,以及对网络安全的不信任,大部分用户显然是不希望透露自己数据给机器的。 从而「鸡生蛋蛋生鸡」的矛盾就产生了。 近两年,用 AI 来读取用户个人数据这件事一直处在被压抑和不能提的状态。更早一点的时候,苹果和谷歌等大公司都推出过让 AI 读懂用户的产品,但很快就被舆论抨击给关停了。即使这样,谷歌去年推出的家用 AI 相机还是饱受诟病。 在 2017 年后半段,我们看到了 AI 芯片拉开了风云际会的争夺序幕。但是搭载 AI 芯片的硬件一定要有的放矢,有任务可以完成。于是让硬件读懂用户、让系统根据用户数据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势必会重新回到公共视野里。 其实从大趋势上看,把个人数据交给机器似乎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归宿。无论是医疗健康、金融服务还是社会安全,机器肯定都比人类更靠谱。只是这其中经历的不适感和安全风险是巨大的。 在 2018 年,无论是手机、音箱、穿戴设备、VR,在启用了机器学习能力后,似乎都要重新沾惹隐私数据这条红线。 究竟怎么处理这个矛盾,也是挺让人头疼的。 四、真假越来越难分 就目前来看,希望 AI 能像人一样对话和理解,显然还是为时过早的一件事。但是让 AI 来造假,似乎已经问题不大了。 此前我们讨论过视频和直播换脸的可能,其实从整个技术进度来看,基于 GAN 的仿真和替换技术正在整体成熟。无论是模拟替换音频还是视频文件,AI 都已经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 但这肯定不会是什么好事。在著名的 Face2Face 软件推出的时候,国外网友就惊呼,假如跟我视频聊天的人被替换了怎么办? 而在开发框架和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算法越来越强劲的今天,大概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2018 年用 AI 来伪造视频音频将更加天衣无缝。 这是 AI 对未来技术的探索,却很可能引发社交媒体和网络传播的动荡:当我们看到的视频都可以完全造假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相信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只能期望反 AI 造假的 AI 系统也尽快出现吧。 五、黑客攻击有更多花样 2017 年年末,谷歌 TensorFlow 被惊人的爆出框架漏洞,虽然是被白帽子找到,没有造成危险,但这还是点醒了我们一点:AI 并不安全。 至此,我们已经见识过了各种黑客攻击和 AI 技术结合的可能性:用 AI 来伪造文件信息实施攻击和诈骗;利用 AI 技术来提升黑客攻击效率;以 AI 系统为目标的攻击。随着 AI 和物联网体系的结合,未来物联网攻击中很可能也会加入 AI 的身影。 AI 技术的成熟,让网络黑客们找到了更多的目标、更多的工具以及更多的技巧。虽然 AI 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保护互联网安全的方式。但无论如何,AI 带给了黑客更多可能性是毫无疑问的。 2017 年的网络安全世界并不平稳,各种各样的病毒和黑客肆虐不绝于耳。进入 2018,我们很可能会在这个战场看到更激烈的搏杀。 结束语 就像任何一种技术革新一样,AI 也同样在带来价值的同时创造了危险。而且凭借着识别和学习能力的特征,AI 带来的负面影响说不定会比过往更大。 但是无论如何,技术就是这么一步步推进的。更好的风景总是伴随着更难走的路途。认识风险,并探索解决方案,或许才是人类与 AI 相处时更舒服的方式。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神笔马良」的故事早已不再是我们小时候的神话,更伴随一些产品变成了可以接触到的现实。如果你关注科技圈,应该知道曾经风靡一时的 3D 打印笔就是一种可以在现实中「画出」实物的工具。 不过,3D 打印笔的方式只能简单的使用一种材料,并且画出后无法再次修改,所以在实用性上没有太大突破。但一款名为 Yeehaw Wand 的产品却另辟蹊径通过在空气中创造的方式,让「神笔马良」的愿望与我们更进一步。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Yeehaw Wand 看起来不像一支笔而更像是一支魔法棒,它有一个配套的圆形底座。使用时,你需要将它放在平板电脑前,这时候,拿起这支「魔棒」挥舞,你可以看到平板电脑中能够显示出你画出的虚拟物体,并且平板电脑上还能显示它在真实世界中的样子。你只是在现实世界挥了挥手,虚拟世界中立刻出现了新的东西。 Yeehaw Wand和 3D 打印笔最大的区别在于,在笔上有多个不同按键,对应着多种不同功能。丰富的功能不但可以让你画出各种线条和图案,并且还支持撤销、涂色、镜像等高级的编辑操作,通过精心创作,你可以在空气中画出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当你使用 Yeehaw Wand 进行创作时,iPad 屏幕充当了现实与虚拟的桥梁,屏幕中的 AR 世界既能看到虚拟物体又能看到真实环境,因此可以面对真实环境直接创作,设计真实大小的首饰,或者大小合适的玩具,也算是创意人员实现想法的工具,不过具体是否具有极高的精度仍然要打个问号。 至于创作出来的作品,官方提供了多种方式让它成为真正的物体。你可以通过购买官方配套的 3D 打印机,或者连接到其它 3D 打印机来打印作品,或者将内容发送给官方,让官方帮你实现最终的理想效果,如果你点子足够多,这款神奇的画笔也许能帮助你开一家手工艺品店呢。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稻叶雅幸等人开发出再现日本人骨骼肌肉构造的机器人。机器人各部位的肌肉和骨骼长度与日本人的平均值几乎相同。除了脸部和手部以外,这款机器人有114种关节的活动方式,可以模拟人的姿态和动作。由于可以通过该机器人进行动作解析和运动评估,因此其可被用于运动和康复训练方面的研究。 这款机器人名为“腱悟郎”,身高167厘米,体重56千克,参考了日本男性的平均身体数据。骨骼采用铝、碳纤维材料,肌肉采用化学纤维材料的弹性弦。通过马达缠绕弹性弦模拟肌肉活动,机器人上搭载的传感器还可测量施加到弹性弦上的力量。 和日本人的身体数据相比,机器人各部位的肌肉和骨骼长度只有1%左右的差别,重量比人类重约16%。机器人可以模拟人体约39%的肌肉种类。除了使小指头活动的肌肉等细微部位外,重现了人体的大部分肌肉、骨骼。 由于可以测量施加到各部位肌肉上的力量,因此这款机器人可用于解析运动。而现有的测量肌电位等解析方法难以进行详细调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游戏这个话题很大,从哪里切入是个棘手的问题。思来想去,笔者以为,不如就从投资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即 “游戏如何赚钱” 说起好了。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国内游戏开发商主要以端游、页游和手游为主,故而掌机、主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首先要告诉大家一组悲伤的数据:即使是一线制作厂商,游戏的成功率也低于10%。其竞争的残酷程度,远超过其他任何行业。 行内有句话,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投资一个游戏。很多人觉得游戏就是印钞机,随便开发一个游戏就会有一堆的人来玩,然后不停的躺着数钱,这完全是误解。 实际情况是,多数游戏是连开发成本都无法收回的,绝大多数游戏都是分母。 游戏完全符合“人越多越好玩”“、人越多单位新增成本越低、单位用户价值越高”的特点。 点开排行榜,你会发现在成千上万款游戏里面TOP5的收入基本就占了超过50%,TOP10收入能占到80%。而且如果说净利润,集中度还会更高。 手游常见的付费模式有买断制(付费游戏),免费+道具付费,现在基本上没有游戏再采用时间收费游戏了。 付费游戏基本上以关卡,剧情,视觉,创意为主,大多数都比较小型一点。也有一些大型游戏先上付费榜,以一块钱的价格冲付费榜,因为付费榜的竞争很弱,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把榜单刷上去。 然后,因为很多玩家并没有时间来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游戏,多数人都是看着榜单排名来下载。所以,排行前面的游戏会有非常可观的自然新增。 另外两个榜,一个是畅销榜,一个是免费榜。 畅销榜在ISO11以后就取消了,原因非常简单,也是被刷坏了,而且畅销榜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游戏的分化,使得强者恒强。 榜单靠前的游戏,获得的自然增长很多,然后收入提升,榜单更加靠前。这样的结果,抑制了创新品类的出现,以至于创新类就只能上付费,或者争取苹果爸爸的推荐位。这样的结果跟苹果的核心价值观相冲突,所以在调整了若干次榜单算法未果以后,就干脆干掉了这个榜单。 畅销榜的算法比较复杂,跟评价,留存、付费率、付费额、二次付费率等等都有关系,而且在整个刷榜公司和苹果的对抗中,一直是猫捉老鼠的游戏,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调整算法,调整权重。所以,某一天你看到畅销榜突然大洗牌,一般来说,就是苹果爸爸调整算法,调整权重了。 刷畅销榜的开销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苹果分成比例是30%,前期排行榜前十的日付费额在100w左右,也就是30w成本就可以刷进前十。排行榜前十的自然新增大概在1w左右,如果你的游戏的单用户价值能做到30块,刷榜基本上就有利可图。这是主要的刷榜逻辑。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为了做高收入,以求卖身或者上市,不计成本的刷榜。到2017年开始,IOS排行榜的自然新增有所下滑,而排行榜前十的收入有所提升,所以现在刷榜还真是刷不起。 免费榜一般比较干净,因为通常排名靠前的都是微信、支付宝、视频软件等等,游戏很少能排在前面。而且免费榜靠下载,算法上跟AppleID和机器ID有关系,刷榜的难度远大过其他两个榜。所以一般不会成为刷榜的突破口。 鉴别一个游戏有没有刷榜,其实是很重要的,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点。因为我知道很多人是看着榜单去搜索游戏厂商,去分析厂商是不是值得购买的。 第一点,刷榜的游戏一般都是新游戏,老游戏很少刷榜的。然后,你看它的畅销榜排名是突然跳升起来的,还是逐步上来的。 一般来说,游戏需要有个爆发的过程,尤其是没有IP加持,没有知名团队,知名公司加持的游戏,更是会经历很长时间的用户积累,口碑积累,最后才能转换为收入,体现到畅销榜。你看那种从100名开外直接跳升到10名内的,基本上可以确认是刷榜。 第二点是,看同期免费排行榜的排名情况,一般来说畅销榜和免费榜是同步的,互联网行业用户即正义,没有用户就没有收入。 如果免费榜排名很低,但畅销榜排名很高,基本上可以确认是刷榜。甚至两个榜同步速度不一致,也基本可以确认是刷榜。刷榜游戏是先有畅销榜然后有新增(免费榜),而正常游戏恰好相反。 第三点,看畅销榜的时间特征,部分游戏公司比较穷,刷不起白天的排行榜,就刷凌晨。 有一段时间苹果的算法里面长期收入权重很低,瞬时收入权重比较高。所以有些游戏一过十二点就开始爬排行榜,等天亮就开始下滑。呵呵呵... 第四点,看内购项,正常游戏的内购项一般是低额度消费的比较多,高额度消费的比较少。这是符合直观感受的。刷榜游戏恰恰相反,大额付费的数量特别多,毕竟刷榜也是挺麻烦的吧。 第五点,看游戏发布账号是不是知名账号,一般来说,正常的大型游戏,有发展潜力的游戏,都会用重点发布账号来发布,这样可以达到互相倒量的作用,也比较容易拿到苹果推荐。 但刷榜游戏是绝对不会用主力账号来发布的,因为苹果一旦抓到了刷榜游戏,是直接封发布账号的。所以很多刷榜游戏的账号下面就只有一个游戏,这也是非常典型的特征。 对很多投资游戏股的人来说,看财报和业绩快报已经是慢了一步了,很多游戏的爆发非常快,短短几周就会登顶,比如阴阳师。 我们怎么能抓住这些阶段性的机会呢?我的建议是看免费榜的变化,多看看新面孔,有能力的同学最好写一些抓取程序,定期监控,新进100名的游戏,并且处于上升期的游戏,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游戏进入畅销榜以后,很多人也想通过畅销榜来推算游戏收入,老实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完成的任务,排名并不是完全线性相关。而且各大厂商也不会单独公布某个具体游戏的收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以及行业里面的信息交流,基本上还是能建立一个简单的数据模型。 说一下结果吧,排行前十的游戏第一名和第十名相差10倍左右,第一名大概2000w吧,第二名就已经到了1000w了,第三名不足700w,第十名不到200w吧。这个只是非常粗略的估算,不太准确的。 看榜的渠道比较多,我用得比较多的是https://aso100.com/。安卓比较复杂,渠道太多,太分散,跟踪起来很困难。 一般来说,安卓游戏的总付费大致等于苹果渠道,但也不一定完全对等。安卓排名比较靠前的是硬核联盟(华为、小米、联想、Oppo、vivo),以及应用宝、UC、360、百度等等。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