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强劲的牛市到来时,似乎哪儿都是赢家。任何一个创企,但凡披着某种商业模式的外衣,都能值8、9、10位数。并购活动也达到了历史新高,诸如谷歌和微软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收购创企。硅谷的风投们现在轻松就能获取高回报。 结合风投合伙人的多元背景,似乎有理由认为挑选优质的公司是个可以被训练的技能,不像歌手运动员那般倚重于才华。事实真是如此吗?DN 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Steven Schlenker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世道还算景气的时候,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VC;而当日子不景气时,又没人愿意当VC了。在1999年末,经过2年的时间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大量来自收购界、运营机构的人群涌入风投市场,甚至还有初出校园的后生。一小部分人成功了,绝大多数人失败了。在2002年到2004年期间,我们习惯用B-to-B(“回归银行业”)和B-to-C( “回归咨询业”)指代那些在风投行业到此一游的伪风投资本家。实际上,那些认为风投是件容易事的人注定会在不景气的市场里表现不佳,除了极少数踩狗屎运的人。 不论市场好坏,风投都很难做到始终表现良好。就像在公共市场中,你自然想在没有人买的时候低价买入,在大家都过度支出的时候高价卖出。然而,当没有人愿意买的时候,除非你能够充分信任你的投资人,而你的投资人又相信他们的投资人,否则你很难寻求到资本打入混乱市场。而当每个人都在过度支出时,如果你没能在机遇出现前找到库存良好的公司进行投资,那么经济繁荣时你投的公司就会因为不够成熟而难以立足(当市场热起来时,投资价格往往偏高而很难产生回报)。 a)在时机良好时,是个人都认为他们有能力创办一家成功的企业; b)即便市场景气,大多数风投公司也会有20-30%的总损耗率,而在不景气时,这个比例会超过40%; c)除了特别热门的领域,即便市场运作良好,你也要预留出至少7年的时间,让一家公司发展成熟; d)现在把一家公司培养成熟需要的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当然,和创办一家公司需要的钱比还差了点); e)受限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筹备IPO的公司的最低收入门槛还没有下降,失去了IPO的置信威胁,很多企业都不能将销售价值最大化; f)在很多领域,产业整合最后都导致了更少的创企收购大多数的公司; g)技术发展趋势正在加快,所以当你投资组合中的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它所处的领域可能也不再热门了; h)由天使投资人低息借贷而引发的竞争,会导致很多领域的毛利下降(如市场推广、广告创企等),同时客户获取成本上涨利润降低; i)如果你所在的风投公司不是行业中排名前10的佼佼者,那些企业精英和被抢着收购的大公司都不会看你一眼,这就是来自风投世界的挑战。 有些在经济低迷中受损的有限合伙人,以及那些糟糕的经理挑选者,会写出一些给市场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建议。比如: 1.减少管理支出。但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和其他公司竞争优秀人才,而这些人在风险调整期后可以在收购、对冲基金以及企业融资中帮你赚到更多钱; 2.提高普通合伙人的最低投资贡献,以期能调整利率。但实际的效果是,你把重心转移到之前已经做得够多的普通合伙人身上,还会打压基层员工的积极性; 3.将投资人的门槛比率进行分层。这样一来当一笔投资快要结束时,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收益会产生严重偏差; 4.加速流动性交易的进程。后果是:要么普通合伙人为了发展阶段的投资而放弃早期投资,要么过早出售手头的优质企业使得整体的投资内部收益率受损。 最后,哪怕你打算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你最看好、最有回报潜力的创企身上,仍不可避免会遇到随着时间消耗濒临破产的公司,这就需要你: a)找到一个愿意接手这笔买卖,承担其不确定性和低交易费的金融家; b)进行团队股权分离谈判,将其脱手卖出,而不是祈祷救星出现; c)说服管理层更换一个更有经验更优秀更适合的企业家,来接替负责事务; d)时常浏览你的资金库,准备好停产成本,这样当你和合伙人一起并肩作战寻找更好的机会时员工才不会被舍弃不顾。 说到寻找更好的机会进行投资,完成这个当务之急你需要: a)让每个合伙人每周要筛选出2打新的交易; b)当你想达成一笔交易时,做出详细的内部备忘录和PPT; c)定期向你的投资人发送报告,让他们知晓动态; d)打理好你公司的业务(风投基金也算企业,毕竟也有银行户头、保险、税收和薪金等等); e)训练你的员工; f)募资。 对我们的公司而言,尽管创始合伙人都有着20多年的行业经验,但每天工作至少14小时、每周工作70-80小时(除非有特殊行业事件发生)已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只有这样才能不落于人后。 那么问题来了,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VC,该怎么做?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