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源: 某视频平台直播间截图 十年前,买一根100克金条要3万元;如今,买一根100克金条则需要花费10万元左右。 “金包银”,似乎成为消费者基于性价比的另一种选择,甚至有人选择将结婚用的五金换成金包银,把剩下的钱存起来。 所谓金包银,就是在白银的表面包裹一层薄薄的黄金,使其外观与足金饰品看起来一样。然而,随着金包银产品热度上升,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随之浮出水面。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金包银”相关的投诉多达3000条,多聚焦于“缺金”“掉色”“虚假宣传”等问题。 3000元即可拥有一个“金手镯” 10月19日,时代周报记者来到北京专营金包银的大型商铺——千九福。有购买过金包银的消费者表示:“就是戴着玩,实际很不划算,建议普通人要么就老老实实买银,要么就存钱买金。” “外观和足金没有任何区别”“活动全场免工费”“久戴磕碰不掉色不漏银”……点开某视频平台直播间,一家专门贩卖金包银的店铺正在推销产品。 该直播间所展示的金包银商品均为一口价,据主播介绍,其中一款总重量约30克(金约1.1克,银约29克)的古法素圈手镯价格为1350元,免工费。经时代周报记者计算,按照10月21日黄金与白银的销售价格来计算,该手镯金约1086元,银约337元,总计1423元,高于直播间给出价格。 相比之下,不在直播间售卖的店铺往往不是一口价。一家自称是金包银工厂直营店的销售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近60款金包银手镯款式图。经询问,一款重27克、包金1.1克左右的四方吉言手镯报价1789元。其中,当日(10月21日)金价按950/克计算,银价按26/克计算,工费16元/克。
△ 图源: 微信截图 该人员承诺,“我们家的首饰的表面都有一层纳米保护,是专门用来防氧化的,出现漏银氧化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如果出现这些问题,我们是终身包售后。”对于是否会出具证书,上述人员表示:“我们是工厂直营店,一般不出证书,如果您要证书的话我们可以出华矿的证书,不过更建议自己把首饰拿到金店用光谱仪检测,因为网上也有卖证书的,自己把首饰拿去检测更放心。” 官网显示,华质地矿珠宝玉石检测中心(深圳)有限公司(简称“MGTC”)是一家专业性的珠宝服务检验,主要业务是珠宝鉴定。 另一家线上营业的金包银店铺,一款重28.88克(金2.60克,银26.28克)报价3361.13元,其中金价按当日(10月20日)销售价974元计算,工费18元/克。与直播间售卖的克重相近,价格却差2倍多。 该店铺销售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估计第二天金价会继续上涨。 事实上,金包银饰品不止在线上平台受到关注,线下也有专门售卖的店面。10月19日,时代周报记者来到北京专营金包银的大型商铺——千九福,不少人前来询价,也有消费者迅速完成交易。 据天眼查,千九福成立于2019年,深耕金包银领域,目前已在全国布局22家门店,2025年待开业门店达50家。 在该店铺内,琳琅满目的饰品均标了克重和价格。据工作人员介绍,一款马蹄镯总重约33.07克,其中金重0.96克,银重32.11克,报价3219元。
△ 图源: 时代周报记者摄于千九福 该店铺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金价按1100/克计算,黄金含量在8%左右,工费工艺不同,价格不同,购买后会提供质量保证单。“网上购买的品质无法保证,有纯金也有沙金或金粉,有的也会缺斤少两,像我们实体店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假一赔十。” 尽管卖家做出各种质量保证承诺,但仍有消费者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买贵了,不会再买了。 有商家称外包装可以印周大福logo 正因为从外观上很难分辨含金量,金包银火爆的同时,背后也暗藏风险。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黑猫投诉平台上3000余条投诉内容发现,关于金包银的投诉,消费者多聚焦于掉色、卖假货、售后难等问题。 据消费者小杨表示,她于去年购买了两款金包银饰品,共花费2800元左右,时隔一年再次找到商家想要出售,对方却表示按8折回收,并且还要交300元的提成费。计算后,回收价格仅为1800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种情况多为被偷金了,否则回收不会打折,按大盘价全折回收,最低也要95折,也不会有其他手续费或分离费。“损耗也就千分之4-5左右。” 上述人士称,买金包银之前一定要问清楚,按手镯来说,一般20-30克的银起码要包1克左右的金,不然很容易漏银。工费特别便宜,甚至算下来和金银成本差不多的产品多半有猫腻。 另有多位消费者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线上购买金包银饰品后发现漏银,想退款却遭到商家拒绝,有的商家甚至直接将消费者拉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商家在推销商品时会故意混淆工艺,打着“手工古法包金”的旗号,实则“以镀代包”。 今年1月,中消协也发布提醒称,市面上所谓的“金包银”首饰,不论是线下实体店还是网络渠道销售,本质是银首饰,绝大多数都是镀金,不是手工“包金”。消费者购买“金包银”首饰时仔细鉴别,勿信虚假宣传。 “包金”是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在首饰制品基体上得到金覆盖层,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通常采用真正的黄金材质进行加工和覆盖,需要经过熔炼、压制、镶嵌等工序,质感更好,具有更高的价值和耐久性;“镀金”则是将黄金溶液通过电镀或化学镀的方式沉积在基底材质上,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也较低。 时代周报记者还发现,有些人为图省钱,打着黄金的旗号,购买金包银饰品作为礼物赠与他人。为了迎合消费者,商家也想出了一些策略。记者在上述金包银工厂直营店销售员的朋友圈发现,一款金包银手镯的包装盒上印着“周大福”三个字。
△ 图源: 受访者朋友圈 随后,时代周报记者询问另一家线上金包银商家,能否将包装盒印上周大福logo,对方表示可以。
△ 图源: 聊天截图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金包银”产品背后隐藏着多重消费风险,核心问题在于其价值、质量和信息的严重不透明。市场乱象丛生,虚标金重、工费占比过高现象普遍,加之缺乏统一标准与有效监管,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更关键的是,它基本不具备黄金的保值与投资功能,绝大多数回收商拒绝回收,消费者不仅面临佩戴不久即掉色露白的尴尬,还可能因商家倒闭而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 以假乱真的“黄金”需警惕 比如上面提到的沙金,也是外观酷似足金、售价极为亲民。沙金是产于河流底层或低洼地带、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淘洗出来的黄金。露在地面的金矿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后风化崩裂,金脱离了矿脉在泥沙中顺水而下并沉积,形成沙金。 黄金通常指成色达到99.6%以上的纯金,沙金的含金量则不足10%,多集中在2%~5%。此外,与传统“金包银”饰品相比,沙金饰品在外观上更贴近足金饰品,售价也会更低。 时代周报记者在某网购平台看到,一家售卖沙金饰品的店铺,销量已超2万单。从价格来看,根据粗细不同,价格多在20-100元不等,最贵不超过110元。 不过,即使是如此便宜的价格也存在质量造假现象。有消费者在线上购买的沙金饰品,带了一个晚上后发现商品掉漆,经检测为铜制品。 另外,能够以假乱真的“黄金”还有刚果矿渣金,是通过在矿渣中再次提炼出的金属,它的外观与黄金非常相似,但不含黄金。它的密度与黄金相近,且在冶炼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化合物。 有南非锡金是另一种常见的仿黄金材料。它的外观与黄金相似,但由于黄金含量低,所以价格远低于黄金。南非锡金在高温下会变黑,且不易被磁铁吸引。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果金价能够回落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消费者对纯黄金制品的购买热情可能会重新回升,那么作为黄金“平替”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监管的加强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逐渐成熟,消费者对一些如“金包银”产品的质量和真实性会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商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规范经营行为,那么“金包银”市场可能会受到冲击。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