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联网金融观察
国内CT市场被透支了吗?
发布时间:2023-01-20 13:3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武瑛港

据报道,近日南京、深圳、上海等地医疗机构CT检查量大增,随着“阳康”人群的增加,越来越多人关注康复后的身体状况,某体检集团内部人士表示,旗下600多家分院的896台CT正处于开足马力的状态,近期肺部CT检查量高峰已经突破5万人次/日。

因此有分析认为一线CT设备或迎来风口,但是疫情期间全国整体CT采购量已经出现过大幅增长,2021年全国CT销售量接近7000台。

另外2022年9月,据央视新闻等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贷款贴息总体规模为1.7万亿,据相关预计和分析,将有2000亿元以上的贴息贷款额度被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主要利好影像设备等。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中国政府采购网发现,从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17日,共有37条项目招标采购等信息涉及医疗机构通过银行或财政贴息贷款进行更新、改造和采购CT,其中21条均为县医院相关采购信息,占比57%。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CT设备是已经透支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是将迎来更多的需求?

一位医疗设备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疫情期间一定程度上已经透支了CT市场的未来增长,短期内国内CT采购量已经基本到顶,但主要影响低端CT需求,基本不会影响医院购买高端CT的决策,“国内医院比较务实,会结合多重因素,根据长期发展进行考虑,所以不太会因为疫情就多买或少买高端设备。”

如果低端CT的市场已被透支,抢占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重要性是否会进一步凸显?

毕马威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副总监秦望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产中低端CT产品的新增销售台数占比及市场占有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国内头部CT厂商势必要加大研发力度发展高端CT产品,考虑到现有医院高端CT产品的迭代周期、各地公立医院的改扩建潮以及各民营资本新设高水平医院的大趋势,未来会给国内CT厂商更多占领高端CT产品市场的机会,但是目前还有部分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秦望岑认为,在CT产品的设计上,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在于检查的专项化、精准化以及智能化。

CT市场被透支了吗?

根据东软医疗招股书数据,近年来,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人民币655亿 元增至2021年的人民币9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8%,其中CT是最大的细分市场,2021年按收入计,中国CT的市场规模为人民币150亿元,预计2026年增至2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6%。

受疫情影响,国内CT采购量近年来出现明显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7-2019年,全国CT销售量分别为3020、3511和3825台,到2020年销售量增长73%至6610台,2021年进一步增长到6889台。

同时受贷款贴息政策的刺激,国内CT市场的未来增长是否会被透支?

根据国信证券研报数据,2019年中国每百万人CT保有量为18.2台,是美国的1/3,有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全国CT保有量47600台,全国每百万人保有量约34台,已接近美国2/3。但是该数据统计有所不一,观研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底国内CT保有量41182台,点石资本显示为48000台。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疫情期间一定程度上已经透支了CT市场的未来增长,短期内国内CT采购量已经基本到顶,未来三年新增销售量可能很难超过7000台,会走下坡路,能超过6000台已很不错,估计三年以后才能进一步增长,“但被透支的主要是基层市场,减少的上千台需求大部分将是基层16排CT。”

“基层主要是存量市场,而且基层对CT的整体需求量不算很大,但疫情叠加贴息贷款已经新增配置了大量CT。对比来看,现在全国年新增DR设备1万台左右,但CT的年销售量已接近7000台,要知道DR的使用门槛较低,但CT不仅对机房等各方面有要求,其维保成本也较高,放在医院不使用就要亏钱。”上述业内人士说。

另据点石资本分析,疫情带来CT销量爆发,需求主要来自医院发热门诊采购,这部分基本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购买的16排CT,而医院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配置的仍是中高端CT。

秦望岑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有力带动了国内医院对CT的需求,2021年新增约7000台CT,其中16排CT居多,其中使用各地财政支付的比例较高,这种现象未来两年可能会减少。

秦望岑指出,其实未来CT行业的增长点不只在于数量,还有高端CT产品的替代需求,目前国内整体CT保有量已经较高,CT设备本身的性能能否有质的提升,可能是未来五年需要关注的重点。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未来全国64排以上CT的销售量基本不会减少,因为目前国内中高端CT覆盖率较低,主要覆盖三甲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

“疫情主要影响低端CT需求,基本不会影响医院购买高端CT的决策,高端CT价格最低1000万,一般在1500-2000万之间,是笔不小的费用,国内医院比较务实,决定是否购买的因素在于有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后的效益以及患者数量是否足够等,医院需要根据长期发展去考虑,所以不太会因为疫情就多买或少买。” 该业内人士说。

另据该业内人士分析,基本上每个三级医院都要配置1-2台高端CT,未来国内三级医院会越来越多,而且三级医院的设备也需要更新,更新后可能会升级为更高端的产品。

高端才是“王道”?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站在企业角度来看,高端CT设备毛利较高,卖一台高端CT设备可以抵上卖5台甚至10台16排CT,目前一台CT设备的毛利率在50%左右,一台16排CT价格约200万,毛利100万,而高端CT的毛利可达500万甚至1000万。

据了解,行业内一般认为探测器排数为16排的CT属于低端产品,大于64排的为中高端产品,其中128排属于高端CT,256排及以上属于超高端产品。

根据招股书数据,2019年-2021年,联影医疗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42.06%、48.81%和 49.71%,其中CT的毛利率分别为46.54%、51.00%、49.56%;2019年-2021年,东软医疗的整体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8.7%、36.7%和38.0%,其中CT的毛利率分别为39.2%、39.6%和36.2%。

CT产品的毛利率似乎与排数呈现正比关系,根据东软医疗招股书,从2021年数据来看,16排、64-128排、256排CT的毛利率分别为30.4%、38.7%、50.6%,联影医疗招股书显示,经济型 CT的平均毛利率范围约在 42%-47%,中高端型 CT 在报告期各期的平均毛利率范围约在 54%-60%。

另外从市场规模来看,虽然中高端CT销售数量不及16排CT,但销售额却是其两倍以上。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全国CT销售量6889台,其中16排和64排及以上CT占比分别为66%和34%,但是按销售额来算,2021年全国CT销售额150亿元,64排及以上CT占比71%。

图片来源:东软医疗招股书

据医工研习社方面分析,近年国产CT品牌厂家正在努力拼高端产品,重要原因是为了填补空白,大蛋糕更诱人,与低端CT市场不同,高端市场属于“站着把钱挣了”,这并非靠支持国产就能做到,而是必须“真刀真枪”。

秦望岑也表示,医疗设备提高国产化率进行多年,国产CT已占领大部分低端市场,高端CT市场很吸引人,国内头部CT企业肯定要拓展高端产品,虽然目前国内医院床位扩张以及设备新增需求有限,但是医院高端产品十年左右的迭代周期会给国内企业进入市场的机会。

“但是目前有部分核心技术尚未掌握,比如探测器和CT球管等关键零部件,占据产品很高的成本比例,重点在于如何突破关键技术。” 秦望岑说。

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一直是国内高端CT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曾有医疗设备业内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国内可以生产5.3 MHU(热容量单位)以下的球管,稳定性和可靠性正在持续提升,但是5.3MHU以上的球管和进口产品存在明显差距,比如血管造影设备需要有连续的曝光,那么就要用高热容量的球管,高端的CT设备同样需要。

秦望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国内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可能与进口产品有差距,工艺很难说是某方面单一问题,而是涉及很多细节,例如接头、焊接、流水线处理方式等,工艺的好坏可能会直接反映在球管的故障率和寿命上。而往往是这些细节让国内厂商的产品在稳定性、操作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述业内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国产CT球管的寿命以及其他关键参数均有待提升,和进口产品差距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上,比如CT球管的轴承、靶盘等部件,国内其实都可以买到,部分上游厂家也开放购买,但是国内就是很难把CT球管做好。

对于生产工艺的重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曾分析,制造业竞争力来源可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资源禀赋优势;第二层级是生产效率的优势;第三层级是来自生产技术、工艺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很多传统工业强国基于长期的工业知识积累,可以形成许多其他国家难以掌握的生产工艺等;第四层级是来自核心技术与品牌价值。

在四个层级中,第三和第四层级的优势不易确立,可一旦形成了优势,其他国家就难以模仿或者赶超,因而也更为长久和稳固。

另外根据北京市药监局官微信息,麦默真空创始人叶华伟曾将CT球管的制造难题归纳为三个方面: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及需定制生产设备。

首先,设备运行时CT球管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这对球管的性能要求很高;其次,球管在使用中处于真空、高温、高速旋转状态,要在诸多复杂状态下保证其稳定性与精准性,整个工艺较为复杂;最后,CT球管制造商不仅要对球管设计和生产了如指掌,还需要了解制造球管的设备如何设计。

另外CT球管的生产和研发受CT整机系统的限制,这意味着设计球管之前,制造商必须选定CT品牌及设备,设计思路要与整机系统匹配。

除了关键零部件问题,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跨国巨头的高端CT肯定优于国产,但早已不是碾压优势,目前国产中高端CT也在快速发展,“而且高端CT还与用户体验、用户习惯有关,习惯用某一品牌产品、用起来顺手很重要,决定CT价值的不只是设备本身,还有很多是使用者自身因素。”

CT市场的未来

高端CT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除了核心零部件自研的突破,CT还有哪些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从跨国巨头的动作来看,2022年进博会,西门子展示了全球首款光子计数CT。据介绍,由于传统CT采用的探测器是通过间接转换的方式获得图像,即X线→可见光→电信号,因此目前的CT技术仍然面临着一些局限,而光子计数CT通过每一个射入X线光子的直接读数而生成诊断影像,将“演算推测”转变为“计数测量”,不再有电子噪声、能量混杂,还原物质本来的信息。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市面上的CT基本都属于能量积分CT,属于常规CT技术,而光子计数是CT的未来,但是目前因为成本、技术等方面原因,可能还需要多年发展,“未来五年都不一定能普及,而且光子技术很贵,以后可能会在高端CT产品上发展,在中低端上还是要靠目前的能量积分技术。”

另外还有部分企业推出了48排CT,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其实48排CT本质上可看做64排CT,之所以出现48排可能主要为了抢夺市场,其优势就在于价格便宜,价格比16排CT高不了多少,但是性能却比16排CT强很多。

秦望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CT产品发展已久,基础技术短时间内很难有突破,在CT产品的设计上,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在于检查的专项化、精准化以及智能化。

即CT产品仅针对人体的某个或少数部位等,另外通过软件系统的提升,CT产品可协助更高效地完成疾病诊断流程,添加诊断分析等智能化功能,最终实现设备小型化、低价化。方便各类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并使用。当然这需要CT厂商紧密和各科室以及专科医院打开思路、合作开发,才能走出我国特色的CT产品创新之路。

“CT要在临床应用上做到更加智能和便捷,甚至能直接取代医务人员的部分工作,因为目前国内基层医疗机构能熟练操作DR、CT等医疗设备的医务人员还存在明显缺口。”秦望岑指出。

202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兼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陈敏曾表示,当前日益增长的影像诊断需求和捉襟见肘的影像诊断医生已经成为医疗影像诊断的主要矛盾之一,我国医疗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影像诊断医生数量的年增长率仅约4.1%。

对于用途的精准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相关研究人员曾在文章中分析称,目前临床所用多为全身多层螺旋 CT,其成像质量难以满足精准个性化诊疗需求,针对人体局部器官的高性能专用 CT 设备由此得到大力发展。

其中心脏专用 CT 设备提升了时间分辨力,拓宽了心脏 CT 检查的适用范围;我国学者还成功研制全球首台 10μm 级耳部专用 CT 设备, 跨越式提升了空间分辨力,有潜力为耳科临床诊疗带来全新变革。

秦望岑进一步表示,国内头部医疗设备企业不仅要深耕国内市场,还要放眼国际市场,在国内制造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国内的低端CT产品可能在国外市场拥有更多机会,可以把低端CT产品打进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包括“一带一路”国家等。

据梳理,国内多家企业均已在海外进行布局。其中东软医疗按2021年销量计是中国最大的CT系统出口商,在1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向110多个国家的客户进行销售,2021年其海外销售额占收入16.8%。利用“一带一路”的合作平台机制,东软医疗已和9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及可辐射国家或地区签署数百份合作协议

联影医疗同样重视高端医学影像诊断等产品的海外市场拓展,目前已在美国、日本、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2019年-2021年,联影医疗分别实现境外销售收入9881.9 万元、2.4亿元和 5.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3.37%、4.21%和 7.15%,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