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银行理财猫腻多、业绩展示有玄机,理财投资就像拆盲盒?
发布时间:2023-05-29 16:20 来源:财经文学视野

(原标题:银行理财猫腻多,业绩展示有玄机,理财投资就像拆盲盒)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理财投资经历,明明系统显示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是2.98%,但到期赎回以后才发现不到2.5%;明明系统展示的理财产品是盈利的,到期赎回以后就是却亏损了几百元。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除了赎回时银行理财要收取各种费用的因素之外,银行理财业绩展示的猫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应该是百姓投资的福音。但是在面对银行理财投资者却往往无所适从,有的投资者说:购买银行理财就像拆盲盒,不到最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投资的是一个什么玩艺。

怎么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绝大多数购买者都是根据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和业绩比较基准来筛选。但让人意外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形式五花八门,稍不留意就会一脚踏空而陷入巨大的风险损失陷阱。

目前的银行理财业绩展示玄机重重,我们从三个方面看看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谜团:

一、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展示五花八门,别说普通老百姓,专业人士也是无从下手

本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是为了简单、直接、明白地告诉投资者以前实现的理财收益对比基础是多少?预示着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率是多高?

2022年我国银行理财已经成功地完成净值化转型,理财产品净值化率已经超过95%,这就要求对净值型理财产品进行业绩展示,一般来说,封闭式理财产品要展示业绩比较基准值,开放式理财产品则以绝对数值突出展示年化收益率。

但现实中,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展示却是五花八门,有7日年化收益率、“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 “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近1年年化收益率”等。理财投资者根本无法分辨不同收益率的意义,更不知道各种理财收益的展示对自己的投资理财意味着什么?

某银行“多宝家族”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就有“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有的则展示 “业绩比较基准收益区间”; “活钱管理”类理财产品则有“平均7日年化”、“最高7日年化”和“7日年化”; “稳健低波”理财产品除了展示业绩比较基准和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外,还有数值+指数型展示方法;“收益进阶”类理财产品,则分别展示“近1年涨跌幅”、近6个月涨跌幅和近3个月涨跌幅。

实际上,这种五花八门的理财收益展示不仅普通的理财投资者无所适从,即使是金融工作者也不一定都清楚明了,这就导致投资者对银行理财有很多的误解。

网络上关于对银行理财收益的质疑非常之多,有的认为银行理财收益多少就是银行说了算,想给你多少就给你多少;有的认为银行理财收益大部分被银行偷偷拿走了,所以才会发生银行理财亏损而银行理财公司大赚特赚的结果。虽然有一定的误解成分,但银行理财收益率的展示与实际赎回收益率的偏差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为什么银行理财会有那么多的理财业绩展示呢?原因在于这样可以让理财产品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以较高的收益率掩盖亏损和吸引投资者

如果只有一种理财业绩展示,那么应该是持续的、明确的和一致的,但众多业绩展示却为银行理财展示业绩时有所取舍,从而导致银行理财业绩报喜不报忧,让理财投资者对真实的理财收益产生非常大的幻觉和误解。

某银行理财产品突出展示的是“近 1 年涨跌幅4.45%”,但如果你点击这款理财产品的详情,就会发现这款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亏损0.66%,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和近1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亏损1.56%和亏损6.42%。这种有选择性的突出展示对大多数理财投资者具有非常大的诱导性,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只简单地关注一下突出展示即可,不会认真地点击进去查看详细的收益率,而这家银行的突出展示,明显就是通过近1年的涨跌幅4.45%,让人误以为是盈利4.45%,从而掩盖成立以来年化亏损0.66%、近3个月和近1个月年化亏损1.56%和亏损6.42%的事实。

另外一家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则突出展示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3.41%”,而近1年、近半年的区间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40%和1.23%。这家银行选择突出展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3.41%,来掩盖近一年和近半年分别只有2.40%和1.23%年华盈利能力的事实。

因为政策虽然规定必须进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但并没有明确要求如何进行业绩展示,因此选择对自己有利、选择收益率高的报喜不报忧业绩展示,显然规避了虚假宣传和虚假展示的规定,同时也很容易让消费者有更大的收益率错误,从而诱导和引导银行理财投资者加大投资,不利于银行理财投资者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让一些非理性投资者投资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

三、如何应对银行理财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乱局?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监管部门对业绩展示的要求主要有二:一是不能以任何形式承诺理财收益,同时要明确标示业绩比较基准并不代表必须实现的实际收益率;二是业绩比较基准要有合理的测算依据,不能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展示,也不能单独使用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

那么,如何应对银行理财业绩展示的“报喜不报忧”乱局呢?

一是投资购买银行理财要有风险意识,特别是要认真查看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详情

对于银行理财投资者,不能简单地单纯看突出展示的业绩比较基准,而应该查看银行理财业绩的详情,即查看突出展示的业绩比较基准,同时也从多个维度查看银行业绩比较基准实情,这样将会全面的了解银行理财业绩比较情况,而不是单一的受银行突出展示的业绩比较基准,尽可能全面、详细地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情况和风险情况,以全面了解应对银行理财业绩展示的误导,虽然有一些笨拙但也会十分有效。

二是从监管方面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的业绩展示要求,从而减少银行理财业绩展示的诱导可能

我国对银行理财业绩展示一直在进行规范,2021年5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为防止银行理财机构变相宣传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办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单独或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 2022年12月3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又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自律规范》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明确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的展示分为固定数值、区间数值和指数加权3种形式,不得故意弱化说明而过度突出数值型业绩比较基准。

最近,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又在探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研究制定,预示着银行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也进一步进行自律规范。

银行理财已经从过去的稳健理财变成了风险理财,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标志着银行理财的投资不能单纯地从理财风险和业绩比较基准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和判断,这对非专业的理财投资者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虽然银行理财4月份在回暖但银行理财的投资价值还需要得到时间的检验。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