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现代战争的未来正在乌克兰构建
发布时间:2025-07-02 09:50 来源:彭博社

在与俄罗斯进行了三年多的全面战争之后,乌克兰已经变成了一个武器工厂,重新定义了战场。

1751387183339752.png

6月5日,一辆“TerMIT”无人地面车辆在乌克兰的一次演示中从坡道上驶下。摄影师:Julia Kochetova/彭博社

在基辅郊外第聂伯河两侧的树木繁茂的沙丘上,两辆矮胖的无人驾驶汽车形似机械螃蟹,正沿着斜坡缓缓驶入沙地。这些重达280公斤(620磅)的机器人长度与一辆购物车相当,宽度是购物车的两倍,由人类操作员通过无线方式操控,履带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地形。

其中一辆名为“TerMIT”,它有一个简单的钢制平台,可以向前线部队运送补给。另一辆的上部结构使其看起来像一台微型联合收割机。但它不是用来收割庄稼的,而是只需远程按下按钮,就能播撒致命的反坦克地雷。

这就是乌克兰打造的现代战争的未来。三年半的对俄全面战争已将乌克兰变成了一座武器工厂,重新定义了战场。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相比,乌克兰新装备的研发和部署成本极低,而且时间也极其紧凑。

乌克兰仍然依赖美国情报和盟军防空系统来拦截俄罗斯导弹。不过,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目前约40%的武器来自本国。乌克兰表示,这可以为其北约盟友如何提高武器生产以应对更加危险和不确定的未来提供一个样板。

1.png

亚历山大·卡梅辛。摄影师:Pete Kiehart/彭博社

谈到装甲车,“我们可以生产你们需要的数量”,泽连斯基的战略事务顾问奥列克桑德尔·卡梅申在基辅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称武器生产是“乌克兰的石油”,是一项战略资产。“我们正在重新思考战争,”卡梅申说道,他曾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师,后来负责乌克兰的铁路系统。“我的国家正在成为自由世界的军火库。”

乌克兰依然面临生死攸关的威胁。乌克兰总司令最近警告称,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已在扩大的前线部署了约69.5万名士兵。俄罗斯军队正在前线发动攻势,同时用导弹和无人机轰炸乌克兰平民,而普京仍然拒绝停火呼吁。

抵抗俄罗斯侵略者的关键在于适应需要,而这正是乌克兰国防革命的动力。

2022年初,俄罗斯发动全面入侵时,马克西姆·瓦西里琴科(Maksym Vasylchenko)还在一家生产食品机械的公司工作,负责为利乐公司(Tetra Pak)和基伊埃集团(GEA Group)等公司安装和编程设备。现在,他正在制造军用机器人。

他和一些同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参军的朋友。当他们资金耗尽时,有人建议他们成立一家公司来获得资金。最终,TenCore 诞生了,这家公司凭借其机器人 TerMIT 成为蓬勃发展的国防科技初创企业中的明星。

由于前线地区处于无人机的持续监视之下,部署机器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风险。TerMIT 配备了 Starlink 卫星互联网接收器,可以装进一辆斯柯达明锐旅行车的后备箱。

1751387843201449.png

TerMIT 模块化履带式机器人平台,一个用作运输平台,另一个用于清理道路和采矿。摄影:Julia Kochetova/Bloomberg

它内置模块,可更换或升级,共有三个版本可供选择,其中一个版本可安装大口径勃朗宁机枪或Mk 19榴弹发射器。“让机器人战斗吧,” TenCore在其网站上写道。

目前已有 20 多个军事单位在使用 TerMIT,其中一些单位完全依靠它从远至 20 公里(12.4 英里)的前线运送食品和设备,并运送伤员和死者返回。

这其中有一个冷酷的逻辑:机器不仅消耗性十足,而且比人力更便宜。一名阵亡士兵要给国家带来 1600 万格里夫纳(约合 380,000 美元)的损失,1500 万赔偿给家人的赔偿,以及 100 万的设备。而TerMIT的起价仅为2万美元。

TenCore 于 2024 年 2 月成立,当时只有 5 名员工,如今已发展到 175 名员工。最初的启动资金为 26,000 美元,去年变成了 150 万美元的收入,预计到 2025 年,通过生产 2,000 多台设备,收入将达到 8,000 万美元。

1751388326960269.png

TerMIT 为后勤服务而设立,用于运送伤亡士兵或运送弹药和食物。摄影:Julia Kochetova/Bloomberg

一些投资者想收购TenCore,但遭到了拒绝,39岁的瓦西里琴科在他简朴的办公室里说道。办公室里摆放着几枚炮弹壳,地板上放着一个装着红色柴油的塑料油桶。这是该公司运营的六个地点之一,此外还有一个装配厂,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俄罗斯空袭对生产造成的干扰。

瓦西里琴科身穿牛仔裤、运动鞋和黑色T恤,他解释说,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直接与战地指挥官合作。他展示了一个约有40名成员的聊天群,所有成员都发布了关于车辆性能和可能改进领域的反馈。

每隔五到十分钟就会收到一条消息。TenCore 的理念必然取决于速度。他表示,外国政府的采购“非常慢”。“我们没时间。”

乌克兰使用低成本无人机攻击俄罗斯阵地并摧毁其主战坦克,改变了战场格局。最突出的体现是6月初,乌克兰对从遥远的北方到西伯利亚的俄罗斯空军基地发动了同步打击,摧毁了战略轰炸机。乌克兰军队摧毁的俄罗斯装备中约70%是由无人机完成的。

所谓的“杀戮区”,即士兵永远面临被袭击风险的区域,正在急剧扩大。FPV(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现在几乎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白天或夜晚飞行,为困在战壕里的士兵运送装备,甚至为受伤的士兵运送血液。

1751388380474183.png

在基辅郊区的一次试飞中,一名教练准备发射UA Dynamics公司的“惩罚者”无人机。摄影师:Julia Kochetova/Bloomberg

然而,俄罗斯并没有停滞不前,它改进了伊朗的“沙赫德”无人机,并使用了光纤电缆操控的无人机,使其免受干扰。

据俄罗斯国防部长所属智库报告,莫斯科5月份作战无人机产量增长近17%,产量大幅提升。基辅民众时常听到成群的俄罗斯无人机在飞往目标的途中从头顶飞过的嗡嗡声。

俄罗斯擅长标准化生产,通过扩大规模生产大量装备,而乌克兰则注重创造力和创新。哪种模式胜出,将决定战争的胜负。

叶霍尔·杜迪诺夫(Yehor Dudinov)是那些试图确保这属于乌克兰的人之一。他是一名IT从业人员,很快就理解了电子战的重要性,并且知道一旦全面战争爆发,乌克兰将没有足够的技术来保卫自己。所以他决定采取行动。

现代战场上充斥着各种类型的电子信号,杜迪诺夫和几位合作伙伴开始研发一种能够追踪和定位信号源的设备。经过六个月的努力,在乌克兰国防部的支持下,他们终于研发出了一种能够探测到敌方雷达、干扰系统甚至无人机操作员在30公里范围内发射的信号设备。

1751388443606504.png

Himera Tech 推出价格实惠的抗干扰无线电手持机。摄影师:Julia Kuleshova/Bloomberg

乌克兰国防科技公司,无论是国有还是私营,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资金。杜迪诺夫表示,捐助者和投资者最希望的是快速见效、获得稳定收入,以及能够在网上传播的来自前线的重要视频。他的公司“猎鹰”(Falcons)从外国国防部门获得资金,这些国防部门付费参与实时战斗中的现场演示。

前线形势“变化之快,前所未有”,杜迪诺夫通过视频连线在一个未公开的地点说道。他身穿作战服,胸前挎着一把自动步枪。“尽快在战场上测试一切至关重要。”

乌克兰的国防采购预算约为120亿美元,但该国目前能够生产的军事装备价值是该预算的三倍。鉴于欧洲各国政府已拨款数千亿美元用于国防,乌克兰表示其可以满足部分需求。

或者,战争结束后也可能如此:目前,所有武器出口均受法律禁止。这一现实是业内人士与政府之间在乌克兰技术出口问题上关系紧张的根源。

1751388492897052.png

使用 Lynx-PRO 地面无人机模拟远程操控战场医疗后送。摄影:Julia Kochetova/Bloomberg

乌克兰私营武器和军事设备生产商游说团体国防公司联盟 (League of Defense Companies) 的对外事务主管尤利娅·维索茨卡 (Yuliia Vysotska)表示,当这些公司从 2022 年首次出现时,融资十分充足,但尽管制造能力大幅提高,但融资后来却枯竭了。

她表示,政府担心乌克兰武器最终可能落入俄罗斯手中,或国际盟友会质疑战时军事销售,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

“出口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受到严格管控,但我们国家领导层应该推动出口,”维索茨卡说。“乌克兰的交货周期非常短。我们速度更快,价格更低,而且质量非常高,因为我们久经沙场。”

Falcons 尽可能使用乌克兰零部件。由于对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对乌克兰的承诺存疑,该公司也在努力淘汰美国零部件。

1751388665669946.png

TerMIT 布雷系统。摄影:Julia Kochetova/Bloomberg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创新转化为生产。前摩根大通和德意志银行高管、管理着一家军事技术初创企业风险基金的罗曼·苏尔日克正在努力寻找下一个重大军事技术突破。

一项投资涉及使用激光指定目标,然后发射无人机自动跟随激光击中目标。另一项投资是开发软件和一系列芯片,这些芯片充当小型天线,滤除敌人故意制造的干扰GPS信号的噪音。

第三家公司正在车库里混合固体火箭燃料,旨在研发能够拦截“沙赫德”无人机的廉价导弹。他们还没有研究出如何用火箭击中目标,但苏尔日克相信,他们一定会成功。

“伙计,你简直无法想象,”他坐在市中心一家时髦水烟馆里的豆袋椅上,兴奋地谈论着自己支持的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想法。“乌克兰的军事科技领域现在非常火爆。”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