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很多人可能已经在《Pokémon GO》游戏以及Snapchat应用中体验过VR,但未来几周苹果发布的iOS 11操作系统(包含有ARKit工具)可能真正意义上将VR带到每个人的身边。为了迅速满足用户的需求,Google日前也宣布推出ARCore,很多人认为这是对苹果ARKit的回应。 巨头们之所以这么重视AR技术,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其可以代替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也就是说,AR可能是下一个颠覆智能手机的技术。不过目前来看,AR技术的实施可能还需要各种App。扎克伯格此前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并不需要每一个实物都出现在眼前。相反,一个1美元的App就可能带来400美元实物电视的观感。” 那么ARKit马上就要来了,在iPhone上使用相关的AR App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 宜家:家居App IKEA 正如上图所展示的,用户可以通过该App,将同等大小的沙发和手扶椅放到房间中,进行颜色、款式选择,以及进行大小的调适。目前,该App上的家居产品有2000种。据介绍,该App的iOS版本将于未来几周正式上线。 Food Network:厨房App Food Network 通过该AR App,用户可以用虚拟的甜点装饰空盘子,同时用户也可以查看更多基本的甜点食谱。另外,当用户选择将某一虚拟的蛋糕放到盘子里后,还可以装饰该蛋糕,完成后就可以发到社交网络上。 GIPHY World:动图App GIPHY World 桌子上放着香蕉、草莓、面包和玩偶,通过该App的3D镜头扫描后,这些物品都有了表情和想要表达的语言。那些同样下载了该App的用户,可以一起制作这样的动图,然后进行分享。 Arise:游戏App Arise 这是来自Climax Studios的一款游戏,App会将一个布满废墟的3D世界放置到用户的桌子上,然后在没有任何控制按钮的情况下指导游戏人物选择前进的方向。 《饥饿的卡特彼勒》:儿童读物App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该App将非常受欢迎的儿童读物《饥饿的卡特彼勒》制作成了AR场景。正如视频中所展示的,通过该App儿童可以看到虚拟的虫子、苹果、蝴蝶等。 《行尸走肉》:游戏App The Walking Dead 登陆该App后,可以看到很多虚拟的僵尸,用户可以通过移动位置躲避僵尸以及利用武器来射杀这些僵尸。解救人质后,用户的技能会进一步的增强。 上述所介绍的AR App覆盖了用户生活的很多方面。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Gartner每逢推出时的确能引起一阵关注(2017年的炒作周期曲线刚刚推出不久),但是过后却很少有人进行复盘。有哪些上榜的技术最后走完了英雄之旅?有哪些技术只是昙花一现?又有哪些技术是漏网之鱼?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启示?针对这些问题VC Michael Mullany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首次发布于1995年的Gartner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曲线主要面向的是高科技领域,该曲线提出了新技术的一种标准的采用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技术都要经历以下一些过程(来自维基百科): 科技诞生的促动期 (Technology Trigger) 在此阶段,随着媒体大肆的报导过度,非理性的渲染,产品的知名度无所不在,然而随着这个科技的缺点、问题、限制出现,失败的案例大于成功的案例,例如:.com公司 1998~2000年之间的非理性疯狂飙升期。 过高期望的峰值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早期公众的过分关注演绎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故事——当然同时也有众多失败的例子。对于失败,有些公司采取了补救措施,而大部分却无动于衷。 泡沫化的底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在历经前面阶段所存活的科技经过多方扎实有重点的试验,而对此科技的适用范围及限制是以客观的并实际的了解,成功并能存活的经营模式逐渐成长。 稳步爬升的光明期 (Slope of Enlightenment) 在此阶段,有一新科技的诞生,在市面上受到主要媒体与业界高度的注意,例如:1996年的Internet ,Web。 实质生产的高原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在此阶段,新科技产生的利益与潜力被市场实际接受,支持此经营模式的工具、方法论经过数代的演进,进入了非常成熟的阶段。 作为举例,下面是第一条炒作曲线,来自1995年。这是一份真正令人着迷的历史文档。里面提到的一些技术(面向对象编程)已经变得如此无所不在,以至于现在都已经成为背景噪声了。而一些技术已经彻底消失于公众视线(涌现计算)。还有一些技术是我们以为已经差不多了但却需要几十年之久才完全成熟(语音识别)。 1995年炒作得最厉害的技术是智能代理。2年后,Office 97推出了大眼夹(Clippy),这个炒得很厉害、但不称职的助理没法得到认可,几乎扼杀了整整一代的类似想法。今天,20年后,我们又冒出了要做智能代理的想法,尽管现在的名字改成了聊天机器人,但其核心技术——在广泛领域内的上下文推理——仍然是一个难题。 我把Gartner炒作周期看成是技术的英雄之旅。就像英雄之旅一样,炒作周期是一个吸引人的叙事结构。当我们考虑今天在用的其中许多技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记起来这些技术刚到来的时候大家都炒作得非常厉害,但这些技术最后还是找到了走向主流的道路。但这真的就是技术涌现和获得采用的途径吗?在对2000年至2016年间(后网络泡沫时代的每一年,不含今年)每一年的Gartner炒作周期曲线都进行了分析之后,我发现就平均而言技术的发展路线并不遵循炒作周期曲线。我们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当我们回想起技术是如何出现时,会受到认知偏误(更多思维模式可参见思维模式大全)的影响,从而扭曲了对过去的回忆: 后见之明偏误——又称“我早就知道了”、“马后炮”、“事后诸葛”。在事情发生或发展后,以为自己事前就能预测其发生与发展,也就是无意识地“改进”记忆中过去的预测。 幸存者偏误——专注于从某个过程中存活下来的人或事寻找弱点意欲补强,却忽略了最大的弱点更可能在未存活的人或事之中。记住取得成功的技术(我们周围都是这样的技术)要比记住失败的技术容易得多。 举个例子,涌现计算(Emergent Computation,基于分布式进化算法的计算,算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的表亲)——出现在1995年炒作周期曲线的最早期技术,就是幸存者偏误的很好例子。今天如果我让硅谷的20位技术专家指出自1995年以来哪些技术能取得成功,哪些会失败的话,几乎可以保证没人会点出涌现计算的名字。但这就是1995年的炒作周期曲线,涌现计算就是其中重要的10项技术之一。 (再顺便说一句,我的意图并不是想指出Gartner作为一家机构的准确度。除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外之外,我们认为Gartner炒作周期结伴上就是业界共识的反映) 但我们不能在合适的背景中记住过去并不是对Gartner过去的炒作周期曲线进入深入分析得出的唯一经验。在分析了2000年之后每一年的曲线之后,我想自己有信心得出结论说我们对预测未来并不是很擅长。这是我从中总结出来的8个经验经验之一。以下就是详情: 经验1. 我们非常不擅于预测。尤其是对未来的预测。 对于任何有经验的硅谷智囊来说这一点并不奇怪。总之,我们都不擅于预测。出现在Gartner炒作周期的200多项独特技术里面,只有少数技术——云计算、3D打印、自然语言搜索以及电子墨水——曾经被标识为早期技术并且多少以可预测的方式沿着炒作周期曲线从开始走到了结束。 经验2. 昙花一现的技术趋势数量令人担忧 高科技有个很显著的倾向,那就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会对一项技术感到极度兴奋。在列举的超过200项技术里面,有50多项技术在炒作周期曲线里面只出现过一年——然后就再也没出现了。是,炒作周期曲线所列技术中有很多昙花一现的东西仍然存活到了今天,享受着小小的成功或者精神占有率:众包——2013,HTML5——2012,BYOD——2012,播客——2005。但过去的炒作周期包含有一堆像降落伞裤一样糟糕的技术也一样是真的。以下就是一些昙花一现的技术:社交电视(2011),事实验证(Truth Verification,2004),分众分类(Folksonomies,2006)以及专家定位(Expertise Location,2007)。 经验3. 大量技术夭折。 这条跟上一条密切相关,过去20年就是技术的坟场,有很多技术都夭折了。我粗略估计了一下,在Gartner炒作周期曲线上榜多年的技术当中有超过20%在取得任何类型的主流成功之前就已经被废弃了。其中一些多次出现在炒作周期曲线上但最终消亡的最值得注意的技术包括: 超宽带技术:作为一种短距无线电技术,超宽带在2004年达到了炒作巅峰但却在2008年被废弃了。 RSS企业版:在RSS作为面向消费者的新闻源格式取得成功后,RSS被认为也会成为企业侧的统治性格式用于信息传播。这项技术被列入2006炒作周期冉冉升起的技术之一,但到2007年就被放到了幻灭期(这也是它的最后登场)。 802.16 WiMAX:在4G无线标准方面WiMAX是LTE的竞争对手。机关有了少量部署,但WiMAX基本上出来不久就死掉了。作为炒作巅峰在2005炒作周期曲线首次出现的WiMAX到了2006年就降到了幻灭期然后消失了。 企业版桌面Linux:对于年过30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个东西。2003年作为炒作巅峰出现在曲线上,2004年再次出现在了这一位置上,接着在2005年度过了低谷期直到彻底消失。桌面Linux供应商根本无法取代Windows作为主流商业桌面OS的地位。而VMware让Linux可以作为应用运行于Windows之上,使得它永远无法留下OS的印记。 网状网:网状网是一种可以通过节点间点对点交互构建高效路由网络的网络结构。只是在过去2年第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消费者网状网才以Eero和别的家庭网络的形式进入市场。但2016年之前网状网就拿到了炒作周期跟踪最久但从未赢得广泛采用技术之一的荣誉勋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首次作为新兴技术出现在炒作周期曲线,并在随后11年间9次以后炒作期和低谷期的面目出现——最后一次现身是在2013年。尽管我不是这个专业的专家,但在我的记忆里网状网其实是很难搭建的。下面就是网状网在炒作周期曲线出现的历程: 而这些只是没有走到实质生产就死掉的众多技术中的5个。可以列举的还有很多(比如电力宽带Broadband Over Power Lines)。 经验4. 技术洞察往往是正确的,但实现不了 炒作周期给出了基本正确的洞察,技术或者市场根本还没准备好,我经常被这种情况多次出现所困扰。其中一些最好的例子: WS型商业模式:趁着2000年代早期一波基于WS*的web服务狂热,WS*型商业模式作为一种衰退期技术首先出现在2003年的炒作周期曲线上,然后又在2005年再次出现在幻灭的低谷期。交代一下,WS*是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可以利用SOAP协议交换XML格式作为远程API调用的基础。WS*运动基本上就毁在了自己的技术自满上。开发者痛恨编写这类API,而且它还存在许多规范问题。但尽管如此,它的核心洞察基本上还是正确的。最近几年,Twilio、Plaid、Checkr等的崛起都验证了2003年时做出的基本洞察:也就是会出现唯一产品就是有价值的API的成功企业。 公共认证服务(Public Authentication Services):作为新兴技术首次在2002年出现,其预测是基于Microsoft Passport的发布做出的。Microsoft Passport是微软推出的一项基于WS*API的公共验证服务。Passport也因为基础是WS*而失败了。2007年,在Google、Twittr以及Magnolia之间进行了非正式合作开发出Oauth之后这项服务才落实了承诺。当然了,今天通过Google、Twitter以及Facebook进行的第三方公共登录已经无所不在了。再次地,这是一项洞察没问题但实现有瑕疵的技术。 Tera-Architecture:作为新兴技术仅在2006、2007年被列入炒作周期曲线——我对这个专业不熟只好去查。结果吃惊地发现Tera-Architecture(Gartner杜撰的一个术语后来似乎放弃了)描述的东西跟用于大数据的现代数据获取管道相当接近。诚然,在开源项目Kafka和Samza推出只好才使得非常大规模的获取管道广泛传播,但有关其需求的基本洞察早在2000年代中期时就被Gartner可靠地预言到了。 经验5.我们致力于一些核心技术问题已经有几十年了 有一些核心技术总是不断改头换面出现在炒作周期曲线上面很多年,有时候甚至有多个别名。每一个化身都取得了进展并给后来者留下了经验经验但并没有取得真正的突破。这些属于炒作周期曲线中的技术马拉松。 语音识别:如我们较早前看到那样,语音识别最早出现在1995年的炒作周期曲线上,当时它正在往实质生产的高原期攀爬。但事实上,1995年的语音识别还远没有到成熟的地步。可能只有在过去2年深度学习取得突破后语音识别才到达了相当于人类的水平。这时候20年已经过去了。 互联网微支付:又称为电子现金、电子支付、加密货币,最新的化身是比特币,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促进不可信的各方之间的小型互联网支付。今天的微支付仍然只在苹果生态体系这样的围墙花园内用得很好。也许在比特币之后还需要一代才能真正见效。 数据分析:大规模数据和内容分析在过去20年的炒作周期曲线经历过3波的潮起潮落:数据挖掘(90年代)让路给分析(2000年代)然后又让路给大数据(2010年代)。数据分析似乎总是用新一代的架构去应对我们想要分析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张的数据以及我们预期要执行这一分析的人。 经验6. 一些技术总是不断在退向未来 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技术总是在炒作周期曲线上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似乎给人以科幻的感觉。尽管到了某个时候我相信它们不会再这样。最值得注意的包括: 量子计算:早在2000年量子计算就被考虑在内了,现在10多年都已经过去了(至今也还没太大进展)。 脑机接口:(又称人类增强,最近几年均出现在炒作周期曲线上)尽管外科修复的神经控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控制思想的计算仍然是一项在进行中的工作,要想实现普遍使用至少还要等上10年的时间。 上下文交付:捕捉上下文并充当代理是从内容到商务的关键,很多年前我们就已经做出了这一点观察,但这个的通用解决方案似乎还在一拖再拖难以实现。不过这并不能阻止这个术语不断以早期阶段技术的面目出现在炒作周期曲线上。 经验7. 很多技术取得进展但没人关注 炒作周期曲线看得足够多以后你机会看到一个模式,那就是很多技术在被认为玩完之后取得了稳步甚至有时候甚至是突破性的进展。就像此间的机器学习一样,在研究人员、初创企业以及大型技术公司的推动下,许多技术在上一代被普遍视为失败之后都在顽强地向前。以下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些例子: 头戴显示:第一代头戴显示出现在1990年代,并在2001年进入了炒作周期曲线。但那个时代屏幕技术的限制使得第一代头戴显示刚出生就夭折了。只是在最近几年,为VR和AR服务的比当时先进得多的头戴显示的出现才重新燃起了大家的希望。在高分辨率、高帧速率显示、廉价动作传感器及新一代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持下,这些新的显示系统已经吸收了软件和硬件几乎20年的进展(注:不过由于VR未能解决眩晕感以及内容匮乏等问题,似乎VR、AR又要死在爬上生产力高原的路上了,AR、VR在2017年最新的炒作周期曲线上的位置跟去年没有变化也只是乐观判断)。 语音生成:语音生成,文本转语音以及语音转语音翻译曾多次出现在炒作周期曲线上(2002、2005、2006)。但再次地,只是在深度学习取得突破之后这些技术才在去年取得了接近人类的表现。 对于寻找暂时失宠但假以时日有望取得下一个突破的技术的技术专家来说,过去的炒作周期是一个丰富的想法来源。在我看来,其中一些最有吸引力的技术有可能迎来自己的第二春或者第三春: 点对点计算:最后一次出现在炒作周期曲线的时间是在2002年(尽管你可以认为以太坊包含了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的点对点计算的到来),不过在最近10年点对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有趣的进展,有望催生新一代技术的出现。 业务流程引擎/平台:在2005年的炒作周期曲线出现过,预期通用规则引擎会为下一代商业应用提供动力。但今天我们得到的却是高度功能化的应用,比如Salesforce和Workday等。也许IFTTT、Zapier等预示着业务流程引擎的复兴? 经验8. 许多重要技术的进展在炒作周期曲线图上看不到 最后一个经验。过去20年迟迟未被炒作周期曲线识别或者从未上榜的重要技术的数量多得令人瞩目。在技术领域,看似琐碎或者短暂但却构成了下一代企业和消费者平台基础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下面就是自网络泡沫时代以来一些应该作为重要新兴技术上榜而没有进入周期曲线的简短列表: x86虚拟化:无疑是过去10年唯一最重要的新型数据中心技术,由VMware引领 NoSQL:始于2000年代中期的非SQL数据库的大规模采用让我们现在有了MongoDB、Cassandra、Redis以及Couch等。 Map/Reduce/Hadoop:这一代大规模数据分析的基础。 开源:开源作为授权模式的繁荣导致了基础设施软件的商品化,社区代码共享的崛起,并促进了云计算模式。 这些都只是没有出现在新型技术炒作周期曲线的众多重要技术趋势的一些例子——尽管其中的许多出现在了Gartner制作的各种功能性、垂直型的炒作周期曲线里面。 关于经验的经验 我对分析这些炒作周期曲线的感悟不仅仅是做出预测有多难,以及我们在不见效的技术上的投入有多大,同时我也对我们在技术上取得的进展感到无比兴奋和赞叹。过去20年的工作带来的是奇迹时代的崛起:无人车,几乎可以理解我们的计算机,规模不见底的数据分析。 —————— 附注:Michael Mullany把炒作周期曲线细分为8个阶段,并将1995到2016年间在Gartner炒作周期曲线上出现过的技术进行了梳理(概念相同但说法不一致的当作同一种技术),汇总出了一份详尽的技术周期变化情况表。通过这份表格也能得出一些直观印象和洞察。 原文链接:https://www.linkedin.com/pulse/8-lessons-from-20-years-hype-cycles-michael-mullany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英国运输部28日宣布,拨款2200万英镑(约合1.88亿元人民币)用于资助研制以垃圾为主要原料的新一代低碳燃料。目前已有70多家团体有意参与竞逐这项资金。 运输部说,这种燃料将用于驱动飞机和大卡车,其化学构成要与传统燃料非常相似,使现有飞机无需改造发动机就能使用。 为了减少污染,英国政府计划用电动汽车全面取代汽油和柴油汽车。而大卡车和飞机自身重量巨大,短期内难以让它们摆脱对传统燃料的依赖。 运输部说:“我们希望到2040年,英国每辆新车和小货车都达到零排放,但是我们知道大卡车和飞机依赖更传统燃料的日子还有很多年,所以我们必须推动研制不损害环境的替代燃料。” 运输部希望通过资助替代燃料的研制,在2021年前在英国建成多至5座低碳燃料工厂。运输部估计,到2030年,用垃圾制造的低碳运输燃料的市值每年可达6亿英镑(51.4亿元人民币),最多可创造9800个就业岗位,使飞机和大卡车的用碳量最多能减少90%。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Tinder,图自:smartblog 做一款陌生社交 app,用户彼此随机配对,互相可表达欣赏,但仅单方有意没用,双方互相认可才能相识——这不是比楼下公园里的相亲角高效多了?从国外的 Tinder,到国内的陌陌、探探等陌生社交 app,甚至是 Sobrr 之类的阅后即焚 app,都引入了类似的逻辑和规则。 而这位名叫 Bumble 的新人,初来乍到不过三年,却大胆拒绝了 Tinder 母公司 45 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Bumble 同以往的 Tinder、国内的探探、陌陌的“点点”功能最大的不同,是在这个陌生人社交游戏中,加入了“女性优先选择”的规则。在随机显示的其他用户照片上,左滑表示不感兴趣,右滑表示有意接触,双方互相有意方能发起对话——这和 Tinder、探探、点点没什么不同。 但在 Bumble 上,男性用户只能选择是否对女方感兴趣。至于双方互相感兴趣之后,发起对话的权力,则完全掌握在女性用户手中。 Whitney Wolfe,图自:businessinsider 这一独特规则,大概和 Bumble 联合创始人 Whitney Wolfe 女士不无关系。此前她也是 Tinder 联合创始人之一,但在 2012 年因性骚扰纠纷离开了 Tinder。 于 2014 年上线的 Bumble,到今年初已拥有 1200 万活跃用户,日均活跃时长达到 100 分钟。两个月前,Tinder 的母公司 Match Group 意图以 45 亿美元收购 Bumble,但遭到了后者的回绝。Bumble 将交往的最终主动权赋予了女性,现实的说,这使得 Bumble 能够吸引更多真正抱着交往(而非其他)目的的用户。 另外,Bumble 不局限于两性之间的关系,还提供了同性交友,以及所谓 BFF 模式(Best Friend Forever,仅限于朋友的异性关系,嗯,“永远只能是朋友”)。 在这两种模式下,发起对话的权力就不会区分性别,任何人都可以和已达成互赞的对方发起联系。(似乎还未考虑到 LGBT 群体?) Bumble 目前的主要盈利方式之一,是 Bumble Boost 和 Bumble Coin 两种付费产品。前者是一种按月付费的 Bumble 版本,可允许用户查看对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用户、重新获取已失效配对(否则,配对后 24 小时无对话,此次配对就会消失)、无限延长配对后等待对话的时间。后者是一种应用内付费产品,用来购买所谓的 SuperSwipes。对某个用户使用 SuperSwipes 后,对方查看到你的页面时,Bumble 会提示对方你对 TA 使用过 SuperSwipes:一种用以表达“十分欣赏”的工具。 图自:msecnd 基于“互赞方可联系”的陌生交友类 app 早已出现多年,但真正的初衷——在异性之间牵线搭桥——却常常跑偏。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是很多抱着不可描述目的的用户,将本应是“相亲角杀手”的交友 app 搅得混乱不堪。 图自:vox-cdn 不敢说 Bumble 的“女性优先”规则和 “BFF 约定”模式,就一定能最终带来一个纯净的陌生人交友环境。但考虑到现实情况,这不失为一个比较有希望的尝试。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正如一个投资人的悄悄话,“让我接盘,你们退出,你当我是傻子吗?”。 有一家公司号称是“奔跑的印钞机”,然而,其新三板上的股东哭了,尼玛,说好的扭亏为盈及盈利呢。 据其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其旗下神州专车业务营收增加20.6%,从23.2亿到接近28亿。受益于买买车及其他业务,神州优车营收达到44.5亿元,同比增长91.3%。 貌似非常漂亮,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关键还是与自己对比。 一年前,神州优车董事长、CEO陆正耀一年前对媒体公布媒体表示,“现在一天40万单,明年在将近60个城市有1000万个客户,一天平均100万单多一点。打八折的情况下每年收入250亿元,年利润是92亿元,税后是70亿元。” 或许自己夸下的口,只能含泪吞下。 “奔跑的印钞机”何时停止了奔跑? 有一种生意叫做“叫好不叫座”。 神州专车就是如此,一直以来,不仅其扭亏为盈的梦想没有实现,而且其业务还开始陷入糟糕的泥团: 很多时候,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埋怨,作为神州专车的资深用户,自己打不到车的窘境。 半年来,因“份子钱”增加、阶梯奖励变相延长工作时间等各种原因,很多司机主动或者被动离开了。 根据神州优车2016年报显示,2016年初至2016年底,司机数量从3.9万到2.8万,减少1.1万。而最近公布的半年报中,没有司机数量的确切数据。但是,神州优车员工总数量从年初3万到年中2.7万。不及2016年年底神州司机的数量,可见其司机数量还在减少。 (图注:以上来自神州优车2016年年报) 由此,虽然本财报没有公布神州专车的日订单,但结合司机、车辆数,以及用户数,三方交叉验证,神州专车在充返力度减弱,补贴停掉之后,业务掉头向下,日订单从去年的35万至今年的20万,与计划中的100万日订单渐行渐远。 另据第三方Questmobile2017年第二季度报告数据称,2017年6月,神州专车月活用户同比减少了34%。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只是推敲而已,其在财报并没有披露日均订单量、单均金额等相关核心数据,因此仅供参考而已,但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见,真是悲凉。 (图注:以上来自神州优车2016年年报)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总是打不到车。 这也是仅仅一年时间,神州专车CEO陆正耀大变口风的原因。 据公开资料显示,陆正耀曾对媒体公开表示,网约车业务已经没有市场空间,战争已经结束,神州优车将业务重心调整至汽车电商等其他业务板块。 奔跑的印钞机开始停止了奔跑。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政策方面有“领先半步”优势的神州优车,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步? 承诺无法兑现,故事如何继续? 当然,二级市场没有起色,其一级市场的投资人的退出自然无从谈及。 所说的10亿回报也仅是账面回报而已。 假如二级市场没有散户或者机构投资人接盘,那么显然,其一级市场的投资回报也将是海市蜃楼。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假设全国有1000万用户,每天100万单,打八折的情况下每年收入250亿元,年利润是92亿元,税后是70亿元。“ “2016年4月份,(专车)盈亏已经基本平衡,(将来)无非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这是神州优车董事长兼CEO的陆正耀的如意算盘。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二级市场的萧条以及风向转变如此之快,让他们如何也想不到,事情居然会变成这个样子——一年之后,神州专车并未像当初预期的那样转亏为盈,而是进入业务的天花板,甚至在口径上被“放弃”。在神州优车财报计划中,新募融资将完全用于汽车电商神州买买车等新业务。 而曾经被寄予盈利厚望的专车业务来说,目前进入一个稳定甚至可能下滑的趋势。如果没有充返或者促销业务,其业务曲线很难再上行。尤其在行业内增加了曹操专车、首汽等与神州模式类似的新玩家。 旨在解决运力短缺,增加流量的U+项目,神州承诺“永不抽成”,从财务上无法为神州优车的盈利做出贡献。 即便如此,神州目前的营收现状,已经是在对司机进行高压管理下达成的结果。近半年,多名专车司机反馈了类似的负面信息。比如,之前神州是双班制,为了节约成本,改成单班制,司机增加出勤时间,才可以满足营收需求。另外,阶梯式奖励结合末尾淘汰制,都在驱动司机在线更长时间,进而得到更多的营收。 高压已经产生了负面的结果,一方面专车司机在持续流失,一方面出现了恶性事故。2017年,神州专车出现了疑似疲劳驾驶引发车祸致乘客死亡的事故,并引发业内对专车司机疲劳驾驶的讨论。 令人遗憾的是,神州专车原本握着一手好牌,其在政策方面的筹备原本有领先半步的先发优势,但这手好牌却被打坏了。 神州优车半年报提到,2017年1月25日神州获得全国首张网约车牌照,目前,公司相继在北上广深获得牌照,业内获牌数量最多。 即使在政策层面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神州专车业务却用了一年的时间来验证,自营模式并未建立“护城河”,反而扩大规模的过程中遇到了的天花板,用户、司机双双流失,并且持续亏损。公司在战略层面也为此进行调整,比如成立新的事业部发力汽车电商、金融,弱化专车业务本身。 但是,港股上市的神州租车一直在涉足车辆买卖业务,并处于持续亏损的状况。这个业务转给新三板上市公司神州优车就可以做好么?创始人去年承诺70亿利润,今年持续亏损,这种可能无法兑现的无期船票,还有投资人愿意相信吗? 正如一个投资人的悄悄话,“让我接盘,你们退出,你当我是傻子吗?”。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从2006年开始,风投逐步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此同时,在2007年、2008年,也有散户在银行私人银行的号召下开始加入了风投LP的行业。 然而,十年过去了,这些LP赚到钱了吗? 据GPLP调查,这是一个不乐观的数字。 中国的LP有哪些? 2010年,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投资协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曾联合发布的《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0》: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一共有483家创业投资企业在发改委备案,其中国有机构所占LP实到资本的比例最大,接近50%,且涉及金额呈明显增长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中国,LP的构成主要包括:国有机构、以政府引导基金为首的财政支出、民营企业,诸如上市公司等,其次是高净值个人及外资。 如下图所示: 那么,十年之后,这些LP的收益如何? 国企及财政资金我们不好评价,毕竟不是市场化的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我们忽略不计。 而在上市公司及高净值的个人里面,GPLP君抽查的结果显示却不是特别好。 也就是说,看似风光的各大投资机构的GP,最终伤了LP的心。 换句话说,如果说是投资是基金的一个光环的话,那么退出显然则是其最后一个底裤,脱掉了最后的底裤,当基金整个投资周期结束之后,没有为LP赚到钱,那么,自然,LP用脚投票。 基金LP真的赚钱吗? 做为一家险资机构GP管理人,C从美国转战香港,然后又回到北京做老本行。 恰巧,该险资正准备扩大对风险投资的投入。 于是,这个光荣的任务就交给了C。 然而,C尽调了一圈国内的GP下来,最终决定公司组建团队自己做GP。 “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观察这些GP,最终还是放弃了,那些所谓大牌PE、VC的业绩实在不敢恭维,而且是各种事情。”C无奈的表示。 还有更让人伤心的是,7年过去了,B投资的基金连本金都遥遥无期。 “上次又开了合伙人会议,一下次要延期3-5年,LP的权益怎么来保障?” B无奈的对GPLP君表示,对于中国的风投,他实在是伤心了。 GP赚到了大笔的管理费,然而,十年下来,LP是真的没有赚到多少钱。 没有LP就没有GP,重视LP就是重视自己,然而,在中国的风投行业,这个规则并不适用。 知名的GP是大爷,不管业绩怎么样,总有 “钱多,人傻” 的人送上门来,资金不愁,甚至因为资金压力过大,他们面临投资的难题。 业绩好不好也没关系,反正他们是大品牌,可以延期延期再延期,反正LP是弱势群体。 而中小LP则是融资各种“求爷爷,告奶奶”,虽然是有一些业绩有保障,然而闷着头做事情,LP则是各种不认可,或者是有一些中小GP本身也是各种不规则,因此,LP也是各种问题。 最后,大小GP都是面临LP的问题,伤心的LP干脆则撤离了这个行业,对风投整个行业彻底的形成了伤害。 为啥,羊都没有了,羊毛可怎么剪呢? 风险投资行业接下来可怎么办呢?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今年初,网易的「一元夺宝」官网就已经下架了最后三件商品,正式宣告其一元购产品退场,现在的网站也已经变成了「404」;而「一元云购」、魅族「闪闪夺宝」、小米商城的一元活动等也都相继宣布维护。 无论在哪个年代,幻想着一夜暴富然后走上人生巅峰的人都大有人在。虽然彩票不是人人都能中,但是中彩票的梦人人都可以做。 于是,一块钱中iPhone、一块钱中笔记本电脑甚至是汽车的抽奖式购物平台应运而生,并从去年开始遍地开花,360、网易、百度等等都开设了自家的平台,而这一类型的平台也统称为「一元购」。 但是近日,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一元购进行了正式定性:这!是!赌!博! ▲监管部门发布的一元购定性及处置意见 创新为名,赌博为实,黑幕在后 一元购是指将一件商品分成若干个一块钱的等份,购买者在这些一元购网络平台上购买其中的一份或多份,当所有的等份都卖出去了,平台便从中抽出一位幸运者获得该商品,而其他购买者所付的金额则不予退还。 ▲一元购形式确实多样 乍一看上去,一元购和一些商品「秒杀」活动貌似差不多,都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去抢,有时候还需要你上辈子拯救过世界才能带来的运气。但是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秒杀失败后,购买者不会有任何实际损失,而一元购如果抢购失败,买的份额越多,赔得自然也就越惨。 此外,许多一元购还打着「创新众筹」、「新型互助购物」的旗号运营,但是众筹是众人共同出资,成果也众人共享,而一元购是众人出资,成果独享。所以说到底,一元购就是属于变相的网络赌博行为。那身处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它的规则又是否透明呢? 极客君在网上以「一元购黑幕」为关键词搜索,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有黑幕!还不少!央视之前就曝光过一元购的抽奖结果可以暗箱操作,要想在抽奖的过程中造假,从技术上非常容易。 ▲央视曝光一元购黑幕 而「网易旗下一元夺宝和一元云购这类网站是否存在黑幕?」的问题下面,获得高点赞的答案也大多是揭露一元购黑幕的干货。 就算在没有黑幕的平台,问题一样不少。比如一台16GB的iPhone 6s在一元购上还标价5888元,这就意味着平台方每抽出一台iPhone,网站都可以赚取巨额差价;而有些平台则低价买入各种充值卡、购物卡等容易变现的商品,再以卡面价值将卡卖出去,赚取差价。由于这类商品容易变现,即使卖不出去也能倒手重新变现。 大佬们匆匆收场,一众小弟风中凌乱 发现一元购不合法又暗藏黑幕,交了智商税的人们发现自己被骗之后,纷纷对其口诛笔伐。从去年7月开始的半年多,在网易公司的大楼前,就多次发生用户抗议事件。 既然都被盯上了,那还说什么,撤呗!今年初,网易的「一元夺宝」官网就已经下架了最后三件商品,正式宣告其一元购产品退场,现在的网站也已经变成了「404」;而「一元云购」、魅族「闪闪夺宝」、小米商城的一元活动等也都相继宣布维护。 但是,截至8月25日,在苹果的App Store里搜索「一元购」,仍能弹出不计其数的结果,而其中也以个人开发者发布的App为主。虽然名称各异,但是玩的还是之前的套路。 ▲目前应用商店里仍有各类一元购App 一元购一路擦着法律的边线成为「屌丝们」幻想逆袭的神话,而如今已经被正式定性为了变相赌博,过去的老大哥已经「重新做人」,估计最终这些小弟们也逃不出随风而逝的命运。 一元购的故事至此快结束了,有些人通过它实现了成功逆袭,而更多的人是想通过它逆袭,却最终失了智,为其所困。 然而在这个年代,懂得赚想赚钱的人的钱的人,更容易逆袭。 「反正才一块钱,万一是我呢」,利用以小博大的赌徒心理,一元购其实就是个换了马甲的路边套圈游戏。 2014年6月,美国一家赌场里发现了一位「老虎机赌神」,因为他逢赌必赢,两天之内赚了超过两万美元,而原因也很简单:他摸清楚了老虎机的算法。 如果你不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还是别总想着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子吧。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据媒体报道,2017年8月8日,商业财经新媒体 “锌财经” 正式上线。 据媒体报道,“锌财经” 仅成立一周就完成种子轮融资,估值数千万;而在上线前的一轮天使投资中,“锌财经” 估值已高达6000万元;作为一个新兴的还未上线的内容品牌, 上线前即获得 600万天使轮融资/6000万的天使轮估值;2017年8月25日,锌财经再次获得1000万天使轮融资;2017年8月份,锌财经总计获得1600万天使轮融资,估值过亿。 笔者在网上搜寻,除其注册的百度百家号之外,未找到锌财经网址。 据悉,“锌财经” 创始人潘越飞,联合创始人吴涛。 ...
亚马逊,曾经被嘲笑看衰的网上书店变成谷歌天敌!创新/创造,无休止增长...... 巨型球状镂空建筑位于亚马逊摩天大楼区域中间,周围的区域在施工 国外媒体Fast Company撰文讲述亚马逊无休止的增长在如何创造一个全新的西雅图。文章称,在该土生土长的科技巨头驱动下,“翡翠城”蓬勃发展。亚马逊同时也在试图让西雅图变得更加适于居住。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在我位于西雅图市中心的工作地往窗外看,进入眼帘的全都是起重机、建筑和挖掘工程。虽然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夸张,但我所在的位置让我处在西雅图从一个小型大城市到某种大都市的转变的中心。更准确来说,它也许该被称作亚马逊对西雅图的改变。 其它的大型科技公司——微软、苹果、谷歌和Facebook——都是诞生于郊区,又或者已经离开了那里。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1994年在一个郊区的车库创立了亚马逊,但此后该公司扩张到西雅图的各个地方:如今已被拆的金圆顶体育场(Kingdome)南部非常有名的烧烤区旁边;曾经的海洛因区域的中心;一片原来是医疗机构的建筑群,从南边开车进入该城市时,它看上去就像是超级大反派闪闪发亮的巢穴。 亚马逊全球不动产和设施副总裁约翰·舒特勒(John Schoettler)说,早在2005年公司考虑原有租约在2010年前到期后的计划的时候,贝索斯跟他说,“我希望我们留在西雅图。”那番话驱动了该公司后来的发展计划,使得该全球第一大在线零售商成为该城市最举足轻重的存在。 时至今日,亚马逊称它在西雅图拥有大约850万平方英尺的空间(不过有的房地产行业消息源估计,该数字接近于1000万平方英尺。)这让该公司占据了该城市大约19%的高级办公空间,去年新增的市中心办公空间约70%专属于亚马逊。它预计到2022年其在当地的办公空间将达到1200万平方英尺,但从过往来看,实际的扩张情况都超出了它自己的预估。它在西雅图的印迹——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实体的办公空间方面——未来几十年将会改变整个城市。 亚马逊并没有设立周围保安严密的封闭企业园区,其办公楼纵横交错于西雅图的多个地方,包括:市中心北部边缘的区域,市中心北部的Denny Regrade,南湖联合区以北,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旗下收购和改造的一片旧轻工业区域(艾伦对该城市数十年之久的影响的一部分)。亚马逊的标志性塔楼——Doppler、Day 1以及另一座目前在建设当中的塔楼——是它在南部的园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公司的2.5万名市中心员工也遍布于辨识度没那么高的另外30多座形态各异的办公楼,它们大多数楼下都有零售店和餐馆。 在旗下的塔楼和较小的办公楼,亚马逊打造了通风廊和过道,将其作为休闲休息和餐食的公共区域。它甚至向员工免费提供香蕉。它的三个相连的巨型球状镂空建筑Spheres临近两条城市街道之间的大区域,那些圆顶建筑布满植物和树木,旨在帮助员工放松身心和会面。 亚马逊在它的穹顶建筑和一座塔楼之间打造的小型狗公园 Spheres空间有一片非常大的人造草皮区域,等到施工完成以后它可能就会换上真的草皮。该空间还有一个小小的狗公园,里面有片清洗区域。该狗公园对公众开放,有无处不在的保安巡查,不过它对于员工也很有帮助:亚马逊称,公司的员工注册登记了4000条狗,每天被带去上班的狗约有1200条。 据亚马逊称,公司内部的餐饮区域只能够容纳它大约30%的员工,因此午餐时间会有大量的员工跑到各条街去吃饭。每天约有35辆食品卡车在该区域停留,街上各式各样的餐馆都有,有平价的,有卖快餐的,也有高档昂贵的。 亚马逊对于它的庞大覆盖范围也毫不遮掩:它做了张显示其各处办公楼的精美印刷地图,今年早些时候也开始展开公众导游。它的无处不在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办公空间上:它将其家乡熙熙攘攘的市中心区域用作各种新奇想法的试验台,比如亚马逊生鲜服务Amazon Fresh、亚马逊储物柜Amazon Locker(最先出现在当地的一家711便利店)和亚马逊同日送达服务Amazon Same-Day(正式推出以前,一辆没什么标志的汽车里的一个家伙通常会在我们下单几个小时后便将包裹送到我们家门口。)亚马逊生鲜自提服务AmazonFresh Pickup,星巴克SoDo总部外面有个站点。免排队结账便利店Amazon Go位于该公司的其中一座塔楼的第一层,它配置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判断你取走了什么,在你离店的时候会自动从你的亚马逊账户扣费,让你不必排队结账。(该商店目前仅对亚马逊的员工开放,但我在去不久以后也将成为亚马逊站点的全食超市的路上会经过它。) 到处都是起重机 在一个日益密集的市场,亚马逊并不是唯一一家争夺办公空间的公司。西雅图在上一个互联网繁荣时期至2007年房地产业衰退期间曾经历过开发低潮,整个城市到处都留下了一些深坑,包括市中心。在亚马逊不动产和设施部门办公室的会议室,有张地图不仅仅标记了它的许多建筑,还标记了竞争对手们所占据和建起新楼的地方。 部分因为西雅图亟需新的办公空间,7月跟踪全球建筑起重机的公司Rider Levett Bucknall称,该城市在运转的起重机达到58架,领跑全美国。排在第二的是洛杉矶,它的面积达到西雅图的六倍之多,但起重机只有36架。西雅图占据头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起重机辨识度很高,相比之下地面的情况就没那么容易看到了。西雅图市中心约有350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但其中的500万平方英尺是在2015年和2016年增加的,1500万平方英尺是早期放行建设的,2020年前竣工。截至2016年底,市中心在施工的建筑达到68座。 住宅建筑同样在疯狂增加:市中心区域有近1万套公寓定于今年开放。(其中的一些公寓应该会被新的亚马逊员工迅速抢占——该公司在西雅图有数千个开放的工程和技术类岗位。)2010年代以来该城市已建成或者正在建造的公寓数量超过此前50年的总和。美国人口统计局表示,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西雅图是美国50大大都市区域中人口增速最快的一个,增加了近2.1万人——增长3%以上。自2010年4月以来,该城市累计增加了10万人口。 各个瓷板和一个大大的Kindle雕刻品标志着亚马逊数款产品的推出 西雅图之前也曾经历过这个。数十年里,它曾是一个公司城镇,那家公司是波音,尽管它的经营远离市中心,主要是在西雅图的边界。我多年来的隔壁邻居是一位已经退休的波音工程师;我的房子原来的两位房东也曾在波音供职。该公司在两个顶峰时期在该地区的员工数量高达10万人。 然而,1971年的一个著名告示牌讲述了在波音在四年间裁员6万人后,该城市在低谷期间发生了什么的故事:“但愿最后一个离开西雅图的人,把灯关上”。清楚记得这一切的西雅图人颇为担心取代波音地位的新巨头日后也会撤走。(波音仍雇用7万名当地的职员,但在先后发生了金融危机,破坏工会,将工作外包给无工会的州,将总部转移到芝加哥等一连串的事件后,它的影响力已经衰退不少。) 虽然微软在西雅图当地有4.6万名员工,但他们大多数都在位于郊区的雷德蒙德的一个庞大的园区。该园区占地500英亩,使用面积达1500万平方英寸。它等于跟西雅图其它的地方隔绝开来。由于看不到微软的存在,相比波音或者亚马逊,它不怎么被当地的人想起,尽管在非当地人的印象里微软是“在西雅图”。 我所在的接近于西雅图浮桥一端的街区以前有不少的微软员工;现在,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的员工我也常常会碰见。 亚马逊计划在其园区其它地方大规模打造的“活体墙”样本 举足轻重的企业公民 虽然西雅图大都市区域有着诸多的经济活动,该区域也充当硅谷公司的北部基地——当中不少公司很高兴能够多一个可供它们招募工程人才的地方——但亚马逊在规模上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它的市值和办公空间面积是一方面。该公司的市值最近也达到5000亿美元,掌舵者杰夫·贝索斯也一度从西雅图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夺走世界首富宝座。(两人都居住于原来就富有而现在超级富有的麦地那社区,开车从西雅图穿过华盛顿湖的浮桥很快就能到达那里。) 亚马逊还是最大的雇主之一,在全美各地共有4万名员工,在它的总部区域有2.5万名。舒特勒称,亚马逊是西雅图的第一大纳税者。(该公司受益于西雅图公共交通系统的升级,也曾资助过该城市,向它捐资超过550万美元来打造新的有轨电车,以及在通勤时段每10分钟提供一班车。)2012年,它的白领员工的工资基本上都超过西雅图已经颇高的工资中位数,而且许多员工的薪水远远高出该中位数,毕竟程序员人才争夺十分激烈。在亚马逊在当地成立23年以来,该地区也涌现了数百位百万富翁和一些亿万富翁。由于该公司股价的持续飙涨,工作数年的上层员工很容易就能达到100万美元的身价。 舒特勒称,亚马逊“在帮助塑造一个社区,创造一个社区,”他认为它有着“很大的责任”。亚马逊和过热经济中的其它公司塑造的那个社区有一大弊端:房价和租金都呈现飞涨。西雅图没有实施租赁控制或者稳定租房市场,基本上房东在租期到期后想将租金提高到多少,就能提高到多少。这大大增加了当地的人的居住成本,尽管西雅图比其它州要早几年大幅提升最低工资水平。该城市的失业率接近3%。 非营利组织Farestart负责人梅根·卡契(Megan Karch)表示,“住房成本日益攀升,不仅仅给那些无家可归、寻找地方住的人带来压力,还给像我们这样的组织带来压力。”Farestart致力于培训人们从事餐饮行业的工作,运营餐馆来资助它的项目,以及提供免费餐食。25年来,它通过它的项目已经培训了8000人。卡契无法足够快速地培训人们来达到餐馆的工作要求,同时她也发现他们“越来越需要和越来越依赖像我们这样的支援系统。” “我们认为,我们目前处在无家可归的社区危机当中,我们的社区需要站出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另一个非营利组织Mary’s Place的执行董事马蒂·哈特曼(Marty Hartman)说道。该组织致力于为困境中的女性、儿童和家庭提供临时住房以及一系列社会和就业服务。(西雅图和国王县其余地区是美国无家可归人数第三多的地区,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从无家可归的人的比例来看则排在第六。)哈特曼说,Mary’s Place的客人大多数都有工作,“97%无家可归的家庭至少遭遇过一次无家可归。”该组织旨在帮助解决该问题。 亚马逊与Farestart和Mary’s Place展开了独特且意义重大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意义远不止是任何潜在的公关价值。该公司从2015年开始与Mary’s Place合作,在日后要拆除的一家汽车旅馆为200名家庭成员提供住宿。7月,亚马逊将Mary’s Place转移到另一家汽车旅馆。 舒特勒说,在亚马逊2015年公布与Mary’s Place的合作项目后,员工跑来跟他说,“这多好啊;这让我觉得很自豪,”接着还说,“我要如何参与进来呢?”此后数百名员工自愿参与,舒特勒称,由于捐赠物品很多,Mary’s Place的补给中心看起来像是亚马逊的配送中心。 5.从亚马逊的Day 1塔楼向西看周围的矮小楼房 5月,亚马逊和Mary’s Place共同宣布,公司将在亚马逊2020年启用的第三座塔楼内为该非营利组织设立含有65个房间的4.7平方英尺空间。Mary’s Place执行董事惠特曼表示,“我接到了杰夫·贝索斯的电话,他说,‘我想要欢迎你加入这个大家庭,’,我说,‘被需要的感觉太好了。’” Farestart也受到了类似的提振。2月,亚马逊将它位于其零散的园区北部的、面积达2.5万平方英尺的Houdini North建筑捐赠给该组织。7月,Farestart在那里开设了5家独特的休闲快餐店。它的执行董事卡契证实,Farestart招不到足够的人手,因为它不想从本地的餐馆手中抢走毕业生。“这是一个幸福的烦恼。”她说。 7月,亚马逊宣布分别向Farestart和Mary’s Place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卡契说,“他们在试图普渡众生。” 所有的这些慈善活动听上去可能规模不小,但近20年来亚马逊和贝索斯捐出的钱相对来说并不多。2012年《西雅图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亚马逊在家乡慈善事业上几无贡献”的文章。今年6月中旬,贝索斯在Twitter上征求众人关于如何更多地参与慈善的建议,以Mary’s Place作为一个打动过他的例子。 亚马逊的位置、新出现的社会良心和贡献与它的招聘战略十分吻合:要得到想要的员工,你不仅仅需要提供高薪水,还需要带来良好的生活质量。其近期雄心勃勃的本地企业慈善努力与许多年轻人渴望的社区连接也十分契合,尤其是那些从其它地方来的年轻人。 亚马逊的第一座办公楼 亚马逊留在市中心,让它的员工直面城市核心的现实状况的决定——不管它变得怎么样,变得如何昂贵——意义重大。Farestart的卡契谈到该组织2003年购买其楼房的故事。人们告诉她,“你得迁到城市以外的地方。”她并没有改变主意,说,“你们没有抓住要点。我们就是要留在城里里,让那些无家可归者能够连接他们的社区,那些在社区里的人能够接触到无家可归的问题。” 亚马逊已经在曾经充斥着廉价汽车旅馆、脱衣舞俱乐部和廉价酒吧的地方兴建起了一座座闪亮的高楼,但它似乎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它周围的社区。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据日媒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专业委员会近日基本达成一致,允许实施为培育移植用器官而将在动物受精卵中注入人类细胞、被称为胚胎的特殊细胞群放回动物子宫的研究。 资料图:猪 报道称,日本此前禁止在动物体内培育人体器官。预计专业委员会将在2017年年内汇总报告书,日本政府最早在2018年修改指导方针。 据了解,该研究向通过基因编辑使之不能长出特定器官的动物受精卵中移植人类细胞,再放入动物的子宫使之怀孕。 据称,这样能培育出长有人体器官的动物幼崽。在日本国内外,将人的iPS细胞放入动物受精卵、在猪等的体内培育器官的研究正在推进,但尚未证实是否能培育出可实际用于移植的器官。 21日的专业委员会上提出了以能够科学合理地说明研究的必要性等为条件解禁相关研究的方向性。将按照研究计划在实施研究机构的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准后、由日本政府单独作出批准的方向进行讨论。 另据了解,关于是否允许混入人类细胞的动物出生,将在今后讨论。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