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产品都是解决用户问题的工具,解决问题也是产品存在的价值。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产品经理就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找到目标用户,分析挖掘他们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理成需求,设计成产品推向市场。 一、需求来源 一个产品的需求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需求靠谱,有的需求不靠谱,需要我们自己学会收集,整理,挖掘。 1.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需求往往来自于公司老板的想法。很多老板会把一些机缘巧合、经验积累,甚至可能是一拍大腿而来的想法拿来和你交流。首先要恭喜你,老板还是很重视你的,在这家公司你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会有更大的苦难等着你。 老板,尤其是创业公司的老板很多是不懂产品、不懂互联网的。但是他们往往都会听到很多互联网的名词,并且以为自己很懂。这样的结果就是老板的很多想法不能直接变成产品,还会对产品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需求。这个时候就要靠产品经理的气场、思维、口才来hold住老板。更关键的是你需要知道老板真正想要什么,想要打什么市场,消费者是谁,钱怎么赚。老板有一项能力一定比你强。只有你真正知道老板在想什么,要干什么之后,你才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他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2. 竞品分析 最容易听到的初级产品经理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个产品是创新的,没有竞争对手”。这句话直接反映了产品经理的格局不够高、视野不够广。 产品是依赖于问题而存在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法。这些现成的解决方法就是你的竞品。不管这个解决方法有多么low,多么原始,多么和互联网不沾边,你多么瞧不上。但我们在做竞品分析时一定要认真考虑我们的产品和现有的这么多解决方法相比,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这就是竞品分析! 大多数产品经理做的竞品分析只是停留在互联网的区域,这是竞品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如果你的眼光只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也就很难做出真正伟大的产品。 以后,你如果再觉得自己的产品没有竞争对手的时候,不妨把思路放开后再想想。 3. 运营反馈 产品经理梳理需求后交给开发团队,这是对信息的过滤与加工,降低开发的成本,作为开发团队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帮助开发团队挡子弹。 运营的小伙伴直接面对形形色色的客户,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理应将需求梳理后交给产品经理,作为产品、开发团队的第一道防线,挡掉一部分子弹。但大部分情况,运营不仅不会帮你挡子弹,反而会多补上几枪。这就需要产品经理自己来过滤、整理运营的反馈了。 4. 用户反馈 好的产品经理除了对用户要有理性的数据分析、功能的埋点统计之外,也会找机会直接与用户沟通,获得对用户的感性认识。产品经理是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一种动物。拿到用户反馈后,一定需要分析这些反馈是个性化的,还是普遍性的,这个用户是在我用户池中的哪一组。 用户反馈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想法,产品经理需要做的第一步仍然是还原最真实的问题,再想出解决方式(需求)。 5. 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分为两种,宏观市场调研和消费者调研。宏观市场调研一般通过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后整理分析;消费者调研是针对个体潜在用户进行交流,获得真实的问题反馈。 通过宏观与微观的调研相结合,能让你对自己的产品所处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需求优先级 拿到所有的需求后,我们需要对需求进行统一管理。需求池就是所有需求的集散地。需求池里面要包括需求的简单描述、需求来源、需求提交的时间、需求提交人。下面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需求池: 将需求整理好后,下一步就是最重要的判断需求优先级。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老板需求 > 我的需求 > 其他人的需求。 这也是很多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 一般来说,产品的功能分为三个类别:核心需求、基本需求、扩展需求。 核心需求:解决用户问题的最小功能集合。最好只解决一个问题。 基本需求:为了让功能正常使用的流程性需求,比如:登录、注册、后台管理等。 扩展需求:为了用户能有更好的体验而设计的一些小的功能点。 按照需求的分类,结合当前产品推广的方案,自然我们的需求优先级就能定出来了。 三、需求开发流程 1. scrum 关于scrum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很详细的资料,这里就不再多说。scrum的核心是迭代,一般一个迭代周期是一周或者两周。 需求池里面会逐步积累大量的需求,但绝不可能把所有的需求都一次性交给开发团队。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的迭代周期前从需求池里面选择适量的需求进入开发过程。 选择的依据一个是前面我们定的优先级、另外就是开发成本,一些不重要,但开发成本较低的需求可以提前塞到这次的迭代中。 2. 需求锁定 当需求进入开发过程后,原则上不允许给开发团队增加另外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一个迭代周期内的需求是被锁定的。这种处理方式能最大化提升开发的效率。让开发团队有足够的时间优化代码架构。 3. 特殊需求-bug Bug在产品上线之前是由测试团队进行测试,开发团队修复。但当bug是在产品上线运营后才被我们或者用户发现,这类bug是需要列入需求池的。紧急的bug可以临时发布版本,一般不是特别紧急的bug会按照普通需求的处理流程来走。 四、版本管理 版本号是迭代开发的标志。很多创业团队开发的产品是没有版本号的概念的,开发的流程也一定混乱。目前有一些通用的版本号规则: 1. 版本号规则 一般版本号为:9.3.6,3.2.0这种格式。 第一位是主版本号:用于产品有重大更新的时候递增,如最近发布的iOS 10。 第二位是次版本号:用于产品新增部分功能、模块,但没有大范围的修改时递增。 第三位是修订版本号:用于产品修复bug,新增小的功能时使用。 第四位是build号:一般用于开发过程管理,不面向普通用户。 2. 版本库 产品的版本库是至关重要的路标,它会反应出来我们之前走过什么路,今后要走什么路。结合运营的指标,我们更是能够分析产品升级给我们的用户量、市场占有率带来是什么样的影响。 需求池、版本库、开发过程管理,是产品经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我们会逐步为大家介绍产品经理工作中要注意的一些关键环节,希望能与大家一起进步、成长。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据报道,意大利国会最新通过的2017年预算法案(Stability Law 2017)允许全体中小企业通过股权众筹平台融资。 早在2013年7月意大利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众筹法规的国家。然而,规定设置的过于严格,致使搭建股权众筹平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际上,这一市场在2015年的估值约为160万欧元,与相邻的法国同类市场近5000万欧元的估值相比微乎其微。 行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一份文件。这份文件规定,只有“创新性初创公司”(Innovative Startups)才能通过股权众筹平台募集资金。同时,文件对“创新性”做了界定——只有在例如研发经费、雇用的研究人员数量等方面达到要求的年轻企业,才算作“创新性”公司。幸而这一标准在实施18个月之后的2015年1月,从“创新性初创公司”拓宽到包含所有“创新性中小企业”(Innovative SMEs)(比如,理念相同而经营时间长度不同的公司)。 然而,限制放宽之后,该文件的应用范围依然狭窄。2015年4月穆迪副总裁 Monica Curti 表示:“全体37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7000家有可能达到新规则的要求。”随后立法机构又于2016年3月实施了第三次拓展,将投资基金(investment funds)纳入可以通过股权众筹平台融资的机构。根据2016年11月通过的新修订的众筹法,所有意大利的中小企业终于都能通过众筹的方式融资了。 许多从业者为这项调整的产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呼求。与许多欧洲国家的经济情况相同,意大利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中小企业的发展。股权众筹长久以来被吹捧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市场的影响力也已彰显。 然而,尽管法律上已作出调整——该法案也具备扭转意大利众筹行业现状的潜力——其他未改动的要求和规定依然有可能阻碍这一市场的繁荣。例如,一项规定强制要求募集项目截止时,筹款人必须至少持有“合格投资人(qualified investor)”提供资金总数的5%,同时要求单笔投资金额不高于500欧元、零售投资人一年的投资上限为1000欧元。其中,“合格投资人”包括天使投资人(business angels)与投资基金等。 国外媒体援引股权众筹平台 WeAreStarting 创始人 CarloAllevi 的话:“新通过的2017预算法案让意大利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有关股权众筹的法律,为商业项目的落成提供便捷、安全和有效的途径。”该文章同时提到,有分析人士认为,从鼓励创新性生态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2017预算法案可以说是“欧洲最先进的法律”。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李倩,前腾讯新闻中心主编,青山资本副总裁,“在行”全网评分最高的行家。 黄有璨,资深互联网运营从业者,豆瓣高分畅销书《运营之光》作者 本文源于李倩与黄有璨的一次私下交流沟通。全文大部分内容由李倩口述,黄有璨加工整理。 一个误区 过去一年多,我在在行开设了3个与“品牌”和“营销”有关的话题,见了200个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创始人和CMO(Chief Marketing Officer),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创始人和CMO,他们对于“品牌”这件事的认识都是很片面和有偏差的。 比如说,绝大部分的创始人和CMO会在脑海里有类似如下的一些假设—— “做品牌=做事件营销” “做品牌=做PR” “做品牌=做新媒体” 于是,当他们在与我交流自己公司的品牌该如何打造的时候,总是会问这样的问题——怎么做好PR?怎么做好新媒体传播?怎么做好事件营销? 你要知道,在很多创始人眼中,PR这个事往往就是我的产品Ready了,然后我就要到外面去吆喝一嘴,甭管是to VC还是怎么着。但我想说:如果品牌这件事只是简单的吆喝的话,可能你整个品牌的价值都已经被大大低估了。 再比如说,我发现绝大多数创始人和CMO们心中关于如何做品牌总有一个梦想——搞个大新闻,做个刷屏事件。 但,有了刷屏事件真的就能帮助你做好品牌吗?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像1年多以前有个生成高考新闻的H5小游戏很火。 据说当时产生了2000多万次传播,现在回过头去,我们应该都还记得这个小游戏,但你还想得起来这个H5背后的产品是什么,品牌叫什么名字吗? 再比如,去年国贸的斯巴达300勇士和一群比基尼美女的事件营销也很火,但你现在再想想,你能记住他们背后的产品叫什么吗?你对这个品牌会有好感吗? 所以,在你甚至都不知道品牌是什么的时候,我认为你是很难真正做好品牌的。 这里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很多人都说自己想要做好品牌,但却鲜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把一些跟品牌相关的经典书籍看上一遍。甚至是,很多人都不认为“做品牌”是一个学科,根本没有去了解过自从有“品牌”这个概念以来,跟它有关的说法和方法到底都有哪些。 这样的话,你脑海中的很多想法可能永远都是随机性的、片面的,就像上面提到的,今天看到别人刷屏了你就想要刷屏,明天看到人家做新媒体火了你就要去做新媒体,而很难形成自己的一套整体打法。 这个问题,我认为不仅出现在大量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身上,也还出现在市场品牌和营销领域的大量从业者身上。 什么是品牌? 于是,我们必须要回到问题的根本——到底什么是品牌? 我对于品牌的定义特别简单。我认为品牌就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最终实际导向有两方面: 第一,它能够让产品产生溢价,让其产品比看上去的更值钱。 这个好理解,所有的奢侈品其实都是走的这个逻辑,包括像同样卖干果,三只松鼠这样的品牌肯定会比一个普通的淘品牌能卖到更高的价格。 第二,它能够带来一种信用保障,信用保障的背后是一种特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哪怕你平常早餐天天吃路边摊的鸡蛋灌饼,到了某天你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去做的时候,你可能也会更倾向于选择麦当劳——至少你会更愿意相信麦当劳的东西是更靠谱,更不容易出事,更有保障的吧? 包括说,有些品牌比较好的公司,也会更容易吸引到人才,甚至有些好的品牌,大量的人才可能不要钱都希望到你这里来实习工作,这些也都是“信用保障”的体现。 甚至,一家有较强信用保障的公司,在遇到问题与危机的时候,它的抗风险能力也会是更强的。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罗尔给女儿捐款的事件,后面演变为大众舆论一边倒的对罗尔进行抨击甚至谩骂,但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发生这件事的主人公不是罗尔,而是某个之前有一定个人品牌的人,比如罗振宇罗永浩(无意冒犯),你会不会至少愿意给对方一点时间和空间,听听看他会怎么说怎么解释? 好,这是关于“品牌是做什么的”,我觉得有这样两个定义,足以帮助大部分人理解品牌是什么以及它能发挥什么价值了。 到底有没有必要做品牌? 接下来聊另一个问题——既然是“无形资产”,品牌肯定在企业的发展中只是一个可选项,而非必选项。那我们到底要不要做品牌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一定要。 在我看来,未来的十年,将是品牌的时代。 一贯以来,中国的企业往往都更擅长在性价比和生产环节中建立和创造优势,但现在,如果你做一个产品仍然还要去追求“性价比”,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逻辑。 逻辑很简单,追求“性价比”往往就意味着你要玩命去压低自己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基本由物料和人力两部分组成,物价一定是不断在涨的,那你只能去压低人力。所以过去很多年里,其实很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中国的人口红利基础上的。 但如今,随着行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红利在中国的消失,以及“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消费者开始越来越不满足于产品基本面上的“功能需求”。就像很多人现在哪怕再吃一份凉皮肉夹馍,他们一定看重的不是“吃饱”这一个需求,这决定了继续追求“性价比”会很难发展。 此外,在产品功能层面,大量的企业,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还是非互联网产品,也都在越来越趋同。这背后的逻辑是: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大众创业浪潮洗礼后,几乎任何一个行业的任何一个垂直方向,都已经有人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比如说,一碗重庆小面怎么做,基本现在已经非常标准了,甚至可以说这种东西是很难有秘密可言的。 所以,当你已经无法在产品创新和价格上有更大空间和作为的时候,你必须要开辟新的战场,在其他维度去建立起来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壁垒。 这个维度,我认为最有可能是品牌。品牌力弱的公司未来都是没有前途的。 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品牌?这里有三件事。 第一,建立品牌战略地图 任何一家公司,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品牌战略地图。 “品牌战略地图”是我发明的一个概念,它包括两部分。第一是你的品牌定位,第二是你这样一个品牌,在品牌发展和管理的每个阶段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一个品牌的发展阶段我个人抽象提炼成了以下这几个—— 发现。就是被人找到和看到。 认识。即人家大概能看懂能理解你是做什么的了。 记住。不解释。 喜欢。到了这个阶段才会产生溢价。 忘不了。 这里我们要注意,每个阶段适合去做的事和要达成的目的都应该是不同的。比如说,大量的创业公司其实还处在“发现”和“认识”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如果贸然去做一些博眼球的营销刷屏,其实最终伤害到的是“喜欢”这个阶段的用户感受,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斯巴达勇士的营销事件。 所以,“品牌战略地图”,其实就是要有规划有预谋地把某阶段品牌要做的事,以及它的尺度、打法、排兵布阵做一个总体的规划,而不是完全“随机”式地在做你的品牌经营。 此外,我也要强调一下,我们目前看到的现状是很多人都在照抄竞品的品牌战略、定位、风格等,认为这些是可以复制的。但事实上,一个品牌的定位和其战略地图跟其团队风格、资源、市场环境等等都是相关的,因此每一个公司的品牌战略地图都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需要Case by Case地去讨论。 当然,这里关于怎样结合自己的团队风格、资源等形成自己的独特定位和品牌战略地图,也是有一套方法的,我们就不展开来讲了。 第二,通过沟通建立信任感 有了以上的品牌战略地图,你要结合这份地图,在你的品牌所处的每个阶段,去与用户进行恰当的互动和沟通,通过这样的互动和沟通与用户之间渐渐建立起来一种信任感,并逐渐去强化它,最终形成品牌溢价。 这里又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你在跟用户互动和沟通的时候要谨记一个框架,叫做:内容+渠道+时机。 简单讲,做品牌就是围绕着这三个东西打转,即:你要在合适的时机、找到合适的渠道,通过合适的内容去与你的用户进行互动和沟通。 包括我们在做品牌时总是会提到的“差异性”,也可以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去思考——有差异是最易于让用户记住的,但围绕着要跟用户去互动和交流,你可以是差异化的内容,也可以是差异化的时机和渠道。 此外,你也应该依照一种我称之为是“可视化”的方法来与用户进行恰当的互动和沟通,既提炼出来一切你想让用户感知到的东西,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各种方式呈现给用户,这个会更接近于我们通常理解的“文案”或者是“设计”等等。 最简单来说,香飘飘奶茶要是说自己卖得多,你可能没有感知。但如果说“连起来能绕地球3圈”,你就有感知了,这就是“可视化”的一种表现。 同样需要表示遗憾的是,中国的很多企业其实都是缺乏这种表达能力的。但其实很多的表达沟通方法在类似《战略品牌管理》这样的经典书籍中其实都已经有提及了,只是一来没有人去认真看和理解,二来很多人自己读书的时候可能也会面临到一定的理解障碍,可能需要一个对书吃得更透的人来带一带自己,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对于书中的方法进行消化理解等等。 第三,建立品牌溢价 沟通和互动是为了让用户开始能够认识你、记住你,甚至喜欢你,这其实是为了建立“信用保障”。但当已经有了基本的信用保障之后,你需要慢慢开始建立你的品牌溢价。 关于如何能够更好地建立品牌溢价,这里有几个要点—— 1. 保留品牌的连贯和一致性 这是最基本的,千万不要今天对外说我是一个“冷静、克制”的品牌,明天就又到处说我是一个“牛逼、霸气”的品牌。 2. 梳理出一个可视化的特征 什么是可视化的特征?可视化就是数据化、形象化,让普通人一听一看就能联想到某种熟悉的场景,秒懂。 就拿“薄”这个词来说,很多品牌在发布新笔记本电脑时,文案上都会说这是“超薄XXX…..”,那用户听了会懂吗?他们能1秒钟理解你这个“薄”是多“薄”吗? 显然不能。 “薄”是一个特别抽象的词,怎样才算是“薄”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用可视化的方法来做个文案的话,应该是像今年上半年小米展示小米笔记本“超薄”特性时做的一样。他们将小米笔记本Air与硬币做了对比,文案说“比一分钱硬币还要薄”。 用户一听这个文案,脑海中立即就能想到一分钱的厚度,这样小米Air本“超薄”的特性就跟他们脑海中原有的一分钱的形象关联起来了。如果别的品牌再发笔记本超薄的文案,就得好好想想还能用什么可视化的特征来替代小米本“比一分钱还薄”这个认知了。 3. 尽量坚持互联网化的新审美 “新”是和“旧”相对的一个概念,讲“新审美”,连带着我们也讲下“旧审美”。 “旧审美”我以往都用“父母表情包”来举例,这是我们过去熟悉的、传统的审美形式;“新审美”,典型是大家现在常用的 “暴走漫画表情包”、“傅园慧表情包”,这些戏谑的、萌萌哒的、互动性很强的、新鲜充满活力的形象,是互联网化的新审美。 4. 让用户参与和互动起来 这一点非常重要,基本上来看,如果你的基本业务中用户可以参与的环节越多越频繁的话,你的品牌溢价往往就会越高。最基本的,哪怕是做一个微信公号,你微信公号的评论区、后台留言,甚至包括第二天发一篇什么内容这样的事情,都是可以让用户参与进来有一些互动的,一旦用户形成了定期跟你互动的习惯,你对于用户就有了附加的情感价值,这种价值是能够创造溢价的。 5. 保证品牌的基本专业性 这个算是一个底线和基石性的东西了,就好比大家一直在说的,哪怕你的煎饼和牛腩再有情怀,你也要保证它要好吃吧?哪怕香奈儿爱马仕再奢华,你也要保证它背上去不难背,体验是良好的吧?如果没有这个做保障,一切都是扯淡。 总结 最后,我还想提一嘴,这是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即:每一个人在整个信息分发和传播的链条上都会占据越来越高的权重。 所以,我也同时认为:未来个人品牌会成为一个所有人都会很在意的东西,而每一个人,无论是创始人还是部门总管,都应该学着去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具体关于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和打造一个企业的品牌逻辑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并且,在整个贯彻“战略品牌地图”的过程中,如果你能把“个人品牌”视作是一种工具,渗透在整个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中去的话(比如说认识和记住这个部分,你就可以借由个人的故事、经历和理念去强化大家对你品牌的认知),它是能够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当80后基金经理成为行业主流时,90后开始冒尖。 传统限制较少的私募领域给了他们初次登台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底,纳入统计在内的90后私募基金经理共计23名,其中17名为男性,年龄跨度从1990年到1994年。其中1990年最多,高达14人,占比超六成。 1990年出生的杜仁华毕业于南京大学,去年年初成立小黑妞资产,管理规模为3个亿。今年年中刚毕业的石川手持金融学研究生的学历,在25岁这一年进入了中南资本。和他们一样,统计在内的90后私募中,除却1名学历不详者,仅1名为大专学历,其余全部为本科、硕士及博士学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科班出身,来自金融学、金融数学与精算、金融管理这类科班专业,或者是统计学、计算机等行业关联度高的专业。“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杜仁华说。和60后和70后身处的那个股票和期货市场均处于摸索阶段的时代相比,处于这个世代的90后无疑是幸运的。“我们来的时候市场已经完善。前辈经历的行情让我们能够去学习他们的经验,去吸取一些养分,快速提升自己。” 在入行的最初几年,便经历了一轮牛熊,也让他们早早地学会敬畏市场。 小学下单 18岁入市 “其实说实话,这个年纪当基金经理这个职务有点不合适。我印象中是很少的。我是因为身在小型私募机构,才可能当基金经理。大部分大机构,都是很讲资历的。” 石川所在90后基金经理群体,人数不多,且公开资料少。有志于做基金经理的毕业生一般现在公募或券商做研究员,经过数年才得以升任基金经理。这几年由于60年和70后的基金经理纷纷“奔私”,85前的基金经理逐渐挑大梁,成为部门负责人。少数85后才得以有机会管理产品。至于90后基金经理在公募和券商里更是凤毛麟角。 1991年出生的石川也没想过一毕业就能当基金经理。本科主修计算机,辅修投资学的他也曾想过和同学一样,成为一名程序员。但正如他所说的,可能从他打电话为家人下单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走上这条路。 不同于一般基金经理的成长经历,石川在小学时就接触了资本市场。互联网和电脑尚未普及的那个年代,替家人盯着电视节目下方那一串串接连滚动播出的行情成为了石川小学放假时的家庭作业。当时,他对资本市场的印象只停留在数字。直到初中,才真正对同一行业的公司进行简单的对比。“同是好酒,为什么茅台这么贵,五粮液一股才三五块。”发出第一个疑问后,他在年满18岁那年就去开户。“从此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笑称。 研究生毕业那年,石川原本寻思着进入券商研究所。可是市场正好遭遇股灾。整个券商公募行业面临着裁员。石那一年券商的招聘主要集中在新三板挂牌等投行类业务以及后台业务。机缘巧合之下,他进入了一家校友企业当基金经理。在这家私募机构里,除了25岁的他,其他基金经理都是40岁以上。 撇去年龄上的差异,石川和他们一样对市场和投资十分热爱。平常除了正常的起居休息时间,他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与投资有关的事。和年长的行业前辈共事,在投资决策会上,并不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想错了没什么,不敢想才是问题。投资就是,不断的思考,并验证自己想法的一个过程。” 年龄带给他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大多时候出现在与机构客户见面时。还记得第一次路演时,碰巧那时候市场横盘震荡,要预测行情十分困难。石川十分紧张,既担心说错话,又怕别人以年轻而质疑他。就算留了胡子也依然藏不住年轻,石川的外表很难给人以成熟的感觉。但慢慢地,他领悟到,专业度才是说服投资者最有效的方式。尽管执业仅半年,石川管理的产品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 时代机遇 90后创立私募 同是90后的杜仁华自称长得老成,“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我是80后,甚至有人会误认为我是70后。” 和有些人误打误撞不同,杜仁华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在最有精力的时候做最有兴趣的事情。他大学时开始接触资本市场,因期货是一个多空双向的市场,博弈更充分,机会更多,而将其作为投资阵地。起初,他在家族的贸易公司管理家族及产业客户资金。2015年,行业风向转变,杜仁华成立了上海小黑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改变了起初只管理家族和产业客户资金的模式,开始接触第三方投资者。 2014年被认为是私募基金大发展的元年,备案制的实施让私募基金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私募纳入正规军的大趋势,不仅让大批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奔私”,也让像杜仁华这样有志于把投资当做事业的投资新人有了自己的舞台。 这或许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先天优势。石川所在的中南资本于2014年12月成立,因为规模不大,无法像公募券商等大机构那样花三五年从头开始培养零基础的基金经理。拥有甚于同龄人的投资经验的石川在经过几轮面试后,拿到了这个机会。或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虽然同样是基金经理,但觉得和大机构的基金经理就差太多了。”至少,他比同龄人更早实现了为客户管理资金的职业理想。 直接创立私募的杜仁华,已经不仅仅是只注重交易业绩的基金经理。身为小黑妞资产的创始人之一,他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重视团队和分工。擅长交易的他把公司的运营管理交给了另一位具有丰富金融从业经历的合伙人。“一开始觉得交易做好就可以,后来发现还要跟托管方、资金方等多方接触,后来就邀请高总过来,明确分工。”杜仁华说。 这让杜仁华能够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投资和研究中。小黑妞成立后,监管接二连三出台规范私募行业的新规。“新规的出台,导致期货资产管理计划的发行受限,对公司架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产品设计和运营上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产品的设计、后端的运营、交易及风控执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考虑。”杜仁华认为,如果没有合理的团队分工,这些后台工作极易分散的精力。 受益于监管对私募的重视,小黑妞得以在政策之下诞生。随后监管对行业的整肃也让小黑妞在成立的伊始就进入规范化的轨道。这与早年60后和70后创立私募的野蛮生长截然不同。 修炼自己 敬畏市场 尽管石川自称风格偏保守型,“但还是比我的那些40多岁的同事激进些。” 去年股市巨震给石川上了深刻的一棵。还在读书的石川庆幸自己在股灾前走了,却“自作聪明”地在市场稳定后回来了。“我是抄底抄惨了。”石川说。 与业内的前辈相比,年轻的基金经理为什么更激进? “我觉得太年轻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吧。年轻人血气方刚比中年人激进一点,也是正常。初生牛犊不怕虎。激进还是对市场不够敬畏。”石川说。股灾之后,石川面对市场诱惑时不断提醒自己冷静,且不能高估自己。管理客户的资金后,他经常提醒自己要把风险放第一位。“我本身就比较保守,也在慢慢控制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多想想,有冲动的时候克制一下。” 经历了三轮牛熊,石川了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尤其是躲过股灾需要认清鉴定的信号。“技术上比如放巨量滞涨,比如指数高位跳空长阴。同时,政策上的信号最需要关注,然后就是市场上的信号,机构的态度。”石川继续说道,“一轮行情有他的逻辑。大行情有大逻辑,小行情有小逻辑,那么政策去扭转这种逻辑的基础时,我认为就要当心行情翻转的可能性了。比如杠杆推动的牛市,政府收紧杠杆时我们要注意。保险资金推动的行情,政府开始处理保险企业时,我们要注意。” 不过,石川也十分清楚,知道的道理和经验再多,也并不一定赚钱。“投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看似门槛很低,大家都可以,但其实门槛十分高。”他说。 投资在他们看来,更像是一场修行。“100分来看,策略只有20分。甚至是心态40分,资金管理40分。技术其实是最基础的。一开始会花精力去研究,越复杂越不好,越简单反而能挖掘行情。”杜仁华更注重在心态上去提升自己,并将此化为流程。杜仁华不选择实时盯盘,而是提前把策略做好,交由交易员执行,以规避账户资金波动对心态的影响。 仓位过重,也会迫使基金经理时刻盯着盘面,导致心态受影响。前段时间,期货双十一的行情对杜仁华触动很大。虽然回撤不是很大,但是当天从涨停到跌停,杜仁华身边有些朋友的账户都爆仓了。“因为他们在单品种上重仓了。”杜仁华说,这导致他们那天晚上回撤很大。“人在市场赚到的钱,并不一定稳稳落在你的口袋。所以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不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和石川一样,杜仁华认为市场无法预测。他采取多品种的投资策略,分散周期的同时放低仓位。“客户资金最开始都是一到三成仓位。”“很多交易做得好的人,对行业十分热爱,会把投资当成人生的修行。他们可以通过交易认识自己。遇到一些行情,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他们更多去反思,是行情问题还是自己。”杜仁华从一些60后期货团队身上发现,他们在市场多年,虽然不知道明年会怎样,但始终对市场保持敬畏。“他们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真的很不容易,也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停牌多日的陕国投信托公告,拟以发行股票的方式购买长安银行股权,并称本次重组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不涉及发行股份配套募集资金,交易方式暂未完全确定。 这是业内爆出又一家信托公司入股银行的消息。此前,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今年来也频频属意银行板块,先后入股泸州银行与营口银行,此举也曾一度被外界解读为安信信托有意于拿全牌照。 记者获悉,陕国投已停牌两个多月之久。 目前,长安银行的前三大股东及持股比例分别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 20.00%、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 20.00%、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 12.00%,上述三家企业均为陕西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 其中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陕国投信托的第一大股东,陕国投信托实际控制人也同为陕西省国资委。 陕国投信托对长安银行垂涎已久,早在去年底,陕国投信托就认购过长安银行股份,据悉,陕国投信托于2015年12月底受让民泰银行持有的长安银行5666.67万股股票,转让价格为2.2元人民币/股,转让总金额为1.25亿元,加上此前持有的股份,陕国投信托累计持有长安信托6600.62万股股票。 在陕国投今年的诸多动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多笔金融股权投资。今年11月份,陕国投公告称,与华龙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定向发行股票认购协议书》,陕国投以自有资金2.79亿元认购华龙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1.07亿股,持股比例约为1.66%。陕国投表示,本次参与华龙证券定向增发,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公司固有资产配置结构,提升公司固有资产盈利能力。同时,通过构建股权纽带关系,进而开展业务合作,以求实现互利双赢。 而在2016年5月份,陕国投公告称,拟追加2亿元入股陕西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使用自有资金3亿元认购陕金资股权,持股比例5.36%。业内认为此次追加认购可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同时增加陕金资的收入来源,从而增加公司投资收益。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银行前员工冒充高管诈骗1700余万元,被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负责审理此案的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提醒,投资理财需谨慎,宜把握“一绷二审三不信”原则,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夏某和本案9名被害人均系好友。2010年起,夏某自称可购买银行内部理财,承诺的利息从45天10%、3个月15%到年息20%不等。初期,按时返息,到期返本,逐渐获得被害人信任,后被害人加大投入,直到最后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本息。据统计,夏某共骗取人民币2800余万元,截至案发尚有人民币1700余万元未归还。 法院判决被告人夏某犯诈骗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并责令其退赔被害人经济损失。 法官提醒,近年来,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屡见不鲜,诈骗方式主要抓住受害者以下几点“命门”:一是贪图高额回报,二是轻信“熟人”,三是迷信“内部信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防范,做到“一绷,二审,三不信”。一绷,即绷紧“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根弦。二审,即“审资质,审合同”,如投资者可致电银行询问是否有该理财产品、被告人是否供职等。此外,正规理财产品,理财机构一般会与投资人签订合同,投资者应详细审核。三不信,即“不轻信高息承诺,不轻信熟人,不轻信内部信息”。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加息落地! 12月15日凌晨3:00,美国宣布了一件大事,沉寂了一年的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0.25%-0.5%上升至0.5%-0.75%。这是十年半以来美联储的第二次加息,符合市场预期。 政策声明显示,本次利率决议是一致通过。此外,美联储依然强调未来将缓慢加息。美联储表示,货币环境仍然是非常宽松的,将推动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强劲、通胀朝着2%目标前进。预计明年将加息三次。 一场金融地震!全球货币市场的大屠杀 历次美国加息,发生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以史为鉴。 第一轮:直接导致拉美国家债务违约 时间:1983年3月—1984年8月 背景:1983年美国经济从石油危机中复苏,GDP增速回升至两位数,但失业率高达10%以上,通胀率高企。为了加速经济复苏,里根政府采取了减税等措施振兴经济,并且连续4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8.5%上调至11.75%。 影响: 1、美元指数飙升15%,标普上涨3.5%,而黄金下跌20%,原油也下跌3%; 2、加息导致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拉美国家因入不敷出直接导致债务违约。 第二轮: 日本开始了数十年的萧条 时间:1988年3月—1989年5月 背景:1987年“股灾”促使美联储采取降息救市。由于救市及时,股市下跌影响不大。为抑制1988年起的通胀上扬,美联储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加息12次,将基准利率从6.5%提升至9.75%。 影响: 1、美元指数上涨6.5%,标普上涨10.4%,黄金下跌14.6%,原油上涨6.4%; 2、之前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日本经济过度繁荣,美联储加息后,日本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一落千丈、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开始了经济萧条。 第三轮: 亚洲四小龙覆灭 时间:1994年2月—1995年2月 背景:1990年经济衰退,美联储不得不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到94年时,经济复苏也非常明显,市场出现通胀恐慌。为控制高通胀,美联储一年内加息7次,将基准利率从3.25%提升至6%。 影响: 1、 美元指数下跌9.3%,标普持平,黄金下跌2.7%,原油上涨18.5%; 2、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第四轮: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 时间:1999年6月—2000年5月 背景:1999年,美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复苏,经济出现过热倾向。美联储再次出手,经过6次上调将基准利率从4.75%上调到6.5%。 影响: 1、 美元指数上涨8.2%,标普上涨6.8%,黄金上涨5%,原油上涨54.1%; 2、相对低息的利率,让大量资金涌入互联网企业。而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了货币的流动性,聪明的投资者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繁荣已经不可持续。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 第五轮:引发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 时间:2004年6月—2006年7月 背景:此前互联网泡沫破裂,让美联储不得不降息提振经济,这导致了大量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2003年下半年通胀和核心通胀抬头,2004年美联储开始连续17次分别加息25个基点,直至达到2006年6月的5.25%。 影响: 1、 美元指数下跌3.3%,标准上涨11.6%,黄金上涨52%,原油上涨98.4%; 2、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加之美国住房市场降温、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并最终导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金融风暴。 此次加息会再次引发全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吗?辉财认为,从世界经济生态系统来说,美国一直扮演着一个供养者的角色,它的文化和经济输出促进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以这33年来的5次加息才会深刻影响世界经济、金融的走势。但现在情况不太一样了,随着德国、中国等更多国家的崛起,世界经济生态系统越来越健康。这些负责任的大国,在促进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愿意承担全球经济繁荣的责任。欧债危机中,有德国的经济援助;在新兴市场中,也有中国的一带一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世界经济会是乐观的,美国加息的影响也将逐步削弱。但,风险防范还是必要的。 一图看懂美国加息对中国的影响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周四(12月14日) ,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the 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Commision,以下简称“ASIC”)发布了一份指导文件(regulatory guides)。该指导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科技公司(亦称Fintech 公司)在向 ASIC 备案之后,无需持有金融服务或信贷许可证即可测试特定业务。 这项金融科技许可证豁免提案首次出现于ASIC 在今年6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这次公布的《指导文件》是ASIC 根据从金融科技界得到的反馈对提案做出调整之后的版本。 这项许可证豁免对适用的公司做出了一些要求,例如: - 从事测试类产品的经营之前,须向 ASIC 备案; - 测试类产品的试运行期为12个月,服务的零售客户人数在100人之内; - 公司客户的风险敞口(total customer exposure)在500万澳元以内; - 支付类金融科技公司需得到银行的支持; - 公司需要满足消费者保护条例的要求; - 未达到金融科技公司许可证豁免要求的企业可以单独申请豁免; ASIC 对用于测试的产品本身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例如: - 适用许可证豁免的储蓄和支付类产品最大交易额为10000澳元; - 该政策适用于50000澳元以内的、面向家庭财产险和私人的一般保险; - 风险敞口在50000澳元以内、公开发行的澳大利亚证券; - 数额介于2001到25000澳元之间的消费信贷。 同时,ASIC 将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监管方式。对一些特殊项目,允许有关企业申请延期,最长可申请12个月的延期并且接受测试的零售客户人数可扩展到200人。 然而,符合条件的企业中不包括网络贷款等公司,但支付领域的初创企业可以从本次豁免中受益。有媒体就此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澳大利亚房地产众筹平台Peer Estate 的CEO Adam Broader 表达了对指导文件的遗憾和理解:“从受托(责任人)角度(fiduciary perspective),我可以理解,因为实际上,我们是客户的储蓄的保管人,理应接受更高标准的要求。”与邓白氏(Dun and Bradstreet)在金融科技上有合作的澳大利亚公司 Verifier 的CEO Lisa Schutz 表示,这一改动只会影响到希望在客户端做出创新的金融服务机构。 “金融服务正在经历的很多调整是基础设施层面的,这些调整降低了现有市场参与者的经营降低成本,但同时带来了更多竞争,”她表示:“那些早期金融科技公司并不受沙盒的影响,所以,尽管沙盒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它并未触及到实际操作的层面。” 金融科技初创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缓慢的审批流程。金融科技公司孵化器Startupbootcamp FinTech 的联合创始人 Nektarios Liolios 十月时曾表示:“他们不允许企业快速过审,但那正是早期初创公司需要的,因为你的时间有限。” “FCA(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和 MAS(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更明智的监管者们意识到有许多技术能够让消费者受益,于是把为初创公司更快找到进入下一阶段、将新技术带入市场的途径视为己任。” 针对指导文件的细节,ASIC 主管 John Price 解释到: ASIC 的金融科技公司许可证豁免是独特的。还没有哪个主流监管机构授予某类服务豁免许可。这样做能够允许符合要求的企业在通知监管者之后,在未进行单独申请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商业应用测试。” “金融科技公司与初创公司,现在已经比以往拥有更多面向消费者的测试其创新性金融服务和信贷服务的渠道。在此之前,他们必须在承担许多监管成本之后,才能开始经营一家公司。ASIC 的金融科技公司许可证豁免规定反映出我们对金融服务领域创新工作的支持。同时,我们也注重确保对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予以的适当监管和对消费者的保护。” “独立申请者是澳大利亚沙盒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已经持有许可证、想要测试某款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且符合修订后的法律要求的公司同样可以(为新项目)申请豁免。” 参考资料 https://www.crowdfundinsider.com/2016/12/93757-asic-announces-licensing-exemption-fintech-businesses http://www.zdnet.com/article/asic-releases-licensing-exemption-for-fintech-startups http://www.afr.com/business/banking-and-finance/financial-services/asic-broadens-scope-of-fintech-regulatory-sandbox-20161215-gtbkd https://www.fca.org.uk/firms/project-innovate-innovation-hub/regulatory-sandbo http://www.bakermckenzie.com/en/insight/publications/2016/10/bank-negara-malaysia-issues-fintech http://www.bakermckenzie.com/en/insight/publications/2016/11/mas-issues-fintech-regulatory-sandbox-guidelines/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是否完成客户资金与平台资金分账管理成为此次现场检查中的重点。 互金专项整治第二阶段“清理整顿”中的关键环节———现场检查已经在广州全面铺开。昨日,记者从业内独家获悉,自上周开始,互金专项整治检查现场检查小组已经分批开始入驻到部分互金平台进行。 据悉,互金专项整治在广东将按照规模大小由省市区分三级进行检查。有平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是否完成客户资金与平台资金分账管理成为此次现场检查中的重点。此外,对于网贷发展细则中提到的限额问题,同样也是此次现场检查关注的一个方面,如平台递交的材料中就要求填写目前超额业务总额、占总待收的比例以及最后一笔超额业务到期时间等具体情况。 不过,与此前部分平台担忧现场检查结束后,不合规平台将立即受到处置不同,记者从完成检查的平台中了解到,目前对于已经完成检查的平台,现场检查小组并不会在撤离时给出任何的报告和意见。但有知情人士同时表示,最终还是会对问题平台经过慎重讨论后出具整改报告。 根据待收规模分别由省市区牵头检查 原计划应该在11月份收官的互金专项整治第二阶段,终于在本月中旬在广州互金平台中悄然铺开。昨日,记者从业内独家获悉,近期部分待收金额较大的平台已经陆续接到现场检查通知,部分平台已经于上周完成现场检查。 一家已经完成检查的互金平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待收金额规模将成为现场检查区分的主要标准。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主要分为三类。其中,待收金额在10亿元以上的互金平台,将直接由广东省金融办主导的现场检查小组负责检查;待收金额在5亿-10亿元的互金平台,由市级牵头主导现场检查;而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中小型平台,则由各区级单位主导现场检查。“省级以及市级负责的平台12月中旬就启动,区级的近期才有所行动。”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 “待收金额的评判标准,不完全是各个平台目前公布的数字,而是在扣除各家平台用于营销的短期标———理财金后的规模为标准。”上述平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按照该标准,广州共有两家互金平台由省级单位牵头进行检查。 分账管理为重点检查内容 对于现场检查小组,多家已经完成检查的互金平台高管均用“专业”来形容。其中一家P2P平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检查该平台的现场检查小组一共由16人组成,其中组长由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银监局相关负责人担任,另外由区金融办和专业会计师担任主查人。除此以外,检查组人员还包括律师、公安、工商等相关人员组成。“独立安排工作,并不影响到平台的日常运营,只要求相关人员配合。”上述平台负责人表示。 一家已经接受完检查的互金平台高管对记者透露,检查主要通过调集相关材料以及谈话两种形式。从现场检查内容看主要包括三大类内容:一是,公司管理人员情况,要求提供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个人任职情况以及过往发展履历;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三是,包括资金出入的凭证以及业务的档案材料,包括项目的具体合同。 上述平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是否完成客户资金与平台资金分账管理成为此次现场检查中的重点,从这个角度看,平台是否涉及资金池,是否虚标仍是这次检查的重点。 此外,有平台负责人透露,对于网贷发展细则中提到的限额问题,同样也是此次现场检查关注的一方面。如要求平台递交的材料中就要求平台填写目前超额业务总额、占总待收的比例以及最后一笔超额业务到期时间等具体情况。 正式整改意见将经慎重讨论最终下发 记者从多家平台采访的结果发现,目前现场检查小组对于各家平台检查时间不一。“一般4~6个工作日,但也有部分平台时间较长,超过10天。”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场检查小组会根据各家平台的情况,调整时间。从目前看,现场检查小组检查任务较重,压力也比较大。 据悉,根据互金专项整治方案规定,各地于2016年11月底前要完成“清理整顿”和“督查评估”。“广东原计划应该在12月底完成检查任务,但从目前看,难度加大。”广州一家互金平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根据广州平台数量看,预计最快要1月中旬才能完成此轮检查。 根据互金专项整治方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检查小组将对违规从业机构出具整改意见,监督从业机构落实整改。其中,对于违规情节较轻的,要求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违规情节较重的,依法依规坚决予以关闭或取缔;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专项整治方案强调,专项整治不改变、不替代非法集资和非法交易场所的现行处置制度安排。 不过,记者从完成检查的平台中了解到,目前对于已经完成检查的平台,现场检查小组并不会在检查撤离时就给正式的整改意见。“检查过程中,现场检查小组也发现了很多新问题,他们也在征求企业的意见。”一家平台负责人表示,未来各省的互金监管细则出台也会参考此次现场检查了解到的情况。 不过,检查完成不会立刻出具整改意见并不意味着现场检查只走过场。一位接近监管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场检查的最后一天,检查小组会就平台存在的问题与相关负责人进行谈话,指出问题所在,同时也给平台预留解释的机会。而最终的正式整改报告并不是不出,而是在检查完成后,经过慎重讨论最终形成正式文件的整改报告。 据悉,此前不少业内人士或者投资者均对现场检查感到担心,不希望进入现场检查名单。不过,据已经完成检查的平台看来,大多数平台都会受到检查,而且接受过现场检查且通过的平台,未来在获得工商变更或者金融局备案上更加容易。“完全没有接受过现场检查的平台,就意味着监管尚未对其掌握情况。”一家平台负责人表示。而上述知情人士也表示,平台不可对现场检查掉以轻心,检查最终要是会清退一批违规平台。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身边很多朋友经常问我们某某生意赚钱吗?做个某某生意行不行?看似简单的身边商业背后,纷繁复杂的商业逻辑往往超出你的想象。对商业缺乏敬畏心的小白,常常进入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业深陷泥潭之后才后悔莫及。“身边商机”为您拆解那些“简单”生意,让您看到“简单”背后的“杀机重重”和“机会窄门”! 001篇 | 开一个蛋糕店 很多有些品味的小白领们都想开个蛋糕店。大家都觉得这个行业既能体现逼格,行业利润率似乎也可以。那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小编寻访了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士光哥,为您揭秘“蛋糕店”的江湖!光哥,烘焙行业资深创业者、专家。本文为光哥口述内容。 我在这个烘焙行业里做了十五年了。我的起步算是比较幸运的那一拨人,研究生毕业之后就直接去了上海一个大的烘焙企业工作,然后一路爬升做到了一个挺高的位置。但大家也都知道,其实在一个上千人的公司里做高管离经营是越来越远的,相反公司内部的各种争斗却很复杂。对我个人而言,离一线越远,我的心里就越虚,现在市场变化这么快,而且竞争这么惨烈,如果你离市场远,缺市场敏感度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所以,在五年前,我就从原来公司离职,跳出来自己在这个市场里打拼。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的老东家现在的日子已经非常难过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跟上这么快速的市场变化。 我出来并没有太深思熟虑,只是觉得不能再安逸的蒙着眼混日子了。所以,出来之后才找方向。最后我看准的方向是做街边的蛋糕店,没错就是你常见到的味多美、金凤呈祥、好利来那样的街边蛋糕店!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开了50多家店,其中直营的有5家,其他都是加盟店。这样的规模,在一个一线城市可能不算什么,我开的地点主要集中在一个地级市和下面的区县,不谦虚的说,算是当地的半垄断公司了。 可能很多人会问,你在黄金时间杀入蛋糕店行业,应该挣了很多钱吧?这个行业很多人都说是暴利行业啊?这个行业门槛有多高,我是不是也可以加入这个行业创业啊?我今天就跟大家从我的经历出发讲讲这个行业背后的故事。 做“蛋糕店”的都死了或在死的路上! 我在2011年创业,由于我长期在北京读书、上海工作,所以第一个想法就是在做一个面向“一线城市”白领的“面包房”。为什么说我做的是“面包房”,而不是说我做的是“蛋糕店”,这是有原因的。 大家提起来味多美、金凤呈祥和好利来,其实很大程度上都会把它们叫做“蛋糕店”。这是历史原因决定的。因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说起来它们大家想起的都是他们店里卖的“生日蛋糕”。生日蛋糕在过去一直都是支持一个店面的最重要的基础产品。即使到现在,我的店里每天1/3的毛利贡献也还来自“蛋糕”。 但蛋糕,特别是生日蛋糕,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频次太低。每个人每年才过一次生日,每个家庭每年消费不了几次。但对于一个门店来说,如果消费频次太低,这是一个非常有问题的事。 它会拼命的追求客单价,所以会把蛋糕定价很高。此外,这对它的开店速度和开店选址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亏损。所以,如果只做蛋糕,对于我们这类门店发展局限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正是处于蛋糕店行业都在集体焦虑和转型的那个关键时期。 怎么解决这个频次问题呢?其实是肯德基的探索给我们提了个醒。在2010年前后,你会发现肯德基拼命的在各种媒体上打广告,打什么广告呢?打早餐广告。肯德基为什么要打早餐广告? 因为不单是我们这个烘焙行业,所有的大餐饮门店都面临着这个问题:提升消费频次,而早餐是最好的提升消费频次的东西,而且客户需要更优质的早餐,换句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客户有“消费升级”的需求,街边小摊上的包子油条煎饼果子已经不再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了。肯德基可以做“早餐”,我们烘焙行业也可以做“早餐”,而且更有优势! 烘焙行业怎么做早餐呢?烘焙行业的早餐有着巨大的特殊性。大家一谈起吃早餐很习惯的就是每天早上起床,自己做早餐或者半路买早餐,这都是非常自然的场景。而且还有一种场景,就是很多人晚上下班路上买了面包、糕点,甚至牛奶,第二天早上当早餐吃。 所以,大家突然都发现了新大陆: 第一,你现在需要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店了,而且人流量越大可以支撑的店就越多。 而过去你的开店位置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让你周边几个小区的人知道你就可以了。这是个非常巨大的变化,它直接导致开店的位置集中到了上下班必经之地和购物中心。所以,你会发现味多美大量的开始在地铁口开始抢位置,而面包新语则盘踞在购物中心。 第二,销售品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蛋糕店时代,主要销售的品类是预订蛋糕和保质期长的饼干、糕点等,它的核心考虑是保质期长、客单价高、定制价值大。但当人们开始采购早餐时,它的销售品类核心变成了面包、饼干和牛奶,而且和过去非常不同,它的核心考虑是口感美味、营养价值高,容易批量制作。 所以,从2011年开始,烘焙行业围绕着“抢占早餐市场”爆发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这个变革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蛋糕店到面包房”,直到目前,这场变革依然在进行中。那些过去门店选址上靠小区但不靠地段的门店成批量的都在倒闭,那些还在固守着原来的蛋糕品类没有及时向面包房变革的门店生意也越来越难做,很多最后都支撑不住了。 “一线城市”的小蛋糕店都在等死! 可以自豪的说,我在“从蛋糕店到面包房”的这个变革中是引领者,但不是受益者,相反我是失败者。 在2011年的时候,北上广深的烘焙连锁已经非常成熟,市场格局也已经奠定了。尽管我提到了行业变革正在发生,但这轮变革对于这些连锁来说,只是关闭了一些门店而已,而且其中很多店都是加盟店,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伤筋动骨。 客观上来说,正是这些加盟店倒闭积累的教训,让他们更加速了布局核心地段的步伐。所以,那波浪潮中死亡的基本上都是招商加盟的那帮亡魂。 在早餐的驱动下,烘焙行业从低频的蛋糕消费变成了高频的面包消费,这带来了另外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供应链效率的变化。 您可以这样理解,在过去蛋糕店是个手工艺活,因为每天卖出的量少价高,所以每个个人店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制作,所以成本上也算可控。 但现在的面包店可不是这样,因为面包变成了薄利多销。一下子原来的手工艺活变成了标准化的活,变成了机器化生产,因为只有这样成本才能做到更低,才能有那么大的量去供应,才能有那么多的品类去满足。 我也看到了这个趋势,也参与了其中,但遭遇了惨败。为何紧跟趋势还是失败呢?先说结论吧:一线城市再搞品牌已无太多机会,即使有好地段也很麻烦。如果个人开个“蛋糕店”或“面包房”小打小闹盈利都很渺茫。 以下是我在一线城市开店总结的几点失败经验,这些经验至关重要,也是我第二次创业有所小成的核心。希望大家也能引以为鉴。 第一,房租贵,而且年年涨。 一涨就冲垮了你原来的成本结构,这非常可怕。决定了你做实体店经营收入必须年年涨,关键问题是哪里有实体店铺营业额是年年必涨而且大幅度涨的?到目前我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生意。更重要的是好地段非常有限,你在抢别人也在抢,对于巨头来说能拿到是必然的,因为它各方面都比你有优势,而你能拿到是偶然的,因为你本来实力就弱。所以,一线城市做面包房开店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加盟的门面不是自己的,那光这一项你就应该逃离了。 第二,价格区间固定。 之前你定个蛋糕其实没太多好选的,跑到最近店里看一下等着送取就行。反正也是低频消费,一年也就几次。但现在不一样了。早餐啊!恨不得天天吃,口味和价格都特别挑剔。此外,在定价上看着你可以自己定价格,但每个消费者又不傻。 购物中心、公司周边,更重要的是就在你的店旁边现在都有面包房可选,其实你的定价权没那么好。毕竟好地段就那么些,你的那些竞争对手们也不会放过。在一线城市做面包房,更恶心的一点是“消费卡”。 作为大品牌来说,它可以做消费卡、礼品卡等各种玩法,通过送礼等方式带动它自营店和加盟店的销售,而作为一个小品牌和个人店而言,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人家赚钱,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用卡的那段时间买了对方的面包,你就不用指望他过来你这边了。这也是小品牌和个人店非常难受的一点。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你价格只能比那些品牌店低,但成本却比人家高不止1倍。它的毛利率好的能做到30%,而你超过10%就不错了。 第三,最核心的是供应链。 我是一个偏保守的人,尽管我当时也认为规模效应是必然的,但我坚持通过自营的滚动发展筹措资金。我拿出自己的积蓄加上滚动的现金流在北京开出了13家店。2011年那时候租金水平远没现在那么高,所以我还是能做到20%多净利的。 但我马上就意识到了面包房的品类问题,技师们想跟上卖的节奏已经非常困难。特别是有3-5个店的时候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在5个店时我就开始在一个店开始了“前店后厂”的玩法。通过一个地方集中生产,供应前端的那些店。 这样成本确实下降了不少。但你会发现相比于那些大型竞争对手,你的成本下降的几乎可以说微乎其微。因为这个账是按照每个店面摊销你的“加工厂”的成本算的。所以,在供应链上,你基本不可能赶上竞争对手。 像我这样的在一线城市北京开了13家店的烘焙公司,对很多外行看起来好像数量马马虎虎。其实上面我提到的三个核心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掉。因为是直营,所以房租成本年年涨,都需要自己担。我们也经常跟味多美争地段,但往往拿到的租金价格要比他们高不少,核心还是我们没有影响力,人家会认为我们更好欺负。 最严重的问题在供应链上,看似13家店已经可以降低一些成本了,比其他个体店肯定有竞争力多了,但相比于味多美这样的巨头仍然成本结构相去甚远。 所以,每到年底算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辛辛苦苦干一年,13家店利润最后也就和自己当高管每年的收入持平,这是图啥呢。 真正的机会在“二三四线城市”! 经过了半年多的思考,我做了个比较大胆的决定: 一线城市竞争已成红海,容不下小品牌和个体店;而二三线以下城市还处于大爆发前夜,很容易建立标准实现局部垄断。垄断的钱才够稳定,才够安心,才够持久。 所以,我就快速的把北京的店在几个月时间里都转手出去,转战我的老家河北东部某地级市。 这次创业我做了几个大的改变。 第一,先铺商场,再铺高档小区,根据生活场景布局,不要有局限性。 面包房归根到底是流量生意。哪里人流大,你就该出现在哪里。商场人流集中,而且对于一个刚开始打品牌的小公司来说,商场天生就是宣传品牌的好阵地。客观的说,商场店也是最挣钱的。 核心原因就是租金虽然比社区店高不少,但由于二三线城市租金普遍不高,所以高也高不到哪里去。所以,在二三线城市开店时,能先抢商场店就尽可能不要先上社区店。开店有顺序,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开小区店。 相反,我们的逻辑是一定要多开店,多布点,通过布点来实现对整个城市重点流量区域的覆盖。只有这样做,才能堵死潜在竞争对手们冒出来的可能性。因为有你在了,它就没必要了,它进来的成本可就不是你当时的成本了。 第二,做几家直营,但重点必须做加盟。 做直营的核心是检验商业模式和模式细节,不断调优用的。此外,做直营能在加盟前,支撑你建立起自己的“前店后厂”模式。但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创业者,如果你想做的更大,就不能局限在“前店后厂”模式,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中央厨房。但建立一个中央厨房并不容易,在烘焙行业来说,你有20家店建立一个中央厨房才有必要,否则各方面衡量都不划算。 在一线城市,你建立了中央厨房,离获得竞争优势差的也很远,但在一个地级市,如果你建立了一个烘焙行业的中央厨房,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在这个城市获得了绝对的竞争优势,甚至是垄断地位。 当然了,做中央厨房也就意味着你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了,每个中央厨房需要至少1500万以上的投入。而这是你作为“盟主”应该付出的代价,你也可以通过各种金融运作实现,这并不困难。更核心的是怎样才能迅速开出20家店呢?最自然的选择肯定是招商加盟了! 第三,控制和扶持加盟商。 首先说明一下我们目前50多家店的经营状况。 这50家店中,我们直营店有5个,剩下的45个都是加盟店。总体来看,有3家是亏损的,做生意亏损是正常的,这个大家做生意就要做好亏损的准备。另外47家都是赚钱的,每家店初始投入一年大概在30万左右,基本上第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接下来就是纯赚了。所以对于加盟商而言,这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由于我们可以大比例的带加盟商赚钱,所以跟加盟商谈条件也会比较好谈。我们比较核心的一点就是加盟门店所有的资金必须走我们的支付系统。这是一个跟其他很多加盟商非常不一样的一点。为什么要这么干?原因在于我们可以分析加盟商门店的销售状况,来改善销售的产品品类,决定怎么上新产品,以及怎么样更好的开店等等。 当然了,另外一个小小的动机就是未来可以做一些供应链金融的事。因为我们的加盟店两头都在我们这里,一头是产品供应,另一头是资金,所以我们就可以对他们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比如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加盟我们,我们就可以直接为加盟商贷款开店。 对于加盟商来说,只要利润够丰厚,资金成本少一点,它受一些约束以及让出来一些利润都是很愿意的。而且从数据来看,盈利能力最强的前三名都是我们的加盟店,比我们的直营店做的还好,原因在于加盟店长更有动力去创新,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生意。 第四,死盯三个关键指标:房租、人员和日均营收。 确实,开在不同区域房租成本是非常不一样的,差距很大。但对于我来说,我对所有的加盟店和直营店反复强调的一点都是:一定要控制成本,省出来的成本就是利润。 我特别喜欢地级市,原因就在于:烘焙产品的价格比北上广深稍微低一点,其他各方面成本却大大降低了。店面房租上,我要求我们所有的店面积不超过60平,柜台、货架加烘焙间,其实60平已经完全足够了。 所以,在地级市我们的两万元每年的房租在北上广深是不可想象的。人力成本上,包含技师在内,我们每个店最多不能超过5个人。而且单人的成本比北上广深都要直接便宜一半。日均营收上,这个是我们特别看重的指标。从成本核算来说,我们的营收必须要做到1500元每天,这样才能保本。 人均客单价30元来计算,每天必须要有至少50人次的购买。所以,不管是直营还是加盟最后所有的指标其实都落在了购买人次上,大家所有人目标都非常明确,怎么样提高购买人次。 不管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的店长和店员们为我们想出了众多的创新点和创意,大家的集体智慧推动着我们这样一个看似传统的公司在前进。目前,我们60%以上的店都是可以做到每天3000元以上的销售额的。 通过上述的做法,我最骄傲的是我们已经快速的成为这个地级市烘焙行业毫无争议的老大,而且拥有着垄断位置,在市中心区域,你走不出500米肯定就会看到我们的一家店。 在这个城市,我们就是烘焙行业的代名词。那些全国性的连锁品牌在这里也有加盟商存在,但都是人迹寥寥,跟我们的火热程度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原有的那些小的烘焙个人店和烘焙连锁都已经慢慢的快活不下去了,很多都来求加盟求收购。我终于在一个地级市在烘焙行业里找到了存在感。 商君生意笔记: 光哥满满的一篇干货,给我们讲了烘焙行业的几个大坑,对于那些想入烘焙行业的初学者而言,有巨大的决策参考作用,如果有对这个行业深度了解的直接收藏吧,我也分享下商君的生意笔记。 第一,时代变了,还以蛋糕店心态来做面包房必死,还以手工艺活的思维来做面包房必死。 第二,不能在一线城市开面包房,不管是个人店还是加盟。机会已经不再了,而且有巨大的不稳定性,完全不是一个好生意。 第三,在二三四线城市开面包房还有的玩。但只能自己做一个本地垄断品牌,或做一个加盟店。千万不要自己做重,一定要做的非常轻。 第四,店面能开在商场不要轻易开在社区旁边,因为这是一个流量生意的活。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