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身份体系继续分裂社会——在要求废除该体系的呼声出现近 100 年后。 印度将通过近 100 年来的首次人口普查,让 14 亿人确定自己的种姓。 种姓制度是印度拥抱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它将印度教徒划分成严格的等级,统治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一次成功记录这种古老的等级社会身份的调查是由英国殖民统治者于1931年进行的,当时只收到了4000多个答案。(2011年曾进行过一次调查,但效果不佳;一个开放式问题 收到了460万份回复。政府认为种姓数据毫无价值。) 为了让人们摒弃这种令人厌恶的标记,政府必须准确衡量它。这样才能加倍努力,改善历史上弱势群体的命运。随着机会平等,一个人的出身优越于另一个人的观念将逐渐消失;对跨族群就餐和跨族群通婚的限制也将逐渐消失。 然而,如果没有新的数据,就很难说服上层人士,他们的特权阻碍了下层人士的进步。我曾在1990年目睹过一轮怨恨和暴力。当时,政府刚刚将联邦职位中基于种姓的配额范围从之前的22.5%扩大到49.5%——基本上是按照193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这引发了大规模抗议,一名19岁的学生在德里大学(我当时就读二年级)的校园里自焚。 1991年经济开放后,印度创建了私营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过教育的高种姓青年的焦虑。与此同时,印度教寺庙运动的兴起,用针对穆斯林少数群体的宗教沙文主义掩盖了残余的裂痕。 玻璃天花板 高种姓在印度联邦政府高层占据主导地位 资料来源:落后阶层委员会报告,1980 年 注:*SC/ST 指的是印度宪法中列出的表列种姓和部落,或达利特人。**OBC 指的是印度种姓等级制度中的其他落后阶层,或首陀罗。 三十年后,寺庙项目落幕,青年失业问题再次成为政客们的头疼问题。印度劳动力却难以向上流动。达利特人更有可能从事零工,而不是赚取固定工资。高种姓的情况则相反。 古代宗教文献将印度教徒划分为不同的职业群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这些所谓的“重生”种姓,其后是首陀罗工匠和劳工。在制度界限之外的是达利特人,社会赋予他们最卑劣、最危险的职业,例如焚烧尸体、屠宰动物和清理下水道。许多游牧部落曾被视为犯罪部落,甚至连小偷也享有世袭的头衔。 这是否是某种前现代的劳动分工?并非如此。正如后来起草印度独立后宪法的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Bhimrao Ramji Ambedkar)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那样,这相当于把劳动者关进了一个牢笼,他们无论多么聪明才智或进取,都无法逃脱。安贝德卡尔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他本人就是达利特人,或者用他那个时代更常见的说法来说,就是“贱民”。 1936年,安贝德卡尔在一次反种姓大会上因未能发表演讲而被迫发表《种姓的灭绝》。在演讲中,安贝德卡尔排除了任何经济或政治改革的可能性,除非印度教徒打破其经典中允许这种倒退的社会习俗的教条。 任何告诉你种姓制度与当代无关的人都是无知的——或者在撒谎。印度侨民甚至把这种观念带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多数知道自己在复杂等级制度中地位的人都能猜出别人的排名。这是这个社会最难保守的秘密;像我这样的姓氏可以免费彰显我的高贵地位。这种特权曾经可能与财产控制有关。如今,它们更多地与人脉有关。给远房叔叔打个电话,让他帮人找份工作或创业,这种奢侈的待遇在高层代表性不足的群体中是无法享受的。 像我这样的人,已经习惯于把这些社交网络——以及像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一样,是我们的“优势”。如今社交媒体上一个更激进的说法是“婆罗门基因” ——仿佛人为的差异就被编码在染色体里。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接受种姓普查一事引发外界质疑。此前,这位来自石油开采社区、社会地位较低的印度教右翼领导人坚决反对普查要求。他声称,他所相信的“种姓”只有四个:妇女、青年、农民和穷人。然而,花言巧语无法改变现实。比哈尔邦即将举行选举,这个贫困、人口过剩的东部邦历来以种姓划分权力。这使得此次普查显得尤为尖锐。 主要反对党领袖拉胡尔·甘地拒绝接受这种玩世不恭的解读。他想利用数据说服法院,弱势群体占多数,并要求他们放宽平权行动50%的司法上限。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尚未做出任何承诺。即使人民党做出努力,也无法让其核心的高种姓支持者改变他们的观点:更激进的社会正义只会减少有功之人的机会。 如果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母体——国民志愿服务团(Rashtriya Swaamsevak Sangh)能够采纳其议程,并带领印度教右翼势力前进,改革将有更好的机会。基于婚姻和饮食而歧视他人,或许正契合国民志愿服务团1925年提出的愿景,即建立一个由婆罗门统治的印度教民族国家。然而,在一个世俗共和国,这不过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幻想。达利特人仍在因清洁下水道产生的有毒气体而死亡,而素食主义精英坚持要求学校午餐不提供鸡蛋,这加剧了弱势群体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 存在一个更好的模式。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政府在教育机构和地方公共服务岗位上为所谓的“落后阶层”设定了69%的配额,但由于该比例早于50%的司法上限,该邦得以挺过法律挑战。该邦拥有近10%的经济增长率,印度一半的工厂岗位由女性提供,儿童死亡率也在迅速下降。尽管并非平等的天堂,但这个南部邦也拥有百年成功的反种姓运动历史。 种姓统计很容易,但废除种姓?我们离那还远吗?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